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 .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4.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形象描述法、总结归纳法
2、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3、 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情感与价值观:
1 、是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豁达的情怀
3、“居卑位而有为”的蓬勃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
二、解读《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三、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他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他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他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四、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 “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 “三三式”; “一四式”; “二二二式”; “二四式”; “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 “二一四式”; “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五、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感叹盛宴难再。
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设计思想】
《滕王阁序》传诵千古,是中国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致。其语言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品读该文,是一次与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其精美形式中包孕的情理又富有深蕴,启人心智。“文”与“质”相得益彰,“情”与“理”珠联璧合,是该文的特点。教学本文,应该在赏读独到的语言形式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其中闪烁的思想光芒。
本文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易驻足于表层形式,停留在感性层面而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更易“得形忘意”,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案同课异教,入手点虽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悟情思的思想一致。
【教学目标】
1.欣赏文词华美的语言,探究宏丽壮美的意境。
2.感受跌宕的感情变化,体悟其深沉悲壮之意。
【教学方法】
涵泳美读,词句品评,疑难点拨。
【教学设计】
方案A
一、烟雨江南话名楼
导入:“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韩愈),滕王阁因名楼、名文而成为名胜,楼以文生辉,文因楼益秀,可说是文楼相映增辉。
二、气韵流转感音律
1.听读。(可以央视“子午书简”的诵读为范本)
2.仿照投入感情地读。(读中疏通字词)
3.对句读,两组一读上句,一读下句,读中感悟节奏。如第二段先以四字句点出秋令时节,之后以舒缓的长句描摹秋景,再四字短句显抑扬顿挫,登阁则用短促的三字句以显轻快,最后用错落的四六句写极目所见。长句短句交错,节奏富于变化,避免了呆滞。
4.男女生分角色读。
齐读第一段,可从语势想见胜友如云的盛况;女生读第二段,用清丽的声音表现滕王阁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男生读第三段,用浑厚的声音读出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穷且益坚的人生追求;第四、五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临别赋诗的感慨。
三、魅力缘何越千年
探究:《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获得盛誉,其魅力穿越千年经久不衰,你认为原因何在?
点拨:从“文”与“质”两方面探究。
1.读一读,感受韵律美。
提示:通篇骈偶,四六句为主,有时句中又自对的“当句对”使形式更见工整。声韵上讲究平仄,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句皆对偶但内部停顿又有区别,声气流转中平添顿挫、摇曳感。——魅力源自音韵与典雅之美。
2.品一品,咂摸语言美。
提示:珍词丽句层见迭出,佳词隽语令人叹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云销雨霁,渔舟唱晚,雁阵惊寒,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等已成为语言奇珍,更有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魅力源自精妙的语言之美。
3.观一观,欣赏画面美。
提示:以滕王阁为中心的全景画层次分明。摄近景,绘中景,望远景:层台耸翠、桂殿兰宫为近景,山原川泽、繁华市井为中景,落霞孤鹜、秋水长天为远景,由近及远铺展,上下浑成,色彩变幻,虚实相映。绘景有色彩浓淡,角度俯仰,声色变化,层次远近,写景虚实,让人感觉“淡妆浓抹总相宜”。——魅力源自精彩的画面之美。
4.联一联,体味意境美。
提示:作者胸襟开阔,笼苍翠群山,参差楼阁,迂回川流,港口舟楫,艳丽落霞,浩渺云天于笔底。雄阔境界中,融入万千情思,收长安、吴会、南溟、北辰尽入眼底,如抚四海于一瞬;点冯唐、李广、贾谊、梁鸿齐聚眼前,若接千载于须臾。——魅力源自自然雄阔之景与思绪浩荡情怀融合而为一的意境之美。
5.思一思,破译情理美。
提示:文章抒情时而低回哀切,时而激昂慷慨。王勃感叹人生失意的悲哀只是一时,逆境之中他仍自我砥砺,唱出一曲昂扬激越之歌。处困顿而操守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勉励自己不因处境维艰而自暴自弃,这是文章最令人动容之处,也令此文历经千载超越了形式和时空。——魅力源自于困厄中坚守,失望中希望,艰难时奋进的人生情思。
四、美文选点作品评
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二精美之句作点评。提示角度:佳词隽语的品味,技巧手法的赏析,镜头画面的想象,情感哲理的体悟等,可一点也可多点。
示例: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十六字就写出了台阁的壮丽:层台高耸,上可接云,丹檐溢彩,临视无地。以夸张手法突出阁之高,水之深。两句视角有变,一仰视一俯临,写景有上下浑成之美;色彩对映,一耸翠一翔丹,更有流丽飞动之美。
五、余音回响作尾声
选取上述某一点作寻美探究,写篇欣赏短文。
方案B
一、导入激趣
读了《滕王阁序》,才会真正知道什么是才华横溢,引闻一多语“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介绍王勃。
二、梳理文脉
1.探究作品全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与行文的对应关系。
研读:第一段扣“洪府”,赞地灵人杰,主尊宾贵。第二段扣“秋日登阁”,显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第三段扣“饯”,写乐极生悲,悲而自勉。第四、五段扣“别”,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全文以宴会集始,盛筵散结,以宏大气势开篇,以临别赋诗作结,赋体笔法铺陈渲染,景阔大,情曲折。
2.文中有一关键词,承上启下又提纲挈领,请找出并说明理由。
研读:“兴尽悲来”为关键词。登临写景是情感的触发点,前是逸兴遄飞绘景,后是悲从中来抒情。由此往前往后梳理,即能整体把握全文。
三、欣赏宏丽的景色
1.学生诵读绘景句段。
2.学生自选语句品析,揣摩绘景匠心,之后交流体验。教师点读重点,适当引导。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写景有何妙处?
提示:此句融自然人文于一体,含无尽情思于景物。既赞洪州一带的繁华富庶,又颂此地人才济济。陈蕃下榻的典故,寓有重视人才之意,婉言自己怀才不遇之感。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景有何特点?
提示:山水相衬,分层描绘秋色之美。先写近水,潦水渐消,碧水清明;再绘远山,山色变幻,多姿多彩。上句淡雅,下句浓丽,山容水态,相得益彰。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何成传诵名句?
提示:三美奠定名句之基。设景美: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水天浩渺,上下浑然一色,描画出旷远的意境。着色美:天青水碧,霞红鹜美,一红一白,色彩明丽,一静一动,相映生辉。生机美: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飞鸟翱翔,秋水流淌,景物鲜活。
四、体悟复杂的情思
1.写景佳作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提示:情景相生,借景抒情。
2.本文借写景抒发何种情思?请试用曲线图示形象地表示王勃的心路历程。
提示:由此可感受情感的跌宕起伏,从欣赏秋景的逸兴飞扬,之后陡落到兴尽悲来、自叹失意的低沉,最后又迸发出不坠青云之志的高亢。
3.学生诵读、品析相关语句,之后交流体会。教师点读、引导重点。
A.“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用的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何种情思?
提示:议论抒情。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B.“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提示: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C.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力求以精美的几句话来表达感悟。
示例: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五、延伸拓展
登高临阁,是中国登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你还知道哪些名篇?这类诗文为何经常回荡着兴尽悲来的相似感慨?试作探究,并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观点。
滕王阁序教案
教学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2
第一教时
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解题
1.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介绍王勃和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三、诵读课文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定7名学生朗读课文(每人一段),注意把握句子的节奏。
明确:①四字句的读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读法大致有五种:“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
“二二三式”。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字句。
3.思考: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并试背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四两题。
第二教时
明确目标:
⒈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⒉理解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⒈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DD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DD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DD地势宏伟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
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
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明确: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超逸豪迈的情致。
4.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①“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②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③“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M“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M“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M反用)
⑦“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⑧“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⑨“杨意”“凌云”M“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
2.请思考这篇序文用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文章表达效果。
四、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
一、读音准确,给加点的字注音
轸瓯隍懿骖汀凫闼甍舳遄睇眄阍舛涸赊悫簪笏叨
二、断句恰当。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的情况则更复杂一些,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三、名楼诗作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四、补充注释
1、、豫章故郡一作“南昌故郡”,西汉豫章郡的治所在南昌。故:旧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2、、地接衡庐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带五湖襟、带:名词用作动词,连接、环绕的意思。
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雾、星: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5、、宾主尽东南之美尽:全都是,形容词作动词。美:形容词作名词,俊杰。
6、、千里逢迎千里:数量词作名词,远道而来的客人。
7、、高朋满座高:尊贵
8、腾蛟起凤:《西京杂记》中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词。”又说扬雄“著《太玄经》,梦吐凤凰,集《玄》之上”。
9、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
10、、彩彻区明彻:普照
11、、雁阵惊寒惊:被……惊扰
12、、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属:是。
13、、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而。尽:干涸。寒:寒冷。清:澄清
14、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凝:凝聚。暮:傍晚。紫:呈现紫色。
15、、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体势:态势,形势
16、、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17、、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18、、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中:最高处。
19、、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娱游:欢乐。
20、、兴尽悲来兴:兴致。
21、、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失路:迷路,不得志。
22、、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23、、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24、、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25、、穷且益坚:且:反而。
26、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27、、一介书生介:个
28、等终军之弱冠等:等同。弱冠:指二十岁,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29、、有怀投笔怀:心思。
30、、奉晨昏于万里奉:侍奉。
31、、接孟氏之芳邻接:结交。
32、、胜地不常,盛宴难再胜:美好。再:第二次。
33、、兰亭已矣已:过去。
34、、奉承恩于伟饯于:在。
35、、是所望于群公是:这。于:对。
36、、敢竭鄙怀竭:使动用法,使……完全表露出来。
五、名题讲析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b.岳阳楼c、滕王阁d.黄鹤楼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六、【跟踪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en)骖(can)騑睇眄(mian)捧袂(mei)
b.瓯(ou)越潦(liao)水簪(zhan)笏桑梓(zi)
c.台隍(huan)舸(ge)舰帝阍(hun)叨(dao)陪
d.懿(yi)范彭蠡(ni)虢(guo)州遄(chang)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共5页,当前第3页12345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填空题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提高试题】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共5页,当前第4页12345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的美景与真情。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滕王阁序》是千古传唱的奇文、妙文,但同时又是教学中的难文、硬文。它是骈文的优秀篇章,用典太多,文辞简奥,给学生的诵读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学生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做一些充分而必要的工作,如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找出文中运用的典故,理解其意图;诵读时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句子的节奏划分等。课堂上教学重点放在深入探究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对写景和抒情名句的鉴赏上。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古几重阳,依然天高地迥;东南一都会,正是彩彻区明。王勃兴来,诗文题阁楼,一序占千秋;我辈登临,乐趣寄山水,三江抒豪情。让我们跟随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一起登上滕王阁,品读其美景,赏析其真情。
(展示目标)文章的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这些标题已介绍了文章的内容:秋天在滕王阁举办的一次大型宴会上所作的开场白。此类文章开篇多为介绍宴会地点、集会人物,极尽溢美之词,结尾多为总结全文提出号召展望未来。我们不妨来验证一番。
二、 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内容。答:赞盛地、捧阎公、夸嘉宾
三、 学生自己读最后一段,归纳内容。答:总结陈词,回到现实,礼让他人。
四、 重点学习2-6段,这一部分才是全文的精华部分。教师配乐诵读,并预先设置问题。
1.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用文中一句话来作答。答: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作者因何而“兴”?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尤其是美景,集中在2-3段。
五、 赏析2-3段,男女生分读。提问:哪些写景的美句最能打动你?
方法提示:
1.诵读
2.描述意境
3.写景视角
4.技巧手法
5.相关诗句对比举例:
1).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评析:这一句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一动一静相映增辉;秋水碧
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一体,浑然一色。背景旷远、色彩明丽、意境浑融、超逸豪迈。。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补充介绍:“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
总结:这一部分写景文笔瑰丽、手法多样,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虚实相衬,众多景物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
六、鉴赏4-6段,前后分排读提问:
1.景如此之美,作者为何又由兴转悲?用原句来作答。 答: (1)人生苦短,盈虚有数的顿悟(2)众人皆乐,唯我独悲的孤苦(3)时运不齐,命途多舛的感叹(4)壮志难酬,知音不遇的痛苦
2.你联想起了哪些类似的诗句?
答: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陈子昂《登幽州
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苏轼《前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等,都是用永恒不变的自然与短暂多变的人生相比照,意境博大而悲凉。
3.面对如此境遇,王勃又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的?用原句来回答。 答:文以情胜,这些文句之所以脍炙人口、引人共鸣,是因为王勃写尽了世上失意人的报国无路、济世无门,也喊出了天下乐观者的不甘沉沦、豪情壮志。失望与希望兼有,追求与痛苦交织,这是从心泉中流淌出来的最纯真的情感,所以就最能拨动人的心弦。 4.为何王勃能将这种情感写得如此真切感人? (介绍王勃的经历)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总结:怀才不用、知己难遇。笑脸后有不堪回首的坎坷经历,我们要看到他年轻背后的沧桑、辉煌背后的无奈。正因为景美情真,才使得这篇文章达到了诗与画、景与情、神与形、自然与社会、山水与人文、欢快与沉重、悲怆与奋进、低沉与昂扬的高度统一。
七、拓展延伸:
文以阁而名于世,阁以文而传天下。设想某一天,你与王勃相遇在滕王阁,你想对他说什么?写下给王勃的一两句话。 对理想的执著往往在遭遇挫折时会产生巨大的痛苦,面对
人生的困境,有的人以老庄、佛家的出世思想为寄托,去寻找诗意的人生,一如陶渊明;有的人执著于其中,痛苦而不能自拔,进而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如刘伶;有的人以天下为己任,勇于进取、积极向上,一如曹操。身处初唐的王勃当时很年轻,却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正如落霞,但即使生命如此短暂他也要以孤鹜一“飞”的矫健姿态去迎接,去挑战!他的理想更加坚定,斗志更加昂扬,他以飞翔的姿态定格于滕王阁的秋水长空,那青春的宣言响彻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听来仍旧让人怦然心动、热血沸腾。我想起了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小说《老人与海》里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你不可以打败他!”
附板书:
滕王阁序
王勃
兴←------------------景美 ↓ 悲------------→情真
教学目标:
(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一.导语(幻灯片展示中国四大名楼)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
……
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1.作者简介(学生回顾曾观看过的《唐之韵》)
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三、初读奇文
1、听(多媒体视频朗读)
听课文朗读,找出生字,看注释注音。
2、读(补充:诵读指导——幻灯片展示)
自读课文,看注释,粗通文意
本文是骈文,基本都是偶句,字数或四或六,也有少数七字。
四字句的停顿只有一种模式:二二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
(1)孟学士/之词宗(2)临/帝子之长洲
(3)钟鸣/鼎食/之家(4)气凌/彭泽之樽
(5)扶/凌云/而自惜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
(1)襟三江/而带五湖(2)宾主/尽/东南之美
(3)秋水/共长天/一色(4)都督/阎公/之雅望
3、测(幻灯片展示)
做字词辨析训练。(学生都参与并轮流回答)
(一)判断词语注音、释义正错
1、襟()三江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
2、躬逢胜饯()宴会
3、鹤汀()水边平地
4、凫()渚凫:野鸭
5、川泽纡()迂回曲折
6、孤鹜()纵横奔驰,动词
7、迥()远
8、南溟()海
9、胜筵()古代席地而坐时铺的席子
10、梓()泽梓树,与“桑”相连,借指故乡
(二)通假字
俨骖腓于上路通“严”,整治。
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三)古今异义
穷且益坚古义:困厄,处境艰难今义:穷困
等终军之弱冠古义:二十岁今义:无此意
盛宴难再古义:第二次今义:相当于“又”
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四)词类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以为襟、为带
雄州雾列名词作状语,像雾那样
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那样
川泽纡其骇瞩意动,对感到惊骇
屈贾谊于长沙使动,使屈居
窜梁鸿于海曲使动,使窜逃
宾主尽东南之美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四、作业。
再读全文,并背诵《滕王阁诗》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理清思路
2、重点段落鉴赏
一、再读奇文
方式:集体齐读课文
注意:诵读的节奏和语气准确(回顾:诵读指导)
步骤:集体齐读
二、讨论与点拨:文章可分为几部分?(幻灯片展示)
1、明确: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风貌,引出与会人物。
第二部分(2-3):三秋时节,滕王阁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盛况,抒发人生感慨。
第四部分(6-7):叹知己难遇,胜宴难再。
2、第2、3段描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明确)
第二段:滕王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第三段:登高所见——人烟之胜(富庶祥和)
自然之景(雨后景色—高潮)
生活之乐及自然情景
三、阅读与鉴赏(幻灯片展示优美图片)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景。(当堂朗读)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自由发表)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与朱元思书》)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马射赋》)
四、作业
1、书面表达:把你最欣赏的一两句话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
2、思考:怎样看待4、5两段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学习要点:
1、鉴赏四-五段
2、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特点
一、回顾旧课:
抽背2-3段。
二、三读奇文
1、高声朗读四、五段,体会作者情感。
2、讨论:这两段写了哪些内容
(同桌讨论后教师幻灯片展示)
第四段:写宴会盛况——管弦之胜,歌声之美和宴会豪华,人物高雅
兴尽悲来——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反村人之渺小)
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第五段:言自己虽时运不济,但因之自勉,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三、鉴赏与拓展:(分组讨论,推举佳作)
1、怎样看待王勃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联系际遇。不遇之悲,是对社会(“盛世”)现实的控诉和揭露。既表现出嗟悲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又表示自己壮怀白首不移。
失意的悲哀——对时代的抨击;
写积极的壮怀——表现出一种用世的乐观。
2、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逢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目的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四、讨论与点拨
归纳骈文有何特点?有什么缺点?(分组讨论,推选回答)
从六朝到初唐,骈文统治了文坛,其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意藻辞和用典。
注重形式,排比事典,使人难以理解。如本文为硬凑四六对句,把杨得意缩为杨意,徐孺子略为徐孺,早被前人指为荒谬。但对本文来说白玉微瑕,文中对现实人生的感受认识,是骈文僵化凝固的形式无法束缚住的,作者如同戴着镣铐跳舞,在束缚中表现自己高超的技巧。
五、小结与巩固(幻灯片展示)
1,韩愈曾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则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朗读全文,再次体会文章的优美动人之处。并思考本文写作的特点。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骈俪藻饰,辞系华美/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2、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学生意见汇总:A都督宴上,胜友如云
B望长天之明彻/望高阁之巍峨
六、课后作业
1、找一下,文中运用了哪些典故、哪些成语?并积累。
2、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设计说明]
本文被选入鲁人版第四册“感受艺术之美”单元。所以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理解本文情感的基础上,品味作品的优美语言。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本教学设计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教读活动、析读活动、品读活动、听读活动及说读活动等不同的朗读活动形式,使这节课充满琅琅读书声,从而在美读中鉴赏了骈文之美。
不要求学生看有关的参考资料,以免“先入为主”,在名家的分析面前丧失了自我阅读的勇气和信心。“我思故我在”,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学目标:
1、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的思考,王勃教案。
2、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劲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体会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觉的。
2、作者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学习方法:诵读法、感悟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应该记得,在必修四中我们学习过王勃的《滕王阁序》,序末的"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是指什么?对,是指王勃的七言律诗《滕王阁》。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
二、回顾作者、作品及背景。
1、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人。初唐诗人,与扬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幼富才名,六岁能文,十八岁即应举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府编撰,以事忤高宗被逐后任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获罪被革职,其父也被牵连远谪交趾令。二十七岁时,前往交趾渡海探父,溺水惊悸而死。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为名作,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境开阔,甚相慰勉。《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传为佳话。
2、王勃的诗虽有时流于华艳,但风格清新,内容充实,对开创唐代诗风和促进五言律诗的形成,都有一定贡献。原有文集已散佚,现在传世的是明人所辑的《王子安集》。
3、滕王阁,是唐高宗李渊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边,俯视远望,视野均极开阔。滕王阁座落于江西南昌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滕王阁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始建而得名。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唐高宗上员二年(675)秋,王勃赴交趾探望父亲,途经洪州,参加了都督阎公为名流们在滕王阁上举行的盛会。王勃即席作了此诗,并作《滕王阁序》。这首诗描写了滕王阁高远的气势和赣江一带的景色,意境开阔,意气飞扬。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3、指名试读。
4、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
注释江:赣江。槛:jiàn栏杆。
和同学合作,解释诗句
高高的滕王阁靠着江边,佩玉、鸾铃鸣响的豪华歌舞已经停止了。早上,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黄昏,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闲云的影子映在潭中,时日悠悠不尽,事物变换,星座移动,度过几个春秋,教案《王勃教案》。高阁中的滕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那栏杆外的长江空自流淌不息。
四、赏析诗歌
这首诗原附于《滕王阁序》后,序末"四韵俱成"一句中的"四韵"即借代此诗。由于序文的影响太大,湮没了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很多读者,只知道王勃的《滕王阁序》,却不知道王勃的《滕王阁诗》。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特点"高","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滕王阁的居高之势。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诗人有何感慨?
场景:当年兴建此阁的滕王及其宾客,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豪华繁盛的宴会的情景,场面十分豪华。(又舞女身上的装饰,代指舞女)
艺术手法: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诗句由古及今,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感慨: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空间:高。时间:逝。
4.总结: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第三、四两句写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既写出了滕王阁居高临远之势,又写出了滕王阁如今冷落寂寞的情形。意境冷落、凄凉。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2.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3.总结: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诗人通过时空转换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思考: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哪些?属于时间的有哪些?
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
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
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三).赏析颈联:
1、第五句"闲云潭影日悠悠"一句,笔触则由颈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悠悠"二字点出了时日的漫长。
2、"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末尾两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槛外长江空自流"句,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与李白的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主旨:《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诗人回忆起滕王阁当年的繁华,如今却是物转星移,面对世间的盛衰无常,诗人不禁感慨万千。诗人面对永恒的存在,产生了盛衰无常、人世沧桑之感,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时不我待、急切地想建立功业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含蓄、凝练,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在历代吟咏滕王阁的律绝中,王勃的《滕王阁诗》可谓上乘之作。诗歌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六.背诵
七、作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滕王阁序》的写作背景及之所以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
2.欣赏《滕王阁序》的景美。
3. 训练学生能将名句改写成优美片段散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注释,疏通文意,讨论研究、形象描述,体会骈文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
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音韵美感,领受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
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二、整体感知 深入研读
第一部分: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历史久远。(时)
星分地接,襟带控引――由天及地,宏伟辽阔。(空) 地 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由物及人,资源宝贵。(物) 人 杰
主宾尊贵,俊采星驰——由文及武,盛会空前。(人)
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也紧扣照应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扣“秋日”
(一)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1.色彩变化之美——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 “流丹”, “耸翠”, “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潦水尽寒潭清,烟光凝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 “写尽九月之景”。
这句是因果性的推论。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2.远近变化之美——作者用电影手法,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作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 近景
“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中景
“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 远景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 “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二)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1.“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2.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3.“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
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格调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5.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两个四六句,“四字”托出叙述主体,“六字”作描绘、渲染,意在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
6.“绣闼”,是由外至里;“俯雕甍”是由上视下。用三字句,加快节奏。仅用六个字,就极简练概括地写出登阁的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7.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两句,写登高望远所见山川之美。
8.“舸舰弥津”两个四六句,极写人烟之盛,“舸舰”之多,渲染出一片富庶祥和气象。
9.“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又变而为四字句,转写自然景物,绘出雨后天晴的景色,由此引发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将对滕王阁的景物描写推向高潮。
10.“渔舟唱晚”,写生活之乐;“雁阵惊寒”,写候鸟之歌。社会与自然各具情趣,又融为一体
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拓展延伸 再读品味
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四、小结作业
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再读文章,体会作者抒发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感受作者“居卑位而有为”的进取精神。
板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体文的文体特征,积累一些文化知识。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或用法,理解典故的作用。
3.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感悟语言。
4.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2.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3.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连接:
第一知识背景介绍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3.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4.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第二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c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c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c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c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c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一、自主学习
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翼轸()瓯越()台隍()綮戟()懿范()襜帷()
胜饯()潦水()俨骖騑()崇阿()绣闼()雕甍()
云销雨霁()孤鹜()遄飞()睢园()邺水()
2.成语积累(请在文中找,试列举)
例如:
一介书生一介:一个。旧时读书人自称。或对一般读书人的雅称。
投笔从戎投:扔掉,放弃。笔:笔杆子,指文墨生涯。从戎:参军。指弃文就武,放弃文墨生涯去参加军队。出处是《后汉书?班超传》。
高山流水原指含蓄在古琴曲里的两种喻意。后用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用以形容乐曲的`高雅精妙。出处是《列子?汤问》。
盛筵难再盛:盛大。筵:筵席。盛大的筵席难以再得。
陆海潘江陆、潘:晋朝的文学家陆机、潘岳。本是称颂陆机和潘岳文才很高。后用以称颂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
二、交流展示(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熟悉前三段,解释黑体字词的意思。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3)都督阎公之雅望
(4)胜友如云高朋满座
(5)宾主尽东南之美
(6)序属三秋
(7)披绣闼,俯雕甍
(8)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2.试着整理后四段的重要文言现象(自主完成)
包括内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小组讨论,然后进行成果展示)
1、阅读第一段完成以下探究: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点拨:从古到今,由天及地再到具体地理位置)
(2)作者是如何写人才俊美的,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找出来,并说出你喜欢的原因。
(二)具体赏析
1.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自主完成)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并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自主完成)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三.作业:背诵二、三段。
第三课时
学习过程
一、检查背诵。二、探究与对话
一、阅读后四段,完成以下探究: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事典),有的是前人文句(语典),(来自史传上的记载称事典,来自典籍上的现成语句叫语典)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如何理解“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思想意义
二、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的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A.徐孺(rǔ)棨(qǐ)戟襜帷(wéi)星分翼轸(zhēn)
B.萦(yíng)回胜饯(jiān)涸(hé)辙钟鸣鼎(dǐng)食
C.东隅(yú)请缨(yīng)猖(chāng)狂衡阳之浦(fǔ)
D.暇(xiá)日雨霁(jì)邺(yè)水遥襟甫(fǔ)畅
2.从语音角度看,下列读音规律都相同的一组是()
A逦迤伛偻扶摇B参差窈窕霹雳
C舳舻徘徊逡巡D沆砀涟漪睇眄
3.下列词语书写有错的一组是()
A.鹤汀凫渚睢园绿竹东隅已逝
B.落霞孤骛舸舰迷津萍水相逢
C.棨戟遥临躬逢胜饯逸兴遄飞
D.无路请缨星分翼轸青云之志
4.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宾主尽东南(之)美
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
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不同,③句与④句相同。
5.《滕王阁序》多处用典,表意精练含蓄,根据文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两处用典,赞美了滕王阁所在地的物华人杰。其中,“龙光”“徐孺”还是词语的减缩。
B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用班超投笔从戎典故暗示自己想要从军。其中,“投笔”是词语的减缩。
C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因此也找不到孟母寻找的好邻居。
D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典出《论语8226;季氏》,王勃在这里是说自己过些时候要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答案:C(“谢家之宝树”、“孟氏之芳邻”两个典故说明自己并没有谢玄那样的才华,却能在今天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的:
1、常见句式分析
2、文章分析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常见句式分析
教学难点:
文章分析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
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一 述宾主之美
二 绘山川之美
三 写宴会盛况
四 叹知己难遇,盛宴难再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练习二、三作业检查
二、学习新课,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答疑
第四段,抒怀才不遇之悲,勉励自己要坚持高尚志向;第五段,写苦于无路请缨但幸得款待,有感于盛宴不再,愿与众宾客一同赋诗。“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二句总收胜景,转入抒情,先感慨古代失志者,再劝勉当今失志者,最后叙到自己,以逊词结束全文,甚为得体。
表宴会“盛大”的语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读这两句时“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读出真情,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奉宣室”的典故,巧妙地为下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作铺垫,同时意在叹息难以接近朝廷,效忠皇帝。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所谓“圣君”“明时”的不满情绪。
三、句式特点:
明确:以四、六句为主
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四、作业:
课后练习四
教后记:学生能够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
滕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滕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骈体文的特点。
2、掌握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以及善于将典故与眼前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和积累下列文言词语“故、尽、属、即、且、矣”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2、熟练背诵2~5段。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人生观,要有远大抱负和人生使命感;能够正确看待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笑对人生,始终对生活充满信心。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用富丽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2、辩析“故、尽、属、即”等多义词的词义。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2、指导学生背诵2~5段。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名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点拨、归类法(如解读词语时,多以练习形式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点拨总结,以巩固旧知,积累新知)。
3、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途径。)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话,同学们一定耳熟吧。这历咏不衰的名句出自何处呢?(学生回答)是的,它出自古今传诵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更是出自少有才名的王勃之口。这节课我们就开始学习《滕王阁序》,深刻感受一下他十足的文学才情。
二、解题:
1、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序》。赠序,是指亲友间以作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东阳马生序》等。宴集离,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3、王勃及文章写作背景
王勃(649~675),字子安,降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三、诵读,疏通。
1、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译。
2、教师讲解。
四、初步感知课文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一遍。
2、提问: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思考后,明确:全文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第三部分(第4、5段):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四部分(第6、7段):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具体研习文章第一部分(第1段)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1段。
2、提问: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后,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由古及今,写名称的沿革,兼顾历史与现实,道出历史的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由天及地,写界域的广大,可见辖境的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具体写地理位置,写出了地势之宏伟。
3、提问:从“物华天宝”到“宾主尽东南之美”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龙光射牛斗之墟”一句呼应“星分翼轸”;“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为当时“洪都”人才的出场作铺垫)。“雄州雾列”四句将地势与人才两方面交叉在一起写。(“雄州雾列”写地,是“星分”四句的补充;“俊采星驰”写人,是“物华”四句的发挥。“台隍”一句复说“星分”四句,“宾主”一句补充“物华”四句,并为引出后文作铺垫。)
4、提问:作者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5、提问: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即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板书:洪州地势,宴会宾主
历史久远
界域之大
物产丰富
人才俊美
6、提问:学生依据板书试背课文。
六、具体研习文章第二部分(第2、3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2、3段。
2、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明确:“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点明时令,紧扣题中“秋日”。“潦水”二句抓住“秋水”“秋色”写秋景。“俨骖騑”以下四句叙写来阁过程,来宾驾著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层峦耸翠”以下八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指出阁在山水形胜之地。“披绣闼”以下写登临所见:“山原”两句,写山川之美;“闾阎”以下四句写人烟之盛、富庶祥和的气象;“云销”四句写自然景物;“渔舟”以下四句收束前文,写生活之乐与候鸟之歌。
3、学生先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本部分作者带着读者趋名楼,登高阁,览观楼台的壮丽,山川的旷远,市井的繁华,舟楫的众多,点缀以渔歌、雁声,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图画。“潦水尽而寒潭清”,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的富庶祥和都洋溢着作者无比愉悦的心情。作者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4、学生仔细品味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选景象的特点及所描写的意境的特色,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语言要有文采。
5、学生朗读或试背第二部分。
山水秋景
板书:阁周风光,自然人文
宏伟构筑
人烟兴盛
七、具体研习文章的第三部分(第4、5段)。
1、教师范背第4、5段。
2、提问:本部分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明确:本部分写由欢乐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遥襟甫畅”以下八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管弦之盛,歌声之美,人才之多。“四美具,二难并”之后于诗酒歌管之中,忽发深沉的感伤。“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句。表露出对人生短暂和功业未就的作感以及自己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即直抒内心深层的伤感。而“望长安于日下”以下十句,则联系个人身世,以直抒的方式吐露内心深层的孤独感。其中即包含其父被贬交趾之痛,又有个人宦途失意之悲。“嗟乎”发端,转为更强烈的抒情。“时运不齐”以下十句,引用四个典故,借以自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老当益壮”之后引典,全力抒写壮志决不因老迈困顿而稍有变易,透露出乐观向上的伟大情怀。
板书:宴会盛况,人生感慨
宴会欢娱(喜悦)
人生感叹(悲伤)
壮志不易(乐观)
3、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
点拨:要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不在挫折面前折腰,而要笑傲困难,树立战而胜之的勇气,把自己培养成能看到事业未来有的胆识者。
4、学生试背本部分课文。
八、具体研习文章第四部分(第6、7段)。
1、学生集体朗读第6、7段。
2、提问: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思考后,明确:第6段由个人遭际写到途经滕王阁,有幸参加宴会,自当应命为诗。第7段写自己对主人的知遇之恩表示感谢,对本次盛大的宴会表示依恋。
3、学生讨论:文章前后是如何照应的,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前后有两处照应:一是宴会开始照应宴会结束;二是作者自己以谦词入场照应谦词退场。这样写首尾联贯,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4、学生试背最后两段。
二、王勃的诗篇(选三)
(一) 滕王阁诗 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高高的滕王阁正对着江心小洲,想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那种豪华的场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阁内画栋珠帘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悠闲的白云,深潭(指江)的影子,不知经过了多少春秋。滕王死去了,可槛外的长江却是永恒地东流。
(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三) 山 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教学目的】
1.背诵全文。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
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预习,理解注释中的重要典故,了解有关文化知识。
2.教学可分两个层次:对于文言文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学目标应定位于"理解文意、熟读成诵"上;对于有一定文言基础的学生,可定位于"理解、背诵、仿写"上,即增加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课前出示一段中学生创作的文言习作:
悲哉秋心,萧条凄瑟,西风飒过,万木咸荒。苇叶纷下,芜杆迁黄。三五之月,新上田桑,明明若水,触目生凉。离人频顾,羁客成伤。中夜不寐,林下彷徨。哀歌骚辞,从风流荡,鱼雁闻声,中心惶惶......
(孔立新主编《高考状元作文》P271,文汇出版社)
大家相信吗?这段文字出自一位17岁的高中生之手。
1999年,这位同学参加了上海市高考,以一篇洋溢文言气息的作文获得了高考作文满分的好成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高考语文阅卷中心组组长王光祖先生对他的作文评价是:"思想严密,层次清楚,语言老到,体现出良好的语言素养。"
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其作者则是一位1300多年前的青年,这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
今天,我们的任务一是背诵这篇千古名篇;二要学写一段文言。
(解说:同年人的成功对学生更有说服力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新奇的任务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一般只要求学生读懂、会背,进行文言文写作对于学生而言似乎无异于天方夜谭,但恰恰如此,才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激情。)
二、解题
1.关于本文的写作
《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
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稷山县)人,祖父是隋朝著名学者王通。王勃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随后,在前往交趾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
三、研习课文
1.梳通文句,整体把握全文框架。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①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②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周围秋景之美。
③写欢娱宴游引发的的人生感慨。
④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2.重点突破--学会"精加工"。
①教师示范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
由洪州地势、人才说到宴会。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星分翼轸"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物华天宝"四句写人物之盛。接着,"雄州雾列"呼应"星分"句,"俊彩星驰"呼应"物华"句;"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多层渲染,以壮文气。图示如下: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古今变迁)
"雄州雾列""星分翼轸......"(空间地势)"台隍"一句
"俊彩星驰""物华天宝......"(人物之盛)"宾主"一句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地写主宾盛宴。
(解说:教师精当的分析为学生的思维运作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操作图式。当然,这应该建立在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初步感知文章后,必须对文章进行精加工--对文句的内在思路和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以求真正理解背诵。)
(2)学生归纳其余各段,边理解边背诵。
第二部分:写滕王阁构筑之宏,眺望之广,并写周围秋景之美。"潦水尽"二语写秋景;"俨骖马非"四语写自己来到滕王阁;"层峦"以下八句,写阁在山水之间;"披绣闼"以下十句,写阁上眺览所及,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二句为描写秋景名句,展示出一幅鲜明生动的秋之图景。
第三部分:写欢娱宴游引发的人生感慨。
"遥襟俯畅"以下十句,写参与宴会诸人。"穷睇眄于中天",引出"天高地迥"二句;"极娱游于暇日",引出"兴尽悲来"二语,于是紧紧相承抒发身世之感。遂引用"冯唐"等四人怀才不遇而失志之典,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所赖君子安贫"以下,用以勉励自己不因处境困窘而改变志节。
第四部分:写自己有幸与会,应命做诗。
"无路请缨"四句再说自己的遭遇。"舍簪笏"以下八句,说自己路过滕王阁,把当时的宾主合在一起说;"杨意不逢"等四句言自己甚愿做诗。""呜呼"以下各句,述作序的旨意,以谦词作结,收束全文。
(解说: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依据,但在具体操作中仍会遇到种种困难。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师生质疑解答、点拨、启发等多种方式。但无论如何,教师必须保证让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分析,决不能越俎代庖将答案直接端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对有关文字材料进行"精加工",也是培养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必须切实抓好这一环节。只要真正理解了,背诵就会迎刃而解。)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滕王阁序》能流传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语言艺术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两点:工整的对偶和文情并茂的"警句"。
(解说:本导语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目的在于迅速切入本节课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导语以简明赅要为上。)
二、品析鉴赏
1.对偶品析
这篇文章是骈体文。文中四字为一语六字为一语的很多,前后语句完全对偶(没有成对的,只有"嗟乎""所赖""勃""呜乎""云而"九个字),还讲究字的平仄关系,所以声调读起来十分和谐。试就第1段看其对偶关系:不仅句与句对偶,还有不少的句子,本身之中又有些词或词组也是对偶,这叫做"当句对"。
(解说:张志公先生说:"属对练习是一种不讲语法理论而实际上相当严密的语法训练;经过多次的练习之后,学生可以熟练地掌握词类和造句的规律,并且用之于写作,因为从一开始就是通过造句的实践训练的,而不是只从一些语法术语和抽象定义学习的......属对是涉及方面很广的一种综合性的语文基础训练,对于培养学生读书、作文的能力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实践,灵活地把语法、修辞、逻辑几种训练综合在一起,并且跟作文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语文教育初探》P103-106,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人们对"属对"重视得十分不够。本设计在志公先生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本文的典型特征,从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出发,尝试着指导学生进行文言写作的第一步--属对练习。当然首先是对课文中无处不在的"对偶"进行"精加工",以期建立一个完整的学习图示来指导学生的仿写。)
2.对偶句仿写练习
①教师任意读出课文中的上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②教师根据课文情境自出若干语句要求学生对出下句。
如: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见秋水之浩淼;
C.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对句: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明彻;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解说:练习材料出自课文,使学生有本可依;不照搬原文,又促使学生必须动脑思考。三个句子,句式各异,基本涵盖课文中的主要句式。)
③要求学生仿照以上做法利用文中语句编制"对偶句"。(解说:此举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构思。应该在两方面要求学生:句式、句意,不必苛求平仄上的工整。)
3."警句"品味
《滕王阁序》对警句的提炼,方式灵活,不拘一格。有的是直接概括,如:"物宝天华,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前者高度地概括了江西各地繁华富庶;后者形象地说明了南昌一带人才济济。有的是语句表面矛盾而意思连贯,例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的"老当益壮"和"穷且益坚",就是把"老"和"壮","穷"和"坚"这两个对立面,从相反相成中统一起来,突出了"贫贱不能移"的美好节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此外,如"东隅已失,桑榆未晚"也是如此。通常,"东隅"已失,则"桑榆"必晚,而王勃却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桑榆未晚",表明了虽身处逆境也不悲观的态度。有的是把不少相关的事物连接起来从而造成独特的意境。例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关山难越"和"萍水相逢",在意义上本无联系,但一旦组成对偶句后,就顺理成章地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的深沉的悲哀和孤独,也反映了"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文中类似语句多多,不一一列举。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不求一律。
(解说:警句的写作难度较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以外,还需具备较高的思维水准和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只对课文进行分析而不要求学生一一仿写。但教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警句"的特点和作用,并且能体会到"警句"的蕴意。可以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创造一二。)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课文,直至烂熟于心。
2.仿照课文中的句式写一段有一个完整主旨的文字。
(解说:整体思路的把握是深入理解的前提,尤其是教授有语言障碍的骈文更要重视这一环节。这一板书简明显示了课文四部分的主要内容,其中对第1段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点有面,有详有略。)
【教学目的】
一、了解骈文的文体特点。
二、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掌握“故”、“尽”、“属”、“即”等实词的义项,体会“且”、“矣”等虚词的用法。
四、背诵课文2—5段。
【教学设想】
以诵读法学习本文。
一、阅读注释,疏通文意,体会骈文特点。
二、指导诵读,注意停顿,通过诵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三、利用句式特点理解实词的义项及虚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介绍写作背景。
二、疏通文意,通读全文。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四库全书总目》谓 “勃文为四杰之冠”。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司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676),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2、写作背景
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延让宾客,勃不辞。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另说此文应为“二十六”岁时作,似以此说为是。
高宗时,洪州都督阎公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下了《滕王阁诗序》。
3、关于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之一。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诗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二、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基本流畅。
三、检查朗读情况。
1、找学生读,正音。
2、朗读指导:句子节奏划分
节奏的划分,关系到诵读时语气的准确性。
四字句的读法只有一种模式,如:豫章/故郡。
六字句的读法有五种:①孟学士/之词宗;访风景/于崇阿。②临/帝子之长洲;穷/岛屿之萦回。③钟鸣/鼎食/之家;谁悲/失路/之人。④响穷/彭蠡之滨;气凌/彭泽之樽。⑤抚/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伟饯。
七字句的读法有四种:①襟三江/而带五湖;潦水尽/而寒潭清。②龙光/射/牛斗之墟;宾主/尽/东南之美。③台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长天/一色。④都督/阎公/之雅望。
3、再教师范读。
4、学生齐读(或自由读)。
四、理清结构,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同时交代了自己有幸参加盛宴的情况。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写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作业
1、 熟读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1—5段,背诵第2—5段。
二、重点语句分析。
【教学步骤】
一、检查朗读情况:准确、熟练。
二、翻译并分析第1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1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3、朗读第1段。
三、翻译并分析2—3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2—3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2段写滕王阁在山水之间。
(2)第3段登阁远望所见山川之美。
(3)赏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空而映水,
故曰一色。千古绝唱。
同时,“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一句中自成对偶,叫“当句对”,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朗读、背诵第2—3段。
四、翻译并分析4—5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4—5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4段写宴会盛况,兴尽悲来,感叹天地之大,宇宙无穷;人生无常,盛衰有时,怀才不遇,报国无路。
兴因何来:“爽籁”、“纤歌”、美酒,文士相聚,“四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贤主、嘉宾)。
悲从何至:可知而不可更(盈虚),不可至(南溟、北辰),不可越(关山),不如意(仕途“失路”),聚短终散(萍水相逢)。
(2)第5段言自己虽遭时命之穷,但正因之以自励,从消沉中振起,理想、志节不变。
(3)赏析:“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时改变自己的心志?处境艰难反而更加坚强,不放弃远大崇高的理想。表现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观。
(4)学习+创新,写出好的语言。
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庚信《马射赋》)
“旌旗共云汉比高,锋锷与霜天比净。”(王应麟《困学纪闻》)
“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兰桂分丛。”(《唐德州长寿寺舍利碑》)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班固《后汉书·马援传》)
(5)“四韵俱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朗读、背诵第4—5段。
五、作业
1、 背诵2—5段。
2、 完成课后练习三、四。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一、翻译并分析第6—7段。
二、归纳总结骈文的特点及本文的写作特点。
三、积累实词义项及虚词用法。
【教学步骤】
一、 查2—5段的背诵情况。
二、翻译并分析6—7段。
1、学生结合“注释”翻译第6—7段。
2、教师点拨,重点提示:
(1)第6段自述身世及怀才不遇的苦闷。用了大量的典故,涉及到大量的人物:终军、班超、宗悫、谢玄、孟母、孔鲤、杨得意、司马相如、钟子期、俞伯牙。可见,要想写好文章,要多读,要积累。要“厚积而薄发”。王勃不是典故、人物的堆砌,而是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两者有机结合。光积累还不行,还要会用,为我所用。
(2)第7段回应盛宴,答谢主人阎公,收束全文。
3、朗读、背诵第6—7段。
三、关于骈文
骈文,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要求通篇文章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语对偶。在声韵上,骈文讲究运用平仄,音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一般说来,骈文多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
四、写作特点
1、句式错落,节奏分明。
2、骈俪藻饰,辞采华美。
3、运用典故,简练含蓄。
五、检查课后练习三、四的完成情况,讲评。
六、作业
1、 默写2—5段。
2、 做“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疏通文义
2、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
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学深诵读第一段,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习新课,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答疑
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拨。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讲解几个实、虚词的用法(见课后练习)
故
尽
属
即
四、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教后记: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课文
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地势
杰出的人物,珍异的物产
盛大的宴会,欣幸的机遇
特点:由史及地,由地及人,由人而己。扣题,得体。
二.秋水共长天一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色彩变化之美:寒潭清,暮山紫
远近错落之美:鹤汀凫渚---近山原旷其盈视---中云销雨霁上下浑成之美: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虚实相映之美: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唱晚,雁阵惊寒特点:多角度变换,景物浑成,情感饱满。
三.箫管齐鸣,四美兼具,盛宴之时抒发怎样的人生感慨悲情: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豪情:斗志昂扬,不甘沉沦
理想的人生境界,高尚的人生观
特点:悲怆与奋进统一,低沉与昂扬统一。
四.知遇之恩令人感念,宴会之盛值得留恋。
总结: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
融对偶,声韵,典故,辞藻于一炉;
骈偶之中运散文之气,严整之中若行云流水
述志言情,语约意丰,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于低沉渐见高昂。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班降教育爱干净讲卫生教案范文
三年级下册独果教案
乌龟滚下坡的教案
爷爷的毡靴教案
小学语文识字学词学句教案
小树叶飘呀飘小班教案
小班综合小鱼穿裙子教案
大班古诗:游子吟
中班主题特别的邮包教案及反思
幼儿园三八妇女节小班教案(精选五篇)
关于火烧云教案四篇
春晓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
大班英语颜色colour教案设计
五彩气球美术教案
古诗两首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