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轻重缓急地朗读课文,读进角色,读出感情;
(2)通过自身品味及合作探究,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中所具有的语言美、意境美、人情美;
(3)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难点:
(1)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美、意境美;
(2)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多媒体激趣,导入情境:
(课前播放温情media show,带动学生情绪,感受充满温馨的氛围,为下面情感的宣泄及活动的参与做铺垫。)
2、出示目标及学法指导
一读课文,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声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认真听读
二读课文,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
学生自由朗读 ,互相讨论
三读课文,美点寻踪,感悟语言的魅力
学生自由活动,或读,或背
3、一读课文,读书悟情,倾听爱的脚步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并回答几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字词)
① 参与散步的人物?散步的地点?散步的季节?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用课文原词回答)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田野;
② 这是一次_________的散步?用一句话概括。
举例:这是一次春天里的散步;这是一次一家四口的散步;这是一次感受亲情、珍惜亲情的散步。
4、二读课文:
合作探究,找寻爱的落脚点
(出示讨论题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落脚点一:劝母散步,让生命延续
(1)我们知道母亲本不愿意出来的,我为什么还邀请她出来?
(2)母亲为什么不愿意出来散步?真的是因为身体不好吗?
落脚点二:爱的抉择,把爱延长
(1)母亲和儿子发生了什么分歧?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
(2)在大路与小路中间,“我”最终决定遵从母亲,委屈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约定?
(3)母亲后来为什么决定改变主意走小路?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落脚点三:背起“世界”,让爱传承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怎样理解“整个世界”?
5、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读一读。
(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因为它美在(写出了)、、、、、、”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这篇文章的欣赏,我们可重点从情趣盎然、含义丰富、意在言外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修辞丰富、描写细腻、感情丰厚、角度独特等方面去思考、去探寻。
(教师可先范读课文选段,学生自选感人或优美的语段或词句品读,读出感情。)
6、当堂检测
又一个美丽而神圣的母亲节刚刚过去,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呢?
(请在贺卡上写下你要对妈妈说的话)
要求:
(1)50字左右的表达
(2)可叙事,也可抒情。
(3)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来修饰你的表达
7、布置作业:
(1)真情:为你的长辈做一件你力所能及的事。
(2)实感:可将这一过程及真实感受写在自己的日记里。
结语: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单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咖啡;亲情应该是海军稚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它应该是母亲疲惫时孩子倒杯水的体贴。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的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和践行。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的深情回报。
附板书设计:
散步
生生不息
意境美
尊老爱幼
人情美
传承责任
哲理美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 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 课文内容,理解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的语言美。
2、难点:理解的人性美、品味的意境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 、 探究主旨
1、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 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B、 “我”是怎么解决的?
C、 结果又是如何?
D、 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深情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1、 思考:
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 树、鱼塘(“粼、鳞”、)
2、思考:①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蓬勃的生机、春天的召唤——哲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抒写亲情:发短信给至亲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请你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
板书设计: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 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以小见大的的手法表现浓浓的亲情。
教学准备
课文、教辅资料、教案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
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 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问题一: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 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 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 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 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
莫怀威:笔名 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 作的契机在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 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 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 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
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 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 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
(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
(学生回答)
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五)研读赏析
我想老师不用问,也知道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
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六)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 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
(七)布置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以初中新生活学生想家导入
将(三)放置在(二)之前,另外让学生找出生字词并注音解释
注重让学生自己概括
板书设计
“我”:孝顺善良
母亲:慈爱亲切
妻子:温柔贤惠
儿子:聪明乖巧
[教学目标及重点]
1、学习散文诉朗读的停顿,训练朗读
2、通过关键语句理解、体会人物的形象美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次考试小作文要求大家通过生活中的细节来反映父爱,但大家感到没有材料可写,其实写文章不一定就是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在作家的笔下,小事也能写出大意境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怀戚的一篇著名散文--《散步》(板书课题--散步)看看它的意境究竟大在哪里?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的字词,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正音:熬分歧一霎时领袖拆散各得其所波光粼粼
齐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 散步的人是谁?季节?地点?
我们一家人初春田野上
2. 散步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
3. 决定走小路的原因是什么?
4. 同学复述
明确: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一个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母亲和儿子累的时候,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我感觉到我和妻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5.这篇课文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明确:①通过散步写美好的家庭生活,写一家人的互敬互爱:
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有哪些?
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
(我小时候是一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人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母亲老了--他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②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祖孙三代的感情,请找出来:
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有:
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的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6.你是怎样理解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此处作者用了一个类比,在严重关头,民族领袖往往决定这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家庭中也是这样。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
7.怎样理解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最后。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我和妻子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8、三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找出来体会作用。
提示: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在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同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是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三、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散步”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三代之间深沉的爱”这一主题。
四、拓展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这篇文章,共同欣赏此文。
【设计总理念】
一、让学生自己发现写作的话题
我的写作教学原则之一是鼓励学生自己负责选题写作。
原则之二是必须在解决“写什么”,“为什么写”的基础上才指导学生进行“怎样写”的技巧学习。在我看来,不仅提供给学生写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须教给学生怎样发现生活中的写作话题。
最好的学生作文不是关于火星或者其他未来世界的描写,而是有意义的家庭情景和个人经历。许多学生之所以觉得没东西可写,是因为他们认为写作的话题应该是非同寻常的。
二、浓缩教学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的讲解形式,而是知识的使用形式。教师应浓缩教学内容,把“蕴藏于课文中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提炼出来”,把学生必须学习而又可能学习的内容教给学生。对这篇课文而言,这个必要的知识与能力就是“以小见大”的作文方法。
为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教师的启发(提问)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思维覆盖全篇课文,做到“全局性启发”。以提高教学效率,浓缩教学内容,用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较多的教学效果。
三、尽可能地教出课文原有的“美”来,尽可能把课文交给学生来“读”
爱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做正文,把书籍当做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
基于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反思,我尝试在教学中把“点菜”的权力还给学生——即教学不一定根据教师的计划来推进教学,教师将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设计课堂教学,努力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优化课堂结构,充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作为单元作文的范文,应该说它与单元重点(记叙的详略)联系得不很紧密,因为此文无论怎样分析,都不能把“详略”看成是本文的特点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点应该是“以小见大”,是通过一件生活小事来反映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和一种传统的美德。因此,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与重点,应依据范文,拟为“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和家庭题材的作文写作”。
文章的立意比较深远,据作者的自述,这篇文章写作的起点是“孝”,但由于“孝”已经写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点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据此,这篇文章就有了一个由故事层面与哲学层面组成的多层次的中心。在学习时虽然不必讲这些术语,但应该理解这一点。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巧妙的结构和优美的语句,这是学生作文“技法”方面的范本,在教学时应注意进行点拔。
【教学目标】
1、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写作的'素材;
2、学习《散步》一文,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习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讲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发现家庭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教师尽可能不着痕迹地同学生交谈,以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家庭题材作文的写作。在谈话中,教师可以从以下等方面设问:
你们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几个人?你们一家人都喜欢些什么?有没有你们都喜欢的事?
看电视——几台电视机?不争不抢吗?服从谁?意见真的统一吗?哪一部片子给你们的印象较深?大家对剧中的人物评价完全一致吗?
逛商店——什么商店?几个人?什么柜台?只看不买吗?买些什么?
看书——各看些什么书?谁先看?谁向谁介绍?有时一本好书不会抢吗?对书中的人物观点大家意见一致吗?有没有发生过争执?你现在你们争执的根本原因(深层原因)是什么?
下棋等——谁先喜欢的?其他人又是怎么喜欢上的?
【设计意图:既然是写作指导课,那么这堂课的重点与中心就不应该是《散步》一文,因为课文无非是用以指导写作的“例子”而已,课堂的重点与中心就应该是“写作”的指导,而“写什么”,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课的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先“隐藏”意图,与学生“聊天”,既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又有意无意间让学生发现许多自己身上身边的写作题材。
因为关于选题,我学到的最好的一点是设法让每个学生都发现他自己身上的有意义的话题。
前几年,当我说“你们来写什么”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我已经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信息,现在我知道应该说:“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什么?有那些值得细细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学生都有好的话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去发掘这些话题。而家庭生活是写作最重要的一个话题库,因为所有的学生都带各自丰富的家庭故事来到学校。
因此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丰富性。】
二、转入范文的学习:导入范文《散步》
教师作转语:我曾拿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师范学院的老师,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还拿出了一篇文章,来证明他所说的话。这实在是一篇情真意切,优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这位教师是怎样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写得兴味盎然,引人入胜的。[板书]
三、整体感知范文——朗读指导
1.要学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既是一种对好文章的品尝,也是一种理解得对不对的证明。而要朗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确定它的感情基调:是欢愉还是悲哀,是轻快还是沉重等等。这篇课文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参:(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该怎样把握?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设计意图:阅读感知本来就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如果能读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以读代讲或多读精讲的效果绝不应低估,“熟读成诵”“背熟记牢”应该大力提倡。
如果说真有什么最优化的语文教学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练地阅读文本,达到心与言谋,神与文通。所以,拿到课文的第一步,是朗读。】
四、以问解文,分析范文的语言、结构和内涵
问题一:要你说说,你看这一家子四口人中,谁的权力最大,谁有真正的决定权?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合多媒体进行推进。
(1)“我”听母亲的:
(2)母亲听孙儿的:
(3)妻子听“我“的:
(4)儿子听“我”的:
那么究竟听谁的呢?——由“爱”决定,这个“爱”,对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
问题二:文中说“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这是不是小题大作了呢?
参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争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这是一种使命。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问题三: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
参考——“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处理以上大问题时,有可能随意地出现以下小问题:
文章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写我们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笔头一转,却写母亲本不愿出来,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母亲为什么不愿出来?为什么又出来了呢?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对母亲怎样?母亲对儿子怎样?
母亲听话和儿子听话有什么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远了会累
儿子劝她该出来走走
儿子孝顺关心母亲,母亲也很听话
小时侯我听话出于依赖和尊敬,母亲听话出于信任和尊重。
“我决定委屈儿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见?
“我决定委屈儿子”并非不爱儿子。只是拿母亲和儿子比较来看,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已短,今后像这样的“散步”很难说还有几回了。“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
最后,我打算怎么办?
为什么?
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隐含了一层什么意思?
最后走大路了吗?为什么?
这反映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哪一个动作表现了母亲的这种感情?
委屈儿子。
大路方便老人,为了照顾母亲,我打算走大路。
母亲年老体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没有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兴趣,母亲爱孙子,想让孙子高兴
对晚辈关心爱护,对孙子真心喜爱
摸摸
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二人背得吃力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呢?
不,因为母亲儿子都很轻。
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和儿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码,在每位儿子眼中,母亲便是全部,在每位父亲眼中,儿子同样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还有一段对初春的描写。找出来,看看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调由深沉变得欢愉起来。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必须既要教师用问题加以引导,又要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这里虽然设计了一些框架性的问题,却没有具体的一步一步的推进程式,因为过程不应该是完全被设计、被预料的。】
五、依据范文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以“小”见“大”
教师提示:这篇散文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作者有没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种事情都拿来写呢?作者是怎样做的?
[或者:教师设问: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过散步这样的小事,表现了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进而赞美了敬老爱幼这种人类高尚的道德情感。这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手法。]
结论:“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什么是“小”?请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细节?
s: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思考后决定走大路(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主意,(母亲喜爱孙子)这些细节描写,细致而传神,表现了一家人互相理解体谅的情感
全篇只写了“散步”一事,但读来饶有兴味,除了真情动人外,再一个原因就是叙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入题写“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儿子走在后面”,“散步”已经起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这里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平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什么是“大”?(课文短短八百字,却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内涵的三个层面清晰可辨,耐人寻味。)
故事层面:亲情。
文章的基本线条是:“我”劝母亲散步→全家人一块散步→走大路与走小路的分歧→“我”母亲依从了“我”儿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从而写出了一家人之间的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
寓意层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称叙述,与其说为了真实亲切,不如说为了强化主体意识,实现使命感。文中的“我”,一个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当“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时,觉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通过特写镜头的定格描写,强化了中间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强化了使命感。
哲理层面:生生不息。
当我们从生命与时空的意义上来审视三代人的“散步”时,却应该说,这里还隐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学道理。尤其是儿子的一个“伟大”发现: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是生命的延续与发展,具有哲学的色彩。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它的基础是对文本的学习,因此,它放在对文章的阅读赏析之后。而且由于在课堂之始已着力于“小”(故事、细节、情节)的指导,此处就着力于对“大”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进行仿写练习
[这一步未必进行,有必要则行之;无必要则删之。]
仿写练习一:
依照句子“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写一句话,要出“一家人”的一个分歧点或矛盾产生的焦点所在。
有时候,()个人也会——
后来发生了——
仿写练习二:
依照句子“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不多了。”写一段在家庭成员产生意见分歧或矛盾时,“我”的心理活动(请注意,你可能不是决定者,所以不能简单地模仿)。
仿写练习三:
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是水波粼粼的鱼塘。
七、由一到多,从“多篇”中悟得“一法”
[这一步也是机动,有时间行之,时间不足放到下一课时进行。]
阅读学生习作《散步》,体会换一角度对家庭生活题材的把握方法,进一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并且体会文章详略的处理方法。
教师指导:
1、莫怀戚的《散步》是从一个中年人的角度来写的,沈愚的《散步》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来写的,由于角度的不同,两篇文章在叙述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由于“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转换成需要教育帮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详略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它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
八、小结:
1、大家要相信一点:好作文就是从平常的生活中来;许多细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体味,用匠心去构思,就能写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结合适应性考试的近满分作文)。
2、对初中生而言,尤其是写记叙文,“以小见大”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小处要能见细,即要有细节;大处要落实,即不能刻意夸大。
3、这样的好文章很难得,大家要争取把它背出来。这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果说作文的技法是建筑的设计和建筑技术,那么好文章的朗读背诵就虽对材料的积累——没有大理石、花岗岩、好的木材钢筋,我们怎么能建造出美丽的高搂呢?
九、作业:
1、仿写;
2、观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许多值得一写的“生活细节”?
【设计意图:真正的作文写作是第二课时的重点任务,所以,这时的作业主要是为下一堂课作铺垫。】
【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演示,详见多媒体。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班降教育爱干净讲卫生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独果教案
乌龟滚下坡的教案
爷爷的毡靴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粤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
小学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锦集
长短高矮教案
秋姑娘的信教案十五篇)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案范文
两只鸟蛋的教案范文
幼儿园小班教案羊妈妈病了含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白云朵朵
小班社会庆六一教案(精选五篇)
中班英语教案:What can you 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