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份省考行测考试人文常识

刘莉莉老师

公务员考试人文常识:三大国粹之中医

纵观中医学发展的历程,其发展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可划分为中医理论的奠基时期、中医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的完善时期、中医与现代多学科结合研究的萌芽与探索时期。

一、理论奠基时期(秦汉以前)

1.春秋之前属于自发的医学实践活动与朴素的医学理论萌芽。考古学家研究证明,新石器时代,人们死后多以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作为随葬品,提示原始人相信躯体虽死,人的灵魂尚存。夏、商、周时期的医学与巫术没有进行严格区分,甲骨文中大量的问病卜辞足以说明这一点。

春秋时期,很多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普遍认为吉凶祸福在于人事,而不在于鬼神,这一思想反映到医学中来,促进了唯物疾病观对唯心的鬼神致病观的斗争。

2.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四部经典著作奠定了中医的理论基础。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化,使各行各业日趋专业化,这也给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对中医学影响很大,他们之中,儒家、道家、阴阳家对医学的影响尤为突出。

到了汉代,由于疾病的流行,一些进步的医家在自己临床实践中,吸取了当时流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药物学进步和对疾病进一步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的临床医学思想,其重要标志就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问世,这一巨著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形成了根据病变阴阳、虚实、寒热、表里来处方,奠定了临床治疗学的基础。

二、实践经验积累和理论完善时期(汉代至鸦片战争时期)

1.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至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的中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向成熟。

2.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宋代,统治者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专门设立了“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才的最高机构。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约在1068~1077年陆续进行。目前,我们所见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到了金元时代,中医学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最具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分别是:刘完素(公元1120~1200),认为伤寒(泛指发热性疾病)的各处症状多与“火热”有关,因而在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认为病由外邪侵入人体所生,一经致病,就应祛邪,故治疗多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后世称之为“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时重在温补脾胃,因脾在五行学说中属“土”故被后世称之为“补土派”,朱震享(公元1281~1358),认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即认为人体常常阳气过盛,阴气不足),治疗疾病应以养阴降火为主,被后世称之为“养阴派”。

3.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完善(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张介宾和赵献可提出了“命门学说”,李中梓也明确的提出了“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论断,至今它们仍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明清时期形成的温病学派,发展、补充了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有:明·吴又可创“疠气”学说,解释温病病因,发展了中医病因学;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吴鞠通创“三焦”辨证体系,用于温病临床疗效卓著,充实、丰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诊疗体系,使温病学派日趋发展,逐渐成为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都自成体系的一门学说。

行测复习秘诀

01.发现自己的强弱项

行测入门没有申论那么难,因此可不必那么拘谨的看完整本书再做真题套卷。可以在一切还是空白的时候做个两三套来练手,知道自己的水平。打击是必然的,做不完也是必然的。但是一定要卡时间做。每次做的顺序自由微调。几套做下来,就知道自己什么模块自己擅长,什么模块自己不擅长了。

有上岸的小伙伴反应当时做了3套国考卷,被打击的那几天都没怎么吃饭,都是50%左右的正确率。但是她发现资料分析基本都是90%以上的正确率,而数学因为没时间做,也做不快,15题对个4,5题,图形推理也不行,逻辑题都中规中矩。因此,通过这样的自己摸底形式可以知道自己的短板和擅长的,在后面学习中着重攻克短板,而对自己擅长的可以直接跳过。

02.花一些时间攻克自己的弱项

有人说,公务员考试题海战术不靠谱,这是真的吗?小谷子却不这样认为。考试是什么?考试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争取做对尽可能多的题目,拿到比别人更高的分数,这就是胜利。从这个角度说,“题海战术”是一种科学的提高做题准确率的方法。只有试题做得多,才能逐步发现命题人总是在哪里挖掘陷阱,准确猜测出命题人这样出题的意图和出题思路,从而倒推出命题人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试题做得多,才能训练出题感并在进考场时始终保持这种良好的题感。

03.注意做题顺序

行测一个很重要的要点就是做题顺序。按部就班做不是不可以,但是会比较低效。你要在进入考场前,通过几十套真题的模拟,找到适合自己的顺序。这个工程很重要,也只有你自己摸索,任何人的经验都帮不了你。一般规则是自己擅长的且分值较大的题型先做,自己不擅长的后写。就我个人而言顺序是这样的:常识判断、资料分析、逻辑判断、数量关系、言语理解。也有很多人把数量关系放在最后做,有时间就写,没时间就瞎蒙,反正你能保证前面的高准确率也是可以的。

04.全真模拟考试场景

在考前的最后一个月,每天早上和正式考试时间完全相同的时间开始卡时间做题(国考是每天早晨9点到11点)。既然是全真模拟,涂答题卡的时间也要算在内。每天不要做多,就一套真题,做完好好对答案分析错题。国考卷做完了做省考,省考试卷也可以拿来练练手的。在这期间发现自己哪一块还是弱的话,再强攻那一块,查漏补缺。一直不要停,哪怕是考试的早晨,起早点做一些你放在前面做的题型使头脑热乎起来。

行测复习攻略

一、我们首先要了解行测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命题人的意图是什么,我们的备考才有的放矢,才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盲目。据我多年的基层公务员工作经验,行测考试的设计目的是考察考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下,如何有效处理事情的能力。不知道你是否练习过2019年广东乡镇申论卷,从那一卷的材料,我们就可以看出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是多么的繁琐。你一个年轻的公务员,就要处理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脱固贫固攻固坚、基固层固组固织固建设、村民矛盾纠纷调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生态文化旅游建设等千头万绪的工作,如何以有限的精力兼顾这么多的工作,需要的就是行政职业能力,需要我们能心理上抗住压力,学会如何理清做事的顺序和思路,这个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察初衷。所以我们备考的时候第一个需要明确的就是国考130道的题量,全部写完可能性不大,要有所舍弃,即使是省考120道甚至110道的题量,每个模块都有些难题,要理清做题思路并学会识别这些难题并做理性放弃。

二、我们要了解行测考什么。

行测就是一个考察心理、智力和知识的测验。为什么说考察心理抗压能力呢?公务员其实就是个职业资格证考试一样,本来很普通,只不过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的希望在里面,考试的时候无形就给自己太多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这个考试题量大,很多题目的设计陷阱重重,对于心态差、心理抗压弱的同学来说,会发现平时的准备和考场上完全是两个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学会在实战练习中感受自己心理的变化过程,并学会去适应,去调整自己的状态。如何考察智力呢?像判断推理中的图形推理、逻辑判断,数量关系、资料分析大量的计算,这个和智力还是有一定关系的,我们都知道大部分人智力都差不多,所以这一块也无需太在意。除非是天赋异禀,大部分人通过行测的训练,行测都能练到70+(一般难度),天才不排除考80+甚至90+,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岗位行测有70+,进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如何考察知识测验?常识判断需要记忆的内容,数量关系资料分析需要记忆的公式,都是知识,没有平时的努力,这些地方你很难裸考想出来。

三、行测的学习感受。

作为曾经的菜鸟,我也列举以下初学者的感受

1.行测虐我千百遍,我待行测如初恋。国考、省考、深圳、上海、山东、江苏各个地方的行测卷各有风格,普遍给人的感觉都是比较难,无论准备的多充分,总会让你“惊喜”。我曾经以为自己准备的很充分,2015年1月我去参加了深圳市考,被那个行测难度给恶心到了。言语理解的题目长的要命,资料分析的计算过于精细,而时间却又异常紧张。在前二个月参加了国考(2014.11),行测得到了69.5分的我,这次深圳市考只有55分,可谓是惨不忍睹。

2.心理压力大。这个是行测设计的初衷,在时间紧张的环境下如何顺利完成这么大的题量,这对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另外,这个考试虽然是个职业资格类似的考试,但是却被我们赋予了太多考试之外的东西,生活的重压、家人的期盼,会让我们负重前行,其实都是些负面影响的因素。熟悉钟君老师课程的同学肯定清楚一句话:“是非审之于心,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其实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减负,减掉这些外在的压力。因为这些压力不仅对你的考试毫无帮助,甚至还会造成坏的影响。我在我的朋友圈分享过这么一句话:“从早六点到晚上十二点,一个字就是干,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就是看书做题。(上班的朋友请维持每天三个小时学习时间。)晚上八点之后,所有的社交软件该隐身隐身,该退的退,电话关机。就这样安静的学习起来。”其实学习本身并不复杂,我们也不需要把它弄复杂。

3.每个模块总有一些题目,你永远不会。这里其实涉及到行测的命题原理了。命题人其实在每个模块里都会设置一些非常难的题,这些题在考试时你很难在1-2分钟内解决。这在行测各大模块都有所体现,比如你觉得自己这段时间逻辑判断学的很不错,然后做几套逻辑判断的题就会发现,很难达到100%正确率,总有些题错的你没有一点“脾气”。很多同学由于数学很渣,主张放弃数量关系主攻资料分析的战略,他们的想法是保资料分析90%以上正确率,数量关系就放在考试最后蒙了。实际上这个做法最大的问题是,如果命题人将资料分析的难度调高,降低数量关系的难度,那这个策略就杯具了。这在去年广东卷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少同学在考试前一门心思搞资料分析,数量关系不闻不问,结果考试的时候,资料分析很难,数量关系很简单,资料分析耗费大量时间,混了个60%正确率,数量关系最后没时间做,结果行测分数都是50分左右,真的是惨不忍睹。所以,我们要明确的就是可以放弃一个模块当中的一个两个难题,但是却不能放弃整个模块。

4.入门容易,精通很难。行测不是高科技,没有那些高深的理论,都是些简单的东西,有句话是行测无难题。给你充足的时间,都能考个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时间的压力下,就显得不那么容易了。这就是要精通很难。这几年的行测命题趋势已经稳定,并没有玩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平时扎实复习,一个个知识点的过。才能游刃有余应对现在的考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