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霜降的含义与习俗简介

王明刚老师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含义

霜降节气释义: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意味着即将进入冬天。

霜降节气的含义是天气渐冷、会有初霜出现的意思,但是这并不表示霜降的到来就是降霜,这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每年的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运行到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随着霜降的到来,北方第地区已经呈现出深秋的景象,天气也一天比一天的冷。

随着霜降的到来,气温会降到零摄氏度或者以下,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秋收冬种也已经完成了,辛勤一年的人们可以好好的休息一下。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这个时节通过食物,来补身体会有很好的效果。

霜降是什么意思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霜是水气凝成的,水气怎样凝成霜呢?南宋诗人吕本中在《南歌子·旅思》中写道:“驿内侵斜月,溪桥度晚霜。”陆游在《霜月》中写有“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说明寒霜出现于秋天晴朗的月夜。秋晚没有云彩,地面上如同揭了被,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以下,靠地面不多的水汽就会凝结在溪边、桥间、树叶和泥土上,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霜,只能在晴天形成,人说“浓霜猛太阳”就是这个道理。有《霜降》诗云:“时逢秋暮露成霜,几份凝结几份阳。荷败千池萧瑟岸,棉白万顷采收忙。”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秋晚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针,有的成为六角形的霜花,色白且结构疏松。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关于霜降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开始捕获猎物,祭兽,以兽而祭天报本也,方铺而祭秋金之义;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关于霜降的习俗

送芋鬼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各地还有祛凶、扫墓等习俗,以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如在山东烟台等一些地方,霜降这一天人们要去西郊迎霜;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霜降时节,人们会用瓦片堆砌成河内塔,在塔里面放入干柴点燃,火烧得越旺越好,直至瓦片烧红,再将河内塔推倒,用烧红的瓦片热垠芋头,这在当地称为“打芋煲”,最后把瓦片丢到村外,这就是“送芋鬼”。人们以这样的方式,辟凶迎祥。

霜降吃柿子

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闽南、台湾的民间在霜降的这一天,要进食补品,也就是北方常说的“贴秋膘”。在闽南有一句谚语,叫做“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从这句句小小的谚语就充分的表达出闽台民间对霜降这一节气的重视。因此,每到霜降时节,闽台地区的鸭子就会卖的非常火爆,有时还会出现脱销、供不应求的情况。

鸭子好吃霜降补

除了鸭子、柿子,另有些地方到了这天一定要吃些牛肉。山东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霜降时台湾南部的二期水稻已经成熟准备收割,也是台南麻豆镇白柚的收获期,白柚具有降低血压和退热的疗效。南部的高雄和屏东东港有硼串和目贼等鱼类,北部的淡水出海口有龙虾。另外十月二十五日是台湾光复节。

霜降赏菊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所以登高山,赏菊花,也就成为了霜降这一节令的雅事。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秋菊是南京人喜欢的花卉,每到桂花落在菊花上时,大公园里纷纷办菊展,一些社区的居委会,也组织社区内的爱菊人、种菊人举办菊花会,红的、紫的、黄的、粉的;有的花团大似碗口,有的小似茶盅,拼出万千图案,成了爱花人一年一度的盛会。

霜降期间菊花盛开,古时此节气多赏菊。南朝梁代吴均的《续齐谐记》上有记载。“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因此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古人眼里,菊花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被认为是“延寿客”、不老草。《杂五行书》说:在屋舍旁种“白杨、茱萸三根,增年益寿,除患害也。”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在古代常被视为鬼魅恶气,能驱风逐邪祛寒的茱萸,民间作驱病疗疾之用。

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