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励志文章:青春别怕“折腾”

李盛老师

  这个26岁的姑娘,当年本科毕业从大西北只身闯荡上海滩,凭借一股子韧劲儿,在一家企业站稳脚跟,如今月收入已过万元。

  姑娘年初遇到了一个优秀的上海男生,有车有房,很符合目前通行的择偶标准。闺蜜们议论,小容这回可要安分下来了。可当我们都替她规划好未来时,小容突然决定要辞职了。

  “我想回到校园读一个硕士学位,学点新东西。”小容说,目前的工作重复性劳动多,学不到多少新东西,似乎一眼可以看到10年甚至20年后的自己。

  这样的决定在闺蜜圈里炸开了锅,大家无一例外地反对。好心地提醒:“现在工作不好找,硕士出来都不一定能找到现在的工作,何苦呢?”会算账的劝告:“硕士至少读两年,损失的工资起码几十万,太不划算。”更有毒舌的直截了当:“都快奔三的人了,工作稳定收入挺好,又遇到合适的对象,瞎折腾什么?”

  “折腾”是大家给小容贴上的标签。似乎“折腾”意味着不知足不安分,与主流轨道相脱节,与大多数人的设想相偏离。

  必须承认,在90后都步入晚婚晚育年龄的今天,不“折腾”体现了年轻人慎重的判断与选择,因为并非每个人都适合说走就走去大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二十几岁的年纪,正是经历重大变革的阶段,一个小小的决定都可能影响人生的轨迹。对风险进行评估,比较成本与收益也是年轻人的一种理性。

  当然,我们要反对那些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瞎折腾”,要鼓励青年人干一行爱一行,平凡岗位创造不平凡,但我们同样需要警惕拒绝“折腾”,因为这背后折射出的可能是害怕变化、贪图安逸和不思进取。

  这种对于安逸的渴求,对于变化的恐惧将青春迅速催熟,让其失去本身的活力与光泽,似乎二十几岁人生就已经定格。

  难道青春经不起“折腾”吗?答案绝非如此。

  来看看当下中国年轻人的众生相:正是“折腾”,让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涌现出一批批年轻的创客,用青年人特有的思维与活力踏准市场的节拍找到创新创业的蓝海;正是“折腾”,多少80后甚至90后离开原本安逸的工作,原本温暖的小窝,在陌生的城市或者贫困的农村编织梦想,让整个国家有一股向上的力量;正是“折腾”,磨砺我们的内心,塑造一个个强大的自我,有一份“那都不是事儿”的淡定,能够在关键时刻扛住事儿,让社会见识到年轻人的担当。

  回到小容的故事,其实闺蜜们嘴上说反对,但心中无不暗暗羡慕她的勇气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