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二1
海峡两岸的交往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课为八年级下册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以讲述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台政策的变化、发展及在此影响下-两岸民间交流的种种表现为主要内容。由于第12课明确的解释了什么是“一国两制”-学习本课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敏感词语已过滤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 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 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统一大业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问题6:为马英九出谋划策以助两岸关系的加强。
投影两岸往来图片-突出“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经济往来局面。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我的课本我做主
看新闻、图片续写课文
活动二:读读想想
芜湖港赴台货轮首航成功和随处可买的台湾食品说明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大致回顾近代台湾被割让和收复的过程-并引出下文。
引导回答2:引导学生从地理、血缘、历史、人文和物产多方面说明两岸的“缘”
说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团圆”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但要以八项主张为依据
引导学生从历史趋势、方针政策、综合国力等各方面分析统一事业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联系乡土知识-联系身边小事-引导学生大胆联系课本知识。回顾旧知-说明各方面渊源的同时进行学科的融合。
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运用新知识解释身边的 问题。
图文并茂-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统一事业定会成功-应为之不懈努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训练其基本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感受到历史知识无处不在。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二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理解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和利用《北伐战争形势图》-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提高动手能力、读图识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材料-分析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提升阅读材料和利用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抢答和小组竞赛-锻炼竞争意识和应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增强对中国共 产 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积极参加-并由国共合作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感受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环节一:导入
展示图片:孙中山的头像-然后请各小组根据课前复习总结抢答:孙中山在“五四运动”前领导的重大斗争。
教师总结:孙中山是我国历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五四运动”前-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他先后领导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 法运动-但斗争都失败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 产 党成立之后-他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力量的不断壮大-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1924年他改组了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 产 党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使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即国民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合作领导了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了高 潮。导入新课内容。
环节二:讲授新课
国共合作之后-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官学校。
1.黄埔军校的建立
展示幻灯片(或自制投影仪图片):黄埔军校;军校校门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和课本知识及以往所学知识分组讨论:孙中山为什么要建立黄埔军校?这副对联体现的办学宗旨(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后-让每组找一个代表以记者的身份报道军校建立的情况。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识到在过去自己进行不懈革命的过程中-所依靠的对象只是会党、新军和各派军阀等-始终没有自己的革命军队-这是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立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对联体现了黄埔军校的办学宗旨:培养有理想、不怕牺牲-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新一代军人。
下面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根据课本知识和这副对联及刚才的讨论-以一名记者的身份报道它建立的情况。(课前预习准备)
2.北伐胜利进军
提出问题:当年国民革命军就是唱着这首歌开赴北伐前线的-那么-你知道歌词中的军阀主要指哪些人吗?国民革命军为什么要打 倒他们呢?北伐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其主要战场在哪里?哪一位同学有勇气来前面利用这幅图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让学生阅读“北伐军胜利进军”这部分内容-并结合所给的资料和自己掌握的地理、历史知识-回答问题。让学生利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到台前自己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北伐军胜利进军的过程。
教师提问:北伐军为什么能够胜利进军呢?请同学们根据给出的资料和本课知识-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分析得面。
展示幻灯片图片及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的有关资料。点评学生的分析。
教师总结:北伐战争之所以能够胜利进军是因为:
(1)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
(2)作战方针正确;
(3)国共两党齐心协力;
(4)共 产 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5)广大北伐官兵的浴血奋战和共 产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提问:北伐战争期间-共 产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重要原因之一-哪一位同学能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你们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共 产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否仍在发扬?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自由发言。
展示幻灯片。
教师提问:北伐战争把国民革命推向了高 潮-那么-国民革命的最终结果如何呢?针对这一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请同学们判断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因为-北伐战争虽然取得了巨大胜利-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但是随着国民党右派蒋介石、王精卫等叛变革命-中国又出现了反 共反人民的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军阀。新军阀对内镇 压-对外出卖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了。
教师提问:那么-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导致失败呢?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四则材料分组讨论-分析其原因。看哪一组表现最棒。
展示幻灯片: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北伐战争期间-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四则材料。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国民革命之所以会导致失败是因为:国际帝国主义联合支持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极力破坏中国革命-反 革 命力量大大超过了革命力量;国民党右派不断制造反 共反人民的反 革 命政变-大肆屠 杀共 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严重削弱了革命力量;再加上中国共 产 党还处于幼年时期-缺乏斗争经验。领导人陈独秀又犯了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导致在敌人发动突然袭击时-不能组织有效的反抗。
3.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展示:幻灯片(或看课本第53页图片):《被关押的共 产 党员和革命群众》《国民党在屠 杀革命志士》两幅图片。
提出问题:在国民革命失败的同时-蒋介石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这一政府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它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政府建立后-中国出现了哪三个对抗的政权?
学生回答:1927年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它成立后-使旧中国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即汪精卫的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张作霖的北洋军阀政府。后来武汉国民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合并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了北伐-少帅张学良从国家和民族利益出发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使三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对内镇 压-对外卖 国投降-直到1949年才被中国共 产 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结束了它在中国大陆22年的反动统治。
环节三:巩固提升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对本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加深理解。
环节四:小结作业
歌谣是浓缩知识点的有趣的方法之一-请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灵活运用。下面是我用歌谣的形式对本课知识的小结-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孙中山开一大-国共合作成一家。苏联、中共帮助下-黄埔军校建立啦。
两党携手齐北伐-反帝反封保国家。齐北伐-打军阀-吴、张、孙基本被打跨。
蒋、汪背信闹分家-另起炉灶独当家。对内镇 压-又屠 杀-内外勾结力量大。
中共年幼大权撒-国民革命失败啦。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和今天所学的知识-课下分组讨论-探究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 法运动和北伐战争的异同。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二3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置:本课将把学生带入一个“繁荣 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灿烂时期。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个古代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课时安排:1课时。
3、重点与难点:“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隋统一的条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主要考虑教材没有明确涉及及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以上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阐明解释与指导。
二、教材简介: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通过学习隋的建立、隋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了解隋朝是中国历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一是他完成了中国历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二是隋朝空前的繁荣富庶-正如古人云“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四是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五是隋朝虽然短暂-但他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法与教法:
学法:
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查阅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资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自学的情况、课本中所设计
第1页
教法:
1、在查阅有关本课知识时指导学生从哪方面入手-材料的出处及启发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价值等等。指导学生慢慢地学会自学-对他们的自学要给予肯定、赏识-给学生制造成功感的氛围。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他们会学。
2、本节课用读、议、练、讲、看、的方式完成知识体系。用这种学习方式-很可能出现学生在学习与讨论中时间上不能自控的情况-教师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注意到重难点时间上的搭配-起到教师的组织、示范、指导作用。
四、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隋朝的建立、隋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开凿。
2、了解隋文帝、隋炀帝-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五、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不同层次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补充问题、总结问题的情况-如态度、能力、效果等-对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在参与中不够理想的学生也应在肯定其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指明其应注意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并做出相应评价。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记录-并载入教学与学生评价过程平日考核表中。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民族团结的可贵-知道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隋文帝、隋炀帝也如此;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第2页
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2—3分钟)
师:通过上一学期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们已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内容。下面
请同学们回忆上学期所学的南北朝时期的各朝代及国家分裂的情况。
生:(用大屏幕展示复习导入 新课的内容)
师: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这就是我们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
生:齐读课前提示。(大屏幕)
(二)新授课:(时间在28---30分钟)
一、隋的统一(13分钟)
师:请学生带着自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先看隋的建立与隋的统一的录像(大屏幕)
屏幕内容结束后-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本标题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讲述及所设的各种问题-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在参与中给他们留有空间来讲述、来补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与成功欲。
设计理由:通过课前预习查资料可以使学生了解的知识面多而广、书上与课外所查的内容可以结合起来;查阅整理材料后对课本的知识印象更深;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参与中锻炼和提高了查阅、分析、总结、表达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课以培养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补充完毕之后-进行隋统一一目的巩固。(大屏幕)
在巩固学习中老师要强调隋建立的时间与隋统一全国时间的区别。
师: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又一次统一。这个时间一定要与隋朝建立的时间相区分。
生:时空思辩: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大屏幕):
1、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
第3页
2、隋统一后为什么能富强?
设计理由:通过讨论解决以下:①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②长期的分裂格局-人民渴望统一; ③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④隋为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⑤隋建立后励精图治-采取一系列改革前朝制度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国力强盛-人口与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讨论结束后)
师:我们看看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是怎样评价隋朝的?(大屏幕)为更好地说明本目-请学生看书上的隋朝疆域图-
生:在地图上标出隋朝的都城与重要城市。(大屏幕)
这样设计:一可以直观地看出隋的富庶-二可以使学生对隋朝疆域有大体的印象。这一问题虽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但不可忽视-一则它突出了隋朝的“富庶”这一典型特征-二则它是联系第一目与第二目的桥梁和纽带-为此在完成讨论后-可以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
师:隋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开凿有无必然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与自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一起看一段隋朝大运河的录像(大屏幕)
屏幕内容结束后-(大屏幕)打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二、贯通南北的动脉(时间17分钟) 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结合图:讲述本标题的内容。(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设计理由与前面基本相同。)
以下几方面是本目需解决的问题:
1、关于大运河开凿的原因与条件:(学生可以结合地理课学过的知识)①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②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加强。③为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④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大运河的开凿与概况:着重了解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四个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既三点、四段、五大水系让学生记忆。
3、大运河开凿与通航的影响。开通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结合课本的
第4页
问题:
生: 进行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的讨论(大屏幕)
讨论提示: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
师:我们的祖先在1千多年前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的青少年应从古人身上得到一些启示-你应怎样做呢?是不是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这样设计可以把遥远的历史拉近-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
活-而且又进行了保护我们环境的教育。
下面进行本目的巩固(大屏幕)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隋朝灭亡的录像(大屏幕)
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没有涉及到-用这种方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下面让同学进行本课的小结(大屏幕)(时间8---9分钟)
小结后(大屏幕)进行学习检测
请同学们记下知识点:(大屏幕)
根据课后的要求:每课一得:(大屏幕)
自我测评:(大屏幕)
拓展延伸:课后写出一篇小文章:(大屏幕)
设计理由:通过写历史小论文可以考察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之后教师做出相应评价-并将作品存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
最后剩余(2----3分钟)学生自己安排:
1、感悟一下所学的知识-
2、议论一下看还有什么问题-
3、或预习新课。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二4
秦朝统治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和“秦朝封建-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主义制度不等于“-”。“-”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主义制度-而是“秦的-”。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答案: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
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B.西汉C.蜀汉建立以后D.南朝时
答案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强化中央机构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新书·过秦论》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③是秦的-激起的农民大起义-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
一。(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3)历史地位①结束了长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④秦修筑的万里长
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残暴。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残暴、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秦朝的封建-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残暴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把“秦的-”和“秦朝封建-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主义制度具有其残暴性。但是-封建-主义制度不等于“-”。“-”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主义制度-而是“秦的-”。
高中历史教案必修二5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
⑵、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⑶、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⑷、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
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但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后被郡县制所取代。(春秋战国时期)
2、宗法制:
⑴、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①、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⑷、实质: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⑸、影响:稳固秩序-防止争夺;巩固分封制;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
【拓展: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宗族网-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④、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最新疆初一数学教案
高一政治学习方法重点介绍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五篇
岳麓版历史高三总复习教案五篇
岳麓版历史高三总复习教案五篇
人教高一上历史教案五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教案岳麓版五篇
高中阶段历史简单高效学习方法
初中历史多媒体课堂导入方式的选择最新资料
高效的高二历史学习方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高二历史多媒体教学计划
高中高效历史学科学习方法
中学历史多媒体技术教学方法最新资料
初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最新资料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基本情况总结
高中人民版的历史教案最新模板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案免费范文
浙江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新教材高一历史教案范文
人教版高一下册历史教案设计范文
高一升高二历史暑假班教案范文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一课教案范文
岳麓版高一第8课历史教案范文
高中历史教案华东师范范文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上册历史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