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学反思7则

莉落老师

《雨说》教学反思7则1

  这节课用诵读感悟、联想讨论、谈人生启示、拓展练习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塑造的艺术形象,掌握写法,达到理解、鉴赏、运用等能力的锻炼。学生动口、动脑,有感悟、有思维、有表达、有讨论交流,在主动中学习,在交流中成长;最后一个环节“拓展练习”的设计,又锻炼了学生运用语言和掌握写作手法的能力,让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体验创作的快乐,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雨说》教学反思7则2

  教学的切入口非常灵巧。利用“唤醒了什么”和“说了什么”这两个问题把学生一下子带进了诗歌的教学氛围中,直达诗歌主题。

  纵观整节课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这主要是对诗歌的讲解还不够深入,一些板块的讲解还没有充分展开。例如:在“品雨”这个环节没有深入讲解“雨为什么要教儿童们‘勇敢’地笑?”“为什么要儿童们‘笑’?”在“赏雨”这个板块中,对“尝试背诵最欣赏的一、两节诗歌,并说说欣赏的理由”这个问题的处理时,对学生所欣赏的诗句没有加以深入的分析。在“看雨”和“听雨”的两个环节中,对“看看这雨,她唤醒了谁?”和“听听这雨,她说了什么?”这两个问题也没有深入的讲解“为什么要唤醒这些事物”、“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雨说》教学反思7则3

  1、语文课堂的生机和活力绝对不是来自老师的自我展示, 而是学生内在潜力的最大程度的发挥,要把语文课堂真正还 给学生,不能让学生做老师的应声虫和教材的奴隶。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个 性发展的过程;课堂应该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理念,在自主合作探究之中 张扬学生个性,深刻理解文本。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 文教学要以文本为依托,发掘文本内在的思想道德教育潜力, 既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彰显人性关怀,使学生逐步形成 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又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和提高。因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重视对优美语言的品读和赏析,切实感 受祖国语言的.魅力,当是处理作品的关键。文学作品的教学应 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而把教学的重点转 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优美语言 上来,这该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吧。

  3、课文是例子,重在一课一得,通过例子得到阅读的方法, 积累阅读的经验,以此指导学生更广阔范围的阅读行为,所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就在于此。而课堂教学也 是教无定法,学无定规的。愿沐课程改革之春雨,显课堂教学之生机。

《雨说》教学反思7则4

  课后反思:

  1、诗歌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感官,就应让学生用自己心中的美来印证诗歌的内在美,而不是教师的说教“美”,形象化的手法,更适合初中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第一块环节“组织学生探究朗读这首诗的语速、语调,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音律美”的教学方法,在今后的诗歌教学中可继续使用。

  2、进一步明确了主动发现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挑战权威的确立自我的一个过程,也是个性展示的一个过程。(1)学生学习自主的表现不是指导者要求出来的,而是通过指导者精心设计的情景调动出来的,没有情景就难有学生学习自主的可能,难有个性发现的可能。教师的功能,我以为就是不断从教材中挖掘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情趣欲望的情景素材,不断让学生去发现感受作品里无限的风光。(2)“教育即是生活”(杜威),让教育生活化,课堂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营造情景,加以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自主走向成功,感悟美的存在。给他们一双审美的眼睛比给他们这首诗的全部更关键。(3)情景的创设,其实就是打破主体内在的认知与外在客观之间的平衡,从而激发其内在的欲望和需要,使被动的施与成为主动获取。第二块环节“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可以设置一个新的教学情境:如可先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想象一幅画面,然后教师通过用画面与本诗意境反差较大的投影片展示,反弹琵琶,创设一种情景,从而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雨说》教学反思7则5

  结合自己所上的课,特反思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内容,整体领悟诗意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极具个性的精神活动。整体把握其实是对诗歌的解读,要认真阅读,理解诗歌的写作思路,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感受。与文本对话,理解感受诗歌丰富的意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2、朱光潜先生说:要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品词、析句、培养语感,对于诗歌教学而言,尤其重要。在反复吟诵、反复推敲中感受词语的丰富之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真正体味语言文学的魅力,就从诗歌开始。

  3、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辉,通过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现,从雨的角度来看,学生体会到善良的内心、博大的胸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从“少年儿童”的角度来看,则会看到,人的一生不论遇到何种坎坷,都要勇敢、乐观的生活。通过多角度的体会,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会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老师要将这种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避免空洞的说教。在品味诗歌感情的过程中,自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4、诗歌的教学,也是训练朗诵的最佳时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对朗诵加以评点,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会朗读,喜欢朗读。书读百遍,其自见,更何况是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式地朗读呢。要多读诗,读好诗。

《雨说》教学反思7则6

  1、《雨说》的叙述主角是“雨”,它象征着一位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作者是使用拟人手法来塑造这一形象的。整首诗的语言活泼亲切,意象浅易明白,从头至尾都是“雨”对孩子们的喃喃细语。要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诗意。建议配乐朗读。

  2、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帮助他们把握语气和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有些意思连贯的句子要一气呵成,但也要选择恰当的地方断句、换气。

《雨说》教学反思7则7

  在程标准下的指引下,应该如何组织新课堂,我一直在探索、思考。下面就《雨说》这节课谈谈我的反思体会。

  1、要很好地运用评估,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雨说》是一首诗歌,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得到同行的肯定,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教学环节处理的不到位。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我先安排学生自由的小声朗读,边读边思考本诗应该运用怎样的语调来读,然后指定一名学生朗读,我有意喊了一名平时上课表现不好的男生起来读,出乎意料今天读得声音较响亮,也注意了语调,之后请同学进行点评,站起来的三位同学都指出了该男生的不足,并示范地读了一遍,点评的比较到位,朗读的也比该男生好,但这样就变成几名学生都来指出该男生的不足,这样就有点挫伤该男生的自尊心,以后谁也不愿第一个站起来朗读,虽然我也适时的表扬了该男生声音响亮、感情丰富,但经过大家的指点,我意识到这个环节处理得确实不是很好,如果改成自告奋勇地朗读,或是先揣摩每一节诗的语调,讨论明确之后再请同学起来朗读,效果就会更好一些。同行的点评让我明白教师不能仅限于传授知识,还要时刻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语言教育学生,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我设计了“春雨对我们说了这么多,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诗的主旨,要求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自由地、创造地发挥,学生都踊跃举手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我对学生的发言都一一进行肯定、赞赏,而大家评课时指出在这里可适时地进行引导,让学生联系实际,结合初三的学习生活来谈就更好,这个建议让我茅塞顿开。确实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不是淡化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每一篇课文,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特点设计课堂的教学重点和目标,把学生引导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上,让他们有目的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达到更高层面上的学习。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应该在“大语文”环境中进行。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紧紧把握语文生活化的特点,在教案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努力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同时灵活地把握教材内容上的弹性度,培育学生思维由课堂向生活延伸的多种触角。

  3、要在备课上下功夫,除了备知识,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也就是说,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把过去备课中只关注具体课文的肢解和知识填塞转变为关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讲台是神圣的,每一个走上讲台的人都肩负着育人的重任,这是一份厚重的责任和使命,在新课程标准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将不断地进行反思,随时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扬长避短,真正寻找一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兼顾的教学方式。学习从反思开始,对我来说,惟有学习、学习,再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