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苦难就不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泛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
2.指名学生朗读。
3.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4.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之:指抄书。
(3)硕师: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态度一直严肃。辞色: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句首发语词。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5.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四、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五、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六、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序和赠序的不同,了解省略主语的句式和一词多义的用法;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
3.引导学生从前人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事例中获得教益,为祖国建设的伟业而发奋学习,送东阳马生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第一段具体叙述早年不畏困苦、勤奋学习的经过。
2.难点:对比手法说明“勤且艰”及主语省略的两种情况。
三、教学时数:
课外自读课文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解题:
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1.联系自身,学习古人克服困难、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
2.掌握文章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朗读课文,了解内容;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抓住文章中对比的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并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读音。
嗜学()加冠()叩()问叱咄()容臭()
负箧()曳屣()皲()裂媵()人馁()
衾()烨()然缊()袍廪稍()俟()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③尝趋百里外()④未尝稍降辞色()()
⑤援疑质理()⑥腰白玉之环()
⑦右备容臭()⑧非天质之卑()共7页,
⑨俟其欣悦()⑩生以乡人之子谒余()
3.了解作者、
4.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家长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疏通大意。
(2)复述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3.释疑解难
4.
三、课堂巩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和—久而乃和()言和而色夷()
至—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四支僵经不能动( )
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无冻馁之患( )
以—无从致书以观()计日以还()
以中有足乐者()以衾拥覆()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之—弗之怠()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当余之从师也()
2.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
余:古义今义假:古义今义
走:古义今义游:古义今义
臭:古义今义博士:古义今义
汤:古义今义
3.翻译下列句子。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5)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4.尝试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今日太学生昔日作者
衣食
住宿
从师
书籍
2.在预习中,你发现了哪些疑难问题需要解决的?如果没有,写下您的阅读感受。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合作探究
(1)作者读书求学经历“艰难”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又是怎么解决的?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
(2)举例说明文中的对比手法。
(3)找出文中描写和议论的句子,感受“序”的文体特点。
3.释疑解难
4.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益慕圣贤之道()(2)或遇其叱咄()
(3)同舍生皆被绮绣()(4)生徒悉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译文:
3.如果用“祖莹偷读”作为上联,结合
下联:
共同特点:
4.体会
5.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从宋濂求师的经历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答:
(三)13.(1)更;(2)有时;(3)同“披”,穿;(4)全、都。14.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l5.示例:宋濂借阅他们都想方设法刻苦读书。
16.
17.示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表明求师的艰苦;“余立侍左右”或“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表明虚心、尊师;“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表明要善于质疑。
教学目标
1、了解“赠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2、在讨论中体会对比手法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作者克服困难、勤心求学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赠序”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
l、掌握古今异义的实词。
2、体会对比的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明代文学家宋濂勤奋好学,一生专心向学。“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向后辈学子倾诉了自己的读书经历,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也同样能够激励和感召着我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知识。
1、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明代文学家。他自幼家贫,勤奋好学,常借书苦读,曾跟从元古文家吴莱学习。元末诏为翰林院编修,固辞不就,入山为道士,专心著书。后应朱元璋之邀,到南京助其平定天下。明开国后,主持编修《元史》,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连,全家谪居四川,病死途中。他擅长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文字简洁,行文富于变化。尤以传记文成就最为突出,善于抓住特征细节刻画人物,《送东阳马生序》即是其中名篇之一。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学者们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义。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把握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文义,在不懂的地方做标记。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辨明字音。
嗜()叱咄()俟()
负箧曳屣()皲()媵()
烨()缊袍敝衣()
(2)辨析多音字。
(加冠)(容臭)
冠臭
(冠军)(臭味)
(数尺)
(舍弃)
舍数(数落)
(宿舍)
(数请之)
(3)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4)古今词义变化。
走送之(古义:跑,赶快走。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菜汤、汤汁。)
(5)一词多义。
之: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以: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介词。以: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因,连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6)重点词语。
无从致书以观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俟其欣悦
日再食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交流,按“读课文——释字词——译文句”的步骤进行。如有疑难,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指导点拨。
四、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疏通文义。
五、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复述。
教师提示: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合理概括其求学经历,抓住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以及他能够这么做的原因。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象,合理补充一些细节。学生反复读课文,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并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理解重点实词。
2、探究课文内容,完成“思考与讨论”一、二题。
一、检查上节课作业。
1、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2、明确本节课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二、整体感知课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知道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现这一主题的呢?阅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并没有直接劝说马生勤奋学习,那么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意图的?
明确:
第1自然段先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然后在第2自然段具体写了诸生的学习条件,与前面作者的情况形成对比,在此基础上劝勉马生刻苦学习。
2、作者是如何概述自己求学条件的?
明确:求学条件艰苦:为了表现艰苦,作者先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条件——“家贫”。然后又分别介绍了幼年时和成年后的学习条件。
3、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作者两个学习阶段的艰苦条件。
明确:
(1)幼时求学的艰难:致书之难借书抄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
(2)成年后求师的艰难:
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同学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布置】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前功尽弃,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强调同学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同学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天大寒,砚冰坚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尝趋百里外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 主人日再食 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 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走送之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门人弟子填其室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五、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六、朗读背诵
要求同学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我升中班了中班社会教案
中班主题半圆形教案
大班主题活动:我的压岁钱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长方形
我升中班了中班社会教案
中班主题半圆形教案
大班主题活动:我的压岁钱
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
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
爬天都峰优秀教案设计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班降教育爱干净讲卫生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独果教案
乌龟滚下坡的教案
爷爷的毡靴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长方形
最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中班社会教案:认知生活中的小麦教案
小班春天来了教案合集五篇
报任安书教案七篇
学生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幼儿园小班语言故事教案:我要睡觉了
小学语文教案二年级
庐山的云雾的教案
大班我喜欢的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