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案最新范文

李盛老师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案1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时间:

1949年

9月。地点:

北平。 内容:通过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以

五星红旗为国旗,以

《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

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

北京,采用

公元纪年,还决定在-广场

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

日。 (2)成立标志:

开国大典。 (3)历史意义: 国内:开辟了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结束,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过渡。) 3、x藏和平解放: (1)时间:1951

年。x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

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了和平解放x藏的协议。 (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4、抗美援朝战争: 时间:1950——1953

年 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原因:(1)美国出兵侵略朝鲜,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2)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司令员:彭德怀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英雄人物:(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 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中,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 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壮烈牺牲。 问答题: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 答: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补充: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和平环境,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证明西方侵略者靠武力征服中国的时代过去了,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为保卫祖国而抵抗帝国主义者的决心和信心。 第三课 土地改革 5、土地改革: 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 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直接原因)

(1)时间: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内容:废除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方式: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4)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5)意义:①彻底摧毁了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④ 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案2

一、教情、学情分析

八年级历史本学期内容多,而且课时少(每周只有2节课),教学任务艰巨。本次复习时间较短,差不多只有两周的复习时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学困生依然很多。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的不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并根据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1、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2、第二单元:*道路的探索。

3、第三单元:建设有*的*

4、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第六、七单元: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立足基础,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 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 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

基础阶段:计划4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从课本中提炼一些填空题,精选部分选择与判断题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反馈,扎实基础。

提升阶段:计划2课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复习巩固。通过精选材料题及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 在材料题的处理中,以点拨为主,以学生记忆为辅。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题,关键的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既要让学生好好审题,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材料题看起来题目很大,其实答案很简单,所以一定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组织政治语言,拓宽思维,把材料题答完整,答完善。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尽自己努力,使大部分同学更优秀,让全体同学达标合格。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案3

第6课 探索建设*的道路

(一) 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中共八大(1956年)

主要内容:(1)中共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见书P27);(2)明确指出,当前党和人民主要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 影响: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

(三)建设成就和模范人物

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科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第7课 “-”的十年(1966——1976年)

1-发生的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严重发展的结果

2性质:“-”是一场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内乱。

3粉碎-和-反革命集团

1976年粉碎-反革命集团标志-结束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背景:粉碎“-”以后,人民要求纠正-中的错误;但当时*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

时间:1978年

意义: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

★1内容:①思想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处:都提出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9课 改革开放

(一)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前提: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作用: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城市: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

(二)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2)现在的对外开放格局

★★我国对外开放区从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发展,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10课 建设有*的*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的*”。

4、1987年又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中共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怎样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二)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邓小平南巡讲话

(1)主要精神: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

(2)影响: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的*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共十四大(1992年)

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3、中共十五大(1997年召开)

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11课 民族团结

(一)民族关系: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二)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

1、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正式确立: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状况:建5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

3、意义: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地区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案4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过渡(简称过渡时期)1956——1976:探索建设*时期1978——现在:*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为副主席;决定把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同时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确立公元纪年法。大会还决定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没有确立国徽。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开国大典: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②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的新是指社会性质产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的力量。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西藏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与中央谈判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时间:1950—1953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具体事件: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总司令:彭德怀目的: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

(4)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5)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牺牲)、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6)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这是一场正义之战;②得到全国人民大力支持;③中朝军民的英勇奋战;④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7)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课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时间:1950年6月——1953年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在新解放区实行。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意义:①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复习教案5

第一单元走向*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从1949年-1954年起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识的标志。

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1950年10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

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性质:第一部*类型的宪法。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

(2)共同倡导: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成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亚非万隆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4月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与国:亚非29个国家

(3)特点: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4)万隆会议中心议题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5)会议中的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国间矛盾错综复杂。

(6)万隆会议出现分歧时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第4课*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革命).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四.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及其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标志性事件

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

性质变化

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

第五课:民族团结

1、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二单元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内容:

1)主要矛盾:随着*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

2、失误的表现:(1)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第7课“-”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导火线: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作者:姚文元)

2.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二、发展;

1)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全面爆发的标志)

2)1967年1月开始夺权,全面内乱

3)形成“-”“-”两大反革命集团。

4)“-”期间冤案: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并含冤病逝。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反革命集团。-结束.

四、评价

1、性质:“-”是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五、-中汲取的启示:

1)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反对个人崇拜5)要以史为鉴.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一、国防(“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核武器的发展

原因:我国为什么要下决心研制核武器?

答:我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威胁,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我国政府多次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国外扩散核武器,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

过程:①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新疆罗布泊——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③1967年6月,氢弹爆炸实验——继美、苏、英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

2、“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过程: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解放军的发展: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③1966年7月1日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成立

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①地地战略导弹部队;②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③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意义: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4.两弹一星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精神.

第9课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1.时间:1971年10月2、会议: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二、中美建交

1、过程: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访华的这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②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③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4)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意义:①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②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PS:当前中美关系以三个公报为原则: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三、中日建交:

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PS: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补充:1、什么是“小球”?什么是“大球”?“小球转动大球”指什么?

答:“小球”指乒乓球,“大球”指地球;意味着从“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并进入正常化阶段,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改变世界的一周指什么?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这一周。

3.历史性的握手指什么?答:周恩来总理在机场与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

第三单元建设**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1)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3)形成以邓小平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对内改革-----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率先尝试)

2.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3.特点: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4.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5目标: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8年);()

2、沿海开放城市:14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补充:

列举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三次巨大变化

孙中山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制度确立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进入*现代化时期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和国务院及时做出决定,实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内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能源、新材料七个前沿领域实施高科技与开发的革命。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4、为繁荣经济振兴科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

采取的举措: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2)、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77年底,高考恢复

5、小说:20世纪50——60年代作品:《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时》《红岩》

文学奖: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1991年“五个一工程”实施:各省每年度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一篇好文章。

6、第23届奥运会:实现零的突破(许海峰——男子自选手枪射击金牌),获金牌15枚,名列金牌榜第四。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是*,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特色: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也是**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2).过程:A香港

①1982年,我国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③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B澳门:①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二、两岸交流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迈向*现代化

一、*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通过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进典型: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我国加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