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高中历史教案五篇

张东东老师

知识经济高中历史教案1

第二节 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⒈兴起的标志:以_____、_____、______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高新技术。

⒉兴起的条件及原因:⑴由于____出现重大突破;⑵一定的___、___基础的形成;⑶由于_____的需要,特别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如在原子能利用方面,_____在___[时间]提出质能转换式,在______的推动下,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⑴科技转化为______的速度加快。——第三次科技革命___的特点。

⑵___和___密切结合。

⑶科学技术各领域相互____,出现两种趋势:

⒊特点:

①学科越来越__,分工越来越__。

②科学研究朝着____方向发展。

⒋影响:⑴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⑵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______和______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

调整,第一、二产业比重___,第三产业比重___;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的___和___。

部分亚洲国家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______的机遇,积极发展本国工业。

⑶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______的调整。_____的竞争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日益

重要;另一方面,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____。

二、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

⒈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

⑴战后至70年代初:高速发展时期。

①原因:a.大力拓展______,进行___输出。

b.应用第__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得到提高。

c.政府直接投资需要巨额资金的工业,并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资本

主义发展进入________阶段(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是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突出特点。

②成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全世界__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70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

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___多。

⑵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放缓、衰退到“滞胀”的发展阶段,美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动摇。

①明显放缓:

原因

a. ___和___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美国霸主地位的挑战。

b. 70年代美国出现了贸易__差,并不断扩大。

c. 黄金和外汇储备大幅下降使美国由__国变为__国。

d. 美国陷于越南战争,保持着大量军费开支。

后果:__年美国无法再按____兑换黄金,从而______体系解体。

②出现衰退:

直接原因:__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_____________。

直接原因:中东国家以石油为武器,掀起

联合反帝斗争,引发_____。

影响: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原因是什么?)

③“滞胀”:

原因:

a.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生产的破坏。

b.国有化形式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生产发展缓慢。

表现:____和_____并存(或同时出现)。

影响:80年代,美国开始实行非国有化的改革。

⑶80年代里根政府对美国经济的改革,使美国经济开始复苏。

①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②效果:__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出现_____,____和____显著降低。

③问题:_____急剧上升,成为美国经济的沉重负担(里根为拖垮困难的苏联经济,开展以____的新一轮军备竞赛)。

⑷90年代克林顿政府对美国经济的改革使美国出现战后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时期。

①原因:a.克林顿政府大刀阔斧的改革;b.顺应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大力发展___经济。

②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低一高”)

③特征:以____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主导产业。

⒉西欧经济的发展。

⑴战后初期到50年代初:经济恢复阶段。

原因: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d.有

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基础;e.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和统治的迅速稳定。

⑵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西方经济学家称为“黄金二十年”。)

①突出表现:联邦德国的飞速发展,被称为“西方国家的优等生”。(为什么?应结合战后对法西

斯德国进行的处置来理解:政治民主化改革、非军事化改革、美国的外援、政府的宏观管理政

策、重视科技和教育、德国人民的高素质。)__年代初,联邦德国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资

本主义经济大国。

②影响:密切了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了____进程。1967年“______”的成

立,使欧共体政治上成为抗衡美苏争霸的重要政治力量,经济上形成与美国、日本的三足鼎立

的竞争局面。

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_________的自由交流(四大流

通),进一步促进______。

⑶70年代以后,西欧经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入“滞胀”时期。80年代后,各国纷纷进行非国有化改革,经济进一步发展。1993年欧共体12国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即“欧洲联盟”。

⒊日本的“经济起飞”。

⑴二战后至50年代初是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时期,对日本进行的比较广泛的_____,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____因素,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

⑵1955年以后,日本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① 主要原因有哪些?

② 成果:__年代末,日本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⑶80年代以后,日本加大了发展____的力度,推动经济稳步增长。

①成果:__年,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一度跃居资本主义大国之首。

②影响:日本开始谋求______的地位,希望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70年代中期以

后,美日关系在政治领域,逐渐由原来的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变成了重要的_____关系。

⒋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________,以缓和社会矛盾。但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有哪些?

三、二战后*超出一国范围——*阵营的形成、发展和破裂。

⒈苏联、东欧各国经济的恢复及战后*阵营的形成。

⑴苏联经济的恢复

① 主要原因:苏联于__年~__年完成“四五计划”(即___________)。

② 成就:a.到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__战前。

b.国防工业方面,__年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__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③ 存在问题: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哪些问题?

⑵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① 东欧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的条件:

a.

b.

c.

②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政权成立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

④结果:1948~__年,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确立。如何评价这种苏联模式?

⑶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① 蒙古:__年初,当时的中国政府(___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已由一个___国家转变为_____。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蒙古已完成了农村中的_______。

②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__年9月,于朝鲜半岛北部成立,首都是__,首相是___。

同年8月,在朝鲜半岛南部成立___,以__为首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形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越南共和国成立: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________领导下进行了民族民主革命,取得成立。9月成立民主共和国,___任共和国主席。1954年,越南人民取得了_____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_____和平的______,以______为界,越南__获得解放。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⑷*阵营的形成。

① 标志: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与___________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开始广泛合作。

② *阵营包括__个国家。

③ 如何认识*阵营的历史作用?

④ 结果:60年代初,*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1968年苏联占领______后,*阵营不复存在。

⒉50年代至60年代苏联及东欧*现代化改革的先后失败,中国建设**的蓬勃发展。

⑴改革的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⑵改革的实质:试图变革原有的经济体制(或*生产关系的调整)。

⑶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① 赫鲁晓夫(1953~1964年当政)改革:

A.背景:a. 1953年,___逝世后,赫鲁晓夫作为苏联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b.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大会听取了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_______;还听取了关于_________的秘密报告。会后,苏联全国开展了______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______工作。

B.内容: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从___开始,重点也在__,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____、_______的措施。

C.失败的原因:a.缺乏正确的_____;b.缺乏_____的精神。c.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改变__________。

② 勃列日涅夫(1964~1982年当政)改革:

A. 措施:把经济改革的重点转移到___方面,始终坚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_____上。

B. 结果:执政前期,取得了某些成就。在他执政期间,苏联军备力量大为增长,一跃而成为与美国匹敌的_____,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他执政后期,随着他个人_____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____________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C.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___,没有从根本变革_________。

⑷东欧*国家的改革

① 共同原因:_______阻碍了东欧各国的*建设。各国人民强烈要求摆脱这种模式。

② 模式一:南斯拉夫——*自治的市场经济体制

自__年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逐渐走上了一条_____、____的*

建设道路,即实行__________。

③ 不成功的改革——波兰:

A.背景:a.*建设初期,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苏共“二十大”后,局势动荡,人民对______状况不满,发生了____事件。

B.过程:波兹南事件后,_____出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开始政治、经济改革。

哥穆尔卡提出_____________的方针,扩大______。

C.结果:改革并未取得明显成效。__年代末出现经济困难,长期无法摆脱困境。

④ 模式二:匈牙利——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A.背景:a.苏共“二十大”后,改革呼声强烈,知识分子组成的______十分活跃;

b.人们要求发扬_______,健全___,纠正___________;

c.1956年,匈牙利国内的-势力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在首都____发生动乱和武

装冲突,酿成“匈牙利事件”。

B.过程:匈牙利事件后,以____为首的党和政府实行了一些新的经济政策,并从__年起,

开始大规模的_______:在_________的基础上,把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有机地联系起来。

C.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发展较快,___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提高。

⑤ 短暂的“布拉克之春”——捷克斯洛伐克:

A.原因: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_____遇到严重困难,___斗争激烈。

B.过程:__年初,____出任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公布了革新*的《_____》,

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济体制,对外则奉行_____的方针。这一改革行动被称为“______”。

C.结果:苏共领导指责__________,于8月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捷的改革中断。

⑥ 模式三:*的*

1978年底,中共召开_______,正确总结了建国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济,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轨道上来,并做出了实行____的伟大决策。从此,中国人民在_____的指引下,走上了_________的道路,取得了*建设的巨大成就。

2002年召开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的___,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____;到_____(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四、亚洲经济在二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⒈二战结束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什么机遇?

①二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向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

③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⒉二战后亚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⒊东亚和东南亚

①60年代:日本实现“经济起飞”。(原因有哪些?)

②70年代:以韩国、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四小龙”,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a.原因: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1959年新加坡脱离___获得自治,加入_____联邦。1965年,新加坡脱离该联邦,成为独

立共和国。在____的领导下,新加坡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终于成为一个____、____、

____的现代化国家。

c.从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以经济发展____来确定经济发展目标,大力引进______,不断调整_____,鼓励___,促进经济的稳定调整发展。

③80年代:以泰国、马来西亚为代表的“亚洲四小虎”(“新四小龙”)是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a.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i.-----------__________;ii. __________;

iii.__________;iv.__________;v.___________。

b.存在的问题:大量引进海外资本和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由于__________,经济发展的___也增加了许多。

④80年代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的*。

⒋南亚:印度经济发展

① 原因:20世纪__年代以来,印度政府推行_______________政策,努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② 成就: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印度建立起比较齐全的______,实现了粮食的_____,特别是在______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③ 问题:____、____、_________等诸多因素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仍然是一个_____国家。

⒌西亚:石油立国

①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前提:a.西亚的___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蕴藏最丰富的地区,如_______、___、___

和____。

b.西亚产油国同发展中国家广大产油国一起,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长期斗争。__年由西亚国家发起成立了__________(即OPEC,欧佩克),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___(时间)以后,西亚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

③表现:70年代以后,西亚产油国充分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的措施有哪些?(两方面)

④问题:a.发展非常不平衡:___和__等国石油财富丰裕、人口较少,已经迈入世界富国行列;__和___是西亚的政治军事大国,但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仍然低于海湾石油富国。

b.矛盾激化:由于_____、______和_______等矛盾的激化,1980~1988爆发了两伊战争,严重损害了两伊的经济发展。

⒍存在问题:①由于亚洲大多数国家人口多,基础差,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人均产值较低,大多数国家仍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地位。②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受西方列强控制较严重,容易产生政治或经济的动荡。③由于旧的经济秩序影响和阻碍,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造成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知识经济高中历史教案2

教学目标

1.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分期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文艺复兴的主要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成就;文艺复兴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2.(1)通过对文艺复兴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的。

3.(1)通过对文艺复兴中的科学探索的认识和宗教在历的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性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反对宗教迷信。(2)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3)通过对优秀文艺作品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情趣和态度。(4)通过对布鲁诺为追求真理而殉难事例的介绍和文艺复兴时期先驱者的大无畏战斗精神的讲述,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素养和优良品质。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勇于创新,勇于实践的信念和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文艺复兴运动是在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的反封斗争,一次思想解放。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宗教改革,使欧洲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文艺复兴的前因后果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历史过程、历史人物、思想和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现象、人物的能力。

(3)通过对文艺复兴中重要作品的了解,培养学生文艺鉴赏的能力。

(4)通过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文艺复兴时期重要人物的事迹以及自主完成书面介绍材料的活动,培养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学会整理,独立形成观点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分析

人文主义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在资本主义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开端,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乃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都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理解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对于理解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非常重要。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复兴运动中,因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天文学的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天主教会,进一步将人们丛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

重点的突破方案

(1)通过讲解“人文主义”的英文单词“Humanism”的构词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相关的小字部分,使学生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

(2)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有关拜占廷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历史,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意大利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以及回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情况,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原因,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总结;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艺术、政治上的成就,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使学生能够较全面的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发展的背景,使用《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课件以及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讲解,并由学生设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成就一览表》,使学生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科学的发展。

难点分析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难点。高中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强,对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理论更是缺乏了解,因此,较难理解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展开了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

难点的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和思考为何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流社会思潮核心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实质。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回答: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是否是古典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的原因;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历史条件。讨论意大利文艺复兴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为掩护。指导学生制作意大利文艺复兴、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览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文艺复兴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手段:电教手段应用:使用《创世纪》Flash动画、相关视频资料和图片;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为主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

一、 导入

让学生对比中世纪的绘画作品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推测两幅画出现的大概时间,并带着“为什么两幅画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它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开始学习新课。

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在引导学生赏析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各个方面的成就时,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为什么要借助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掩护?”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封建神学在欧洲的地位、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的来源、当时资产阶级与封建神学力量对比等方面分析。要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资产阶级为什么会以以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形式,开始了反天主教会和封建神学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什么没有公开举起反封建制度的鲜明旗子?”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理解,是理解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的本质的关键。教师“导”正是体现在引导学生的思路集中在“关键”问题上,由此使学生迅速掌握事物的本质。

三、 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在十五世纪后期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

这一问难度较大,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前两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思考,使学生将前两节课所学内容与本节内容较好的联系起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西移大西洋沿岸,刺激了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西欧诸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使文艺复兴传播到西欧各国并继续发展;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基本原因,进而说明“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制作《西欧诸国文艺复兴成就一览表》。有重点的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等人作品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并对比此时的作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作品的区别。

四、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详细内容参见“重点突破”

指导学生将十四、十五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与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成就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了解文艺复兴的范围、时间,认识到文艺复兴在十六世纪达到高潮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小结

学生回答在导入 时提出的问题,并总结归纳文艺复兴的时间、范围、性质及影响。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有关问题,制作一系列表格,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设计问题、点拨和适当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三节 文艺复兴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1.文艺复兴的背景

2.人文主义

3.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

4.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

5.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

6.马基雅维利

二、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

1.英国的莎士比亚

2.法国的拉伯雷

3.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1.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

2.开普勒和伽利略

3.数学、物理学的发展

4.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探究活动

关于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发展的探究活动的设计

举行莎士比亚戏剧节。组织学生编排莎士比亚的名著。在组织时,将学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观众,同时,他们也是评委;另一部分,组成几个剧组,他们自行编排、表演莎翁某一剧本的某一片断。各组表演完后,与观众举行见面会,进行交流。之后,由观众评选出表演奖、导演奖、编剧奖、服装奖等奖、音像效果奖项。

教师可以组织多个班级的学生举行这一活动,同时,根据条件,向学生提供有关剧本、莎士比亚戏剧上演时的剧照或已改编为电影的莎剧录像。

知识经济高中历史教案3

1.知识要求: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突出成就,*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改造的完成,朝鲜的分裂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阵营的形成;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东欧变革的原因,南斯拉夫实行的*自治制度,波兹南事件与哥穆尔卡改革,匈牙利事件与卡达尔改革,“布拉格之春”;建设有*的*。

2.能力要求:(1)比较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2)分析对比苏联、东欧变革失误与中国改革成功的原因。(3)透析苏联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演变轨迹,总结苏东关系的经验教训,得出正确结论,形成正确历史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二战后欧亚一系列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革命道路,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表明*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人类社会走向*成为世界性进程,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

*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国家间必须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重点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

教学难点

苏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阵营形成的积极意义;苏联和东欧*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模式进行教学,教师通过设置富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把握重要概念之间的联系与综合,揭示本质和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运行课件,出现世界地图画面,提示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然后教师说明讲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地图迅速发生变化。除了苏联外,在东欧,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东德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道路。在亚洲,中国、北朝鲜和北越也成功地实现了这一目标。*国家共拥有世界1/3的人口和1/4的土地。欧亚一大批国家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革命道路,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紧密合作,表明*已越出一国范围而形成世界体系,人类社会走向*成为世界性进程,这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战后*国家的历史,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第三节 战后的*国家(课件显示)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课件显示)

1.第四个五年计划的突出成就(课件显示)

教师布置学生看书,然后提问:(1)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从何时开始到何时结束?学生答:1946~1950年。(2)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学生答: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工业的成就突出,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水平,尤其是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运行课件,出现“修复后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图片、教材前面彩图19的图片,然后教师总结:1946年3月,苏联苏维埃通过了第四个五年汁划,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重建苏联受害地区,使工业和农业恢复到战前水平,然后再超过这个水平。在五年计划的指引下,苏联人民辛勤劳动,重建家园,同时广泛开展了*劳动竞赛,争取提前完成四五计划。

课件打出: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取得的成就简表:

项 目 成 就

工业 1950年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

农业 1950年的总产值接近战前

国防工业 1946年建成了原子能反应堆;

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

教师最后指出:苏联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过渡到下一个标题。

2.*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件显示)

布置学生看书,提问:苏联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学生答: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②对斯大林个人崇拜有增无减;③*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④文艺界和学术界开展的广泛批判运动,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技文化事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

师生逐一讨论分析:讨论1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哪些弊端?

课件显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经典模式:公有制+计划经济=*。

分析这一模式存在的弊端:(1)片面强凋发展工业,轻视农业;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轻视轻工业,使农、轻、重比例失调。(2)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忽视产品质量,结果产品不对路,质量低劣,消耗性大,浪费惊人,经济效益不高。(3)片面强调计划的指令性和单一的国家所有制,决策过于集中,使企业和职工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4)片面强调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结果部门林立,互相扯皮,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滋长官僚主义和本位主义。影响地方作用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发展。(5)过于强调速度和积累,把消费压到最低限度,使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为建设自己的国家不得不长期作出重大牺牲。

课件显示:苏联高度集中政治体制最主要的特征: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国家实行一党制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

分析其弊端:如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机构臃肿,会议成灾,官僚主义严重,个人崇拜盛行,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忽视*法制等。

讨沦2 何谓个人崇拜?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

教师解释:个人崇拜一词的意思是指不恰当地夸大个人的作用。神化个人,把个人作为偶像来崇拜。

师生讨论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的原因:(提示学生从历史、国情、个人影响几个方面去思考。)(1)俄国是一个具有东方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2)苏联是从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直接转变为苏维埃形式的集中制的,封建传统或多或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苏联在资本主义包围下一国建成*,是形成专制体制的客观原因,它使党和国家有某种“紧迫感”。(4)斯大林个人具有坚强的意志,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政治敏感性,但同时性格上有一些严重弱点,粗暴任性,独断专行,心胸褊狭,权欲心重。(5)个人崇拜是农民意识的反映。农民阶级自己不能代表自己,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获得了土地的农民,本能地把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奉为自己的救世主。由于斯大林本身存在的一些弱点,终于和社会上的生产者产生了共鸣。

讨论3 苏联*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课件打出材料:

材料1 1953年1月13日,苏联政府宣布破获“医生阴谋案”:9名克里姆林宫医生“以破坏性的治疗为手段”谋害苏联党政军高级官员,包括1949年突然死去的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并准备继续从事此类谋害活动。在这9名医生中,6名是犹太人,5名被指控听命于国际犹太组织和美国特务机构。

材料2 (在赫鲁晓夫“秘密报告”中说)仅凭一封完全未经调查核实的诬告信,他便下令逮捕一批的苏联医学家,并且“亲自召见了预审审判员,批示他们应当使用什么样的审讯方法,这样的所谓方法是十分简单的,那就是所谓拷打、拷打、再拷打。”

材料3 党的机关———代表大会十几年没举行。党中央委员会应每四个月召开一次,可是在1947年3月到1952年8月间一次也没有举行。许多重大问题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让学生根据材料得出结论:苏联*民主、法制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

讨论4 文艺界和学术界开展的广泛批判运动,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技文化事业发展造成巨大损害。

教师讲解:苏联在全国开展思想批判运动,反对世界主义和崇洋媚外最早开始于1946年,1948年后批判运动扩展到语言学界、政治经济学界和生物学界。运动中,对一些作品作了不公正的评论,把许多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同时禁演了一批电影剧目,封闭了一批杂志,解除了上千人的职务,还逮捕处死了一些人。这些都给苏联科技文化事业健康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害。

讲到此处,教师放——段影像资料:二战后期东欧各国的解放。既让学生轻松一下,同时顺利过渡到下一课题。

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课件显示)

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历史条件和政权实质(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刚才放映的影片中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欧各国人民奋起打击德意占领军和本国-,民主力量不断壮大。二战后期,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迅速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1944~1945年,苏联红军追击法西斯,开进东欧。在苏联*强有力的援助下,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东德相继脱离了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了*道路。

运行课件:显示东欧地图画面,让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

引导学生总结:(1)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建立的历史条件:①二战使帝国主义力量严重削弱。②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③苏联的作用。(2)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教师作解释: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组成的政府中主要是共产党人;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府中都有较多的民主党派代表。如捷克斯洛伐克组建的政府中,26名政府成员,共产党9人,社会民主党3人,国家社会党、人民党和斯洛伐克民主党各4人、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由无党派人士担任,所以说东欧人民民主政权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专政。

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课件显示)

课件显示东欧地图(填充图),让学生填写东欧主要的民主国家及其位置。

3.东欧国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课件显示)

课件打出课本78页一段史料:“人民民主及人民民主国家之成为可能,如所周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法西斯力量失败的结果,苏联的历史性胜利的结果,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工人阶级领导底下为民族自由独立而斗争的结果,这一斗争使一些东欧和东南欧国家脱离了帝国主义体系。”

———保加利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人民民主和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前途》

请学生阅读回答:东欧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答:(1)二战中法西斯国家的失败。(2)这些国家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斗争。(3)苏联*的强有力的援助。

4.苏联式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东欧的确立(课件显示)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斯大林模式在东欧确立,对其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又存在哪些消极影响?

学生回答:积极意义:初步改变丁这一地区的落后面貌。消极影响:随着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这种体制逐渐束缚了*各国的发展,它的弊端日趋暴露,为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教师指出:战后初期,亚洲也有一些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的道路。过渡到下—课题。

三、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课件显示)

1.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与*改造的完成(课件显示)

这—课题的内容,结合教材小字,理清线索即可。

课件打出如下内容:

(1)1911年,外蒙古脱离清政府,宣告自治。

(2)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

(3)1945年2月,雅尔塔密约关于“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予维持”的规定。

(4)1946年1月,中国政府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独立。

(5)1958年,蒙古人民革命党宣称,蒙古已由一个畜牧业国转变为农业工业国。

(6)1959年,蒙古政府宣布,完成了农村中的*改造。

2.朝鲜的分裂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出现朝鲜地图画面,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北纬38度线的位置。

教师讲解:二战后期,苏联百万红军于1945年8月9日向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同时向日本占领的朝鲜北部进发。其时,美国正在进行太平洋战争,唯恐整个半岛由苏联单独占领,于次日提出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以北由苏联占领并接受日本投降,以南由美军负责。半个月内,苏军在金日成领导的朝鲜人民武装配合下,迅速解放了朝鲜北部全部地方,并遵照美苏军队在波茨坦会议上达成的协议撤回到三八线以北。而美军未发一枪一弹,于日本签订投降书后的9月8日开始派兵在朝鲜南部登陆。1948年8月,在美国的导演下,南朝鲜举行“选举”,通过“宪法”,建立了“大韩民国”,以汉城为首都,73岁的亲美人物李承晚担任了总统之职。9月,金日成在朝鲜半岛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以平壤为首都。朝鲜半岛从此处于分裂状态。

运行课件:显示金日成和李承晚人物图片。放映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的影视资料,美军进入朝鲜南部的影视资料。

3.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与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显示胡志明人物图片,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群众大会上宣读《独立宣言》图片。

教师讲解:二战后期,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后,1945年8月,越南人民在印度支那共产党领导下,发动“八月革命”,-了阮氏王朝的末代皇帝保大,9月2日,胡志明主席在河内巴亭广场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根据战时盟国协议,中国国民党军队开进北纬16度线以北地区,接受日军投降;英军则进入越南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法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企图重建法属“印度支那联邦”。1945年9月23日,在英国支持下,法国殖民军占领西贡,并立即着手恢复殖民政权。越南南部人民抗法战争开始。越南人民进行了长达9年的抗战,1954年取得了奠边府战役的胜利,法国被迫签署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以北纬17度线为界,越南北方获得解放。

建议:如课堂允许可放映有关奠边府战役的影像资料,然后教师作介绍:奠边府战役是越南人民在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指挥下取得的抗法斗争决定性胜利。1953年冬至1954年春,越南军民在全国各战场取得一系列胜利,解放了西北区广大城镇。法国侵略军为挽回败局,于1953年11月,以大量伞兵占领奠边府,作为进犯解放区的据点,并在该地集结重兵把守。同年12月,越南人民军发动攻势,解放了莱州并包围了奠边府。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向奠边府发起攻击,经过55昼夜的战斗,于5月7日解放奠边府,全歼守敌16000余人,活捉法军司令戴卡斯特利,拔除了法国殖民军在西北部的最后堡垒,全部解放了北半部国土,扭转了整个印度支那的战局。

四、*阵营的形成(课件显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课件显示)

课件打出材料:

材料1 日本共产党领导人野坂参三说:“新中国的出现对于世界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于中国接壤的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有重大影响。”

材料2 毛泽东说:“自从伟大的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人民胜利的局面就确定了,现在则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成立而使这个局面发展和巩固了。”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和教材叙述,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世界历史意义:(1)揭开中国历史新篇章,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逐步走上*道路。(2)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一个占世界人口l/4的大国加入*体系,极大地增强了世界*力量。(3)中国革命胜利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

2.*阵营的形成(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再次显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有红旗飘扬的地方。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回答:(1)*阵营的国家有哪些?学生答:*阵营的国家包括苏联,东欧的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和蒙古等。(教师插问:为什么没有南斯拉夫?留下疑惑,给下面教学埋下伏笔。)(2)*阵营的形成在当时有何意义?学生答:巩固*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3)*阵营是怎样瓦解的?此点由教师讲解:1965年3月土~5日,召开了苏共一手操纵的公开分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阵营的莫斯科会议,这次会议原计划有26国共产党参加,结果有19个党参加,7个国家的党拒绝参加。这个会议表明,*阵营内部从政治路线、理论观点的分歧发展到组织上的分裂,标志着*阵营已不复存在。*阵营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从民族利益出发,要求其他*国家的内外政策必须服从它的需要,甚至不惜损害以至牺牲别国的主权和利益以维护苏联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维护自己国家的主权和正当的民族利益,这就是问题的实质。

最后教师指出:*是一个新生事物,无论在经济建设、政权建设中以及*国家之间关系上,都有许多有待解决和需要探索的问题,这样50~80年代*各国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为讲授下一节课内容作铺垫。

第二课时

五、苏联的改革和挫折(课件显示)

1.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苏共“二十大”召开的背景: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879~1953年)突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政局一度动荡,赫鲁晓夫先是发动高层官僚一举铲除了贝利亚,接着,他又成功地剥夺了马林科夫的政府首脑地位。1953年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在这些基础上,1956年2月召开了苏共“二十大”。

会议概况:(1)赫鲁晓夫作党中央的工作总结报告。(2)大会还听取了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

运行课件:显示赫鲁晓夫人物图片。

教师详细介绍赫鲁晓夫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1956年2月24日夜晚11点半,会议闭幕后,赫鲁晓夫突然发出通知,要参加大会的代表回到克里姆林宫去听报告,他从午夜起到25日凌晨,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尖锐地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会后,秘密报告内容向党的积极分子进行了传达,接着又传达到所有工厂、机关干部、商业部门以及其他组织的全体党员,最后传达到了党外的所有人群,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秘密报告没有在苏联国内正式公开出版。5月,法国人声称他们弄到秘密报告手抄本全文,并在《法兰西晚报》上发表了其中的部分内容。5月末,美国情报局从华沙搞到它的全文。6月4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记者招待会上把这个报告公之于众。美国驻苏大使在6月中旬的一个宴会上,直接向赫鲁晓夫进行探问,虽未明确答复,但他们感到确有这个秘密报告。美国《纽约时报》于1956年了月5日发表了报告全文,这样,秘密报告便以各种文字传遍全世界。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中没有对斯大林进行全面评价,只是列举了斯大林滥用职权和违反法制的种种表现,着重揭露了斯大林在加年代大清洗运动中和卫国战争初期所犯的许多严重错误,但他对问题的分析肤浅,把这些错误全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问题。如斯大林的“不良性格”(“粗暴而放肆的性格”),“心胸狭窄、残忍”等。

这个秘密报告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帝国主义乘机掀起了一个世界性的反苏-反*浪潮,在各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中造成不同程度的思想混乱,给世界*运动带来巨大困难。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苏联党和人民为*而奋斗的历史。1956年3月17日晚,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说:“现在全世界都在议论,我们也要议论。现在看来,至少可以指出两点:一是他揭了盖子,一是他捅了漏子。说他揭了盖子,就是讲,他的秘密报告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说他捅了漏子,就是讲,他作这个秘密报告,无论在内容上或方法上,都有严重错误。”美国统治集团把苏共领导大反斯大林看作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叫嚷要利用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作为武器来摧毁共产党运动的威望和影响”,并且乘机鼓吹促进苏联的“和平演变”。

会议的影响:会后苏联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二十大过后,出于赫鲁晓夫的主动,组织了约百来个专门委员会,对各劳改营和流放点的所有政治犯进行重新审查。这样从“1956年至1957年间七八百万人获释回家。另有五六百万人死后恢复名誉。”大规模政治恐怖及与之相伴的劳改营体系从此在苏联完全成为过去。

2.赫鲁晓夫的改革

布置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问如下问题:

(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有哪些?学生答:在经济领域,特别在农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他采取了一些下放权力、精简机构的措施。

教师深入讲解:赫鲁晓夫在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是从农业开始的,改革的重点也在农业。赫鲁晓夫以农业专家自居,为提高粮食产量发动了大规模的垦荒运动。他还提出苏联农业的出路在于畜牧业发展的观点。他说:“不能离开畜牧业问题来看粮食问题。”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新的饲料资源——玉米,提出要在1960年使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要求白俄罗斯某个集体农庄每公顷土地上的收入达到2500卢布,即高出于该农庄计划的5倍多。赫鲁晓夫以极大的热情,频繁会见各地方领导人,与他们谈话,向他们施加压力。就连他政治方面的对手莫洛托夫也承认:“赫鲁晓夫跑了很多地方,他经常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他本人经常呆在庄稼汉中间,在这方面对他是无可指责的,他的优点恰恰在这方面。”农业的丰收为取消义务交售制奠定了基础。义务交售制是根据斯大林的“贡税论”,从1953年以来开始实行的,它成为阻碍苏联农业发展、使苏联农业陷入慢性危机的重要原因。赫鲁晓夫认识到这一问题。从1953年起,农业产品交售制逐渐被取消。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国家调整农业部门的收购制度,提高农产晶收购价格;鼓励农庄庄员和职工发展个人副业;改革农庄计划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合并集体农庄,将力量薄弱的农庄变为国营农场。为了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赫鲁晓夫决定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消灭“一块土地两个主人”的现象。机器拖拉机站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耕种的却是集体农庄的土地。主要的生产工具由机器拖拉机站掌握,生产活动成果的责任制则完全由集体农庄承担,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集体农庄生产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958年4月18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定:自1958年起,把农业机械自由地卖给集体农庄,农庄可分2—3年还清贷款。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研究和管理,赫鲁晓夫还决定把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从城市搬到农村等。

(2)赫鲁晓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学生答: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

教师深人讲解:赫鲁晓夫改革的决心是大的,有些措施也是很有效的,但为什么会失败呢?教材上讲他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做法上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加上他作风上缺乏实事求是精神,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这一切导致他改革的失败。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如他在改革中不断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助长了浮夸风。1958年苏联粮食大丰收,赫鲁晓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提出苏联在“3~4年内在人均肉类、牛奶和黄油产量方面赶上美国。”其实,当时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肉类96公斤,苏联只有36公斤,差得很远。一些地方领导为了讨好赫鲁晓夫,采取虚报、浮夸等办法,助长了浮夸风。梁赞州1958年卖给国家肉类4.8万吨,却许诺1959年卖给国家15万吨,,为了完成该计划,,一是杀种畜,二是花钱从外地买,然后再以1/3或l/4的价格卖给国家,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力。1960年当地农业生产一筹莫展,新的保证成为泡影,言过其实的州长饮弹自杀。还有瞎指挥,—刀切,决策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如开垦荒地,不注意保护,破坏了生态平衡。改组拖拉机站本是件好事,但一窝蜂起,操之过急,产生了不少消极后果等。

3.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课件显示)

运行课件,显示勃列日涅夫人物照片、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等历史图片。然后教师讲解: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在苏联历执政了18年(1964~1982年11月去世)。他执政的18年,是苏联历军事力量大、苏联真正成为超级大国的时期。这是一个内政外交上既有改革与发展,也有停滞和僵化,在外交上既有缓和与对话,也有对抗和争夺的矛盾时期,该时期是苏联兴亡非常关键,而学术界研究甚为薄弱的时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提问:

(1)教材上讲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对苏联原有经济体制的某种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是什么?学生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学生答: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

(3)重视重工业改革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答: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超级大国。

(4)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国家陷入怎样的困境,原因何在?学生答:由于勃列日涅夫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六、东欧的变革(课件显示)

教师首先向学生交待,东欧变革的根本原因在于照搬苏联模式的消极后果。东欧各国在*建设初期曾经历过一段向苏联学习的阶段,其中都犯有照搬苏联模式的教条主义错误,由此造成的消极后果有:经济上: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未得到应有的提高,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上:追随苏联大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扩大化,打击迫害要求改革、主张走独立自主道路的干部群众。加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肆意干涉别党、别国的内政,导致东欧各国社会矛盾重重,摆脱苏联模式束缚和苏联控制,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要求日益强烈。最早抛弃苏联模式,实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国家是南斯拉夫。

1.南斯拉夫实行的*自治制度(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指出南斯拉夫开始走上改革道路是因为苏南关系破裂带采的困难处境。1948年6月,共产党情报局在南共代表未出席的情况下通过《关于南斯拉夫情况》的决议,决定开除南共。1949年初,苏联进而中断苏南两国贸易关系、外交关系,苏南关系彻底破裂。苏联、东欧各国对南斯拉夫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尽管南斯拉夫处境十分困难,却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道路,即实行*自治制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回答问题:南斯拉夫*自治体制包括哪些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它的实质是什么?(教师着重指出其实质在自治二字)起了什么作用?(调动了劳动者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获得发展)存在什么问题?(削弱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问题尖锐起来。)

课件显示:“苏南交恶后,铁托在南共五大上抨击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铁托“奉行的‘自治*’受到工人拥护”等历史图片。

2.波兹南事件与哥穆尔卡改革(课件显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波兰改革的主要原因:长期实行僵化的苏联*模式,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凋,人民群众对经济状况强烈不满。导火线是波兹南事件的发生。

教师讲解:波兹南事件后不久,哥穆尔卡出任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书记。波兰开始了政治、经济改革。哥穆尔卡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较顺利,职工收人也有增长。

1959年国际共运中开始批判“现代修正主义”,波兰党也认为“修正主义”是党的主要危险,逐渐停止了改革,致使60年代又陷入经济困难。1968年波兰又追随苏联出兵侵捷,群众失望和不满日益增长。1969年和1970年农业歉收,造成严重困难,政府无力保证物价稳定,1970年12月12日宣布67种商品提价,引起了工人罢工和动乱,哥穆尔卡被解职,政府靠军队平息了动乱,却长期无法摆脱经济困难。

3.匈牙利事件与卡达尔改革(课件显示)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资料,并进行分析,出示问题:匈牙利事件最初的起因是什么?如何发展成为武装暴乱?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①原因:苏共“二十大”以后,匈牙利人民要求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发扬民主,纠正匈苏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以拉科西为首的匈牙利党政领导,坚持苏联模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在政治上排斥打击不同意见的同志,仅1948年开始的清洗“铁托分子”运动,株连迫害达20万人,处死匈牙利党的创始人伊拉克等6人。对外政策上唯苏联之命是从,损害民族利益,伤害人民感情。拉科西的错误路线引起了大干部群众的不满,强烈要求改革。②发展:人民提出正当要求时,采取了大规模--的“大民主”方式,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利用人民的不满和社会动乱,发动武装暴乱;纳吉政府软弱无力,助长了反革命分子的气焰,致使10月30日以后反革命势力完全控制了局面,白色恐怖笼罩全国。③教训:13天的武装暴乱,使国家、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教训是深刻的。首先,执政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制定正确的路线,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改进;其次,必须坚持*民主与法制,人民内部矛盾尽量不要采用“大民主”的方式,以免被反革命势力利用,使之转化为敌我矛盾,给国家、人民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匈牙利事件后,以卡达尔为首的党政领导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改革。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卡达尔改革的内容:从1968年开始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联系起来。改革的成效:在一段时间里,经济发展较快,市场比较繁荣,人民生活有较大改善。

课件打出讨论题:从背景、过程、结果、影响和性质几方面分析对比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

讨论后提供答案:

①背景。相同点:都是由于党犯了照搬苏联模式的错误,造成经济困难,人民生活下降,又不能及时调整、改革;苏联的霸权主义;苏共“二十大”的冲击等因素,激化了社会矛盾而引起的。不同点:前者工人要求增工资、减税,而后者则是由知识分子组织了裴多菲俱乐部,进行了舆论准备,制定了较全面的纲领。

②过程。相同点:二者均采用了大民主的手段,都有国外敌对势力挑动,发生了动乱,都改组了党和政府,靠军队介入控制了局势。不同点:前者发生于一个远离首都的工业中心,后者发生在首都;前者以工人为主,后者以知识分子、大学生为主;后者由于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大规模介入,以至控制运动,使之发展为武装暴乱,规模和破坏性远超过前者;前者依靠本国政府控制了局势,后者则因党组织解体。政府软弱无力,重新组建了党和政府,靠苏军帮助,才控制了局面。

③结果。都平息了事件,都带来了生命财产损失,而后者损失更加巨大。

④影响。后者给匈牙利:本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留下了更为深刻的教训。

⑤性质。前者是人民内部矛盾,后者则发展为武装暴乱,从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

4.“布拉格之春”(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经济也遇到了困难,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捷共领导内部斗争激烈。在1968年1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改革派取胜,杜布切克取代诺沃捷尼担任党中央第一书记。改组后的党中央通过政治、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行动纲领》,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的*社会。”(学生看课本,找出其内容,分为政治、经济,对外关系三方面)人们称这个改革时期为“布拉格之春”。其实质是要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苏共领导公然指责《行动纲领》背离了*道路,甚至不顾捷共中央和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不顾国际法基本准则,纠集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民主德国等华约国家,于8月20日突然出兵50万,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并将杜布切克等捷共领导挟持去苏,强迫签署《捷苏会谈公报》等文件,在苏军枪口下,扶植了—个听命于苏联的新政权,用武力扼杀了“布拉格之春”。

运行课件,显示有关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历史图片,或放映录像片断。然后提问学生:苏军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与1956年出兵匈牙利性质相同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小结)性质不同。1956年是应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之邀去镇压反革命武装暴乱,保卫匈牙利人民政权;而1968午则是公然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侵略行径。

通过课件提供几个讨论题和解答,供学生思考。

苏联与*国家关系的演变:(1)战后初期(1946~1952年):巩固战争胜利成果,加强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支持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壮大*力量。同时片面强调苏联的安全和利益,要求和迫使别的国家服从它的利益和安全,以“老子党”自居,任意干涉他党他国的内部事务。1948年的苏南冲突就是突出的表现,造成严重的后果。(2)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加紧控制*国家,干涉*各国的内政外交。成立华沙条约、1956年波匈事件;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潜艇舰队;撤走在华苏联专家;不断制造边界纠纷,最后导致两国关系破裂。(3)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10月~1982年11月):进一步加强对东欧的控制,1968年纠合华约国家人侵捷克。1969年挑起中苏珍宝岛事件。

50~80年代*国家改革的三次高潮、四种模式:(1)三次高潮:第一次以50年代初南斯拉夫开始的体制改革为发端,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改革,1956年波匈事件以后波兰、匈牙利的改革,到1957年苏联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改组的尝试。这些改革除了南斯拉夫外,都未涉及到苏联*模式的主要弊端,因而未能对旧体制进行根本改革。第二次发生在60年代初期,有苏联、东欧国家卷入,主要特点是围绕改进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这次改革仍然没有涉及体制构造本身的弊端。由于苏联出兵人侵捷克而受到严重挫折。第三次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国家出现了广泛的、全面的改革高潮。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它完全突破了苏联*模式,形成了有*的*道路。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世界性,改革范围由以往几国扩大到大多数*国家;二是各国改革是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一起上,三是深刻性,改革触及旧体制的弊端及其理论基础,并在新的理论体系和对*认识上有许多突破。(2)la种模式:一是南斯拉夫*自治理论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三是实行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四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市场经济体制。

苏东关系问题上的教训:(1)兄弟党之间应当坚持独立自主,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坚决反对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恶劣作风。(2)*国家之间也应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按国际主义原则处理国家之间的问题。(3)在*建设问题上,不能以一种模式到处乱用,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走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

七、建设有*的*(课件显示)

教师讲解:与苏联、东欧各国改革受挫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就。中国在*建设中也走过照搬苏联模式的弯路,从195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经过20余年的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建设有*的*道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提问:为什么中国改革成功了,而苏联、东欧的改革相继受挫呢?(同学回答后总结)*现代化改革是一场崭新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影响它的进程的有国内外诸多因素。但是,最主要是由于指导思想与路线不同。我们党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创立了*初级阶段理沦,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党的基本路线,走上了具有*的*道

路。而苏联、东欧的改革没有能完全摆脱苏联模式的经济理论;没能完全把握本国的国情;苏联热衷于霸权主义,搞军备竞赛,干涉别国内政;东欧则没有完全摆脱苏联的干涉、控制。因而它们都相继遭受挫折,而我国取得了成功。

课堂练习

1.欧亚*阵营形成时,其中各国都 ( )

A.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已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C.面临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D.已完成农村中的*改造

答案:C

2.下列对*阵营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对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的作用 B.巩固了*成果

C.不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推动了历史进步

答案:C

3.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国家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因为 ( )

①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减退 ②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人民生活改善

不多 ③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 ④大国沙文主义和对外扩张政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4.在南斯拉夫分裂以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 )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B.没有坚持*的公有制度

C.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薄弱 D.与其他*国家关系紧张

答案:D

5.在波兰、匈牙利和捷克进行改革的分别是 ( )

A.哥穆尔卡、卡达尔、杜布切克 B.卡达尔、杜布切克、哥穆尔卡

C.哥穆尔卡、杜布切克、卡达尔 D.杜布切克、卡达尔、哥穆尔卡

答案:A

本课小结

在刚刚逝去的20世纪,*第一次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出现在我们的星球上。这一时期,*国家从无到有,从一国到多国;*各国既尝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又饱经挫折和失败的困扰。*制度的兴起、发展和受挫是贯穿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20世纪最伟大、最深刻、世界意义的社会实验工程。本节课集中讲授了*由一国发展到多国、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同时详细介绍了20世纪50——80年代*国家在改革中曲折发展的历程,其中的深刻教训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当前国际共产运动处于低潮阶段。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西方帝国主义的辩护士布热津斯基之流大放狂言。胡说什么“到下个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衰亡。”但是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苏联的解体只能看作*一种模式已经僵化而又长期不改所导致的失败。今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初级阶段的建设,并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中国*的成功必将重新唤起世界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再次兴起高潮的契机。

知识经济高中历史教案4

教学目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内阁制的形成。

2、通过教师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经过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总历程,理解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

3、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和过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生产关系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的过程,尽管其间存在着曲折和反复,但是,历史前进的潮流不可逆转。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如果说人类社会从14、15世纪开始了向近代化迈进,那么17、18世纪的人类社会则是向其深度和广度方面发展,其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当时世界历发生的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同时,它有力地推动了欧美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推动了欧洲一些封建国家的改革,推动了西方殖民扩张的进行,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早期资本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均创造了条件。由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教法建议

1、让学生阅读前言,归纳17-18世纪的世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用图示(教学过程中的图1)的方法简要介绍本单元的阶段特征、知识结构,以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处的地位。

2、如果时间允许,还可用“树状”结构简介历英国的建立及封建王朝的更替情况。

3、在教师讲述的同时,启发学生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经济、政治、宗教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概括出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革命的基本内涵。

4、“为什么英国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打着“宗教”旗号?”“为什么革命过程呈现出极其复杂、呈现了多次反复?”“为什么革命的结果,建立以新贵族为主的资产阶级专政?”利用上述问题的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找出这个时期资产阶级革命具有的特征。

5、利用课件或图示的方式围绕“资产阶级革命”的内涵,分阶段讲清革命的基本进程。并引导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克伦威尔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重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进入17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制度之间的矛盾明显尖锐起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工商业与农业发展到相当水平之时,冲破这些封建性限制便成为当务之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便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即为日后的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前提保证。另外,在它的影响下,欧美的一些国家或通过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或通过改革,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此,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难点分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这是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随着英国清教运动的不断发展,其抨击英国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最终向英国的王权和国教会的专制统治发起了进攻。

教学设计示例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重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宗教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教学辅助课件

知识经济高中历史教案5

【课标要求】

⑴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⑵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⑶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重点难点】

一、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授课类型】 新课。

【教学准备】

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为主,辅以讨论法、列表法、图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媒体】 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图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设问引导)同学们,你们乘坐过火车和轮船吗?你们知道它们发明于什么时候?谁为它们的发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这两种重要交通工具诞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其间有哪些重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影响?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板书课题,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

(教师过渡)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重要阶段。那么,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呢?我们先探究第一个问题。(板书第一标题)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下列问题自主学习)

1.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2.工业革命何时最先发生在哪个国家?

3.工业革命最先发生于哪个部门?

(学生学习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形成如下要点)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珍妮纺纱机)

(指导学生看书,了解一系列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情况,并理解纺纱与织布是如何相互促进的)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教师强调瓦特制成的是改良蒸汽机;改良蒸汽机是动力之源;改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

3.火车和轮船的发明

(指导学生看书,举出火车、轮船的发明者和第一辆火车(汽船)的名称,认识火车、轮船的发明重大意义)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

(引导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理解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主要从三方面总结认识工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拓展思考:

(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板书设计】

一、工业革命的兴起

1.兴起原因:工场手工业生产不能满足不断扩大的国内外市场需要。

2.时间国家:18世纪60年代,英国。

3.最先部门:新兴的棉纺织业。

二、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

1.系列纺织机械的发明

珍妮纺纱机

2.改良蒸汽机的成功研制(瓦特)

3.轮船和火车的发明

美国人,富尔敦,世界上第一艘汽船“克莱蒙号”;

英国,史蒂芬孙,世界上第一辆火车“旅行者”号。

三、工业革命的完成(19世纪上半期,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四、工业革命的影响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企业形式的出现;

2.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工业革命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强大的工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