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李盛老师

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

中秋节是个古老而又传统的节日,祭月赏月也是节日的重要习俗。相传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还有一个传说是相传后羿射下太阳之后王母给了他一包不死药,在后羿外出打猎的时候,他的妻子嫦娥误食不死药,结果飞上月宫成了广寒宫的主人。后羿由于非常的思念妻子嫦娥,在自己家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日喜爱之物,遥祭在月宫中眷恋的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这就是中秋节为什么要赏月的原因了。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 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 月,中 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 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 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 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赏月的习俗介绍

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 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 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 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中秋节的起源与寓意

中秋节的起源除了与《周礼》 “中秋夜迎寒”有关系之外,其实还与古人“拜月”的习俗有关联。在古代无论上至统治者下至老百姓,都有祭拜月神的习俗。“秋暮夕月”就是对当时人们“拜月”习俗的描写。

古人在中秋之夜祭拜月神之时,会在香案上摆满月饼以及瓜果梨桃等祭品。在拜月之前还要“净身更衣”,这其实都可以体现出古人对月神的崇敬之情。拜月的主题除了表达尊敬之外,还要祈求月神保佑一家人身体安康,能够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生活。

随着时间流逝以及“拜月”习俗的不断演化,人们从“拜月”逐渐演变为“赏月”。由于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月亮都会由亏转盈并变为满月,此时的月亮又大又圆煞是好看。正所谓“月圆圆人团圆”,此时此景会激荡起人们无限的思乡之情。

笔者认为中秋节之所以被寄托了太多寓意,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团圆”情节。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润而饱满,再加上吃月饼或汤圆等圆形食物。除了有祈福的意味之外,就是在期盼“圆满”的生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