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实习目的
本次实习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民居的构造、材料以及艺术空间手法的处理加强深入了解,以深化大三上学期对中国古建筑史的理论学习,以及加强同学们对国内建筑的热爱。
二、 实习时间与地点
xx年7月1号根据学校授课安排,我们将在湘潭平政路进行维持二周的古建筑实习。
三、 实习参与人员
xx建筑学本部1、2班跟潇建1、2班。
四、 实习内容
7月1号上午九点钟,我们班的同学全体在xx集合,然后按分组的情况分头行事。最终我们选定的是距离关圣殿东1xx米处的三户民宅。这天的天气相当诡异,雨下的很大,好多人鞋子跟裤子都湿了,同时也给工作的进展带来了一定的不便。雨渐渐小了些,我们便开工了。我们组共有七个人,湘潭本地的有两个,鉴于语言沟通的问题,这问卷调查当然非他们莫属啦。大队人马首先杀进一个老爷爷的家里,小刘首身示范。之后小赵、亚信还有还有海剑就都跑去弄调查问卷啦。剩下的四人就锁定一家据传有7xx历史(貌似这一条老街房子的平均年龄达到了一百多)的民居着手事宜。我们从大门而入,房子很简单的一面宽三进深,门洞都是开在同一边上,除去大门是正(典型的立面)中心的。进入第三间房子的时候,一架旧式木质楼梯呈现面前,没有扶手,楼梯的踢面也是镂空的,踏面也很不平整貌似还能转动,大概首层的层高是4。1米,看到这样的楼梯,女生貌似有点惧怕,不知道当初在造它之时,主人是否有想过?上了二楼,哇塞,满目灰尘,估计主人是不怎么上来吧,除了去临街面出的挑台晾晒衣服,平时是很少活动的!让我有意外之喜的不是中国传统的木屋架结构,也不是挑台出为支撑挑檐而撑起的木结构(屋架木结构)上的倒莲座,而是中间二进厅(不知道可否这么叫)中一个被两排南北方向的木栏杆围护起来的空间,甚是好奇,小刘爆冷说,大概是放置过世的老人的,但细想一般不都是置于堂屋的嘛?无奈寻问主人,自也是说不上个一二。有个值得一提的是“一线天”,(一线天)首层片面是三进深,而到了二层就变成了二进深外加前面所提的挑台,屋顶是传统的坡屋顶,脊檩线正对与二进房的中点,在三进房与二进房屋顶交接的地方很特意的预留了15mm宽的一条窄缝,让光线从此处泄露下来,我猜测大概是房间不开窗的缘故,为了解决光线的问题,故采用了此法。
还有一大发现是其墙壁的做法,编好的竹篾成其“骨”,混以稻草、黄土为粘结剂,这做法到有点仿似现代的钢筋混凝土,不过相比之下,它比钢筋混凝土保温隔热性能更好,(墙壁材料)只是从理论上来说使用年限有所逊色,且承载力、抵挡风与暴雨的能力也不及后者,但能纯于世达一百多年,也算是古人智慧的一种表现吧!这是在第一家民居的发现。我们上午的工作差不过就做到着,总结一下,完成了问卷调查以及第一家的。
中午,大队人马饿漉肠肠的跑到一间蒸菜馆,无奈其厨艺有限,我们就夹杂着窗外的淅沥小雨,捡以两三点菜色,撮以些许大白米,瞌睡连连。下午强打精神,继续上阵。归去途中历经关圣殿,带着久远的好奇心,推开了红漆的大门,貌似今日对外不开放,殿内人烟稀少,冷冷清清,大概是今天下雨之故!闲逛了一遍,跟传说中的汉白玉龙柱雕还有阶前的蟠龙雕合了影。不辜负此次之行。后来,我们又瞄准了离第一家不远的民居,历尽一百年有余,建筑形制类似于第一家,很典型的住户类型,热心的民居主人甚至给我们拿来了房契,哇塞,我想我们是没必要测啦,上面是绝对原版的平面图。有一发现是,室内墙面上的开窗,一般多见于古典园林,通过借景的构图手法来美化景色,在这里也被应用到了室内。再接着我们拐了个弯,寻找到了第三家民居。典型的两层,唯一不同的是二楼的护栏不见了,可能是被主人拆了,首层也是一面宽三进深,门洞方向均开在墙面的北边,几乎也不怎么开窗,但室内采光尚好,大概是门洞做的比较高,且在第三进房南边墙有开一窗一门。有意思的是这民居旁边的古建筑,据外貌看来估计是商铺,对面的天工楼据老人说有两百年的历史,门口还有一对石狮,甚是庄严啊!至此我们本次的古建筑之行已圆满结束。
通过这次学院组织的实习,虽然我们做的工作不是很足,但是至少有一点是值得肯定了:就是对本国古建筑的了解,在这里,我再一次感慨于古人的智慧,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民族,孕育了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特产,用博大精深不为之过,还有好多埋没在时间与尘嚣中的古老的智慧在呼唤我们去发现,去继承去创新,感慨于唯今建筑风的滥觞,我们或许应该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对待一切文化一切发展,希望中国的建筑之路越走越顺利!也祝愿广大的建筑学子的求学之路越走越顺利!
由于两天时间比较紧迫,参观五个建筑总有点走马观花之感,于是在去宁波之前查了些相关资料,发现美术馆跟博物馆皆出自王澍之手,之前早就领略了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夸张的手法跟大胆的尝试让我曾一度认为他只是个极具个性的建筑师,手法千篇一律,空间处理令人不是很舒服,大大背离了中国文化,对于只是西化的建筑设计一向是嗤之以鼻的,可是这次的参观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重要的是对王澍这个人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让我欣赏的一个中国建筑师,甚者,从他身上,找到了与之共鸣的对建筑的追求。
确实,现在城市bp,传统的东西在慢慢流逝,西化建筑大肆蔓延,而王澍他执着的正是重返自然之道,其实赖特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在美国提出有机建筑的概念,程泰宁一贯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三者其实本质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由于背景文化不同,要走出这么一条所谓以乡土建筑为名的中国本土建筑之路确实是一件艰难地探索之路,幸运的是,不少的建筑试验品已获得了广大群众甚至是国际上的认可,而美术馆跟宁波博物馆就是比较成功的设计。
就我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言,想从建筑材料,建筑空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结合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对王澍作品的理解。
(一)、建筑材料
面对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王澍是一位无畏的逆行者,他提倡“向乡村学习”,选用大自然的材料,造“轻盈”的房子。 不止一次,他尝试用可重新利用的木头跟竹子等自然材料,真正的做到与重返自然之道,跟自然对话。西方的生态建筑,实际上是被高科技绑架的状态,相比而言,中国的可持续之路很大一部分也是对材料的利用,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用最低的造价、最节约的方式完成建筑。而王澍认为,轻型自然类建筑材料是最好的选择。
美术馆外墙由青砖、木材、钢材构成,像一艘即将远航的轮船,给人的印象是沉稳、内敛、厚实,又略带几分神秘。主体建筑采用双层外壳处理,立面单纯而简单。部分展厅采用中国传统青砖铺地,屋顶采用网架玻璃结构,一方面给人古朴、素雅的感觉,同时又不乏现代艺术感。
基座用砖砌,是因为建筑周围砖砌建筑很多,在相似中辨别差异性,是思考的重点。使用特制的城砖,拉出差别,也解决了砖砌与覆土的建造逻辑问题。放弃用竹,改用杉木,是因为竹作用在建筑外部尚未解决的技术困难,胶水的质量,暴晒雨淋对材质持久性的要求,胶水成分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
宁波博物馆外墙由“瓦爿墙”和“竹条模板混凝土”混合构成。瓦爿墙材料包括青砖、龙骨砖、瓦、打碎的缸片等,大多是宁波旧城改造时积留下来的旧物。“瓦爿墙”汲取传统建筑元素并运用现代施工工艺技术,经过反复实验运用在宁波博物馆24米高的墙面上,间隔3米的明暗混凝土托梁体系,保证了砌筑安全和墙面牢固,内衬钢筋混凝土墙和使用新型轻质材料的空腔,使建筑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佳的节能效果。“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是公认的速生环保材料,竹的韧性与弹度和对自然的敏感,都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王澍这样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使用 ‘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不管是美术馆还是宁波博物馆,王澍始终把自己坚守的乡土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对砖瓦的情有独钟,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可循环利用性,还有他们的历史性。
(二)建筑空间
建筑跟空间其实说到底是密不可分的,崇尚空间论者更是认为建筑就是空间,而中国传统空间则讲究隐喻,相比西方的张扬直接,我们更喜欢隐喻跟暗示,它使人试图走到靠某物最近的地方,并且往往看似漫无目的。 而古典园林中的移步换景跟现代设计手法的结合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美术馆,设想它是一个秘密,在一个单一体的主体中,包含着一种差异性的事件场所的簇集,外表则只有些许暗示而已。空的中心与边界,内与外,高与低,打开与关闭,无目的的漫游,行动与完全静止,轻与重,通过与突然中断,一瞥,从暗到明或从明到暗,偶遇,实体的实感,空间的空虚,纯粹物料的物感,内部结构别有洞天。如果说她的外表已给人一种强烈期待,真正的震撼应该在内部等着他。当他已然经历了这种震撼,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突然,他又将暴露在外部,暴露在一条江的面前。这里包含着的事件与经历的秩序,自然地将一个世界的组织分解、编配并重新聚拢。
这个约20mX60m的扁平体量,它的空间是屋面上的虚空,它的下面是停20xx汽车的车库。这种安排欲把这座建筑未来的城市交通问题有效解决,不留后患。这个车库应有双重意义尺度的柱网,停车的最佳尺寸与展览的最佳尺寸。一个当代美术馆在车库中开辟临时展厅是完全可能的,这决定了车库地上一层的高度。两个体间的夹道将完全向城市开放,既是消防道路,也是散步与自行车适合穿越的道路,它在中间起坡,起坡的高度应使人站在建筑的两端正好看不见对面的人。这个高度也将使坡道下适合管道穿越与进人检修,使从坡顶登临两个体的走法容易出现我们常在自发营建的城市的街边街角常见的零星踏步与坡道,真正的建筑意味往往埋伏在那种地方,并随时会扑向我们。
我把这个车库称为上抬大院,它自然导致把航站楼主体切分为上下两段。在主体外围加上了一层3m的环廊,准确地说,是U型廊,这使它和副阶周匝或金厢斗底槽的作法有别,并暗示了这座建筑在南北向的方向性,主体的背面将成为一个真正的背。这种水平的区分将强化建筑的水平方向性,在一条江边没有比单纯的水平方向性更沉稳有力的。这也使建筑出现双重基座,于是,上部钢柱网围绕的体积几乎就要开始滑动。事实上,造船厂新船下水是我儿时起就最激动的场景之一,砍断缆绳,一个巨大的体量就如一团巨大黑影,缓缓向水中滑动。原来主体上的两个登船栈桥,是的,两个,将向城市方向穿越主体,一直升到上抬大院,它们将主体锚固在巨大砖台之上,锚固在一个事件层出的城市事物之中,而走上砖院的人,面对两个伸进主体的栈桥,大片明亮木作面层上的两个黑洞,引人入内,又将犹豫,踌躇不决,这种踌躇不决正是一座有意思的城市让人享受的感觉之一。
主体基座暗含着一个3m宽外层,它有一个孔洞系统,被主体遗失的空间,真的与假的进入主体的入口与楼梯,可进入的空间与不可进入的空间。这个外层完全是城市性的,是建筑与周边城市事物细碎而繁杂的交谈。
宁波博物馆,主体三层、局部五层,采用主体二层以下集中布局、三层分散布局的方式。主体建筑前的一片大水域横贯65米长、27米宽的主入口大通道。博物馆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在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的情态。顶层则隆起5幢大小不一、造型各异、墙面倾斜的独立建筑,露天大斜坡、通道、玻璃屋顶、绿化小景穿插其间,营造出宁波历史文化街区的氛围和园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将博物馆与建筑文化结合在一起。
王澍认为,现代博物馆在强调功能性的同时,也要注重审美性,因为博物馆建筑本身就是特殊意义上的“展品”。宁波博物馆在设计伊始就将宁波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有机结合,使之造型简约而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蕴涵了宁波从渡口、到江口、到港口的城市发展轨迹。其平面呈简洁的长方形集中式布置,但两层以上,建筑突显开裂状,微微倾斜,演绎成抽象的山体,这种形体的变化使建筑整体成向南滑动的独有态势,宛如行进中之巨舟,耐人寻味。而在建筑内部,两层以上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动平台,从建筑整体窿起出五个单体,各具状态,形神兼备,观照整个空间,虚实相间,似又成传统街区的格局与尺度;同时水域向北环绕建筑外围,使建筑环境具有江南水乡田园般诗情画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具意境中获得升华。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的结合
首先王澍的这篇“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确实让我受益匪浅。先跟大家分享一下。 “王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宁波博物馆创作笔记
20XX年,因一起在巴黎开会,我有机会和天大建筑系的王其亨先生聊谈。第一次听王先生讲课,记得是在20年前,他来南工建筑系讲座,题目是明十三陵的风水研究。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但有一张图我记忆良深,那张图在309教室用幻灯打出,应是出自宫廷档案,风水形势用密集而确定的位置标明,画法是平面和立体的结合。他确认了我的一个认识,即中国的东西,无论是风水还是相关的山水绘画之类,都不能笼而统之泛泛谈论。风水图的深邃在于其有着细密的法则与规定,并且是以某种特殊的方式被系统量化了的,但这种法则与量化,并不以失去面对自然事物的直观判断为代价。从感觉上说,由于我长年熟悉书法与山水绘画,对那张图的形式状态并不觉得异常。
20年里。我再没见过王其亨先生,但知道近年他一直致力于清宫“样式雷”图纸档案的整理研究。对这件事,我自然抱持很大兴趣,因为我不相信传统中国的建筑学用一句“工匠营造”就可以一笔带过,至少,明清苏州工匠出名,就缘于他们既画设计图纸,也制模型,业主因此可以确切地表达意图,而不被匠师随便左右。
和先生相见,很是一见如故,就如昨日刚刚聊过,今日再叙。我就问他“样式雷”的研究现状,他说这批资料于清末飘散四处。重拾后编序全乱,要整理清楚,上万件的图纸恐怕还需十年,但他相信一定可以整理清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传统建筑的设计过程。我又提起“十三陵”风水,先生就意趣盎然,回忆当年如何在昌平山间爬山涉水。
先生善谈,语及众多,但有一点我印象特深,以先生的研究,当年每处皇陵选位,涉及周围广大山水范围,都是几易方案,反复论证,几易其位的。面对现场,详勘现场,先提出假设,再仔细酌别验证,这与其说是神秘直观,不如说是一种严格的科学态度。问题是,这种假设的出发点并非自闭的分析理性,而在于一种确信,即自然的山川形态影响着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由长期经验从自然中观照出的诸种图式,和这种先验的自然格局有可能最大限度的相符。因此,相关的思维与做法不是限于论辩,而是一种面对自然的,关于图式与验证的叙事。或者说,与文学不同,这是关于营造活动本身的叙事。这种验证,不仅在于符合,也可以对自然根据“道理”进行调整修正,它必然涉及一种有意义的建造几何学,但显然不是西人欧几里德几何,毋宁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
按这条思7维的脉络,必然谈到了园林。于是我听到王其亨先生谈起这些年他带学生参与北京皇家苑囿修缮的一些事,进而推及“自然美”这个话题,说到西人原本并无“自然美”观念,和“自然美”有关的事物是17世纪由耶稣会教士带回欧洲的。这些耶稣会教士也在欧洲建造了一些“中国式”假山,当时,欧洲人对这些形状奇异的假山的反应是“恐怖的”。
我们一路从巴黎聊到了马赛,谈了很多,至今大多已记不得了,但用“恐怖的”一词来描绘中国园林中的堆山的反应,我印象特深。它让我回想起20XX年第一次看北宋郭熙《早春图》原大高仿印刷版本的反应,那样陌生与疏远,是看小幅插图所没有感到过的。那种螺旋状盘桓曲折的线条,它所包围的空间深邃,成一种既自足又无限延展的结构,我脱口而出的反应是:如此的.巴洛克。有意思的是,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突然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回忆不起《早春图》上画的是树还是石头,但肯定,图上只描绘了一种事物,以图名推断,画的应该是树,但我的回忆里却更近于石头,非常类似太湖石的形态,或者说,非常类似生物器官的形态。这种内心的震惊与其说是心理性的,不如说是纯粹物质性的,一种陌生的物质性。
只就“形态”来讨论审美,我一向是回避的,这种讨论很容易掉入心理学的范畴和文学修饰,我甚至从来就不提“审美”二字。当我用“巴洛克”一词对应《早春图》时,也无意于掉入中国传统的西方传统的比较,这类比较已经成为中国建筑师空泛的习惯。我的反应是本能的,在更基本更具体细致的层面,这类相似性的差别让我想起明代人对同时代画家陈老莲的评价,老莲画的屈原,无目的游荡在荒原之中,人物被变形拉高,笔法如画园林中常见的高细瘦孤的山石,老莲自叙说其画学自古法,时人的评价是:奇怪而近理。需要注意的是,同一题材,老莲会在一生中反复画几十幅。我体会,“古法”二字并不是今天“传统”一词的意思,它具体落在一个“法”字上,学“古法”就是学“理”,学事物存在之理,而无论山川树石,花草鱼虫,人造物事,都被等价看待为“自然事物”。
同一题材,极相似地画几十张,以今天的个性审美标准,无异于在自我重复,但我相信,老莲的执著,在于对“理”的追踪。画论中记载的“荆浩画树”是类似的事情。宋初,荆浩以画松树著名,文中记载的是他在太行山的一次写生,呆在山中数月,围绕一片奇松,反复揣摩描绘,自觉已得松树生存的道理,但一位无名老翁,指出他的理解完全是错的,并有一番论述。那番论述老生常谈,让我生疑,而我的朋友林海钟,同样擅画寒林枯木,为了印证,他亲自去太行写生一场,回来对我说,那篇文字一定是后人伪作。但我的兴趣不止于此,一个人的一生,只对画松树一件事最有兴趣,这种异常的行为就超出了“审美”,更接近于一种科学的纯粹理论研究,但这种研究,决不脱离具体的物事。它也决不直接指向人,而是以一种没有人在,似乎绝对客观的方式直面自然中的具体事物,但又不是只在物理学或生物科学的意思上。这让我想起胡塞尔的现象学教学。他让他的学生围着一棵树揣摩一个学期。他的一个学生又举一反三,围着教学楼前的一个信箱,揣摩了一个学期。实际上,人这个东西,几件事物,几张图,就足以指引他的一生。
《早春图》给我的陌生感,即是我,或者说我们,与“自然事物”疏远的距离。一种客观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能力与心情的缺乏。它让我一下子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我第一次读艾略特的《荒原》时的感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记不得,什么也说不出”。
我的记忆把《早春图》上的事物与太湖石混淆,实际上就是一种视差。要看见周围的“客观事物”,就需要观法,一种决定性的视差。太湖石勾引起的是江南园林那个世界,但很长一段时间,园林我是不去的。在我眼里,明清的园林,趣味不高,样式老套。意义迟钝到几乎没有意义。过多的文学矫饰让园林脱离了直接简朴的自然事物,而令人关于园林的讨论大多是文学化的游览心理学与视觉,于我性情不合。两件事,让我有了重观园林的兴趣。其一是读童寯的关于园林的文字,我至今仍然认为,童寯之后就没有值得去读的关于园林的文字。因为童寯的园林讨论不是在解释之上追加解释,解释一件事是很容易的,童寯的文字是能提出真正的问题的。在《东南园墅》开篇,那个问题看似天真:“这么大的人怎么能住在那么小的洞中?”这个问题让我快乐。我突然看见一个世界,在那里,山石与人物等价,尺度自由转换。如果建筑学就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一种虚构,这种虚构就是和山石枯木一起虚构的,它们共享一种互通的“自然形态”,并不必然以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为基础的,建筑不必非方即圆。
第二件事,发生在1996年我在同济读书时,买到一本图书馆库存处理的英文旧书。内容是关于英国现代画家大卫霍克涅与一位美国诗人1980年在中国的一次旅行。书是那位诗人写的,插图则都是霍克涅的旅行速写。我一向喜欢霍克涅画中的意思,印象最深的一张,描绘一个人跳入游泳池的一刹那。游泳池是水平的,池边露出一座平房的一角,笔法是轻淡的,几乎是平涂,那个跳入水中的人画的也不清楚,裹在溅起的一片白色水花之中,水花的画法如书法中的飞白。这张画没有透视,可以说在叙事,但内容如此简单,也可以说是反叙事的,可以说在表现什么,也可以说是反对表现的。那只是一种沉静日光下的视野,那个时刻是绝对的,没有任何所谓思想,或者说,那目光是从加缪笔下的“局外人”看出的,那目光在他熟悉的整个世界和生活之外。在这本书里,有一张仿中国水墨画法的桂林山水速写:画的前方是他住的宾馆阳台的水泥栏板,上面正爬着一只毛虫,色彩斑斓,下笔细微,中国画家一向爱画的桂林山水却只寥寥数笔,成了背景。这张画同样没有透视,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纯真,感染了我。我明白了童寯在《东南园墅》一书中所强调的“情趣”二字的意思。童先生以为,不知“情趣”,休论造园。一片好的园子,好的建筑,首先就是一种观照事物的情趣,一种能在意料不到之处看到自然的“道理”的轻快视野。正是这种视野,使霍克涅关注那只毛虫的爬动,形成一种邀人进入的纯粹情景。呈现出一种以小观大,以近观远的微观地理。这种称为“情趣”的思绪,直接及物,若有若无,物我相忘,难以把捉,但是足以抵御外界的纷扰,自成生趣,并使得任何围绕“中国”、“西方”的似是而非的宏大争论变得没有意思。也许有人说霍克涅的画很有“禅境”,但我宁可回避这个用滥了的词语。
在1999年UIA北京大会青年建筑展上,我在自己的展板上写下了关于“园林的方法”的一段文字。在这里,指示出一种意识的转变,园林不只是园林,而是针对基本建筑观的另一种方法论。它的视野,正向“自然形态”的世界转移。但落在手上绘图,我很难画出非现代主义的东西。尽管以我对书法的常年临习,始终保持着和“自然形态”的联系,转化仍然是十分艰难的。在苏州大学文正图书馆,以小观大、由内外望已成一种自觉。在方正格局中,建筑没有先兆的位置扭转,互为大小的矛盾尺度,小场所不连续的细致切分,建筑开始自己互相叙事了,但语言仍然是方块和直线。
从20xx年始,我每年都去苏州看园子,每次去都先看“沧浪亭”。看是需要反复磨练的。记得看到第三次,我才突然明白“翠玲珑”这组建筑对我意味着什么,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
这座建筑单层,很小,四周为翠竹掩映。在园子游荡,经常会遗失它。即使看见,只露一角。如果不是十分热衷,也可能认不出它。即使知道,外表的细密窗格也没有披露任何内部内容。走进它一定是突然的,内部是结构十分清楚的,二次曲折,实际上是三间房子在角部衔接。接下来,连整体的空间形式都瓦解了,目光被分解到每一面墙上,每面白墙上的窗格差别只有很小的不同,外面的院墙贴得很近,竹子也贴得很近,光线是一种幽暗的明亮,如古物上褪去火气的光泽。因为曲折,人在其中是要不断转换方位的。每一次,都面对一个绝对平面的“正观”。“正观”就是大观,并不必然被物理尺度大小决定。家具的摆放决定了人面对每一个正方的端正坐姿,但曲折的空间,使从一个空间望入另一个形成一种平行四边形的展开,居正与灵动同时存在。实际上,内部空间很小,但却如此意味深远。人在其中,会把建筑忘掉,为竹影在微风中的一次颤动而心动。当我说“园林的方法”时,“翠玲珑”就是我意识到但还不清楚的建筑范型。童寯先生所说的“曲折尽致”,需要一种最简的形式,它就在这里了。
离“翠玲珑”几步,就是“看山楼”,看明白“翠玲珑”,也就明白了“看山楼”。它实际上就是垂直向度的“翠玲珑”。“看山楼”两层,下层为一石洞,但“自然形态”在这里被建筑化了。它更像一间石屋,石灰石形成的不规则小孔透入光线,这就是所谓“玲珑”。以前家里用一种景德镇出的白瓷勺,胎上扎孔,再施白釉,烧出来就成半透明的小点,也是“玲珑”。从底层上二层,就是一次曲折。见山还是不见山,登临俯瞰远望,都已“曲折尽致”了。水平与垂直,单层与多层,把“翠玲珑”和“看山楼”放在一起,就是一对完整的建筑范型。
那日,我从“翠玲珑”出来,站在“五百名贤祠”廊下回望,站了很久。一位欧洲青年走过,也站在我旁边,我就见他速写本上画着“翠玲珑”的平面草图,就问他如何认识。他说自己来自西班牙,学建筑,他觉得“翠玲珑”胜过密斯做的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我说“是的”。我的英文不好,不能深谈,就只对他微笑,他也对我微笑。那日空气透明,阳光分外灿烂。
“曲折尽致”,作为童寯《江南园林志》中造园三境界说的第二点,一般理解是在谈园林的总体结构。但按我的体会,园林的本质是一种自然形态的生长模拟,它必然是从局部开始的。就像书法是一个字一个字去写的,山水也是从局部画起的。对笔法的强调,意味着局部出现在总体之前。园林作为一种“自然形态”的建筑学,它的要点在于“翠玲珑”这种局部“理型”的经营。没有这种局部“理型”,一味在总平面上扭来扭去就毫无意义。“总体”一词,指的是局部“理型”之间的反应与关联。“理型”的重点在“理据”,“范型”的重点在“做”。
20XX年初春,为宁波“五散房”的“残粒荷院”,我在夯土院子中画出了一个我命名为“太湖房”的小建筑。“太湖”二字,暗示了它和太湖石的自然形态有关。它实际上是一个三层小楼,平面是5mx6m长方,每层理论层高在3—4m间,垂直向上,曲折二次。把它平放,显然由“翠玲珑”变出,竖放,从如石洞的零散小孔和从室内变到室外又返回室内的楼梯,就暗含着“看山楼”与其基座石洞的“理型”结构。但这个立放的曲折体形是有向背的,它是一个动作,我称之为“扭腰”,意味出自太湖石的孤峰。整个形体按最紧的极限控制,楼梯形状与形体的纠缠,很难处理。
这种高度压缩的意识,得自拙政园一座太湖石小假山的影响,在3m立方之内,这座假山经营了三个盘旋而上却互不交叉的楼梯,全部到达顶上的小高台。而台下,暗含一个小石洞,人可以进去的一个房间。如果说远香堂面对的是一座模拟的大山,这座小假山就是人工制作的“理型”,它们大小悬殊,但性质上是等价的。只有自觉限制在3m立方这么小,才觉出“理据”的力量,它的意味就如一座大山一样。远香堂前的大山更近于东晋的朴素山水,这座小假山则出现在《早春图》那种“自然形态”的研究之后,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若天开”。限于规范,在正常的房子里,像这座小假山般高度浓缩的山体意识的太湖房,我还没做出来。
如果建筑就是以空间的方式对生活这件事进行分类叙事,“理型”的建筑意义就需要可理解的表达,如在空间中象形造字,“自然形态”的“理型”就是以物我直接纠缠的方式造字,这种工作必然有一种纯粹的系列性。在随后的香山校园山南建造中,这种研究以系列性的方式展开。同时存在十几个太湖房,它们的形状几乎完全一样,但处境各不相同。我按其各自处境作了一个分类图表;1)混凝土太湖房立于石砌高台之上;2)bf墙太湖房成负形的洞;3)多空红砖太湖房半个嵌入墙体;4)混凝土太湖房立于门前,如计成所谓“巨石迎门”;5)混凝土太湖房立在狭窄的天井中,逼人的是混凝土纯粹的物质性;6)混凝土与木料的太湖房,立于门内庭院中,与门正对的“巨石迎门”,等等。讨论“自然形态”,材料的物质性与“理型”同样重要。这种物质性赋予“理型”一种生命的活态。未未对这事特别敏感,有一天,他到我工作室,见到13#楼南入口立面上的太湖房,就说:“这个立面怎么像某种器官?”
“翠玲珑”给我的另一个启示是,建筑若想和自然融合,就不必强调体积的外形。强调体积形式的做法是欧洲建筑师特别擅长的。“形式”,即Form这个词,指的并非只是外表审美造型,而是含有内在逻辑依据的“理型”,它显然借鉴了三维圆雕的做法。而在“翠玲珑”内,在一个简明的容积内,建筑分解为和地理方位以及外部观照对象有关的面。层次由平面层层界定。一幢平面为长方的房子,四个面可以不同。以两两相对的方式,形成由身体近处向远方延伸的秩序。作为平面定位基础的,是更大范围的山水地理地图。在象山山南13#楼及15#楼,西墙均被开有零散太湖石形状洞口的混凝土墙替代。建筑间的高密度与尺度,使这两个立面均无法完整的从正面看到,它们的完整只存在于思维印象里。外立面实际上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从内外望的视野。我们也可以说这两个立面都是从一座更大山体上切割下来,一座边界为正长方形的局部山体,理由只在轻飘飘的“情趣”二字,但是足以颠覆习常建筑语言的封闭与情性。就像我在苏州狮子林园子里常问学生的一个问题:这么小的园子里为何要放那么大的山体和水池?显然,在这种建筑学里,山水比房子重要。
在象山山南19#楼南侧,使用现浇清水混凝土,我发展了三个直接取自太湖石形态的太湖房。它们终于不再是方的了!三个,一个就是一个整体,参差不同成为系列。它们形状与方位,取决于19#楼往外望的视野,以及在一种空间压缩的意识下,人的身体如何与倾斜的墙体接触。它们的尺度尺寸,经历数十遍的细微调整,我有意不做模型,只在立面图上工作。模型做的太多,容易形成一种依赖,而这种强调人在其中的建筑,需要培养用心去想的能力,以及因局部影响整体而对细节局部有极好的记忆力。
讨论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之所以在前面不冠以“建筑”的,是试图重启一种人与建筑融入自然事物的“齐物”建筑观。但讨论它,就一定要讨论园林,且主要是现存的明清园林,则几乎是一种习惯。需要经常回溯到这种意识的源头,自然形态所关乎的,不只是园林。当李渔强调“真山水”一词时,即在批判当时山水绘画作茧自缚的状态,它也直接影响着园林建造。重返山野,一直是直接进入山野的直观,另一面,是对山水绘画图像文本的追踪,因为在图像文本里,记录了对山水观法的探究。山水绘画始于东晋,按钱钟书在《管锥篇》里所言,那时的绘画显然参考了山水舆图。真正从地面视角直面的观山画法,近距离的观山画法,始于五代,盛于北宋。在我的工作室里有四张图,都是1:1足尺的高仿复制品,包括五代董源的《夏日山口待渡图》、北宋郭熙的《早春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我经常观看揣摩。如果说20XX年画出的太湖房是和孤峰小山有关,同一时期开始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就是大型山体的研究,特别和上面几张画有关。
《早春图》上的“自然形态”是非常理据性的,包围着气流与虚空,自成内在逻辑,它是可以没有具体地点的。《溪山行旅图》里的大山,我在秦岭旅行时见过。从一个山谷望去,凸现在几十公里之外,浑然一团的。但范宽所用皱法与画树法,形成一种在远处不可能看见的肌理,此山犹如就在面前。画面下方的流水土丘树木,应是眼前的,却画的比远方更简略。应在远方的寺庙,又画得细节毕现。李唐那张图也是如此,满幅一座远方的大山,用笔粗犷,完全违反真实视觉。山在中部裂开,布满浓密树林,上面所施鲜艳绿色,因年代久远,如不是极好的印刷,几乎看不出来。但每根松针都可看见,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景象。这种视野如同梦中,比真实更加真实。这些做法,显然是自觉到平面与空间的区别,远与近的区别,在山内和山外的区别,以一种看似矛盾的逻辑把这些经验在一张二维的纸上同时呈现,一种既在此处又不在此处的经验。
既然是二维平面,也可直接看作建筑的立面。现代主义最盛行的“理型”就是方盒子。施工产业一旦适应它,这种做法就最经济简便。方盒子的边界是二维平面,但从这些绘画做法可知,这个盒子是可以在二维前提下被瓦解的。
关于《夏日山口待渡图》,我印象最深的是水平地平线和夕阳中的光。如果这张图作为江南一带城乡的审美标准,以齐物观点,将局部树木用房屋替换,就可知道总体意向与尺度应如何控制。实际上,这张图在所观望的横向范围如此宽广,图高只有500mm左右,不算前后题跋,图长就达7m,每次看这张图,都要把最大的桌子清理出来,这张图甚至不适合作为文章的插图。后来的宁波博物馆,我有意将建筑高度压的很低,边角微跌,这种做法强调的就是向乡野延展的地平线,伸到很远,而不是建筑形体的所谓轮廓线,更不是所谓标志性。我要求建筑顶边的瓦爿砌法密集使用暗红的瓦缸片,把夕阳的辉光固定下来。”
我想这篇文章阐述的不仅仅是关于宁波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更重要的是对他自己所执着的道路的叙述,用叙事的形式客观地审视中国文化跟建筑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我想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相比在这日益浮躁的社会。也许节奏跟压力会让我们忽视很多本质上的东西,尝试也好,探索也罢,我想只要心里有那么一根标杆在做出来的东西才值得推敲。
很多时候我在想,建筑设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以前做设计很多时候可能只是在追求表面的美观,或者是功能的合理,但随着时间的沉淀,我想建筑远远不仅仅是这些,之前我一直不了理解为什么建筑是一门综合学科,现在我才慢慢领悟其实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不仅仅是设计,文化、社会、历史都是不可忽视的,而做设计,我以为,只有这样,才经得起推敲,才有理由去打动别人。
这次参观,不仅仅是对大三的一次总结,更是对我自己大三的一次反思,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确定了自己未来的路,尽管我知道会比较难,但我相信,慢慢慢慢地,总会越走越清晰的。
一、前言
生产实习是建筑专业教学计划中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统一。在实习过程中,我以一个住宅小区为实习场所,参加工程施工工作,顺利完成了四周的实习任务。同时,也为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时间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内容
1、熟悉工程施工管理、技术管理
① 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落实技术岗位责任制和技术交底制,每道工序前必须进行技术交底并填写“技术交底记录”。
② 项目经理责成各专业工程师填写“施工日志”。工程经理应记录并保存一份详细的“施工日志”。“施工日志”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当天施工部位、该部位的施工人数、具体的施工班组、具体的现场负责人、施工用材料和设备情况、依据的作业方法或哪个技术交底、当天气候、当天施工部位的检验和试验状态以及施工中出现的问题等。
③ 工程施工过程中,由工程室负责现场劳动力调配、进度管理、机械使用和施工安全等工作,并保存相关记录。工程经理负责每周主持召开一次工程例会,总结上周的工程进度情况,找出工程实际进展同计划之间的差距,安排本周的工作。项目总工总结上周的施工质量状况,并对下一步的质量管理提出建议和要求。
④ 在施工过程中,执行自检、互检、交接检、专检制度,施工队质检员对每道工序自检合格后,填写自检表,经相关工班长签认后,由项目质检员复查、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不合格的工序必须进行返工,再次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项目通过建立联检制度,填写质量联检表,对各分项工程的质量加强控制。砼施工前必须填写砼浇灌申请。
⑤ 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由各专业工程师负责,按本质量计划“合同变更管理”部分的规定,及时传达到各业务口及相关施工队。
⑥砼、砂浆、防水材料由试验员负责取样,送公司试验室进行试验,合格后出具相应的试验报告。产品试验合格后方可发放。
⑦ 隐蔽工程项目质检员检查合格后,由专业工程师填写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报请业主或监理工程师验收。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在验收记录上签字后,方可继续施工。
⑧由技术室编制月进度计划,工程经理负责将月进度计划分解细化到每周每天,实行动态监控、量化管理,确保施工进度。
2、施工技术的具体操作
① 编写施工技术交底、参加技术交底会议技术交底是每一个分项/分部工程开工的前提,也是贯彻始终的技术指导,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其可靠度至关重要。因此,技术员在编写完交底后必须交技术室主任审查通过,方可向施工队队长进行交底。
② 参与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经过自检、互检、交接检后,再报项目部,由项目质检员复查,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我同时以质检员的身份参与了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上现场之前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如墙体配筋图、楼板梁的配筋图、模板施工图等。模板验收中主要检查板缝是否封堵严密、垂直度是否合格、测量模板安装是否满足房间开间要求等;钢筋验收则检查墙体的保护层厚度、箍筋间距、梯子筋以及暗柱暗梁的配筋是否符合要求等;抹灰装修则检查拉毛强度、面层平整度是否合格;防水层铺贴是否符合规范等。
③协助现场技术人员处理施工质量问题
主要是工程中出现的蜂窝孔、漏浆、露筋胀模、烂根等。
三、工程概况
实习单位:xx市天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xx市第一运输总公司利民街住宅楼
工程地点:xx市第一运输总公司二号院
监理单位:xx市天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xx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面积:6317。20㎡(其中地下室面积792。90㎡,阳台面积54。75㎡,阁楼面积423。4㎡)
计划开工日期:20xx。4(因某些原因迟迟未开工)
设计年限:50年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2级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级
建筑场地类别:Ⅲ类场地土
建筑耐火等级:二级
材料要求:
承重墙:240厚砖墙 楼板:保护层厚度20㎜ 构造柱:行混柱240*240
梁柱保护层:30㎜ 基础底板及基础梁保护层:40㎜
1。基础底板及其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基础垫层为100厚C15素混凝土。
2。坡屋顶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均为C20,其余层梁、扳柱为C25。
3。梁、板、柱混凝土等级不同时,其相应节点区混凝土应采用相交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最高值。
4。本工程所用钢筋有HPB235级,HRB335级两种。
基槽开挖
开挖桩承台基坑土方 → 灌桩芯混凝土 → 混凝土垫层 → 砌砖胎模、抹水泥砂浆 → 钢筋绑扎 → 安装模板 → 墙、柱插筋 → 浇筑混凝土砌体和脚手架工程
常用脚手架有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吊式脚手架、附着升降式脚手架及里脚手架。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由钢管、扣件、底座和脚手板等部件组成,门式钢管脚手架由门架、剪刀撑和水平梁架或脚手板构成基本单元,再互相连接增加梯子、栏杆等部件构成整片脚手架。升、降式脚手架施工工艺流程为:墙体预留洞 →脚手架安装→脚手架爬升→脚手架下降→脚手架拆除。
砖砌体砌筑包括:抄平、放线、立皮树杆、挂准线和砌砖等。在施工中应严格按照各工艺要求进行。要确保砖砌体符合“横平竖直、砂浆饱满、组砌得当、接槎可靠”的质量要求,并采取相应的保证措施。
砌块砌筑工艺流程为:运输→砌筑→勒缝→清扫墙面→埋设管线→安装门窗。
钢筋工程
1。基础底板及基础梁钢筋
①按弹出的钢筋位置线,先铺底板下层钢筋。一般情况下先铺短向钢筋,再铺长向钢筋。
②摆放底板混凝土保护层用砂浆垫块,垫块厚度等于保护层厚度,按每1m左右距离可缩小。
③ 底板如有基础梁,可分段绑扎成型,然后安装就位,或根据梁位置线就地绑扎成型。
④底板钢筋如有绑扎接头时,钢筋搭接长度及搭接位置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在中心及两端扎牢。
⑤ 根据弹好的墙、柱位置线,将墙、柱伸入基础的插筋绑扎牢固,插入基础深度要符合设计要求,甩出长度不宜过长,其上端应采取措施保证甩筋垂直,不歪斜、倾倒、变位。
2。墙筋绑扎:
① 在底板混凝土上弹出墙身及门窗洞口位置线,再次校正预埋插筋,如有位移时,按洽商规定认真处理。
②先绑2~4根竖筋,并画好横筋分档标志,然后在下部及齐胸处绑两根横筋定位,并画好竖筋分档标志。横竖筋的间距及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③为保证门窗洞口标高位置正确,在洞口竖筋上划出标高线。门窗洞口要按设计要求绑扎过梁钢筋,锚入墙内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④各连接点的抗震构造钢筋及锚固长度,均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绑扎。如首层柱的纵向受力钢筋伸入地下室墙体深度;墙端部、内外墙交接处受力钢筋锚固长度等,绑扎时应注意。
⑤ 配合其他工种安装预埋管件、预留洞口等,其位置,标高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构造柱钢筋的绑扎
① 向受力钢筋的连接方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② 画箍筋间距线:在立好的柱子竖向钢筋上,按图纸要求用粉笔划箍筋间距线。
③ 套柱箍筋
④柱箍筋绑扎
a。 按已划好箍筋位置线,将已套好的箍筋往上移动,由上往下绑扎。
b。 箍筋与主筋要垂直,箍筋转角处与主筋交点均要绑扎,主筋与箍筋非转角部分的相交点成 梅花交错绑扎。
c。 箍筋的弯钩叠合处应沿柱子竖筋交错布置,并绑扎牢固。
1。 梁钢筋绑扎:
① 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
②先穿主量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钢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
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力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同时配合进行。次梁上部纵向钢筋放在主梁上部纵向钢筋之上,为了保证次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将主梁上部钢筋稍降低一个次梁上部主筋直径的距离加以解决。
③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 应贯穿中间的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深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框架梁纵向钢筋在端节点的锚固长度也要符合设计要求。一般大于45d。绑梁上部纵向钢筋的箍筋,宜用套扣法绑扎。
④箍筋再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布置,箍筋弯钩采用135°,平直部分长度为10d。
⑤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mm处。梁与柱交接处箍筋应加密,其间距与加密区长度均要符合设计要求。
⑥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保证保护层的厚度。受力筋为双排时,可用短钢筋垫在两层钢筋之间,钢筋排距应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5。板的钢筋绑扎:
① 清理模板上面的杂物,用墨斗在模板上弹好主筋、分布筋间距线。
②按画好的间距,先摆放受力主筋、后方分布筋。预埋件、电线管、预留孔等及时配合安装。
③在现浇板中有板带梁时,应先绑扎板带梁钢筋,再摆放板钢筋。然后进行绑扎。
④在钢筋的下面垫好砂浆垫块,间距1。5m。垫块的厚度等于保护层的厚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模板工程
1。 模板安装前准备及安装注意
①合模前必须将模板内杂物清理干净
②模板与混凝土接触面应清理干净,涂刷隔离剂,刷过隔离剂的模板遇雨淋或其他因素失效后必须补刷
2。模板的安装
① 墙、柱模板安装:
在基层上弹出墙、柱模板的边线和控制线,然后将模板就位。先将模板临时固定,模板加固后用支撑吊线调整模板的垂直度,然后对模板进行最后加固。
②梁、板模板安装
③预埋件、预留洞:在已完成的梁、板模板上,根据图纸要求确定预埋件、预留洞的准确位置,并弹线标识清楚,然后将预埋件和预留洞的模板用钉子等固定在梁、板模板上。
④梁板后浇带模板处理:
⑤顶板后浇带模板安装涂刷隔离剂:离剂全部采用水质类隔离剂混凝土浇筑时模板检查: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设专人模板进行监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墙、柱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对墙、柱的垂直度进行二次检查。
2。 质量验收。
①划分检验批:
②验收组织
③技术资料验收
④模板外观检查模板准确,接缝严密,加固支撑牢固;模板隔离剂涂刷均匀,无漏刷,无污染钢筋;预埋件、预留孔洞安装牢固;梁起拱高度符合设计要求;垂直、平整等偏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4。模板拆除时注意不承重的侧面模板,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板而受损坏,方可拆模板;承重的模板应在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以后才能拆模板;混凝土拆模前要求填写拆模申请单同意后方可拆模。墙、柱及梁侧模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能保证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除模板而受损。梁、板底模拆除:梁、板跨度在2m以内时,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2—8米范围内时,其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大于8m的混凝土必须达到设计强度的100%时方可拆除。悬挑构件的模板拆除:无论其跨度长短,均要求必须在混凝土达到其设计强度的100%时方可拆除。梁底模、板模拆模前由木工工长填拆模申请单,依据试验员提供的同条件混凝土试块的强度报告,经项目主任工程师审批后方可拆除。
防水层
1、基层处理:涂刷防水层施工前,先将基层表面的杂物、砂浆硬块等清扫干净,并用干净的湿布擦一次,经检查基层无不平、空裂,起砂等缺陷,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2 刷底胶(相当于冷底子油)
3 涂膜防水层施工
4 涂膜保护层:回填土
1、施工过程
①填土前应将基坑(槽)底或地坪上的垃圾等杂物清理干净;肥槽回填前,必须清理到基础底面标高,将回落的松散垃圾、砂浆、石子等杂物清除干净。
②检验回填土的质量有无杂物,粒径是否符合规定,以及回填土的含水量是否在控制的范围内。
③回填土应分层铺摊。每层铺土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
④回填土每层至少夯打三遍。
⑤深浅两基坑(槽)相连时,应先填夯深基础;填至浅基坑相同的标高时,再与浅基础一起填夯。
⑥基坑(槽)回填应在相对两侧或四周同时进行。
⑦回填土每层填土夯实后,应按规范规定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再进行上一层的铺土。
⑧修整找平:填土全部完成后,应进行表面拉线找平,凡超过标准高程的地方,及时依线铲平;凡低于标准高程的地方,应补土夯实。
2、土方回填质量验收标准
①土方回填前应清除基底的垃圾、树根等杂物,抽除坑穴积水、淤泥,验收基底标高,如在耕植土或松土上填方,应在基底压实后再进行。
②对填方土料应按设计要求验收后方可填入。
③填方施工过程中应检查排水措施,每层填筑厚度、含水量控制、压实程度。填筑厚度及压实遍数应根据土质,压实系数及所用机具确定。
④填方施工结束后,应检查标高、边坡坡度、压实程度等
四、实习总结与感想
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让我在实践知识上有很大的收获。以前从课本上学到的指示,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印证,还学习了许多具体的施工知识,这些知识比理论更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习期间,我与技术人员、工人师傅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互相经常交流思想,尊重实习指导人的指导和安排。一进入实习工地,首先对整个工程及工地的基本情况有了了解,看了工程的建筑、结构施工图,了解了工程的类型、结构形式、工程的规模、生产工艺过程、建筑构造与结构体系、地基与基础的特点等,还了解工程的进度情况、技术力量的配备及工人的素质,及目前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准备采取的方案措施。通过看施工图,现场调查,与工人及技术人员交谈等方式,对工程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即知道工程已完成了那些任务,还有那些任务要完成,我将参与哪些工作等。
在任何工程整个建设过程中,土建施工都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白整个施工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从基础到主体,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关系到整个工程稳定,基础打不好,主体干的再漂亮都无法改变整个工程的命运,基础一旦出了问题整个工程就是一个豆腐za工程;
建筑从立项开始就决定了它的使用功能,设计只是为了完成它的功能要求,施工才是实现它的价值时期,也是一个资金消耗的主要过程,因此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必须保证它的质量,所以遵守建筑工程施工程序就是一个理所当然的要求。
施工必须坚持“先勘察,再设计,后施工”的过程,千万不能将其颠倒,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到时后悔也晚了。
我来到工地的时候工程基础已经打起来了,我只见证了主体的施工全过程,柱子是先绑扎钢筋在支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梁的施工是先支梁底模(当然脚手架得先施工好,通常脚手架是梁板同时支撑,一起施工),然后绑扎梁的钢筋,再支梁的侧模,再固定梁的侧模。再进行板的模板拼装;最后进行梁板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在施工混凝土浇筑作业时经常出现下面的问题:蜂窝、漏筋、孔洞、缝隙与夹渣层、梁柱连接处断面尺寸偏差过大、现浇楼板面和楼梯踏步上表面平整度偏差太大。
实习期间我整理了较多的工程资料,如《混凝土浇灌申请》、《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工程物资进场报验表》、《材料、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等。如《混凝土浇灌申请》,施工队在钢筋绑扎后项目部和监理验收通过,由项目部工程室专人向混凝土搅拌站报所需混凝土的方量以及地点,然后,混凝土运输车进场时需提交混凝土开盘鉴定等随车小票,由项目部填写浇灌申请,交监理存档。通过这些这些资料的整理,我了解了工程施工的相关程序和规范。
在实习过程中,我还了解了建筑业企业的组织机构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包括施工单位的组织管理系统,各部门的职能和相关关系及施工项目经理部的组成,和各级技术人员的职责与业务范围,还有在施工项目管理中各方(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的职责等。
这次实习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自己知识的匮乏,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包括书本上的和实际中的。增强了我回到学校踏实努力学习的信心,利用这次实习的机会接触社会,得到很好的锻炼,明确了在剩余的一年大学生活中应该发展的方向。而且也确实让我喜欢上了这个行业,我会努力的提高自己,以期代以后在这个行业中有更好的发展。
实习目的及任务:
目的是通过参观典型建筑,建筑工地,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感性认识,对本专业的概貌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增强我们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具体目的及任务是:
1、通过参观实际建筑,进一步提高我们对建筑文化、建筑知识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认识,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2、通过参观在建工程及阅读施工图纸,进行现场比较,进一步培养我们的空间想象能力,提高识读工程图的能力。
3、通过参观,运用所学知识品评建筑的优缺点,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欣赏水平,为下面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
4、通过实习,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熟悉房屋构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应用。
5、通过实习,培养我们劳动的观点,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实习地点: 景湖弯 ,天伦城 ,东。南院 ,岳阳水泥厂, 岳化集团
实习时间: xx年12月25日到xx年12月29日
实习计划及进度:
1:实习动员,分组安排 ( 25号上午 )
2:景湖弯建筑群参观 ( 25号下午 )
3:观看南院的规划方案视频和东。南院现场参观 ( 26号上午 )
4:天伦城工地参观 ( 27号上午 )
5:南院在建工地参观 ( 27号下午 )
6:岳阳水泥厂参观水泥的生产工艺过程 ( 28号上午 )
7:岳化集团参观火电发电过程及了解工业厂房 ( 28号下午 )
8整理实习报告 ( 29号 )
实习内容及要求
(一)建筑学知识
参观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参观特色建筑,了解分析以下内容:
1、根据所学知识,对所参观建筑组群的总平面布局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进行分析。
2、参观建筑物外观及内部,了解各层平面布局及房间布置,观察建筑外观特点。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建筑平面布局、空间造型和立面处理方法。
3、分析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是否符合要求。
(二)房屋构造
通过去参观在建工程现场情况,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该建筑物的结构形式、构造特点、建筑作法、承重方式、施工方式、抗震等级等;
2、了解该建筑物的地基及基础类型、构造形式及施工方法;
3、了解该建筑物的墙体类型、结构布置、细部构造及施工特点;
4、了解该建筑物板、梁、柱等的类型,配筋方式及其与墙、梁的连接构造,了
解楼地面、屋面构造及顶蓬构造特点;
5、了解该建筑的楼梯、阳台等的详细构造;
6、了解建筑物的建筑装修构造。
(三)建筑材料
通过去建筑工地和工厂实地参观,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水泥、砖、砂子、石子、钢筋等主要材料的规格、标号、特性及使用要求;
2、了解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标号、生产工艺所用设备以及养护要求;
3、了解各种钢筋加工情况;
4、了解火电厂发电的工艺过程
(四)建筑施工
通过去施工现场参观,要求了解以下内容:
1、了解各施工工种的工艺过程,生产特点以及各工种之间的配合及穿插作业情况;
2、砖混结构施工工序,现浇构件的施工工序;
3、建筑工程与安装工程的施工配合及工序要求;
实习收获和总结:
在孙超法和肖四喜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工地相关的规章制度,了解各种工程程序;通过阅读图纸,了解设计的意图、设计方案、施工细部;了解在工程建设中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并学习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等。
(一)建筑学知识
参观东,南院单体建筑及建筑组群,分析如下:
学校的总体布局采用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细胞模式系统化布局。各建筑组团有序发展,各组团都有自己的中心,并有便捷的步行系统于相邻组团联系,形成多个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同时也改善各专业封闭独立的传统布局,以整体集中、个性独立的方式既满足学科交叉、高效便捷的要求,又满足各局部功能相对独立的要求。新校区规划以生态环保意识为指导,人与自然共存。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营造高雅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在单体布局中尽可能满足节能通风和环保的要求。充分利用基地现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规划不仅对原有环境进行保护,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突出建筑群布置的层次感,同时加强校园环境景观的配套设计,还注意从更高层次来创造一种学府氛围,把人文环境的营造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
校园的规划除了生态环境方面的考虑,还体现在不用尽现有资源,为将来发展留有余地。采用动态发展的原理进行规划,制定利于扩展、具有弹性的校园总体规划,不仅考虑分期建设的可行性,整合新建筑与现有校舍的功能布局,做到远近期结合,注重节约用地,给远期发展留有足够余地,实现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观察建筑外观特点:
建筑面积:10600m2,5层,框架结构 建筑的入口对于建筑如同人的脸部一样重要。它的入口处理的很好,又满足了功能的要求,同时建筑总体比例非常合理、协调。
建筑面积:5860m2,3层,砖混结构 它的屋顶如同音乐中主旋律反复出现一样,产生和谐统一美感。
在化工楼参观时发现屋面设有好多的消防管道,同时又设了安全通道。也在景湖弯的地
下停车场设有自动消防管道,一有险情就会感应到,自动打开喷头,及时解除险情。这些都是为了满足建筑的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
(二)建筑施工
通过去参观天伦城,景湖弯,南院在建工程现场情况,一进到施工区,我们一眼就看到了建筑的结构主体,当时结构主体给我的感觉就是不像建筑和不好看。
这个可能是因为它和我所看到的过的已经建好并投入使用的楼不同。主体前面有个很大的场地,这个场地是堆放建筑材料用的,可以看到所堆放的建材主要是钢筋,有水泥、砂、石之类的建材,我们跟着现场管理员上了楼,我们踏上用钢管和铁网搭接成的梯子,开始觉得很危险,四周都有伸出来的钢管或铁条。二三楼的模板和支架已经拆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支撑上部重量的柱子很大,大到使我们都觉得层高变小了。在承重柱的四周有很多构造柱,它们是用来加大墙的强度的,以避免因墙身过长导致容易坍塌。一路上去,我们看到上面几层楼板的支架还没有拆,这些支架是用钢管和模板组成的,钢管很密,可见要承受完全没有强度的混凝土板和梁需要很大的支撑力。
上到最上层,我们看到工人们还在绑扎钢筋,柱和梁的钢筋已经绑扎好并放到了模板预留的槽里。我观察了其中的几条梁和柱,就像老师说的:梁的下部是首力筋,主梁有九条,次梁有六条;上不是架立筋,主梁和次梁也不同;受力筋和架力筋之间用箍筋绑扎。而柱子就不一样了,三四条梁要交汇于柱,就必然要使梁的钢筋穿过柱子,这样使得柱头的钢筋十分密集,同时浇筑混凝土时也要注意密实。板的配筋一般有受力筋和架力筋,受力筋在下方,分纵横两路;架力筋在上方,也是纵横两路放着。摆好的钢筋就要用铁丝绑扎好,为了保证面筋不被踩低下去,还要用马蹄筋将其抬高。在看板筋时我们发现连同钢筋一起铺设的还有电线管,这是电专业和结构专业合作的一个体现。在工地我向工人也了解了一些情况,比如, 在砌墙的过程中,如遇到墙要转角或相交的时候,两墙要一起砌起来,在留槎的过程中,可以留斜槎,如果要留直槎,则必须留阳槎,且要有拉结筋,不能留阴槎。比如,钢筋的绑扎,底层基础钢筋的绑扎首先要放样,每一跨度里钢筋的接头数只有25%,即4根钢筋里只有一个接头,另外,接头要尽量放在受压区内。
天伦城的建筑物都是采用框架结构, 它的墙体都是用填充的方法实现的,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地方已经填充好了,有些地方还没有填充。南院的综合教学楼和学生宿舍都是采用砖混结构,同时在南院学生宿舍当时正在搞基础,我们也看到了它采用的是桩基础,由于那的地基比较好,基础只有2米。在南院的时候工地正在打桩,我把打桩的全部过程也大概看了一下,也向工人师傅了解到了打桩机,他们所用的是柴油打桩机。
河南高考排名1955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外国语大学和湘潭大学兴湘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黑龙江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甘肃高考排名5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和天津城建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715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看守所领导的述职报告
体育老师的实习报告(通用五篇)
社会写实习报告汇总八篇
车间实习报告三篇
体育老师的实习报告(通用五篇)
社会写实习报告汇总八篇
车间实习报告三篇
自动化生产实习报告合集10篇
有关物流大学生实习报告四篇
酒类实习报告范文锦集九篇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在新疆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河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河北高考排名1849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746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要多少分宁夏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湖南师范大学在云南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广东高考排名2474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在宁夏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的审计学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安徽高考排名2639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安顺学院要多少分广东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东高考排名94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67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洛阳科技职业学院要多少分甘肃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46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数控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和辽宁工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在内蒙古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四川高考排名142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高校生施工实习报告
电脑维修实习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银行实习报告三篇
教师实习报告范文(通用三篇)
关于水利工程的实习报告三篇
师范专业毕业生个人的实习报告
关于水工的生产实习报告
实用的毕业实习报告九篇
保管站实习报告
关于暑期幼师实习报告
药学专业写实习报告合集七篇
实习生实习报告汇编六篇
关于设计类的实习报告汇编7篇
专业实习报告模板锦集五篇
物流专业毕业生实习报告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