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马振华老师

端午吃五黄的习俗介绍

汉族民间风时风俗。流行于杭州等地。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端午那天,杭州人必须吃雄黄酒(以雄黄和烧酒调和,削菖蒲根加入,饮少许)、黄鱼、黄瓜、咸甲鸭蛋黄以及用黄豆饭裹的粽子,称为“吃五黄”。

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福建端午节习俗

泉州“水上捉鸭”乐趣多

泉州端午节有个特别的习俗:“水上捉鸭子”,过程十分有趣,先在江河船上沿水面平行放一去皮的杉木,越长越佳,杉木上涂以油料,使之润滑;杉木尾端挂一长形小竹笼,内放一只活鸭;笼盖竖立一竹棍,使之能一拍即开。活动者保持身体平衡,从船上沿杉木小心翼翼行至尾端,拍开笼盖,活动者与活鸭均掉入江中,在游泳健儿的协助下,抓住活鸭,活鸭即作为活动奖品。

在捉鸭子过程中,岸上观众千百人呐喊助威,欢声雷动,十分热闹。

福州熏烟喝茶

熏黄烟:端午节当天中午时分,每家每户都要点燃黄烟往墙缝、屋角等边边角角处喷。

用煮粽水洗身: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

喝“午时茶”:端午当天,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时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它对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都有效果,还能防暑降温。

龙岩拴“五色线”祈平安

在龙岩过端午,大人要给小孩做“四脚狗”。其实这四脚狗和其他地方挂香囊的风俗是一致的,只是所挂的东西不一样。母亲要给儿女做四脚狗,挂在脖子上,以祈求平安、发财。所谓“四脚狗”其实就是布老虎。

龙岩地区还有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的习俗。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内蒙古端午节的习俗

每年阴历五月五日,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打大围,它的规模之大,常超过其他猎日,因此在东部区,个别地方甚至把它作为蒙古族的“猎节”。打大围,是蒙古族围猎中相当壮观的一项活动,一般在一年中要进行两三次或三五次,日期主要采取约定的办法。但五月端午打大围,却是一次固定不变的围猎活动。

吃凉糕是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端午节”习俗,吃凉糕是北方的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有驱魔法鬼之神效。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永生,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其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很多人荡舟赶迫拯救,是为尤舟竞渡之发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取代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含有三硫化砷身分,与酒殽杂。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并洒墙壁问,以法诸毒。传播民间之《白蛇传》故事,等于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域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域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穿新衣,在中午一时阁下,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卉,很是快乐。晚上回家将花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得到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单有避邪驱瘟之意,并且有襟头遮盖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内蒙古旅游,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类差异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醒目。

带葫芦: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尚,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单有避邪驱瘟之意,并且有襟头遮盖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和善,增强福缘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