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精选7篇)

张东东老师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1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真实地介绍了蟋蟀住宅地址的选择、蟋蟀的住宅特点和修建经过,赞扬了蟋蟀不辞劳苦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本节课重点研究选择地址和住宅的特点两部分。

  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这一节课,感慨颇多,提炼点滴并整理如下:

  1、引题设法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课堂伊始,利用孩子强烈的好奇心理,设计为: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出示蟋蟀的图片)谁认识这个小家伙?说说你对它的了解。此举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为农村的小孩对蟋蟀大概了解一些,已不足为奇,尤其夏天到来时到处可见,同学们纷纷举手竞相猜测回答,为学习新课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解释”暴雨“一词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当中我们经历过的又急又大的雨,正好我讲课的前天晚上下了一场大暴雨,同学们立刻想到了那是怎样的情景,于是联想的遇到这样的雨蟋蟀的住宅也会马上变干的,接着追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地势,是朝着阳光的堤岸上,理解”堤岸“这个词,有一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很好,为了全体同学都能理解我特意准备了两张图片示意学生观看,这样更直观。由此一步一步学生联想到小蟋蟀的聪明,仔细,有头脑。联想到作者是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才发现的这青草丛中隐蔽的隧道。

  3、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色,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而我则显然是重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为这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没有重点地来指导朗读,失去了很好的语感训练机会。如果有再一次的教学,我一定要加强对感情的体会和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2

  教学《蟋蟀的住宅》后,我感触颇深。《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1、文中的题目比较新奇,引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及区别,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适时地进行拟人句的学习,这也是本篇文章很大的亮点,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课文中的语言乍看平实,其其实文章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我让学生多次找出拟人句并重点地指导朗读,训练了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喜爱昆虫、热爱自然的教育。

  3、通过重点词句学习语言。文中许多词语和句子都写得别有特色。比如:“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我要求学生们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的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结合体会段中的“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功夫,弃之毫不可惜”等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再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引导这句话时,我给学生设疑:作者把蟋蟀挖掘的住宅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了?从而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蟋蟀住宅的外部和内部两方面的特点来感受蟋蟀的聪明才智和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我把课堂拓展到课外,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再给蟋蟀提一些好的修建住宅的建议。并且在课后搜集一些科普短文来阅读。觉得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蟋蟀的住宅》一课作为起点,再多接触一些科普文章。这样他们既可以增长课外知识,又可以锻炼读书能力。从而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3

  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认真地看了教案,揣摩了一下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带领学生朗读、分析课文,而是采用了一种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学得轻松,我自己的心情也十分愉快。下面就将我的一些做法介绍如下:

  1.介绍作者,引起兴趣

  本文的作者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达3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在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有关法布尔观察昆虫入了迷的故事,学生听得哈哈大笑。然后我话锋一转,引到了蟋蟀的住宅上,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

  2.纵横对比,理解课文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纵横对比,以点带面来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一个伟大的工程?老师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大得多,装修也好得多,为什么反而没有蟋蟀的住宅出名呢?学生从课文中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蟋蟀挖掘住宅的不易,还指出老师的住宅虽然好,但全是别人完成的,学生找得高兴,我也教得轻松,在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就突破了难点。

  《蟋蟀的住宅》是小学六年制第九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是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说老实话,我抽到这篇课文还有些抵触情绪,初读这篇课文时兴趣也不大,可能有些老师和我有同感,觉得文章有点散,线索似乎不太清晰。但是当我们沉到文本中,仔细研读时,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顺序写的:先选址再修建接着写修建好的样子;而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而且法布尔在富有情趣的语言中,表达出了他对蟋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种欣赏和赞叹。叶老曾经说道“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就打开了窥视作品奥妙的门户。

  基于这样的解读,根据文本特点,为了简化教学,我们作了一些尝试。

  时间有限,简单说三点。

  1、我们抓住了题眼“住宅”,循着作者的思路,带着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水到渠成。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伟大工程”的结论,要学生去论证这个结论。这样就极大的尊重了学生的主体,真实地做到了让学生自主探究。

  2、突出重点,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和感悟时,根据学生普遍对住宅特点感兴趣的情况,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对课文内容作了大胆的取舍,重点研读住宅特点,概括学习修建过程。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得快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通过今天的教学实践说明,这种“舍而不弃、上挂下联”突出了重点,揭示了文章的内在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适应孩子的需求。

  3、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这节课我是非常重视读的。除此之外,我还运用了多种方法。比如在联系上下文读、对比读中抓住关键词品排水优良、阳光温和;在读思议结合中品草“半掩”的高明;在读写迁移中品“巢穴”“住宅”“家”之间的不同含义及文字背后的不同情感。学生在品味语言魅力后,“体验写话”,在我的眼中,这里是蟋蟀的……孩子们妙语连珠,令我惊喜。就这样让学生在“字字珠玑”中品味语言精妙,感受这了不起的小生命以及作者、我们对这小生命的敬佩。还有教师创设情境,请学生“听话想象”,蟋蟀会唱些什么呢?孩子们浮想联翩,一个会劳动会生活的小蟋蟀深深印在了他们心上。还有课中及时捕捉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如质疑、批注、边读边听边思考。及最后的“吟诵昆虫记中的一段话”。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4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上课时,我主要围绕解决“这是一只怎样的蟋蟀?从课文中哪里看出来的?”这一问题展开,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这一问题来理解文本。反思这节课,虽然相较于之前的课学生的表现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

  虽然在设计前置作业和教案的时候准备了很多,但是还是没有深下去,没有准确把握这节课的重难点,没有站在整体把握课堂节奏的基础上来上课。上课的时候课堂操控出现了问题,字词部分用时太长,结果导致课堂显得头重脚轻,没有节奏感。因此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同时,由于课前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不了解,导致我不能灵活地处理课上出现的紧急情况,学生出现的错误没有给予及时的纠正,这对于学生来说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就不够扎实。对于本课的难点我处理的也不是很到位,利用课上来解决不仅耽误时间,而且学生也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因此不如放到课前小组的研讨学习当中去,上课的时候直接呈现研讨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学的也扎实,而且也大大节约了课上的时间。

  二、课堂不够紧凑。

  一直以来我上课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老师缺乏课堂上的激情,由于老师的情绪太平缓,没有感染到学生,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没有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活动,再加上课上缺乏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一堂语文课俨然上成了讨论课。同时,面对学生讨论出来的结论,我也没有很好的放到全班交流,因此思考就变成了几个人的思考,没有做到全员参与到课堂思考当中来。作为老师,我没有很好地教给学生正确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面对孩子们回答出来的零散的问题,我也没有及时地帮助学生理出一个清晰的结论,所以学生依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讨论上,没有深入理解思考,这是作为课堂操控者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个人朗读的指导,教给他们正确的读书方法、批注方法以及正确与同学交流的方法,抓住字和篇的教学,培养学生体会、反思、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扎实地学到知识。

  结合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应该再仔细研读教材教案,不仅要备教材,更得备学生,真正把备课深下去。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尽最大努力争取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起来朗读、背诵、书写,又能静下来思考、倾听、感悟,这样动静结合的课堂才是能够促进孩子扎实地学到知识的课堂。当然,在前进的道路上我和我的学生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是我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5

  《蟋蟀的住宅》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学习这篇课文,在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并注意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实践中去。要让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

  这篇课文的切入口在哪里?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思考,最后决定还是从题目中的“住宅”入手吧。

  1、利用动物和人类的“住宅”的联系与区别,造成悬念,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说说动物住处的称呼,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蟋蟀的住处称为住宅呢?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从“住宅”入手,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并结合课文内容的学习进行拟人句的学习,拟人句其实是文章很大的亮点,它奠定了此文不仅是科学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地位。文章语言乍看平实,其实是涵盖着作者浓浓的情怀。当学生找出拟人句时我趁机进行朗读指导,很好地把握了语感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情感的感染之下学习观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

  3、让孩子成为蟋蟀住宅的开发商,把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带入课堂,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语文与实践的融合。因为刚学过的《鸟的天堂》一课,曾有过写“导游词”的练习,这样把“广告词”的训练纳入课堂不会太难。

  4、为了开阔眼界,增加阅读量,搞好课内外结合,学完本课后,让孩子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热爱大自然和敢于探索大自然的激情。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6

  《蟋蟀的住宅》选自小学课标人教版第七册的第二单元,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课文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课之前,我进行了大量的准备:查找课件,寻找相关资料,准备教学流程,可谓费尽了周折,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充满了期盼,却忽略了我最应该关注的群体——学生。上完之后,效果却令人失望,因为整个课堂气氛太过沉闷。面对此种结果,我静下心来寻找根由。哦,我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这节课,留给我的启示很多很多:

  课前预习必须到位,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流程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当前学习状况。这堂课前,因为我认为这篇文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他们预习不好,也不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只简单地布置了预习任务——读五遍课文,疏通文章的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可我并没有认真地落实。结果,上课时,让学生去选择蟋蟀的住宅在北岸还是南岸时,当教师寻问可以从哪个自然段寻找到相应的帮助时,积极参与的同学很少。当学生选择好后,让学生体会“随遇而安”、“慎重”的含义时,主动回答的学生也不多。若上课前教师把预习落实到位,这样的局面必然不会出现。课上到此,教师似一只折翅的鸟儿,早已无法飞翔。

  学习方式必须多变换,才能激发学生潜力。语文新课标指出“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参与教学,让学生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实践语言的能力。这堂课中,教师利用flash课件带学生去蟋蟀家做客,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说出蟋蟀住宅各部分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汇报。后来,进行“做导游”这一环节时,我又采取了这种探究方式。这种探究方式,虽然能够让学生加强合作意识,但也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依赖的“恶习”。若对第一个教学环节采取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可能学生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教学效果也会更好。正是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拓展受到了限制。

  朗读形式应多样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情。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享受语文,让阅读成为一种对话,让表达成为一种倾诉,让思维成为一种习惯。在教学这篇课文,为了让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我多次采用了全班齐读这种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很少采用另外一些阅读形式,如,分组读,个别读,赛读,范读,使得学生的情感体验受到了压制,让他们内心的那种惊叹,那种惊讶无法呈现,可谓一大憾事。如果,在朗读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最后,让学生谈参观完蟋蟀住宅后有什么感受时,必然会水到渠成,答案也会精彩纷呈。

  一堂课留给我的思考很多,但这些思考也必然激励我不断前进。

  《蟋蟀的住宅》教学反思7

  本学期的听评课活动又开始了,我在四年级二班执教了部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蟋蟀的住宅》。语文组的所有老师对我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听评课指导。

  《蟋蟀的住宅》是一篇说明性的科学小品,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作者怀着对蟋蟀的喜爱之情,用拟人的手法,具体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住宅的经过。对蟋蟀的吃苦耐劳和不肯随遇而安,作者是十分赞许的。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并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教学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课文主要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所以在本节课中,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上面,以期达到选编本课文的目的以及突出教学重点并进行落实。

  《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我在本堂课中,我努力做到有效教学,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在教学中也有丰富而创新的教学智慧,包括互动、指导、等方面的智慧。学生做到了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我抓住了题目中的“住宅”,激起孩子的学习兴奋点,提出问题:什么是住宅?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宅”,动物住的地方应该叫“窝、巢穴”等,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住的地方也叫住宅呢?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引入既富有童趣,也表达了作者对蟋蟀的喜爱之情,让学生在拓展中积累,在比较中感受作者的感情。

  这次的听评课,我以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是如何建造的作为这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并注重文章内在的联系。从文本来说,主要写了住宅特点和修建两个方面。我“以学定教”,重点研读住宅特点,略学习修建过程。如在学习住宅特点时,学生发现蟋蟀的住宅具有朝阳、倾斜、干得快的特点,我就顺势引导学生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学,发现段落之间的联系,感悟小蟋蟀舒适的住宅和他的不肯随遇而安、慎重选址密不可分。

  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好好地去欣赏住宅,对住宅做进一步的了解和新的发现,在不断的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是伟大的工程,情感的升华。我在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体会蟋蟀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读出自己在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不同,他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挖掘。这让让学生明白了照应课文的题目,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课外学习文中的表达方法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都是在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课堂显得和谐并充满生命的活力不仅如此,在课中我还注意了及时捕捉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其他孩子纷纷效仿等。

  本堂课中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课前,我预设了大量的问题,并针对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想好了如何继续的对策,另外课堂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取舍问题没有下够心思,致使在讲住宅修建部分的时间稍微紧了点,以致其中的小练笔没有进行,而且还拖了堂。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将小练笔插入其中,这样就能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就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