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高中历史教案五篇

莉落老师

都江堰高中历史教案1

1、涉及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条约是:《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2、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刊物和中心:《游学译编》、《浙江潮》《民报》(日本东京)《苏报》(上海)

3、割地、赔款、开放口岸都有的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4、有开放通商口岸的条约:《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

5、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标志: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6、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7、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李大钊。

8、比较全面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9、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是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的。

10、北洋军阀开始统治中国------1912年3月孙中山宣布解职。

11、清政府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一次较量是中英鸦片战争。

12、中俄历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是《尼布楚条约》。

13、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

14、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1842年8月的中英《南京条约》

15、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是永安建制。

16、中国农民战争的峰是太平天国运动。

17、建国以来我党历伟大转折: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8、中国的外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

19、戊戌变法失败的标志是1898年9月21日的戊戌政变。

20、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的标志是1894年成立的兴中会。

21、开放通商口岸最多的条约是《天津条约》(10处)

22、割地最多的条约是《中俄瑷珲条约》(60多万平方公里)。

23、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24、第一个全国规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05年成立的中国同盟会。

25、中国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6、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2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五四运动。

28、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天京事变。

29、第一次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会议是1922年中共二大。

30、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会议是1924年国民党一大。

31、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会议是1923年中共三大。

3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失败的标志: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33、辛亥革命的开端是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34、近代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150多万平方公里)

35、中国现代史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6、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New’s 1919

37、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鸦片战争。

38、中英鸦片战争开端:1840年6月,英国封锁珠江口。结束: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定。

39、太平天国运动开端:1851年1月11日金田起义。结束:1864年7月天京陷落。

40、第二次鸦片战争开端: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结束:1860年10月《北京条约》签定。

4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42、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

43、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日甲午战争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

44、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深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

45、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的签定。

46、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后。

47、戊戌变法揭开序幕:公车上书;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结束: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

48、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六三”以后。

49、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上海。50、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转入低谷:1923年“二七”大罢工的失败。

51、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的标志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52、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形式上完成了统一标志着: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

53、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标志是:他们对金融的控制。

54、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事件:1927年南昌起义。

55、由-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是1927年八七会议。

56、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立新型人民军队重要开端:三湾改编。

57、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一块根据地: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8、土地革命时期的一块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

59、长征时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的标志性事件是:渡过金沙江。

60、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遵义会议。

61、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是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

62、掀起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事件是1935年一二九运动。

6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64、全国性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65、--集团被粉碎:1971年九一三事件。

66、中国抗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大捷:平型关大捷。

67、国民政府迁往重庆南京-时间:1937年12月

68、抗战以来国民政府取得的重大胜利:1938年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

69、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以后。

70、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会议是: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

71、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72、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搞得最热烈的地区。

73、抗日战争时期*所在地:延安。

74、文化-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江清-集团被粉碎。

75、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的战役是:1940年彭得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76、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

77、抗日战争结束的标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78、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抗日战争的胜利。

79、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80、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是在:三大战役后。

81、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的事件:淮海战役的胜利。

82、北平和平解放的时间:1949年1月31日。

83、国民党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后。

84、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革命转变的的会议是: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85、国民党政权垮台的标志: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8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

87、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的标志是: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

88、我国开始进入*初级阶段的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

89、我国第一部*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0、为我国全面*建设指明了方向:1956年中共八大。

91、文化-开始的标志:1966年夏,*发出开展“文化-”的通知。

92、党的历的一起冤案:1968年刘少奇被开除出党。

都江堰高中历史教案2

高三历史的复习要点

一、首先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1)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2)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发展。

(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4)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5)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将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二、其次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辨过程中,提高历史学科能力。

高三的历史复习的计划

一、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

时间是学好历史的必要保证。要提高历史学科的复习效率,首先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以每天不少于50分钟为佳,太多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复习,太少又没效果;时间宜安排在就寝前的一小时(这段时间是一天中大脑的四次记忆高潮之一);而且应在50分钟的时间内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三本教材的复习时间进行合理再分配。记忆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最基本的能力,复习周期越短、记忆效果越佳。有些同学每天虽有固定的时间复习历史,但往往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今天中国古代史、明天世界近现代史,或者连续一段时间或复习中国古代史、或复习中国近现代史、或复习世界近现代史,周期相对较长,结果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复习到前面又忘了后面。因此无序或周期很长的复习效率很低,谈不上对教材理解的深度。一般来说,在每天固定的复习时间里,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都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具体办法如下:

1.确定在一定的时间段里对教材的复习遍次,再根据每册教材内容的多少确定每天对三本教材的复习量(即每天复习多少页)。

2.针对中国古代史内容相对较少,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内容较多且理论性较强;在固定的50分钟时间里,安排中国古代史的复习时间可用10分钟,另两本教材各用20分钟,再根据每天所规定每本教材的复习时间、所要复习的量来确定每天每本教材要复习多少页。

3.在《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复习完后,再复习这两本教材的下册,每天所用时间、复习量、方法与上册相同。但此时《中国古代史》已经复习了一遍,是否还要接着再复习?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记忆相对较多,而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侧重于理解,因此中国古代史的复习遍次应多一些,且每天分配的时间只有10分钟,要记住并理解其内容也应多看。

二、针对历史考试的趋势复习的时候要注意:

1.必须全面复习。考试内容覆盖考纲范围的每一时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由于政治史内容分值高,应作为复习的重点。

2.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3、联系时政热点,提炼分析,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4.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如《二十世纪中国大博览》、《老照片》等在平时进行观赏,既可增加历史文字信息的吸收,又可对人物、历史事件、地图、口号等有直观的感受,又能调养身心,与考试两不误。

5.在历史高考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这是考察我们的适应能力,同学们对试卷的阅读有异样、不适应的感觉是很正常的。要减少这种感觉,平时应进行大量的阅读,同时要注意提高阅读速度。

三、打破教材编写的框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

进行历史的第一轮复习。这段时间的复习,可以打破教材编写的框架,对知识点进行重新的整合。将整个历史的知识通过另外一条线索穿起来,这么做还可以让原本因为编写的体例而不得不分散在各本教材的知识重新整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我们看到某一个具体的时间段的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先后发生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专题复习以6~10个专题为宜,专题必须关注社会热点话题、社会共识等相关知识,如国家兴衰、与民生有关的话题、民族关系、人类文明的转型、不同时期全球化的影响等。上面说的梳理工作并不会占据很多的时间,所以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要多做真题和讲评,首先是做全国卷,其次做其它省(市)的真题。这些题没有必要全做,按照我们上面说的顺序重要性递减,实现科学应考,力争考出好成绩。

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辨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强调的是对《考试大纲》规定的知识点全面掌握,不在所谓“重点”、“难点”的掩盖下,淡化“冷点”、“次点”,造成知识的盲点或糊涂点;“系统”强调的是历史知识在历史理论的“串通”下纵横一体;“牢固”强调的是对考点内容的记忆程度;“准确”强调的是对考点内容掌握的准确性,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三、再次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单元复习,依据五本教材(必修一、二、三,选修一、二),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

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2、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3、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

4、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

5、适应新高考用课程观取代教材观的重大变化,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优化学习内容。

高三的三轮复习的笔记介绍

一轮笔记抓整理

整理错题本时要把原题和错解都抄上,要前一天的错题和当天30分钟作不出来的题,记录在错体本上。周末的时候做错题分析,分析错误的原因和该题正确的解法。

二轮复习抓错题

绝大多数高三学生二轮复习抓不起来。做完一轮复习后,他们都变成聋子和瞎子。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哪没学好,复习怎么复习呢?所以错题本相当于飞机的导航灯一样,指明前进的方向。错题本能够指引自己查缺、补露。

三轮复习抓归纳

文科积累呈层状,分类整理看数量。理科整理呈树状,正确习题练思路。文科学得好的孩子,数量感很强,积累越多,作文越好。

都江堰高中历史教案3

【课标要求】

1、 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2、 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3、 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了解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等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绩。

理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用历史照片和当时的新闻报道,客观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进行历史回顾和感受正在发生的外交活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使学生认识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难点: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三、教学内容安排(1课时)

第一目“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教学要点:①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②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联合国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意义。

第二目“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教学要点:①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②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③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关系正常化;④中美和中日关系正常化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第三目“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教学要点:①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②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设计

教材引言图片,激发形式兴趣。

2、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被长期剥夺。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是中国和在这个问题上主持正义的其他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而取得的巨大胜利,也是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错误政策的失败。

3、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70年代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从美国一方来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此外,美国已感到苏联的强大竞争,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从中国一方来讲,改善中美关系意在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牵制和对付来自于苏联的威胁;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中日关系的发展和国际上出现同中国建交的热潮。外交上长期紧跟美国的日本,受到中美关系改善的极大冲击,日本朝野各界人士要求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田中访华和中日邦交协定的签订,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日关系的发展在国际上带来了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样,终于打破了从50年代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打开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4、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调整。我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5、归纳与认识

⑴美苏两极格局中的大国的对华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中,对华政策通常是建立在利用中国的基础上,反复较多。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苏美争霸格局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中国,苏联企图控制中国不成后,撤走专家和挑起边境纠纷;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美苏争霸中是苏联攻势美国守势时期,苏联加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美国则改善对华关系后与中国建交;80年代美国对苏强硬,苏联全面收缩后,苏联同中国关系正常化,美国则采取不利于中美两国关系的错误作法,在台湾等问题上违反中美建交公报。由此对华政策可见,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⑵近-年来,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权状况攻击最厉害的时期。自1990年到1997年,美国几乎每年都要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上策动攻击中国人权的反华提案,但是每次都被中国挫败。可见①战后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每次对华政策调整都是由于本国政治经济强弱变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都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和东欧解体,美国成为的超级大国,两极格局结束;*力量受到重大挫折;少数发达国家以“政治民主化”和“人权”问题对中国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要挟,作为经济合作的前提;就实质而言,西方国家还是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以及在国际上的称霸目的。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的做法,每次都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都遭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都以失败而告终。这是因为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干预我国内政,因此我们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对我国内政的干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内政的干涉,违反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违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违反了联合国的宪章和宗旨,因此必然遭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反对。这说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不得人心的,是一定要失败的。

五、教学资源建议

陈敦德:《毛泽东、尼克松在1972》

陈宏等:《新中国外交》

六、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参与程度、课堂效果。

2、思维拓展:近代以来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

都江堰高中历史教案4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都江堰高中历史教案5

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

重点:欧洲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与作用

难点: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地图、历史图片、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亚洲革命风暴形势图”。提问:世界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上半期时,亚洲哪些国家的领土已不再完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引入新课。

二、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提问:欧洲列强何时踏上殖民亚洲之路的?

回忆新航路开辟之后西方殖民历史,结合地图,简介19世纪上半期亚洲一些国家沦为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问: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方式、特点有哪些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明显的历史阶段性特点。

通过比较商业利益和工业利益的结果不同,引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危害。可结合教材中资料部分所引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的一段话进行分析。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依据教材,重点分析其双重性。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结合地图由学生概括起义名称,分析起义的意义。教师简介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三、印度民族大起义

本目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如下:

首先,由学生阅读教材中本目内容,归纳起义的原因、概况和意义。

其次,教师设置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起义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人参加?起义的主力是谁?是谁?

印度的封建王公为什么要参加起义?发挥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可扩展、引申:

探讨印度人民怎样才能取得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印度的独立最终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结

亚洲革命风暴之所以发生在19世纪中期,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侵略亚洲的结果。它是亚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争取民族独立的高潮,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体现了亚洲人民争取改变现状的进步的历史要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对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亚洲革命风暴

一、亚洲革命风暴

1.亚洲革命风暴的起因

2.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

3.亚洲革命风暴的五次重大起义及意义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2.起义的爆发与发展

3.起义的失败

4.起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