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24÷X =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习”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学期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方程意义的理解,知道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区分。并能根据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教学重点是理解方程的意义,并能正确解方程。教学难点是能灵活根据数量间的关系选择方程或算式进行解答。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通过练习,对简易方程的有关概念进行梳理,使得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和应用,达到复习课的教学要求。在练习时,我以“闯关”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新颖,倍受学生喜欢。结束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兴趣也很高。但如果这节课能设计一些更有坡度的练习,这样就能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错”,在课堂上“纠错”。那么这节课会更丰满,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会更全面,效果就更好了。要达得这一程度,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学习,多钻研多思考,使自己的课堂能成为吸引学生的“游乐场”。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为猜想等式的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而验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天平称一称,验证自己的猜想,以一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了等式的性质,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设计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3X=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现行第九册数学是新课程标准教材实施改革新内容,其中的利弊在于:
1、教改方向有点聚向七年级的教学方法,意图是与七年级的教学接轨,这种设计本来是一件好事,让小学生尽快接受初中一年级(七年级)教学方法,并为七年级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2、课程改革改在五年级第一学期就有点不够恰当了,因为五年级第一学期既没有学约分,更没有学六年级的倒数,这样使教师教起来非常困难,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掌握也十分艰难。如:解方程:20÷2X=10如果用旧知识来解答是非常容易的,是根据“除数=被除数÷商”,就可以求出2X。再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就可以求出X了。
而新教材的教法是方程两边同时×2X,先把方程左边的2X消去,而20÷2X×2X从小学的算理上讲,应该是从左往右算,(在三至五年级学混合运算都是这样要求学生计算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矛盾,很难接受这种算法;即使学生接受了这种算法,方程的右边出现了10×2X,这时又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10,便得到2=2X,再把2X和2调换位置,成为2X=2,然后再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才求出X=1,这种算法既费时,对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又难理解,就会导致相当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落下,并对今后的学习会都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在稍复杂的方程的内容安排上也欠妥。在这一内容上,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的方法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同时进行,在同一节课要解决两个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是难点的学习内容,至于教师是没问题的,但对学生来说难度就大了,首先,前面所说的解方程是比较简单的方程,相当部分学生学得一塌糊涂,再进行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更难掌握。
其次,正是有稍复杂的方程解答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在学生的心理上就有解不开的结,所以对怎样运用好的方法去进行列出解应用题的方程,那就更难掌握,因此,有部分学生把这一知识采用的学习方法的放弃,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不能达到为七年级打好基础的目的。
以上三点是本人在教简易方程中感受最深的浅见,不知各位同行是否有这种感受,请各位同行多提这新教材好教学方法,本人乐意接受。谢谢!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我由视频导入,通过扑克牌,让学生自主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并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示一个确定的数。提出:新学习的内容里面的字母还表示一个确定的数吗?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进入新课。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哆啦A梦和时光机贯穿始终。儿歌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介绍数学家韦达,让学生感受悠久的数学文化。最后欣赏生活中的字母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整个课堂趣味性十足,环节显得不那么枯燥。但也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爸爸的年龄时,我提的问题不具有引导性。所以,我在巡视的时候,能列出式子的同学很少。
(2)在练习这一环节,我只关注了学生做题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做题的过程。应该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做题的思路,过程。
(3)在小结的时候,我提的问题有点抽象,不够直白,学生不太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很少有学生能答上来。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平平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平仍平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平两端平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平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平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平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平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在教现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简易方程》时,发现现行教材与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两个加数相加,求一个加数就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即:加数=和-加数;两个因数相乘,求一个因数就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即:因数=积÷因数”;
现行的教法和初中类似,即:解方程时利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两边的值不变,但具体解题中与初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思想方法却是相同的。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较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数不好接受,不易理解,也不习惯;
第二,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得数或结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与数,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简单运算不理解,例如:a2=a×a,2a=a+a,用x-5表示一个数。
我们知道算式思维与方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用算式很难解出,用方程却简单的多,现行小学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学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便于与初中衔接。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是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开学两周了,经过开学后的适应,教学工作已经逐步进入了正常轨道。其实说是适应,只是我的适应,孩子们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开学综合征",开学近两周他们都表现得很棒!本来刚开学,担心孩子们收不回心来,一直布置很少的一点家庭作业,甚至有时候只是布置预习而已。当然,这样做也许也确实让孩子们能逐渐进入学习状态,避免出现开学倦怠或反感情绪。
在知识方面,原来担心孩子们对方程会有不适应或抵制情绪,结果孩子们都表现不错。方程解法的繁琐并没有让孩子们感到厌倦,因为虽说解方程书写步骤较多,但规律明显,顺向思维不需要过多的思维过程,抓住关键词列方程就迎刃而解了。最近主要的问题是形如12-X=5或56÷X=14这样的方程,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很别扭,而用传统的方法又怕孩子混淆。其实这个问题教材在设计时早有考虑,原则上这种类型的方程不做要求,因此课本上并没有出现这样的题目。但孩子们在解决问题时自己会列出这样的方程,只好临时先提醒孩子尽量避免列出X在减数或除数位置上的方程。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刻意回避这种问题,而是考虑到孩子们对现在的方法还不够熟练,不宜教给他们另外一种全然不同的解法,这个问题且等孩子们熟练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后再说吧!反正教材是不要求做这种题的。
还有个问题就是在解决问题时,算术方法与列方程的选择。最近一直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所以孩子们想当然地每道题都列方程解答。教材上虽然有一道题目是指导孩子体验理解用算术方法与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区别,能直接套用公式或顺向思维列式的就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捷,用逆向思维考虑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比较简捷。可能是由于初学,或者因为没有养成认真分析数量关系的习惯,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比较困惑,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指导孩子们逐步理解和掌握。慢慢来,不要急。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平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平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平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平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平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在通读教参时我初步感受到:简易方程太容易了,学生一学肯定能掌握好。本单元引入等式性质进行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简单的一句话,只要记住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就行了,这有什么难的。
正如我所想的,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并且掌握的很好,但学生是参差不齐的,一小部分学生通过月考可以看出来,他们掌握的还是不好。怎么了?讲了一遍又一遍怎么还没掌握住?不行,我还的从类型与多加练习下手,就不相信他们学不会。接下来我就把方程总结成六种类型,每组每天出一道题,课前三分钟做完。刚开始肯定是做不完的,就利用上课的一点时间让学生做完。一天一天过去了,通过批改发现孩子们进步了、掌握了。我反省到:
看来数学不能只站在某一个点上做“井底之蛙”的狭隘的教学,教师不仅仅从本单元、本年级、本学段和小学范畴内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更应该从学生发展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上把握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多次通过观察就发现未知数的值是多少,但却还要把烦琐的过程写出来。
例如:
X+1.2=8,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很容易发现两边同减1.2,得出X=6.8。写出过程是:
X+1.2=8,
解:X+1.2-1.2=8-1.2
X=6.8
在写过程时学生习惯根据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来写,面对如上的繁杂过程接受的缓慢,无奈。
本单元的教学使我对新教材和新课标又加深了认识,也许当完整的教学完本单元的知识时又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学生经历由天平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平平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本课为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内容,本教材解方程方法利用了天平平衡的原理,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形如x±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学生很容易解决,形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二学生也很容易解决。但行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就无从下手了,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解决问题时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觉得回避这两类问题不是很好的方法,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如:一共有128人平均分成Х组,每组8人,学生们都不假思索地列出了128÷x=8,但是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学生就不会解,但你也不能说这个方程列错了呀。
因此我当有学生列了a-x=b或a÷x=b的方程时,我借机教了利用算术思路解方程(被减数=差+减数,被除数=商xx除数)介绍老板教材的解方程的方法。基础好的孩子就容易接受新的方法,而基础差的孩子就还是无法解答此类问题。
另外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看来教材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简易方程也是存在着一些问题,不知各位老师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请不吝赐教!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棉花姑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摸名片统计与可能性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精选7篇)
课文和氏献璧的教学反思
棉花姑娘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摸名片统计与可能性教师个人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燕子教学反思(精选7篇)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读数和写数课后的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草原教学反思十五篇)
小班教学反思汇编十五篇)
指数函数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学反思
景阳冈教学反思十五篇)
课文和氏献璧的教学反思
学会转述教学反思范文
五年级上册语文慈母情深简短教学反思范文(精选9篇)
天火之谜教学反思范文
黄河颂教学反思十五篇)
作文课堂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欢庆的教学反思范文
西师大版空城计教学反思
幼儿工作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花与我们的生活课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