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教案

阿林老师

  一、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学习了加减法后继续学习的第三种运算,‘教案’说课教案。

  由于本单元的重点是4和6的乘法口诀,而突破难点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因此,本课的学习应为下一节学习乘法口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初步认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2、会把相同加数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会读乘法算式。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会把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及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2、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

  四、教学流程预案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紧紧围绕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展开了大胆的尝试。

  (一)猜谜语导入,激发学生求知欲

  首先教师用谜语的形式导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提出问题(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解答出来,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十只青蛙呢?一百只青蛙呢?此时学生很难一下子得到结果,便认识到简单的同数相加可以用加法,而多个同数相加再用加法就比较麻烦了。这时,教师很快说出多只青蛙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后,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反问学生:"我厉害吗?"很快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点燃了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索新知聚集了动力。

  (二)引导探索,操作释新

  为了让学生从兴趣中主动探索新知,教师先问学生会摆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个自己喜欢的简单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等。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发展,让我们体会到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知识,再让学生看一看摆这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在学生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强调"再摆几个这样的图形",其实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对学生渗透"相同加数"与"相同加数的个数"的两个概念,为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做好了铺垫,也分散了难点,教案《‘教案’说课教案》。使每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几个几的形成过程,然后教师追问"你摆了几个这样的图形,共用了几根小棒?能列出算式吗?"在学生列出加法算式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加法算式的`特点-加数相同,也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独立思考获取了数学知识。在弄清同数相加等式中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数是几和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后,让学生思考算式是几个几相加,潜移默化地把同数连加和乘法联系起来,使难点得以突破,此时,教师介绍新的算法--乘法,因为学生对求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之间的联系已有了深刻理解,很容易便体会到乘法的意义并给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再让学生认识乘号、学习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最后,教师请学生把另外两个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又一次深刻体会到乘法的意义,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到了必须学习与掌握的知识。

  在学生有了以上的认识后,就可以非常自然地概括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激趣游戏,拓展延伸

  习题设计这一环节,教师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以下几道练习题:

  1、拍手游戏。(教师拍手)每次拍4下,拍3次,共拍几下?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

  2、找朋友。7+7+7 6+6+6 6×3 1×5 1+1+1+1+1 9+9+9+9+9 9×5 7×3 3、观察教材主题图,根据图中内容列出乘法算式。

  这三道题由浅入深,紧扣重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结构严密、层次清楚,而且趣味性特别浓,使学生的知识与思维得到同步发展。尤其第三个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问题解决,给了学生一个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得到训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全课总结,知识迁移

  教师在总结全课教学时,先回到课前导入时留下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12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这样不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理解得到深化和升华,又为下节课学习乘法口诀做了迁移。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并列式板书,使知识点清晰可见,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效果预测。

  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同处一个平台,真诚交流、认真倾听、互相接纳、分享,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发现、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