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阿林老师

  课堂教学反思1

  今天早上第三节,在小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课题是《春风》,作者为当代作家林斤澜。

  一、自我评价。

  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体现得较好。课前我认真准备,制作课件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自我感觉课件制作还不错。但这堂课上的不尽人意,有点遗憾。

  整堂课设计合理,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讲解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生多次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不足之处:朗读教学,完成得不够好。听课文配乐朗读录音时,鼠标没反应,好不容易点到位置上能播放了,声音又太小,几乎听不见。管理多媒体教室的老师上来调声音,不起作用。另一位老师又上来帮忙,声音嗡嗡作响,噪音盖过了朗读声。调试了半天还是以失败告终,把听朗读录音改成了指名学生朗读。由于耽误了时间,计划学生选择段落模仿朗读这一程序也没进行。由于本人心理素质差,当时情绪受影响。前面耽误了时间,导致后面时间有点紧张,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二、问题反思

  1、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够强。如当时听朗读录音时,发现不顺利,应马上改为教师范读或学生朗读,不至于耽误那么多时间,导致后来时间不足,草草收尾。

  2、提问面不够广。由于一部分学生不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人。

  三、教学重建

  诵读要加强。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齐读等,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反复朗读,把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讨论交流要给足学生时间,充分展开,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交流体会的机会。

  课堂教学反思2

  在教《zcs》中,我能体现课改新理念,灵活驾驭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挥。

  主要有如下几个优点:

  一、善于创设情境,使拼音教学情境化、生活化。

  1、一开始,我用歌曲导入法。播放歌曲,与学生边歌边舞,在美妙的歌声中走进拼音王国。

  2、我能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3、我能通过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参与,如:用火柴棒和红线摆一摆字母,记忆字形。做游戏“摘苹果”,苹果背面注有音节或字,读对了苹果就是他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二、善于使用激励手段,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悦。

  教师要想得到儿童方面的生动活泼的反响,归根到底取决于他对儿童的态度。课堂上,我热情的语言不离口,如:“你真棒!太厉害了!哇,你真行!”等,加上一个向他们竖起的大拇指,一个个鼓励、赞赏的近乎夸张的表情,时时撞击着学生无拘无束的心灵。

  此外,音节的拼读比较枯燥,我就采用夺红旗比赛,比一比哪一小组夺的红旗比较多。学生的竞争意识立刻得到了张扬。

  三、注重引导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1、让学生自编顺口溜,学生会编“像个2字Z、Z、Z,像个半圆C、C、C……”

  2、在教学第一组音节的拼读之后,我让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我课前发下去的音节卡片,一起学着拼读第二组音节。虽然,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是很强,但他们的合作意识开始了萌芽。

  课堂教学反思3

  《春风》的单元主题是“丁丁冬冬学识字(一)”。《大纲》要求“识字教学要体现汉字的特点,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要改进识字方法,注重培养识字能力和查字典的习惯。”小学二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教给学生新的识字方法更是重中之重。这节课中,我着重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分析,进一步体会汉字的造字特点,体会汉字声旁表声的特点。学生们通过探索——习得知识——巩固成果三个环节,基本掌握“看半边猜字”的识字方法,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上完本节课,我还有以下收获:

  1、信息技术与本课整合提升了课堂效率

  多媒体运用使课堂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扩大了课堂容量。授课内容及要求即时呈现,清楚明白,节省了课堂时间;大量美景图片的`展示,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个性发展。

  2、小组合作效果好

  《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小组合作学习很好地完成了这一要求。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氛围,给所有学生提供了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班的小组汇报轮流发言做得好,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对学习也逐渐有了兴趣。

  不足之处:

  小组内合作的参与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还需要加强训练。

  改进方法:

  小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其他成员协助其完成记录工作,帮助其树立自信心,大胆回答问题。组内多一人参与汇报,多加一分组内分。

  课堂教学反思4

  《租船》这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是让学生灵活运用余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理解和体会,并在其中插入了“惊蛰”这个节气,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而后通过创设同学们郊游需要租船的情境来引出课题,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理解“至少”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最后在剩余1个人的情况下,不着急给出答案,而让学生充分的说出各自的结论,在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得出给剩余的1个人需要再增加一条船,进而引出在这种情况下余数要进一。

  在解决最多可以划几时的问题时,也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理解剩余的1元钱不够坐1小时,故而余数要舍去的道理。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理解比较到位。

  在练习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孩子不会考虑实际因素,遇到这种问题有出现把所有的余数都舍去,不懂得根据实际问题去进行分析,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另外一种情况是在格式上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如果需要进一的在算式的结果上就直接进一了,还有忘记写单位名称以及写错的,或者是写一个单位名称丢一个的……我觉得可能在例题的时候,我没有对书写格式多加强调,并且没有回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孩子进行充分理解。关于答语是本学期要训练学生写的,在这点,有的孩子养成习惯比较困难,会忘记写,需要老师及时的提醒。

  课堂教学反思5

  泉城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介绍了泉城济南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济南泉水多如繁星,然而却各具风采。珍珠泉,平地涌泉,形如珍珠,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古人曾以百尺珠帘水面铺的诗句赞美珍珠泉。趵突泉,泉水清澈,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水花四溅,喷射数尺,壮如白雪三堆。真是平地喷出三尺雪。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描写了济南名泉的奇丽景色,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文章是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而且各段的布局及写法也很相似。2—5段分别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和趵突泉这四大名泉,都是先介绍泉的位置,再抓住各自特点重点勾勒和描绘。我采用小导游的形式,让学生分别介绍四大泉,后来考虑到文章的重难点,我还是设计分成三块。把重点放在珍珠泉和趵突泉上。

  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泉水的特点。在珍珠泉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去细细地品读文章的语言文字,抓住“涌”“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拎”等关键词,让学生想象体会珍珠泉的美丽和神奇,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五龙潭和黑虎泉这两段比较简单,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通过自读填表来体会泉的地点,名字由来和特点,特点学生可能抓不住,因此我让学生比较描写泉水流动的词语不同,由于已经给学生看了五龙潭和黑虎泉的图片,体会到了这两个泉的特点,因此,学生在说“汇注”和“喷吐”词语的用法时说得比较到位。趵突泉是七十二泉之首,因此它的特点也是比较鲜明的,我先让学生看图说,然后去体会趵突泉的趵字的意思,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为什么趵突泉名列七十二泉之首。

  课堂教学反思6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已经被这个小故事吸引,被妈妈的爱吸引,被小蜗牛的韧劲吸引。尽管小蜗牛一次次空手而归,但学生能感受到小蜗牛的快乐,能感受到蜗牛妈妈对小蜗牛的教育,能感受到四季的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课堂上我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语言的表达。抓住“碧绿碧绿”引导学生积累ABAB式的词语,抓住“旁边”“已经”训练学生表达。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总之,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课堂教学反思7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是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多向对话过程。教师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以学定教,把学生的学情作为教学新的生成点。这节课,原本让学生上网查阅资料安排在解决与国徽有关的问题时。但在学习为什么要把钱币上的的污泥擦干净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可不可以现在上网查阅一下与国徽有关的资料?”这一下子,打乱了我预定设计的思路。但学生提得很合理,现在查阅资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很会学习。其他小组也受到启发,纷纷上网查阅有关的资料。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颁布的时间与内容,我国国徽图案的诞生,我国国徽的组成和寓意,国徽的悬挂和使用等内容。我又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联系生活,从而明白了国徽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尊重爱护国徽,就是尊重自己的祖国。总之,在我们的课堂上,目标尽可能让学生确定,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总结,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只有这样,“以人为本、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得以体现与落实。

  因此,作为教师更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提高课堂应变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和学生同步前进,实现“双赢”。

  在今后备课中,教师要经常预测学生学习中可能提出的问题,“备可能”也是我们应对课堂质疑问难的一个有效方法,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堂教学反思8

  《理想》是流沙河在文革结束后复出提笔写的一首哲理诗,本诗多角度比喻理想的内涵,赞美理想对于人生的深刻意义,从而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拼搏奋斗。虽然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还是抽象和深奥了些。但对初一学生来说,如果学生不能真正与文本、与同学、与教师互动,所以引导学生成功参与是让学生品味透此诗的必走路径。

  导课时,我让学生听与唱了《敢问路在何方》,简评并赞美了玄奘的追求理想的执著。又给他们讲了张海迪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张海迪患小儿麻痹症的历史。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诗文内容,让他们自然的理解了相应诗节的内容。

  在教学环节中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地位,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教路有两条线构成,一为质疑,一为解答——或者提出你发现的疑难问题,或者表述你解读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中,问答不只,以问者居多。后来,有胆大的学生开始讲述自己理解的内容。她讲的是第六节(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但她理解的并不透彻,我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作者为何把理想比喻成闹钟和肥皂?闹钟和肥皂有和功能?结果,学生很快明白了理想对人灵魂的警醒和净化作用。

  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与燃烧。一学生对“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提出质疑,说为何不是砖头石块?砖头石块的力度大,可以杂碎黄金梦。一同学说梦一般都晚上做,所以用闹钟敲与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大家对此很感兴趣,也参与其中,有修有改,思维灵活。

  总之,我把生活中的事例运用到本课教学中,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做法还是很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反思9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对比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助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可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