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十五篇)

刘莉莉老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

  在此课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分析人物形象的环节:让学生找出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然后根据课文中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主要分析“我”,“杰利”,“父亲”的形象。

  “我”的形象分析中,我的问题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交流讨论后,突出强调了“我”的形象是有变化的。经历了这件事,“我”变了。由胆小变得勇敢。并且提醒学生,文章中的人物正如生活中的人物一样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性格也有可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经历了一些对他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之后。

  在问“杰利”能不能算是“我”最好的朋友这个问题后,正如预料的一样,学生之间发生了争论。一番讨论回答之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杰利不够朋友。理由如下:1.杰利虽然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他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2.从后文天色越来越暗,父亲和杰利一起来找我,父亲说,“晚饭做好了”来看,极有可能是晚饭做好后,父亲等不到儿子回来吃饭,到杰利家找我,才知道我可能还在悬崖上,而并非杰利去找的父亲。虽然如此,我还是对学生说:如果换成是你,你又会怎样?学生于是有的表示要像父亲一样帮助我,有的表示要找人来救我,有的说要打110。我和他们讨论了每一种方法的可能性。并且最后说:要注意,杰利毕竟也只是一个八岁左右的孩子,我们对待一个小朋友也该多一些宽容吧?

  关于“父亲”是不是一个好父亲的问题,当然学生都认为是的。他们提供的理由是:他镇定冷静,首先安慰我,然后耐心地帮助我,指导我一步步地脱离险境。这里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我让他们去想像一下:如果是他们的父母找到了儿子,发现他们在悬崖上,他们的父母第一句话会是什么?想象的结果中有一种是:叫你不听话,现在害怕了吧?活该!我们笑过之后,我说:其实,这样的父母也是有的。但并不是说这样的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个人一个性格嘛!打是亲,骂是爱啊!当然文中的父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遇到困难,我们也应该首先安慰他。然后再想办法帮助他。

  总之,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去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行文结构特点;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去正视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板书名言——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请学生试着理解这两句名言的含义,并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老师小结:获取成功需要着眼于眼前的每一步。古人尚且有这种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有这种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勇气呢?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

  (二)阅读: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行文结构。

  提出要求:听字音是否准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一次怎样的人生经历。

  (明确:在这种经历中,作者领悟到怎样的人生哲理。作者用哪句话结束了人生经历的讲述。)

  2.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用三分钟的时间浏览课文,复述课文,提出明确要求:

  ①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3.分析语言,形成理解。

  跳读课文,文中共有几个人物?他们在你心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我”---软弱、坚强 父亲---沉稳、教导有方 杰利---有同情心

  内德等四名男孩儿---不顾友情、嘲笑别人、品质低劣

  (此处为本课重点,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其提高品析语言的能力。)

  (三)拓展延伸:

  认识了文中的不同人物,学会了很多,从中领悟了人生哲理。送同学们一首小诗《一步》: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不了每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每一步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及小诗,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板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

  人生经历 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人生经历复述要求: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

  ②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③尽量用自己的话。

  人生哲理 善待每一步

  教学反思:

  因为是用本班学生讲课,虽然他们刚入学不久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教学设置比较流畅。

  教学目标的设定针对七年级学生,主要考虑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重在复述课文内容,至于主题把握尽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做过多要求。

  在教学进程中,同学们在讨论人物印象时出现了分歧,主要出现在对“我”

  这个任务形象的把握上。有的同学说“我”自不量力,明知自己身体不好还去爬悬崖;有的同学说“我”逞能、不听大人劝告;有的同学说“我”过于软弱,别人都能过去就他过不去;有的同学说“我”很坚强,自己在父亲的指导下克服了困难---

  同学们回答问题很有激情,而且有理有据,能为自己的观点找理由,这一点很好,是难得的教学契机,就在于老师怎样把握,我认识到了学生过于关注了只言片语而忽略了整体的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把握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特有的好奇心、天真,引导他们关注文章中背景的介绍---我从小体弱多病,解决了问题。但在过后的反思中,我觉得我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于中心的认识,文章主要讲了“我”的经历,在此次经历中我认识到困难的克服方法,这证明了我是坚强的、是善于反思的。

  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我还应注意把握关键问题的处理。

  此外,我发现把课备充分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老师的引导作用不容忽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3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七年级语文课文,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的一个有利契机。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文本,挖掘教材,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课文思想;训练默读技巧,学会通过事情或现象得到生活启示。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练习默读,快读浏览课文勾画字句)

  2.复述课文,详细叙述故事情节:入险——遇险——脱险。

  3.小组合作:“我”入险前,遇险时,脱险后是什么样的心情?你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练习默读,跳读课文勾画句子)

  4.“我”成长了很多,“我”在这次经历中获得了什么人生经验?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点明中心,并教导答题方法,提示议论的语句往往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句)

  险与夷(不失自信,往往就会化险为夷)

  短与长(你走的一小步,悄悄是你人生中跨出的一大步)

  思与行(只想着困难,不付诸行动,反而会陷入困境)

  5.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孩子畅所欲言)实现远大理想,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人做事要有自信心。作者有一件小事引发感悟,生活中就需要善于感悟,感悟能使人聪明、强大。

  6.写一段自己的生活经历,揭示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00字左右)

  在反思中我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值得深思:城市学校的学生眼界开阔、预习充分,农村学校的孩子动笔少,不预习。结果我这堂课学生回答问题多引用学习工具上面的话,思路受限;农村学生却很能在课堂上跟着老师的引导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活跃,但笔记与练习却跟不上。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4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既注重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地位,又注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开展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探究性阅读、拓展与延伸等教学环节更是把学生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体验反思接受正确的审美观与情感熏陶,而对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新的课程标准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教学目标过程化、教学设计意向化、教学组织合作化……特别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执教过程基本上体现了这些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突破口。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是说完全的放手不管,否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失控,如同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收效甚微。那么到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我想到了我们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就是课标为我们指明的方向吗?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他们独自或合作找出要学习的知识点与能力点是完全可能的,让他们讲出自己从文本中所接受到的人文教育也是完全可能的。从教学实际来看,他们也的确做到了。由此我想到:语文教师的确应该充分的相信学生,适当放手,让他们在长期的磨练中,不断提高、不断进步、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感,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那么语文教学也就不会再是我们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5

  因为这是初一语文学习的第二课,也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尽快适应初中生活的一个有利的契机,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的思路是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起到个指路人的作用,目的是养成学生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

  于是一改以往我主宰课堂我长篇大论的授课方式,换成学生当主角,因此,在45分钟的课堂上,我一会是参与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问题;一会又是提问者,再一次把学生引领到课文之中;一会又是设计者,为学生思考创设某种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改变角色,不断变换思路,一会是旁观者,为小主人公着急;一会又是文章中的主人公,身临其境体会当时的心境;一会又是主人公的伙伴,为他出谋划策。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于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的10分钟,用5分钟让学生写自己遇到的一个困难及如何克服困难的片段,在用5分钟学生读习作和点评,真没想到初一学生会有如此精彩的故事,而他们对困难的认识也告诉我他们的确是需要挫折教育的一代。

  一节课下来,我说话的时间加起来不到15分钟,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发言和练笔,但我想,学生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交流中所获得的东西远比从我的长篇大论中学到的多。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6

  开学几周了,对刚接的这个七年级有点陌生。通过和以前任课老师的了解,得知这个班的学生情况比较复杂,认知水平层次参差不齐,学习比较被动,思考问题比较肤浅。由此,我心里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对学生的期望不是很高。

  可是通过两个星期的课堂观察来看,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糟糕。特别是今天,在和学生一起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学生的积极参与让我信心十足。速读完课文后,学生们一个个踊跃发言。有的提问有的解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有的问:“为什么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里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我知道,因为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有个同学抢答。

  还有的补充:那时小,个子小就觉得高。

  ……

  “为什么我一时拿不定主意?”又有同学问。

  很快就有学生对上:我也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勇敢,不愿当胆小鬼,但心里害怕,所以拿不定注意。

  又一个同学补充:还有妈妈的话不能违抗。

  ……

  看来,学生们的思维还是活跃的,都参与到了课堂中来。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谭同学的一段分享:我觉得,这件事情是杰利的爸爸特意安排的。这还是我上了这么多届七年级没有学生想到的问题。

  我问他,你为什么这么觉得呢?谭同学说:爸爸清楚自己的孩子体质弱,胆子小。长期得不到锻炼,于是召集他的伙伴为他安排了这件事情来锻炼他,因为后面爸爸不但没有责备他还那么耐心的指导他,还让他成功地战胜了恐惧,说明是爸爸精心策划的。

  孩子讲了这么一番话,不管作者的父亲是否策划了此事,我觉得,孩子的这种想法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最起码父亲在他眼里是多么的伟大。可以肯定的是,谭同学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用心良苦。只有心存感恩,才会对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都视为是上天,或是家人为自己增加信心的特意安排。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我们这个特殊的群体里,更应该灌输,发扬这种意识。这样,今后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我们的生活都将会充满阳光。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7

  语文课上人声鼎沸学生们正在热烈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你最喜欢哪人物为学生佩服文中的父亲的:善良、和蔼、慈祥、有智慧、么危急的情况下这么冷静的指挥的孩子克服不但让孩子体会了的感受而且给了孩子一辈子的勇气

  甚至有学生感叹我怎么就的父亲我要儿子该多么幸运我看得差不多了正下“你不喜欢谁为?”这时名叫王寅的学生站起来说:“我最喜欢的人那四个小伙伴”我有些吃惊按人的理解那四个小伙伴应该大家批评的不但嘲笑“我”还对“我”弃之不顾同情心的人所不齿的不过我很有耐心的追问:“为?你喜欢呢?”“我喜欢勇敢敢于去爬悬崖;我喜欢目的敢于舍弃”“哦?敢于舍弃?”“老师我知道你们都会觉得那四个小孩无情无义你们会四个同情心把身体不好的‘我’扔在悬崖上老师你们有想过那四个小伙伴并要求‘我’和一起去爬悬崖也有的任务如何最快的爬过悬崖都去帮助‘我’了有全都会被困在悬崖上天黑也下来。

  还有现在的社会弱肉强食谁能力谁就会被淘汰”说着说着在有一学生的不赞同的嘘声中他越说越小声但“那你的意思的社会就不需要同情弱者了吗?”“有必要同情弱者吗?”“我觉得有每个人每个时候强者要大家一起进步!”“邓小平还说让一人先富起来呢?”“并富起来就不管别人吧!”我还要求一场辩论赛就拉开帷幕我耐心的听着各样的意见心里说不出的激动我喜欢这才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你一天都去管别人了你有做的事情吗?比如街上这么多乞丐你再有钱管得吗?你去应聘高薪职位你会不会同情别人而把位置让给别人?在奥运会上刘翔看见那个逊摔倒了就去把他扶起来他能得冠军吗?

  王寅势单力孤但一点儿也胆怯他连续几个棘手的问题把同学问住了大家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我我在思考:“这怎样的孩子才七年级他怎么会想得如此深沉?其实他讲的事实有一应该说的客观现实那我又该如何他呢?”我微笑着看着王寅遭到大家的反对他表面上很己见但有点气恼了我说:“我个人很佩服王寅的!他对问题有的看法而且有的深度而他善于思考生活你们也听到了他刚才的一番话平时不动脑筋说不的!”王寅的脸上的放松了许多甚至得意的神色他极力掩藏“同学也不错

  里我也不对你们两方的意见‘终审判决’我将两个故事:大雁的故事说每大雁的雁队中有一只大雁生病或者受伤雁队会有两只健康的大雁留下来照顾它和它一起越过田野、飞过小溪对付所突发事件和面对所和危险直到它痊愈或死去个故事测验:外国女士到了的一所学校邀请了五位小学生做实验把五个拴着线的小球放进瓶口和小球差不多大的瓶里要求孩子们在30秒以内把手上牵着的那个小球拉拉就会被海水淹死

  听完要求以后最大的孩子示意女士等一等只见他和几个小孩商量了一下然后再示意女士可以开始了女士下了命令以后只见最小的那个孩子奋力一拉他的小球了5秒接着个、个、个、最大的那个孩子最后拉出了他的小球30秒刚好那位女士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连声称赞小孩了不起她说‘我在许多都做过实验但孩子在命令下达后争先恐后的往外拉结果被淹死了你们真正了实验!你们真好样的!’”故事刚讲到这里下课铃声响了我给同学留了一道思考题:你知道奥运会的精神实质吗?你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互助?

  这堂课结束很久以后我还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上的一切

  感悟:语文课堂要尊重所有人的意见很不容易老师习惯了用的思维去代替学生习惯了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可学生活生生的人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背景思想、性格、心理等完全不同而且以后从事的职业也不会相同为总想着要“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呢?学校既然教育社会人的地方也有必要用生动活泼的学生乐意的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我个人潜移默化比生硬的说教不会有好的。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8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设计导语能吸引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我从作者的一次飞行经历导入: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这个人就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那么小时候的一段什么样的经历改变了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个导语是以故事的形式说给大家,加之我生动的语言,一上课就吸引了学生目光,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二、设计的问题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1、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2、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时的语句和“我”走第一步时的动词,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我让基础不太好的同学来回答,提起他们参与讨论的兴趣。

  3、爬悬崖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的是什么?)学生自己能从文段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要着眼于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问题的设计是让学生理解: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从一个毫无信心的孩子到顿生信心,到信心大增,继之获得巨大的成功感,获得他一辈子都忘不了,一辈子都在享用的人生经验。

  4、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是本文的中心。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在结尾几段点出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主旨句:“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地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样既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理解了文章的题目,也知道了怎样从文本中找一篇文章的主旨。

  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与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

  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在反思中,也发现有一点遗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9

  一、《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整体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时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课文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寓理于事、文字浅显、故事性强,富有启发性。作者通过回忆自己8岁时的一次爬悬崖脱险的经历,告诉读者一条重要的人生经验: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困难。阅读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对待困难的正确态度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对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遇到困难挫折时如何对待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和影响是无法外加的,它必须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感悟、内化才能起作用。我在案例设计时从以下两点着手,以期达到上述目的:

  1、学生体验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不管是学生自读还是课堂讨论,都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主动参与。

  2、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只有独立学习,主动体验,主动发现,学到的才有可能成为自己一辈子受用的东西。

  3、阅读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在理清了文章的线索和中心后,对文章进行多角度的阅读探索。

  这一设计的优点:学生的自读自悟,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角度的阅读探索。这样能读得有创意,能提高阅读质量。缺点是学生的体验不给深刻,生活阅历少,解释不到位。还的老师的引导。

  二、 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按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策划。“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阅读指导应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就学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一句话,不是我们要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学生需要我们指导什么。同时,本文的教学目标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感悟体验才能有效实现。

  这一过程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

  1。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环节设计渗透情感,积极实践“大语文”观。开头的歌曲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师生的朗读,与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学生的感悟。

  2.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3.问题的设计紧凑,扣住主题。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中,要适时点拨。在第二课时探究人物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这几个问题紧扣中心,有梯度感,注重情感的渗透。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体验。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对人物的性格和心里的把握不准确。

  3。由于生活阅历和阅读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自读课文的最大问题出现在对“我”恐惧心理的漠视,对“我”面临的困难的小视,对克服困难过程的忽视。他们会因为“我”的伙伴们轻而易举地爬上悬崖而忽视了“我”的具体情况;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能力去衡量“我”的能力,产生“这么点困难都克服不了”等想法。这必定会削弱这篇文章的教育意义,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

  改进建议:

  1。多给学生指导如何复述,抓住记叙的要素,抓住关键的词语,关键的句子。

  2.让学生多读课文,创设情境多角度理解,走进文本,走进人物。角色朗读。阅读感想和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可进行书面准备;

  3。必需多鼓励。

  4。在学生交流之后,迅速整合关键问题,要求学生关注重点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在阅读、想像、整合中让学生充分体悟。

  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的运用都很恰当。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探究对人物的刻画,感悟故事内涵。并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全班交流的方式,对人物进行深入的揣摩。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不足的是学习语文没有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没有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改进的建议:运用语言可以从模仿开始,不会说的学着说,坚持不懈,语言能力就会提高。

  通过这次培训,我懂得了反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思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后思进”只有在反思中成长,在研究中发展,才能成为一名新时期的合格的教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0

  今天听了一节语文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节复习课,执教者是青年男教师C。我在评课中提到了几个优点:一是C老师的声音响亮,学生听课效果较好。二是注重学生诵读习惯培养。上课前先轮流背古诗,在日常习惯培养中。二是目标明确,复习什么,让学生一开始有个数。三是注重学生的互动,真实的互动。注重暴露思维过程,学生在讨论中犯了很多错误,这是可喜可贺的。一堂课如果学生回答的都很顺利,这样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因为至少这样的课堂没有抓住学生的学习上的难点。学生答不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C老师在几次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都不错,这说明C老师课堂有很多可取之处。

  几点建议: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一些传统的或者现代的技术手段,可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效率。复习课要给学生学法指导,不要简单地回顾以前记忆的东西。发挥好小组教学的互助评价功能。拓展复习课深度,按照“定向——梳理——提炼——拓展——检测”设计好复习思路。教师要建立错题记录,增强复习的深度。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1

  上这一课时,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在学习了文章以后,给学生留下思考题: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让学生写下来。

  课后我也发现本节课的缺憾:就是学生对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原来设计的意图是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我在父亲的帮助下怎样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获得巨大的成功感。然后让学生设想:如果父亲是自己爬上去把我背下来,我的人生又该是怎样的人生?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父亲博大的爱的同时,明白路是要靠自己走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人生哲理的理解。但觉得自己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有些简单化了。

  总之,今后我要多读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提高自己的授课的水平,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好老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会多角度复述课文。

  2.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

  3.理解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多角度的复述课文。

  2.理解故事表达的哲理。

  难点

  1.以“父亲”的视角复述课文。

  2.领会文章中的哲理。

  【预习任务】

  1.查词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三遍。

  2.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此项作业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布置)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生活中经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往往能获得一些收获。今天就让我们看看在美国作家莫顿·亨特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情,这件事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二、【多角度复述】

  (一)快速浏览,提炼要素。

  1.对初中生默读速度的要求是每分钟500字。本文大约1500字,要求4——5分钟看完。请你注意计时,结果你用时____________分,速度为每分钟___________字。

  2.默读不能只顾速度,还要注意抓主要内容。本文为记叙文,默读时要注意记叙文的基本要素。请在默读过程中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明确】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费城一座山的悬崖处;

  人物:“我”、父亲、杰利、内德等五个小伙伴;

  起因:孩子们想玩新花样一起去爬悬崖,而我一直有病。

  过程:“我”在悬崖上十分恐惧,父亲赶来教给“我”下来的方法。

  结果:“我”终于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时间”不能总结为“五十七年前,七月的一天” 。从注释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距今已不是五十七年了。而且在哪一年发生,对这个故事的情节影响不大,所以这个要素可以省略。而“一个闷热的日子”却是个重要要素,因为它烘托了人物烦躁的心情,为下文孩子们爬悬崖的情节作铺垫,因为夏日闷热带来了烦躁,为了排解烦躁,才会想找些新花样来玩,所以大家才去爬悬崖,而且悬崖上又比较凉快。

  “地点”不能总结为“费城一座陡峭的悬崖”。因为文中写到,这座悬崖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也就六、七层楼高,孩子们都能顺利攀爬,只是因为“我”体弱胆小才不能爬完。只有“我”认为它是险峰,所以它不应该被认为是陡峭的悬崖。可是却可以总结为“垂直的悬崖”,因为文中第7节有这样客观的描写。

  (二)分组复述,理解文意。

  1.全班分为四组,第一组以“我”的视角复述;第二组以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以父亲的视角复述。全班带着任务再次浏览课文,先复述给同学听,再推选一位同学复述给全班同学听,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复述得好。在开始准备复述之前,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复述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1)在复述过程中覆盖到记叙六要素;

  2)用原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高不可攀、瘦骨嶙峋、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复述;

  3)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加工;

  4)注意不同视角复述的差别。

  2.分组汇报:

  第一组从“我”的视角复述,理解文章哲理。

  1)学生按照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的前三条复述,教师按照前三条的要求点评。

  2)讨论:“我”从这件事中得到的经验是什么?

  【明确】

  文章第18小节写道“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这是爸爸对我的鼓励。第22小节“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从“我”的实际行动的角度写“我”如何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办法解决问题,取得成功的。第23小节写道“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也照应了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其含义是分解困难,克服一个个小困难,最终就能取得成功。(教师指导学生在文本中筛选信息并出示板书)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揣摩杰利的性格。

  1)复述中要注意的问题:

  ①是杰利去找父亲的还是父亲去找杰利的?

  【明确】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最好设计为是杰利去找父亲的,因为文章第13节写道“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杰利和“我”是好朋友,他了解“我”的身体情况,正因为他很担心“我”,才会到“我”家去看看“我”回家了没有。杰利不会丢下“我”不管的,因为他本性善良,是不会让“我”父亲四处乱找的。这样的设计能更好地表现杰利的同情心。

  ②学生复述可以在杰利回家后的内心矛盾上加以展开,如担心“我”是否已经回家了。还可以描写一下父亲得知孩子情况后的表情变化和行为表现。如先紧张后平静,因为开始父亲得知这样一个消息时有些担心,但很快地变得从容而镇定了。联系下文情节还可以补充父亲在杰利来时正在准备晚饭,在忙乱之中父亲还不忘带上手电筒等。

  2)讨论:杰利和文中别的小伙伴有什么不同?

  【明确】

  杰利虽然一开始和大家一起走了,但后来他又和父亲一起来找“我”,说明他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但不能用有正义感、有责任心这些词来形容杰利。因为一个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孩子是不会丢下自己的朋友不管的,要注意从文本出发,准确把握人物性格。

  总结:杰利是个善良、有同情心、知错能改的孩子。

  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角度复述,理解“父亲”的性格,评价“父亲”的教育方法。

  1)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把“父亲”角度的复述当作全知全能视角复述,一开始就把“我”改为亨特,然后其它内容都和原文一样。这个错误的产生是因为学生不清楚全知全能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的区别。全知全能视角是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叙述者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行为做出解释和评价。这种视角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而用“父亲”的视角叙述是第三人称视角,他了解的内容要从杰利到他家时开始,前面发生的事情要由杰利转述。可以对父亲的心理活动加以想象,补充。

  ②第四组可在此基础上加工,对父亲得知孩子被困的消息后的心理进行描写。父亲的心情既慌张、生气又有点儿高兴。父亲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有点忙乱、焦虑,后来逐渐想到自己的孩子那么体弱也敢爬悬崖比以前有进步,又慢慢想到这也是个锻炼孩子能力和胆量的机会,于是有点高兴。

  2)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父亲?

  【明确】父亲处理事情镇静而富于智慧。他能给予“我”最贴心的安慰。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还用手电筒帮“我”照路。他能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他没有直接到悬崖上去把孩子抱下来,而是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他为我分解了困难,设定了一个“我”力所能及的目标——石架下面的岩石,“我”小心翼翼的试探着去做,而且踩到了它,这让“我”顿时有了信心。父亲又“乘胜追击”,为“我”设立了另一个“落脚点”,让“我”信心大增,就这样,在父亲的帮助下,最终“我”爬行了悬崖,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父亲抓住了这个时机教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受益终身。

  父亲 教子有方:①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②给予安慰,给“我”信心

  ③让“我”独立解决问题,教“我”方法

  三、【应用拓展】

  交流课前布置的作业——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一类:个别同学的家长说,那我早就吓死了,我还能知道怎么办呀?

  第二类:大部分同学的父母会让孩子自己下来,因为他们平时是很强调孩子的独立意识的,希望孩子能得到锻炼。

  第三类:叫110。

  分析讨论:第一类家长的表现显然有些无能,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

  第二类家长的表现比第一类好,能让孩子独立锻炼。不足就是没有指出孩子用什么方法锻炼,如果能适当地做些方法指导,孩子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特别是考虑到孩子的身体条件和当时的环境,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改变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进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叫110,似乎是一种保险的方法,但其实是费时,费力,如果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决的事,那才能叫110救援。解决问题应注意轻重缓急,按照事情的严重程度的不同去区别对待。先让孩子自己解决,如果孩子解决不了家长可以指导孩子告诉他解决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家长可以帮助孩子一起解决。家长、孩子都解决不了再向110求助。既然这件事家长和孩子自己能解决就没有必要求助110了。

  四、【课堂小结】

  相信同学们都跟自己的父母交流了文中父亲的处理方法,做好父母也是需要学习的。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是不是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呢?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想和父母交流一下。在自己独立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学习文章中作者领悟到的方法,把大困难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逐步克服,就能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你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

  【教学反思】

  这个教案是在我第四次上这篇课文时写下的,第一次的教学设计是先复述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由于复述的角度单一,我又没有做有效的指导,学生对复述课文这个教学环节不感兴趣。所以第二、三次上这篇课文时我放弃了复述这个环节,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总结文中的生活哲理,然后把课文1—13小节复述给自己的父母听,并问他们如果我就是文中的主人公,您会怎么办?最后说说自己遇到困难后处理的方法,有什么经验教训。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但是复述这种能力学生就没有得到锻炼。最近一次备课时,我仔细研读了教材,课后练习里有明确的复述要求。相关研究也指出,复述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重新组织语言把课文内容叙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复述,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和研究复述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复述的方法,提高复述的能力。这种因为学生不感兴趣就有意避开的教学方法是不恰当的。那么,怎样让学生对复述有兴趣呢?我想出了上面的这种多角度复述的方法,并且在复述过程中穿插对课文重点研讨。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完成了教学重难点。

  在进行以复述为中心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的地方:

  一、加强复述方法指导

  在第一组复述课文用的是详细复述,看似要求最低,难度最小,但实质上这个教学环节非常重要,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实践过程中学生往往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得并不出色,记叙的六要素,学生一般都能在复述中涵盖,但是还不够流畅,由于是第一个汇报发言,多少还有点儿紧张。在复述指导是可以预先引导学生找出故事发展的线索:冒险——遇险——脱险;找出时间转换的词语,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编写简单的复述提纲。这样第一组的复述就会更流畅一些,为下面变换人称复述打好基础。

  二、灵活运用多种复述方式

  第二组从杰利的视角复述,第三、四组从父亲的视角复述都属于变换人称复述,如果第三组已经能够出色的完成从父亲的视角复述的任务,那么还可以考虑让第四小组尝试创造性表演复述,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更高,课堂气氛会更活跃。

  三、关于复述学习方法的总结

  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复述这一教学方式,而且复述的是一篇记叙文或者说是一个故事。在学习结束后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总结一下复述记叙文的方法。如:熟读课文找出记叙六要素;编写复述提纲,找出记叙的线索;分析每一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课文内容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说而不是背诵原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3

  优点:

  1、教学设计比较完美;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悟;

  3、以生为本顺学而教;

  4、重视细节在文中的作用。

  不足:

  1、教学的重点没有很好地得到凸现;

  2、朗读训练不够到位;

  3、文章哲理的领会不够深入;

  4、课堂细节注意不够。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4

  我的思路是让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知道如何做人,如何交友。路让学生自己走,我只是一个指路人。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上完了这堂课后,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

  首先,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这个故事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指导学生概括的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其次,接着问:文中写了几个人物?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这个题型在阅读中经常出现,要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多种形式谈感悟。

  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锻炼。

  运用朗读复述、合作探究阅读这种方式,引导学先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内涵,再走出文本,联系生活,从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在整个过程中,我一会是提问者,一会是引导者,一会又是点拨者,和学生共同探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人生话题;为学生创设思考的环境氛围……学生也随之不断变化角色,不断变换思考……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出来,整个课堂气氛热闹而无喧哗,紧凑而不紧张,有张有弛。

  一节课里大多数时间都是学生讨论,交流,发言,但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缺点:

  1.复述课文时语言表达不给准确,不简洁,不流畅。

  2.最后的5分钟,我设计了一个拓展,但在这个设计上,有些欠缺,深度不够。

  3.学生谈交友方面,应该敞开了谈,多拓宽学生的眼界,抓住实例来讲,更好。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反思15

  这节课的朗读能力培养不够。七年级学生,需要加强朗读能力,第一单元重点也是提高朗读能力,本节课第一课时内容有些多,忽视了这一能力。我觉得除了学生自己读外,品析重点段落时可以抽学生朗读,尤其是心理活动、动作的词句朗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对于阅读教学想达到的能力仍然有些偏多,第一课时教学有些杂乱。因此我觉得教学重点,对于学生获得的战胜困难的方法、态度目标虽然完成了,但没有“重锤猛敲”,给学生的影响可能就要打折扣。我觉得如果能舍弃多角度阅读,换为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战胜困难的,效果要比现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