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精选五篇

李盛老师

中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1

  活动目标:

  1.巩固幼儿对7以内数量的认识,能按数字匹配实物并比较数量的多少。

  2.能仔细地观察和寻找实物卡。活动准备:

  1.教具:1~7的数字大口袋(口袋既可以用粉笔画在黑板上,也可以用纸剪个空心口袋贴在磁板上,并在袋口写上1~7的数字),大展示板(磁性),磁铁(与实物卡的数量相等)。

  2.学具:提供幼儿制作的1~7数量的实物卡(卡片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至三倍,形式有点卡、实物印章卡,有用皱纹纸制作的纸球卡等)。

  3.活动前将卡片藏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

  1.教师:每个人都需要朋友,因为只有和朋友在一起才不会感到寂寞和孤独。

  2.教师出示数字口袋:可是昨天数字口袋的卡片朋友生气了,结果卡片朋友就从口袋里跑出来,躲起来不想见它。数字口袋没有朋友玩,觉得很寂寞,想请小朋友帮助它找到自己的卡片朋友。

  3.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卡片会躲在活动室的哪些地方呢?

  (二)幼儿寻找实物卡片。

  1.教师:你找到了几张卡片?是在哪里找到的?

  2.教师:哪个小朋友找得最多,是几张?哪个小朋友找得最少?是几张?

  (三)按数字匹配实物卡片。

  1.引导幼儿根据数字逐一匹配相应数量的实物卡片。

  (1)教师:谁找到了数量是1的卡片?请你把卡片贴在数字口袋的下面。

  (2)教师:谁找到了数量是2的卡片?也请你把卡片贴在数字2的下面……2.教师引导幼儿逐一检查数字与实物卡片上的数量是否一致。

  (四)比较卡片数量的多与少。

  1.教师:哪个数字的朋友最多?哪个数字的朋友最少?

  2.教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益智区提供钓鱼竿和“小鱼”,让幼儿进行钓鱼比赛,比较数量的多少。在数学区提供扑克牌,玩“抽乌龟”的游戏,巩固对数量的认识;提供幼儿用书第15页的操作材料进行“数物接龙”游戏。在结构区提供各种插塑玩具,让幼儿拼搭数字。

  有关幼儿中班数学教案

  活动名称:(数学)学习6以内的序数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的序数,能从不同方位正确判断。

  2、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小猴6个,横排格子,竖排格子,横竖混合排列的房子。

  2、电影票每人一张,幼儿操作题卡若干份。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猴子们要坐汽车去公园玩,小猴子们该怎么上车呢?(出示横排排列的格子)

  幼:一个一个的上,排队上。

  师:我们先来给小猴子排排队。

  请一名幼儿为小猴子排队,教师与幼儿一起说出各色小猴子在第几个。

  (二)引导幼儿感受不同方向物体的排列次序。

  1、感受“从左到右”和“从右到左”的排列次序。

  师:公园到了,小猴子们都去公园玩了,但淘气的小蓝猴还藏在车厢里跟小朋友们玩捉迷藏呢。

  师:小蓝猴,小蓝猴你在哪里?我藏在第四个车厢里,

  你们快来找我。

  请举手的幼儿上前找猴子,并说明找猴子的方法是从左到右。

  师:我们做一个什么样的标识就可以知道,小朋友是从左向右数的呢?

  幼:红旗、小点等。

  师:老师这有一个办法,你们来看看这个办法行不行。师:(教师出示箭头)你们认识它是谁么?

  幼:箭头

  师:(将箭头贴在格子上方)我把箭头贴在这里,它指的方向就是从左到右。

  师:小蓝猴藏在第4个车厢,我们再来找一找。

  请举手的幼儿上前找猴子,说明找猴子的方法是从右到左并将箭头贴在合适的位置。

  师:都是第四,为什么车厢不一样?

  幼:因为一个是从左到右数,一个是从右到左数。

  2、感受“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的排列次序。师:(出示竖排排列的格子)瞧,淘气的小蓝猴藏在攀登架上,我们一起来找找。

  小朋友和教师一起问:“小蓝猴,小蓝猴你在哪里”

  师:我藏在第4个攀登架上

  请举手的幼儿上前找猴子,说明找猴子的方法是从上到

  下并将箭头贴在合适的位置。

  师:有谁找的和他的不一样?

  请举手的幼儿上前找猴子,说明找猴子的方法是从下到上并将箭头贴在合适的`位置。

  师:都是第四,为什么位置不一样?

  幼:一个是从上到下数,一个是从下到上数。

  3、感受“上下左右”的排列次序。

  师:(出示横竖混合排列的房子)小蓝猴说:“小朋友们我玩累了,你们能把我送回家么?”

  幼:能

  师:瞧,小猴子的家呀,就在这些房子中,想知道小猴子住的是哪个房子么?

  幼:想

  师:我们一起来问问小蓝猴,“小蓝猴,小蓝猴你的家在哪里呀?”

  师:我的家就住在,从左往右数第3个,从右往左数第4个,从上往下数第3个,从下往上数第4个,你们听清楚了么?

  幼:听清楚了。

  师:为了更快的找到小猴子的家,老师给每位小朋友准备了一份题卡。(出示题卡并讲解)

  要求:按照箭头方向和数字找到房子,并在找到的房子

  上用水彩笔作记号。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师:请每组幼儿代表对照题卡,在黑板上标出找到的房子。

  师:瞧,发现了什么?

  幼:找到的都是同一个房子。

  师:从不同方向,不同序数,找到的房子有可能是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师:小朋友们帮小猴子找到了家,小猴子可高兴了,邀请小朋友们看电影,看电影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电影票吧。

  师:小朋友们来看看这些电影票有什么不同?

  幼:数字、箭头方向、箭头颜色。

  师:请小朋友们到老师这排队领票,根据电影票找到自己的座位,音乐停止后就在自己的座位上做好。

  幼儿听音乐找座位,音乐停止幼儿互相检查找到的座位是否正确。

中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2

  1、用讲故事、演故事的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2、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3、理解并能说出相1或少1的关系。

  4、发展幼儿的比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性灵。

  活动重点: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活动难点: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活动准备:

  1、森林背景图,6张蘑菇房子图片。

  2、1-6的大点卡和数卡一套。

  3、小猴、小熊头饰各一个和老虎的图片一张4、幼儿数学操作板1个/人,1-6的点卡一套/人。

  5、标有1-6的数字卡片,每个小朋友一张6、故事《住宾馆》。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初步理解"邻居"关系。

  1、拍手游戏:"嘿嘿,ⅹⅹⅹ(小朋友名),我问你,你的朋友在哪里?""嘿嘿嘿,在这里!"(被问的小朋友举起旁边小朋友的手。)2、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午休的小床,请你说一说自己的邻居都有谁,让幼儿理解什么是邻居。

  二、基本部分:

  (一)教师讲述并表演故事(助理教师配合故事表演)

  1、讲述并表演故事后提问:

  (1)熊猫说2号有两个邻居,它们都是谁呢?小猴子的家应该是几号呢?

  (2)小熊说它的家是5号的邻居,5号的邻居是谁呢?

  (3)小熊的家不是6号,那应该是几号呢?

  2、在回忆故事的过程中,在蘑菇房子上贴数字卡片,实现从具体的物到抽象的数的转换,告诉幼儿相邻数的定义。

  (1)2的邻居是谁呀?(1和3是2的邻居,也叫做2的相邻数。)得出结论:2有两个相邻数是1和3;5有两个相邻数,是4和6。

  (2)提问:a、那么3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4有没有相邻数,它们是谁?

  得出结论:每一个数都有两个相邻数。

  3、幼儿自主探索3、4、5的相邻数(部分幼儿上前操作,集体验证),进一步推理说出5以内各数的相邻数。

  (二)复习数字1-6。

  1、请你说得比我多1(少1)。"小朋友,我问你,比2多1就是几?""2、接着往下数,一直说到数字6。

  (三)总结评价幼儿操作的结果,理解并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1、"你帮2找到了哪两个相邻数?为什么1是2的相邻数,3是2的相邻数呢?"引导幼儿说出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

  2、发放幼儿数学操作板及操作点卡,帮助幼儿理解相邻数间多1少1的关系。"你找出比2多1的点卡,请你找出比2少1的点卡。"依次找出比3、4、5多1或者少1的数,引导幼儿依次说一说3、4、5的相邻数及其之间的关系。

  三、结束部分:游戏中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游戏:1、给黑板上的数字找相邻数。

  2、发给每个小朋友一张1-6其中一张数字卡片,"嘿嘿,小朋友,我问你,ⅹ的相邻数就是ⅹ和ⅹ?"......

  活动结束。

  附一:故事《住宾馆》

  小动物们去旅游,来到了森林宾馆,要在宾馆休息。熊猫负责给小动物们分房子。熊猫把所有动物的房子都分好了,贪玩的小猴很晚才赶到。小猴跑到熊猫面前说:"我的钥匙呢?"熊猫管理员拿出了钥匙笑眯眯地说:"在这儿。给你,你是2号的邻居。"小猴一听:"2号的邻居我知道,不就是3号吗?拜拜!"不等熊猫把话说完一阵风似的就跑了。

  小猴拿着钥匙来到了3号房,可是3号房里面好象没有锁,小猴正纳闷,开门一看,呀,里面住着一只大老虎,可把小猴吓坏了,赶紧关上房门。小猴想:"一定是熊猫管理员搞错了。"可是熊猫管理员说2号的邻居有两个,不只是3号。最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小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原来1号才是自己的房间,从此小猴知道了原来2号有两个邻居,一个是1号,一个是3号。

  小猴子刚找到自己的房间,小熊又拿着钥匙来找房间了,小熊左找右找,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房间了,小熊只知道自己是5号的邻居,可是5号的邻居是谁呢?这下可把小

中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3

  活动目标:

  1、尝试概括图形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部特征。

  2、能概括图形间的两个相同点,并会用标记记录。

  3、在找图形中体验包含关系。

  活动准备:

  1、幼儿座位上贴有颜色的形状图片。

  2、三只骰子:一只骰子上有大小标记、一只骰子上有三种颜色标记、一只骰子上有三种形状标记。

  3、幼儿作业单每人一份;各种标记、图形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这里有许多图形,你们认识吗?赶紧找一个你喜欢的图形,找到后就把它贴在你的胸前。

  2、现在我们都变成图形宝宝了,可以互相认识一下。个别幼儿到前面来介绍。

  二、玩找朋友的游戏,概括图形间的两个相同点。

  1、我们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去找和你有两个地方相同的图形宝宝,找到后和好朋友坐在一起。说说你和好朋友有哪两个地方相同,可以用什么样的标记记录。

  2、玩第二遍找朋友的游戏,找找看,你还和哪个图形宝宝也有两个地方相同,也可以成为好朋友。

  三、游戏"掷骰子",按标记找图形。

  1、教师依次出示三种骰子,引导幼儿观察、认读骰子上的特征标记。

  2、教师同时投掷两个骰子,引导幼儿把两个骰子的标记结合看,看一看、说一说、想想是什么图形?

  引导幼儿发现:一组标记,可以找出不同的图形来。

  四、幼儿操作。

  五、作业评价。

中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区别长短,宽窄,用比较的方法感知。

  2、初步让幼儿体验比较的辩记关系。

  3、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区别长短的红彩条。宽窄不同的黄彩条。

  【活动过程】

  一、区别长短与宽窄

  幼儿自己选择两根同样颜色的彩条,比一比,说一说:两根红色的彩条有什么不同?两根黄的的彩条有什么不同?

  幼儿比较结果是:两根红色的彩条长短不同,两根黄色的彩条宽窄不同。

  二、比宽窄

  师提问,要想知道两根黄彩条谁宽谁窄,怎么办?

  幼儿讨论归纳

  (1)谁宽谁窄要和一个标准比。

  (2)比较的方法是物品的一边对齐,看另一边多出的为宽,相反为窄。

  三、联系生活实际比宽窄

  四、给书中的图连线。

  五、活动评价。

中班数学教案精选5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建立等量概念。

  2.能够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3.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玩具篓两个;苹果标记10个,西瓜标记8个;红色、黄色发圈各5个,蓝色、绿色发圈各9个。

  活动过程

  1.引出等量问题

  (1)师交代比赛规则: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运玩具比赛,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跑到指定地方拿玩具,每次只能拿一个。

  (2)幼儿随着《运动员》的音乐出发“运玩具”。比赛结果:苹果队获胜。

  (3)师:你们猜猜苹果队为什么能获胜呢?(他们人多)

  2.解决怎样等量的问题

  (1)师:聪明的雯雯发现苹果队人多了,有谁能有好办法很快知道苹果队比西瓜队多几个人呢?

  (2)幼儿互相讨论。(一个一个地数;小朋友手拉手,谁没有好朋友就是多了)

  (3)苹果队和西瓜队的幼儿手拉手,发现苹果队幼儿多了两个,让其中的一个幼儿把苹果标记换成西瓜标记。

  (4)师:现在大家都有了好朋友,也就是两队人数一样多了,我们再次进行公平的“运玩具”比赛。

  3.提出新要求

  (1)师:我们分男孩子和女孩子再来一次比赛,请女孩子自由选红色和黄色发圈。幼儿自选后,发现两队不等,由男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2)女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男孩子做啦啦队为女孩子加油。

  (3)同样的方法,男孩子自由选绿色和蓝色发圈。幼儿自选后,发现两队不等,由女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4)男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女孩子做啦啦队为男孩子加油。

  (5)引导幼儿说说哪队运玩具多又快,为获胜队发奖牌。

  (6)大家戴上奖牌一起跳舞庆祝。

  4.放松活动

  活动评析

  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将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作周密考虑,简而言之就是“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以教学活动《运玩具》为例:

  一、备教材——直击教学目标,思考核心教育价值

  “运玩具”是中班的一节数学活动,它的核心是等量关系的教学。按照《纲要》要求,中班的幼儿已经需要学习和了解等量的概念。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准教学原点,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定位准确、指向清晰的教学目标来引领教学全程。品读三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等量”这一教学核心适合于中班幼儿学科学习:而游戏化教学手段,借助问题发现来引导幼儿学习的方式则体现了较好的策略和手段运用。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通过目标得到了有效整合,整体表述精确到位、逐渐递进,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得到了体现,目标建构成螺旋式上升态势。

  二、备教法——推敲教学环节,营造自然“发现之旅”

  在“运玩具”这节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够比较充分地看见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发自内心地想要习得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无形牵引,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以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教学设计显出环环相接、层层推进的特点。比如,为了使幼儿更加熟悉“等量”概念,灵活运用已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教师安排了幼儿最为感兴趣的竞赛游戏环节。初看似前面游戏的重复,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幼儿自由分组”区别于先前的教师预先分发水果标记,幼儿的游戏自由度得到增加;“男生女生互相检查”区别于先前的个别幼儿检查,促进了幼儿团体间的交流和伙伴关系的建立;人数不一样多时的相互调整,既有经验的运用,更增添了一丝帮助和关怀的意味。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欢笑中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技能。

  三、备幼儿——了解所需。传递恰当学习方法

  纵观“运玩具”的整个活动过程,没有呆板的说教,没有生硬的讲解,借由最初的比赛,人数多少的问题在幼儿的面前得到呈现。教师紧紧抓住幼儿对于公平性的质疑,发起了新的互动,以求知者的姿态来请教于幼儿:“谁能很快知道人数不等?究竟多几个?怎样才能一样多呢?”类似这样的提问,深化了幼儿自我的探究行为,逐步理解了“等量”的概念,摸索出如何使不同人数的队伍实现“等量”的方法,使学习质态得到提升,问题在摸索尝试中迎刃而解。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将幼儿的主体感受与教师、与教育情境紧密联系,使学习不再是教师驾驭主导之下的被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