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生长教案

莉落老师

植物的生长教案1

  教学目标

  1.识别植物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重点

  1.识别植物根系的基本结构,说出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描述根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描述根尖各部分的细胞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探究根的生长部位实验。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观察教科书中的图5—3。

  (2)课前培养:利用培养皿培养小麦(大麦)种子,使其长出数条幼根。上课前一天,将幼根朝上放置,盖上培养皿盖(培养皿内保持较适宜温度),使根毛大量长出。

  (3)查询书籍、录像、网站,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准备观察《根尖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一是准备小麦(大麦)种子萌发后的根尖,以备用肉眼或者放大镜观察。二是用压片法制作临时装片(一种用苏木精染色,可观察到具有环纹、螺纹等花纹的导管;一种用紫药水染色可观察到根尖各部分细胞的特点)。

  (2)准备课本第6l页探究《根的生长部位》的实验的材料用具(如长出2cm幼根的红豆的幼苗)。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根对水和无机盐的吸收和水土保持方面的资料。

  (4)制作有关伸长区细胞生长,根毛细胞形成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资料:

  1.有人曾对一年生苹果树苗的根系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分支总数达50000条之多,而树干分支不过10条,也就是说根的分支能力是地上部分的数千倍。

  2.一株黑麦平均每天长出1l 490万条根毛,每天伸长80km多,从萌发到抽穗,约有150亿条根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产生疑问并自己提出问题,根的生长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根的结构是怎样的?为什么根毛这么多?等等,以此引发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问题,并作出最贴近问题答案的假设,训练学生掌握正确科学探究的方法,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一)根尖的结构

  方案一:

  1.用肉眼、放大镜观察根尖,直观感受根尖各部分的外观形态。 2.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临时装片,再观察根尖的永久装片,再对比《根尖模式》图,总结出根尖的基本结构。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要求学生从尖端向上依次观察,教师巡回指导,指出观察的方法和观察的角度等。组织学生讨论,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出根尖的结构,随观察的次序提出问题: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的细胞的体积大小,排列和形态是怎样的?你还观察到哪些结构?

  方案二:

  1.观察《根尖模式》图掌握根尖的基本结构。

  2.练习找根尖部位,尝试用压片法制作根尖的临时玻片标本,用显微镜观察,并与永久玻片标本作对比,找出异同,并讨论为什么产生差异?思考《根尖模式》图与实际观察的物像的差异,讨论产生原因,教师巡视并参加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主根、侧根、不定根是不是都有根尖?根尖是坚韧还是柔嫩?根尖各部分外观是怎样的?在你观察中有没有找到课本内容没有提到的结构?想一想为什么?

  (二)根的生长

  方案一:

  学生4人一组进行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根尖(长出2cm的红豆根),说出伸长区的外形特点。

  2.提出探究问题,根尖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观察前一天切去根尖的根是否生长?想一想为什么?

  取一株根长约2cm的红豆苗,给幼根的各部分做标记,测量长度,认真培养,待生长24h后再作对比。

  教师巡回指导,随时提示根尖所作标记的部位、长度和距离,应注意的事项等。组织学生讨论:标记做几条合适?如果画不上标记,应怎样处理?做标记时应注意哪些方面?这个实验证实了什么?什么部位能迅速伸长而使根的长度不断增长进而总结出根生长的主要原因。

  方案二:

  1.使显微镜观察根尖的分生区和伸长区,讨论这两部分细胞形态的差异,说出原因。

  2.观看课件《伸长区细胞的伸长》,说出根生长最快的是什么部位?

  3.观看课件《根毛的形成》说出根毛在吸收水和无机盐中所起的作用,讨论根有什么特征?这样的特性对根的生长和吸收有什么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移栽植物时一般要带土?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部位?联系实际,举例说出根的经济价值。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内容。理清思路:根尖的结构——根的生长。

  作业

  请学生课后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现状,谈一谈植物对黄土高原的保护作用,怎样才能重现黄土高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

  课后反思

  本案例力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对所探究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以达到新的《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

  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因渴望了解而产生探究的心理意识,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使学生在探究中感悟,促使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的产生,并转化成为探究的动力。但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偏小,独立完成探究性实验较困难,本案例设计了一些直观探究性实验和课件,使学生较容易地达到从感性到理性的突破。例如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尖,观察《伸长区细胞的伸长》和《根毛的形成》这两个课件。又强化了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通过调查性作业,深化了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和热爱祖国的良好素养,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开拓了视野。

植物的生长教案2

  目标:

  通过对泥土的探索活动,使幼儿获得关于泥土的直接经验,了解泥土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准备:

  挖土的工具、小桶、塑料袋、放大镜、筛子等。

  过程:

  活动(一) 挖土

  在温暖的天气里,带幼儿到田野或草地上去玩,让幼儿用小铲挖土,自由地进行探索。教师启发引导幼儿: 找一找:泥土上面有什么?

  挖一挖:泥土下面有什么?

  筛一筛:泥土里面有什么?可以将自己发现的东西(草根、小草、小花、小虫等)装进塑料袋或小桶里。

  看一看:泥土里什么颜色的?

  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捏一捏:泥土会变成什么样?

  嗅一嗅:泥土有什么气味?

  讨论 全班幼儿一起将自己在泥土中找到的东西倒出来,然后进行讨论: 你在泥土中发现了什么? 泥土中为什么会有小草、小虫等?

  活动(二) 小实验

  将一些泥土放进玻璃容器中,倒入一些水,搅拌一会。让幼儿观察泥土会出现什么现象?将容器摆在桌子上,过一会儿再观察,泥土和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将一个容器里放上泥土,另一个容器只放些水,分别在里面种植大蒜。让幼儿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比较两个容器中的蒜苗有什么不同?

  建议:

  此活动可经常进行。每次活动应选择不同条件下的土壤,让幼儿进行探索。

植物的生长教案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真观察和认识植物的形态特征,大胆想象植物生长的情景。

  2.让幼儿知道植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并让幼儿练习用直线表现植物的根、茎、叶。并进行线和形的排列表现。

  3.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画纸、白板笔、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

  1.导入:小朋友们好,你们抖擞见过哪些植物呢?(让幼儿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知道的植物。)

  好,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许多植物,小朋友仔细观察,看和你见过的一样吗?

  2.通过观察,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叶子有什么形状?”

  “怎样长在茎上?”

  3.通过讨论,启发幼儿想象力。

  作画引导:A、植物是怎样从土中长出来的?

  教师小结:种子在土壤里发芽,由下向上长,在长长的茎上长出许多叶子,叶子分左右两边长在茎上。

  B、在一片植物里,它们长得是不是一般高,一个样子呢?

  教师小结:实际上植物生长有快有慢,因此是高高低低的,有的茎粗些,有的茎细些,有的植物长得直直的,有的植物长得弯弯曲曲的。

  C、植物结出果实是什么样子的?它长在植物的什么部位?

  教师小结:有的长在植物上面,有的长在植物叶子下面。

  4.今天,我们一起来画一排植物.请小朋友根据自己见过的或想象的植物把它的茎、根、叶画出来。

  5.教师鼓励幼儿大胆作画,教师对幼儿进行个别指导。画的好的可以当面点评,与幼儿一起分享,激发其他幼儿的作画兴趣。

  6.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则可引导幼儿通过启发和联想,让幼儿在画中添加土壤、水分、阳光、、、

  7.幼儿作完画,教师给予评价,培养幼儿审美观。

植物的生长教案4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么来的?请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二、幼儿讨论:植物为什么会长大?怎样才会长大?

  三、幼儿进行小实验: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四、幼儿做种植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孩子的发现: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

  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

  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

  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

  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

  向日葵的种子是尖尖的、圆圆的、有白色又有黑色的。

  向日葵的种子可以吃。鸡冠花的种子很小。

  实验中,两种植物都有水时,无根的植物过两天就死了,有根的植物一直没有死;没有水时,无根的植物很快就死了,有根的植物过了几天才枯死。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接着孩子又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为什么植物会越长越多?是先长根呢?长叶子呢?先长茎呢?为什么是先长根?为什么有些植物没有根也可以活的?是谁把种子放在泥土里的?为什么泥土里会长出植物来?

  六、请幼儿把各种植物的种子记录下来,并能对号入座。

  活动延伸:鼓励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环境创设:

  1、举办种子图案展。

  2、在种植角种几棵易活植物,便于幼儿观察。

植物的生长教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活动重难点:

  重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知道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同的,并能区分。

  2、难点: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么来的?请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幼儿讨论:植物为什么会长大?怎样才会长大?

  3、幼儿观看视频: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4、孩子的发现: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不同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

  5、小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

  6、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植物的生长教案6

  大班科学活动:

  植物的生长

  执教:

  王成虎

  指导:

  燕青

  活动目标:

  1、对植物生长过程感兴趣。

  2、能用语言描述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植物良好生长所需的条件及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活动重点:

  了解植物的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活动难点:

  能用语言描述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

  活动准备:

  植物生长挂图、视频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谈话导入:请幼儿分享自己经历过的或了解的关于种植植物的经验。教师:谁都见过或种植过花草树木?你是怎样帮助它生长的?你种植的植物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基本部分

  (一)、组织幼儿讨论植物良好生长都需要些什么条件?

  (二)、结合简单图示引导幼儿了解并讲述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三)、结合植物生长挂图,引导幼儿了解植物的根、茎、叶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大树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每部分都有什么特点及特别的作用?

  (四)、组织幼儿进行语言讲述小活动:“你说,我说,大家说,听听谁最棒”(如:我是一棵大树,我的根xxx,可以xxx…….。)

  三、结束部分

  幼儿相互讲述植物生长小知识。

  教学反思:

  植物虽然就在幼儿生活的周围,幼儿对植物的了解其实比较少,比较浅。通过本次活动,主要是想把幼儿零散的知识和经验连接起来,形成对植物更深刻的认识。幼儿对所学知识很感兴趣,通过图片和视频有了了解,接下来在科学区会投放一些相关材料,比如新鲜树叶,让幼儿了解树叶会“呼吸”等。

植物的生长教案7

  一、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

  3.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2.教学难点

  (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弯向窗外生长。

  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

  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

  教师讲述:以上都与生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功能有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种的生物调节方式不同,植物是通过激素调节,动物则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其中神经调节的作

  教师:“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

  〖板书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教师:给出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

  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

  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

  〖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

  (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

  教师:“学生们继续思考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

  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

  教师:“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

  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

  教师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

  (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

  1、单一的变量

  2、要有对照组

  〖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2.提示: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

  3.提示: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

  〖讲述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学生阅读教材,得出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

  〖板书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

  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设计实验 提出假说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

  〖板书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

  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

  〖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2.提示: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3.提示: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

植物的生长教案8

  学习目标

  1、说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重点、难点)

  2、说出植物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及其原因。(重点、难点)

  3、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用。(难点)

  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提前一段时间做课本第65页的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2)课前3~4周,每组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各组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玉米、小麦、蚕豆等),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让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包括:测量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颜色、茎叶的生长情况等。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的材料用具。

  (2)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加入盐水、清水。

  (3)制作“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剪贴图。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和无机盐(即盐)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什么,导人新课,接着复习根的结构,引导学生回忆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及原因。

  二、探究过程

  (一)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学生4人一组。

  1、把提前准备的幼苗放人盐水中,置于光下,观察其现象。(出现萎蔫现象)

  2、将幼苗迅速放人自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茎和叶重新伸展开来,幼苗恢复正常)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

  ①描述现象。

  ②幼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③盐水和蒸馏水相比有什么区别?

  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外界溶液浓度大小直接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由③得出溶液的含义,接着指出水中溶解的盐的多少,可以用浓度的高低来表示。

  ④自来水是溶液吗?(教师指出清水中溶有极少的无机盐,所以是溶液。)

  教师补充:在此实验中,清水和盐水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周围,所以称为“外界溶液”,盐水和清水哪一种浓度高?然后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从切西瓜流出西瓜汁的现象,回忆液泡及细胞液的知识。

  提问:细胞液是溶液吗?为什么?请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

  (二)根吸水、失水的原理

  学生4人一组,取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注入清水和盐水,并使液面等高,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清水、盐水液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

  ①液面是否有变化?怎么变的?

  ②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

  经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用学生拔河的活动来说明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道理,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让学生说出盐水和细胞液浓度的高低,用几个学生表示,让学生进行拔河比赛,绳子会向哪侧移动,学生很容易答出:向盐水方面移动。

  这时教师马上指出:绳子移动的方向就代表了水移动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水流动的方向,是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结果水分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就失水。使学生理解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用其原理来理解的。

  讨论回答:

  ①糖拌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象,为什么?

  ②家中腌咸菜的缸内,过一段时间后,缸内的水面有何变化?

  ③为什么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硬挺起来?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学生4人一组。

  ①出示“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剪贴图;

  ②根据剪贴图和课本54页第一段文字,总结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教师补充:提出问题:

  ①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

  ②吸水的条件是什么?

  ③水分如何进入液泡中?

  设疑:什么情况下根会失水?烧苗的原因如何补救?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四)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4人一组。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两株植物,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无机盐的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明确根吸收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什么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五)关于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学生4人一组。

  1、每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幼苗,并出示实验记录;

  2、根据实验记录以甲瓶为对照,比较甲、乙、丙、丁瓶内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异常?

  从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根据其作用引导学生考虑在种植哪些植物时需要多施含此种无机盐的肥料。

  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无机盐含量较多的肥料名称。

  最后,教师将各组缺少某一种无机盐的幼苗掺混后,随机抽出几棵幼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给幼苗诊断,鉴别幼苗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四、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谈一谈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农业中的作用。

植物的生长教案9

  活动目标:

  1、关心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

  2、关注新技术在常见蔬菜培植中的运用。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尝试通过动作和色彩来感知美、创造美。

  活动准备:

  幼儿种植实物、照片、记录表、录像

  活动过程:

  一、交流种植植物的方法:

  1、前一段时间我们在自然角里种了大蒜和洋葱,小朋友们都非常关心这些植物,为植物做了许多的事情,谁愿意来说说你是怎么种这些植物的?

  2、幼儿自由交流介绍

  预设:

  (1)容器的情况:大蒜和洋葱需要适宜的容器(实物和照片结合)

  a、 (幼)可以用可乐瓶种洋葱,把洋葱架起来再放入水,这样洋葱的根就能往下生长了。(可能追问:问什么要架起来,有什么作用)它的根就能很好的吸收养料了(动脑筋)

  追问:洋葱除了可以种在水里,还可能种在哪里呢?

  b、种在土里的容器,下面要打个洞,这样浇水太多可以从洞里流出来,大蒜不会烂掉。

  小结:原来植物可以种在水里,也可以种在泥土里。你们是用什么工具来种的呢?

  (2)使用工具情况,各种工具的名称和不同用途(照片)

  a、(幼)我是用钉耙把土耙松种下大蒜的,我天天都去浇水现在大蒜都长高了。钉耙是用来刨土的,可以把泥土弄松,方便我们种植植物。

  b、(幼)我是用铲子扒土种下大蒜的。(合作)追问:你是用大铲子还是小铲子,它们用起来有什么不一样?(根据幼儿回答情况)

  (幼)大铲子可以挖很多的土,小铲子只能挖一点点的土。

  追问:你们觉得用大铲子方便还是用小铲子方便?(大的地方需要大铲子,自然角的盆子小,用小铲子方便。)

  小结: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作用,适合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了工具的帮助让我们种植更方便。

  二、交流分享植物生长的情况:

  1、小朋友们这么关心我们的自然角中植物的生长,还做了记录呢。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2、幼儿介绍自己的发现:(用多种形式:幼儿介绍、问小朋友等)(照片、观察记录、实物)

  a、(幼)我发现洋葱先长根然后再长叶子。(观察的真仔细)(图画式记录)(也可请别的幼儿解读)追问:还有什么植物也是这样呢?

  b、(幼)我发现洋葱的根比大蒜的根长。(照片式记录、幼儿的比较)洋葱的根有 长、大蒜的根有 长。(多种记录方法)(小棒、尺)

  师:是吗?我来比比看,真的,5厘米比2厘米长,有3厘米呢。(根据具体情况)

  c、(幼)我发现种在土里的大蒜,浇水的长的很好,不浇水的就死掉了。(幼儿绘画做品)

  师: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水。

  d、放在水里的洋葱生长比较快,但是没有营养很快就会长得不好了。

  师:那有什么办法呢?(加营养液、怎么加的)(会用量杯,学会看刻度了%26#8226;%26#8226;%26#8226;)

  师:原来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

  e、没有阳光照射,洋葱发芽后叶子是黄黄的。

  提升:光合作用。(找资料)

  小结:小朋友本领真大,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和营养,这样这些植物才能生长的好。那么除了这些,你们发现植物的生长还有什么秘密?

  f、(幼)我发现放在暖棚里的洋葱和大蒜比放在阳台上的长得快。

  师:这是为什么呢?

  (师):暖棚的温度比外面高,我们天天都测量温度,水里都结冰了很冷-1度,暖棚里温度也能保持5度,这样就能保持植物生长的温度了,那你们在哪里还看到过暖棚?

  (照片和观察记录)(坚持性)(合作搭暖棚?)

  三、观看录像:

  (1)花匠伯伯是怎样搭建暖棚的?(无声、背景音乐录像)师和幼儿边看边交流怎么搭的。

  师;为什么要搭双层暖棚?

  师:是这样吗?让我们听听花匠伯伯是怎么说的?

  (2)花匠介绍。

  (3)师:我有个问题,到了晚上太阳下山了,天气很冷,暖棚里的温度就下降了。你想设计怎样的暖棚可以一直保持暖棚里的温度?

  小朋友相互讨论,简单交流(搭双层、放小电珠、加热等)

  (4)师:你们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老师在材料箱中投放了很多材料,我们可以去试一试,让我们自然角的植物在冬天也能生长得很好。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植物的生长教案10

  教 学 课 题 :植物的生长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目 标

  1、能根据自己的记录描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及其变化。

  2、能利用多种方式(包括文字、图画、照片、实物等)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及变化。

  3、能归纳出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的因素。

  4、能设计对校园进行绿化的规划图。

  5、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终止植物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6、能结合自己种植植物的过程,说出两点以上不能浪费食物,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的原因。

  7、能表现出对太空种植粮食的科学研究感兴趣。

  8、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

  9、能推测出农业技术和设备在种植植物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 学 重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 学 难 点 指导学生整理自己对植物生长与变化的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发现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时期的图片。

  教 学 过 程 授课变更

  (一)导入新课:

  师:随着我们种的植物一天天地长大,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做得怎么样了?有哪些发现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二)学习新课:

  1、描述植物的一生。

  (1)我们种的植物在从种子到果实的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主要时期,从自己的记录中找一找?

  (2)学生搜集整理资料。

  (3)分小组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汇报。

  (4)教师展示一下自己的观察记录,以便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

  (1)师:在种植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或是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交流。

  (3)整理发现,并检验发现是对还是错。

  (4)师:通过这次终止植物的过程,同学们都经历了劳动的辛苦。现在谁来谈谈“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怎样理解?

  (5)教师小结。

  3、绿化校园,美化生活。

  师:让我们利用有关种植的知识和技能,亲自动手,种更多的树来绿化我们的校园,种更多的花来美化我们的环境。

  (三)拓展:

  阅读科学在线,了解新的科技信息。

  板书设计

  12植物的生长

  按时浇水、防虫、除草……

  作业:课本练习

  教学反思

  略

植物的生长教案11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

  2、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活动过程

  1、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2、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3、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4、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5、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6、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7、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拓展思路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植物的生长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小麦、花生等植物生长的过程,可进行一些科学小实验,了解植物生长的秘密。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方法与过程:学会正确的种植方法,在校园里种植自己喜欢的农作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的了解,让学生知道植物的根、茎、叶有各自的作用。培养儿童亲近自然、关心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重点:

  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探究和科学的态度。

  活动准备:

  植物的种子。

  活动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秋天来了,人们常说:春华秋实。这是个丰收的季节,给人们带来了喜悦。(尤其是现在由于人工种植,无论春天、秋天,还是冬天,都能吃上水果。)

  2、大家观察了整个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你们发现植物生长有什么秘密吗?

  二、观察并记录在案

  1、看书P16—P17页内容,观察牵牛花和黄豆的生长过程,记录它们各阶段的生长情况。

  2、交流汇报

  3、老师介绍秋天有哪些水果、蔬菜、粮食……,有劳动才有收获。

  三、过渡:

  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要学习和发现一些农业知识———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即植物的生长规律。

  1、老师结合书上P17页的图讲解:

  2、植物生长规律:(春种)种子——(浇水施肥、光合作用)植物生长根、茎、叶————开花——结果(果实中含有种子)。

  3、讲书上的向日葵生长规律。(书上P17页内容)

  4、讲书上的牵牛花和黄豆的生长规律。(书上P16页内容)

  5、也有特例:像无花果就不开花。

  四、知识扩展:

  1、认识各种植物的种子。

  (苹果、梨、无花果、葡萄……的种子)

  2讲《十万个为什么》中植物的《植物的秘密》的故事。

  五、延伸

  看来同学们在实践中真是学到了不少知识,了解了植物生长的过程。植物生长的秘密有许多,同学们还可以去研究很多问题。

植物的生长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教学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四、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五、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1.提出调查的要求。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植物的生长教案14

  【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活动过程

  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活动拓展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

  活动反思:

  该活动我能利用幼儿身边的熟悉的资源——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探索、讨论。活动中让幼儿带问题去进行实验、操作,引发幼儿学习、探索的兴趣。实验的设计是让幼儿能探索出土的性质,也便于幼儿操作,幼儿兴趣很大。实验中我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记录能力,以及操作习惯,并鼓励幼儿把自己在实验中的发现,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而且针对幼儿观察到现象,我能引发幼儿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以得出问题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儿了解了土壤对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离不开土壤。然后和幼儿开展讨论,哪里还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活动中,我也发现幼儿对于土壤的作用,了解的不是太多,这说明,在课前我还应让幼儿做好这方面的知识准备,丰富幼儿的知识面,以利于幼儿在活动中展开热烈讨论,让幼儿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自己找答案,而不是教师的灌注式,以让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发现身边的科学。

  小百科: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植物的生长教案15

  一、活动题目

  土壤——植物生长的摇篮

  二、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五、活动过程

  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

  (2)土壤里有死虫子。

  (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

  (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

  (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

  (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

  (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六、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

  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七、拓展思路

  启发幼儿观察、探索仙人掌为什么能生活在沙漠里,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条件有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