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大意浅析
《华严经》讲众生证入一真法界并不是件难事,森罗万象之法,无不是让你悟入法界之媒体,也就是说行者普贤行,无论何种行,借语言文字等相融贯在自性心中,就能契入毗卢性海。
一、引 言
中国的佛教,素来以大乘经典为主流。自从《华严经》传译中国,直到思想体系完善、重重无尽,圆融无碍观,凝聚了中国人的心声。从全经内容看,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境界;第二是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历位,需要圆满哪些行愿;第三部分以善财童子南游,一生成办,入普贤三昧,证入毗卢性海。本篇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目的想与大家共同来欣赏华严以及了解此经在中国传译弘布的情况。
二、《华严经》的三种译本
1、《大方广佛华严经》六十卷
又称为晋译华严。东晋沙门支法领,从于阗(今新疆境内)取回梵本,华严前三分为三万六千偈。到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由吴郡内使孟,右卫将军褚叔度,恭请佛驮跋陀罗(觉贤)尊者主持法业,慧严等百余人,在道场寺译成六十卷华文。
六十卷《华严经》虽译成文,当贤首国师(华严第三祖法藏大师)奉诏宣讲六十华严时,深感经文不能连贯,认为必有欠缺,适逢中天竺地婆诃罗(日照三藏)来华,携有华严经的第八会,经二师校勘,复礼法师执笔,慧智译语,补足原文,遂成《华严经》六十卷的完本,共计三万六千偈,三十四品。
2、《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
唐·武则天,特重华严之极,希望更加求得详尽的华严经,派使者访于阗梵本。实叉难陀(喜觉)尊者携来梵本华严,在证圣元年(695),东都大内遍空寺译成华文,武则天亲临译场,并且为此写序及提品名。由南天竺沙门菩提流支,义净三藏,同宣梵文后,更付沙门复礼、法藏等人,在佛授记寺润饰辞藻,到圣历二年已亥(699)完成了八十《华严经》的翻译,人们常称为新译华严。
3、《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四十卷
南天竺乌茶国王手书此品,于德宗(李适)贞元十一年(795)十一月十八日进贡。德宗帝获此梵卷,于贞元十二年(796)六月五日,诏般若三藏(罽宾人,德宗时游华)于长安崇福寺译成四十卷,十四年(798)二月二十四日完毕,称之为四十华严。其实也可说成是前二部华严入法界品的展开。
在中国拥有三种译本华严,前后持续三百多年传译,那也是一项艰巨的译经任务,从另一个角度说,《华严经》在中国的影响非凡.真正要弄清楚华严圆融无碍,重重无尽的思想,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华严宗人长期以来研究、弘扬,要一目了然,岂非小事?所以借此机会缅怀沤心先贤,是他们为我们后学华严者铺平了道路,从华严经学到华严宗学,再到华严禅学,最后发展到华严易学。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不再为此大经而生畏。三部华严经篇幅不同,但各占优势。六十华严篇幅不多,可它却具备 了八十华严的精神实质,之所以受学界的重视;四十华严虽然精辟,义理含蓄,一般人是难以达成毗卢之性海;八十华严文广,在教界义为更完善,多择以诵持、研究。佛教史上,曾经有两位大德对八十华严进行纲要性地系统化。
三、对《华严经》的两种不同划分
1、清凉澄观大师的分法
澄观(738——839)大师是华严宗的第四祖,他一生专精华严,承师之学并加以发挥。同时,吸收了般若空义,涅槃佛性,法相赖耶染净,以及运用《起信论》的一心二门,随缘和不变的思想,更明确地提出了四法界说,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单讲华严经就有五十余遍,著述四百多卷,仑对华严宗的贡献并不次于法藏大师,甚至还有超前之说。澄观大师不但在教界绰越,在当时社会地位也非常显赫,成为七帝之师,七帝代宗、德宗、顺宗、宪宗、敬宗、文帝的敬重,他先后受赐为镇国大师、清凉国师、大照国师、大统国师、任天下大僧录、僧统等美称。
澄观大师义为三十九品,八十卷的《华严经》是毗卢遮那佛于菩提场,七处九会(人间三次,天上四次)同时顿演,一真法界。他根据教、理、行、证分成四分,又从因果关系分成五周。所谓四分是:举果劝乐生信分,初会六品经文是;修因契果生解分,二会至七会三十一品经文是;托法进修成行分,离世间一品是;依人证入成德分,入法界一品是。五周者即:所信因果周,初会六品是;差别因果周,从第二会到第七会随好光明品是;平等因果周,第七会后两品是,是普贤行品和如来出现品;成行因果周,第八会离世间一品是;证入因果周,第九会入法界一品是。澄观大师又根据传统的三分法,他以为《华严经》的序分应是初会六品经;从第二会到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止为正宗分;从法界品文殊从善住阁下为流通分。澄观大师并不停于三种分法上,另外找到了分科的根据,从信、解、行、证方面将全经分成四分,又从因果方面分为五周。从因果来贯穿凡圣,世出世法无不具因果。佛教尤其重视人生解脱,上至成佛,下齐六道众生,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领域,无不被因果网罗,所以因果具周遍义。
2、方山李通玄长者对此经分析
李通玄是位居士,以吃枣子和柏叶饼淡泊生涯,潜心华严,因此得名枣柏老人。著有《华严经合论》一百三十卷,《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四卷。《华严经》处处以十字表圆满义出现,以此缘故,李长老借十而分判全经,就此对七处会的说法,作了一番表述,他认为三会普光殿说法,从凡情角度看还有往返,来去之执,遂而提出了十处十会四十品的说法。比如在初会有十菩萨众,十众主神、十众天子、乃至舍那十身、十定、十忍等等,无处不以十体现华严圆满无碍之意,这无尽法门莫不是一真法界心,一大缘起。
李通玄从传统分法认为世主妙严品为序分;如来现相品以下为正宗分;如来出现品以下为流通分。在流通分中清凉大师则从法界品尔时,文殊从善住楼阁下为流通分。李通玄认为全经内容可分为五位法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三周因果,即从初会世主品,到毗卢舍那六品为一周,乃佛自分五位因果,是举果劝修见道分。二会(从佛名号品)至八会(如来出现品),三十二品为一周,乃进修者五位因果,是设法治习修证分。九会离世间品,明果后利生常道,通为设法治习修证分。第十会法界品,善财南游为一周,乃圆彰五位因果,是去言依行圆彰法界分。二种常道,离世间品,同生不染,利生常道,法界品,忘修绝证,佛果常道。
方长者从五位、三周、二种常道来剖析华严经。总言之,两前辈的作法,为后来研究华严经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释经题及译者
1.释品题——《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梵语是Buddha^vatam saka-ma-ha^-vaipulya-sutura,意思是佛华严大方广经,简称《华严经》。此经是佛初成正觉,在菩提场,针对文殊、普贤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的。大者心之体;方者心之相;广者心之用。心本无名,强名大方广。佛者能觉全体大用的人。华者觉悟的因素,严者万行之因花庄严佛果。经题七字,全在说明体、用、因、果。也可以说以毗卢法身为体;文殊妙智为用;依智断习,普贤妙行为因;习尽圆,弥勒补处为果。梵语毗卢遮那译为光明遍照,法身遍一切处,即是本觉妙性。华严以此为体,指示众生见自妙性即证法身。梵语文殊师利译为妙德,七佛之师,华严依文殊为用,即是依体起妙用,换言之,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善巧方便度脱众生出苦轮。普贤谓德无不遍曰普,上求菩提(成佛的最高境界),下化六道众生为贤,普贤代表一切菩萨广大行愿。普贤有因位、果位不同,因位普贤即是在成佛之前行菩萨十度万行,也可说是众生本具毗卢遮那佛性,而圆满普贤果位的就是毗卢遮那佛,在初会中特别强调一切众生本具足毗卢遮那佛果德,只要坚硬信自己与法身佛无别,虽现处凡夫,依智断习,妄尽还源,本具佛性自然呈现,是种不假外求的,就在一心念间,以普贤行因花庄严毗卢果海,所以说一部经题就能全部包含经之意义。
2、此经译者——实叉难陀
《华严经》八十卷的译者实叉难陀,在三种译本中已有介绍,根据宋·赞宁《宋高僧传》记载尊者圆寂年岁,可以推算尊者生于(111——170年),世寿五十九岁,即景云元年(170)十月十二日寿终,依外国法葬。十一月十二日焚化舌犹存,十二月二十三日,由弟子悲智,勒使哥舒道元送灵骨及舌归还于阗,起七层塔供养,号称华严三藏塔。他先后译出:《华严经》八十卷、《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等经。
五、根据清凉大师的分法进行阐述华严大意
实叉难陀翻译的八十华严,澄观大师分成七处九会,七处即七个地点: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自在天宫、第七、八会都在普光明殿、最后逝多林,实际上普光明殿二次重复,故说为七处。如果不迭地处则是九处九会。这一段是全篇的中心部分,由于经量长,所以只是将每会的大意,中心谈谈。
1、初会菩提场
第一会是佛在摩竭陀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今印度菩提伽耶),毗卢遮那佛放齿光、眉间光加被普贤菩萨入毗卢藏身三昧,说出了毗卢遮那佛成佛的果德、依正庄严、此会共有六品十一卷。在四分中属举果劝乐生信分,五周中属所信因果周。六品是:世主妙严品第一、如来现相品第二,普贤三昧品第三、世界成就品第四、华严世界品第五、毗卢遮那品第六。世主妙严品为一经之总序,揭示了毗卢遮那佛法身妙德,展示了正觉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的种种广大庄严,以及集会大众叹佛、闻法,惟有行普贤行的人才能默契毗卢性海,这种热闹非凡、状观的场面,甚至会场的师子宝座都是众宝严饰,犹如因陀罗网、珠珠互映,重重无尽,智入三世,了知心佛众生三业密意,心境融通炳现,喻佛的智慧如大海一样同时印现星空万象,意思是要坚定众生对毗卢舍那的信念,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如来现相品中,如来现瑞相以回答诸菩萨,及一切世主提出的十八种佛法和十九种世界海。如经所言:
“尔时诸菩萨。及一切世间主。作是思维。云何是诸佛地。云何是诸佛境界。云何久是诸佛加持……哀愍我等。开示演说。又十方世界是海。皆为诸菩萨。说世界海。众生海。佛海……一切菩萨智海。愿佛世尊。亦为我等。如是而说。”
佛说法放光都是有原因的,不是所有的法都能用语言文字表述,正因华严会上来的菩萨及一切世主,提出的是佛境界等,这种境界唯证了知,是不可言思虑绝,所以如来以放齿、眉间光回答所问的佛法及世界海。
普贤三昧品,普贤菩萨是一切菩萨行的代表者,为此会会主,唯有普贤行者方能悟入佛果境界,称性说法,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世界成就品,诸佛世界与众生世界,从平等法中是无二无别,但因业力的不同,呈现在他们心里就认为世界千差万别、形状。本质等差殊,所谓无边世界、刹尘国土,或染或净,皆依众生心生染净故。
华藏世界品,是毗卢遮那佛居住的地方,由无数风轮,众香水海,尘数世界种,相依而住,形成世界网中心有一世界种,有二十重,法藏世界就在十重风轮上,香水海藻香幢大莲花内。五卷经文也不能详尽江藏世界,因为数大千至恒河沙为一世界海,恒沙世界性为一世界种,世界海风有世界种,这都是毗卢遮那佛过去无数刹尘劫承侍诸佛,换来的今日法藏世界。
毗卢遮那品,前五品是说毗卢遮那佛依正的果,成就法藏世界的`因。这一品说明佛之本因,古今毗卢遮那佛同居法藏品,所谓三世诸佛,佛佛道同,因果无别。到此为所信因果周讲完。
2、二会普光明殿
第二会说法的地点是在普光明殿,在菩提树东南三里尼连禅河曲内,是龙种族人为佛所造的。这会由文殊师利菩萨为会主,世尊放两足轮光,其内容有六品四卷,即如来名号第七,四圣谛品第八,光明觉品第九、菩萨问明品第十、净行品第十一、贤首品第十二。此六品主要阐明十信。所谓十信者是:一信心、二念心、三精进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护法心、八回向心、九戒心、十愿心。在四分中属修因契果生解分,五周中属差别因果周。
如来名号品,这些佛名尊号,代表了不同众生根机差别,随众生欲乐而示现不同佛身、化身、应身,策励众生,所以才有众多佛名。
四圣谛品,四圣谛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即真理,文殊菩萨将四谛法门介绍给法会众,让他们当下体认无明、业识招感的苦果,若因,是谓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一切法皆是自心妄执根尘幻象,若能除去攀缘心,相续心,还有何不了,既然如此,一切色心诸法,莫不是让你悟入实相的真理,苦等诸相能让你悟道它的虚幻性,这就是圣谛。
光明觉品,世尊从足轮放光,照遍法界,教导众生从般若慧中求得解脱。如经云:
“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一”与“无量”是从两个方面讲的,“一”指诸法同具一真如之理体,“无量”是从现象界探讨事物的,具有千差万别之相状,相状,虽表现不同,但实际是同一实相。从另一角度考虑,“一”与“无量”也可说成从某一事物去了解所有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共性与个的关系是不即不离,所以说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之间互不妨碍,二者互为圆融,即性不碍相,相不碍性,华严经中的思想物质就是性,相圆融无碍,再进步推出事事物物重重无尽,这样说来佛境和众生心境又有何差无差别可言呢?
菩萨问明品,文殊与九首菩萨问答,正式说明十信慧解的真理。九首即九位大菩萨代表,他们从不同世界、修诸梵行,共同来到法藏世界,文殊菩萨提问,一一菩萨解答,如经所问散在此品中,象觉首等问,既然心性是一,何故有种种相差别而各不自知?觉首认为众生的心性与业犹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诸法自身是空无自性,岂有知的产生?若说有知这是众生妄心分别执著,在强名上更附上妄执,误认为众生有颗心,在造业、受报、没有悟道心随缘妄执成好、坏、美丑,如此看来诸相外尘由妄执所成,它是种虚幻不实的东西,妄相不生,心又何处可得,是故经说诸法各不自知尔。通过九首与文殊问答说明十种甚深,即觉首明缘甚深、财首明教化甚深、宝首明业果甚深、德首说法甚至深、目首福田甚至深、勤首正教甚深、法首正行甚深、智首助甚深、贤首一道甚深、文殊佛境甚深。彰显万法理性一念圆顿,念即无念,两无栖寄。
净行品中反应了如何从信中实践,从身、口、意三业中净治无明尘劳以成净行,染不能染则一切行为净行。从在家居士到出家比丘,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表菩萨行为,于一切动中静中,皆发大愿,从愿中使其行为清净。也即是依理而入,随事而行,达成理事融通。以清净心修习十度万行,使三业清净、庄严。文殊菩萨用“善用其心。”于一切生死法中,愿求离于造作之念,不生希求后有之心,以悟入涅槃,文殊宣说一百四十一大愿,大约分十段:一在家时十一愿、二出家受戒时十五愿、三坐禅观七愿、四起坐著衣时六愿、五盥水时七愿、六乞食时五十五愿。总之,前十一愿为在家菩萨所行之净行,后面统统讲出家菩萨的日常生活,所谓十善道戒是通于在家、出家菩萨,作为菩萨应以大悲为首,不作罪、不思罪、不怖罪走向社会各个阶层。
贤首品,以贤首菩萨为品名。依十信法门,发心进修,所证功德与佛同等,无作性用,出入自在,心境皆无差别。十信心满速证初位,生如来家,住法王法,此为第二会竟。
3、三会忉利天宫
第三会在忉利天宫,世尊放两足指光,法慧菩萨为会主,入无量方便三昧,说十住法门,共六品三卷。六品者升须弥顶品十三、须弥偈赞叹品十四、十住品第十五、梵行品第十六、初发心功德品十七、明法品第十八。分、周同上。
升须弥顶品,从十信心满,始住法王法,生如来家,永不退转,从凡夫进升到贤位,此品论及到佛陀不离光明殿而怎样为忉利天人说法呢?难免产生疑问,首先应该明白佛的法身遍一切,超越时空的境界犹如虚空。比如象空中一轮明月,千江水呈千江月,清净法身没有离开觉性,如舟各向南北行驶,月亮也随其行,天空的明月实只有一轮而已,以此可说明如来不动普光明殿同样能在忉利天说法。再仔细推量,佛说法如同阳光普照大地,没有时间先后之别,只因众生根机有别,闻到的佛法呈现差异,一音演教,各类众生各得其解。
须弥偈颂品,法慧等十菩萨曾于十月佛所净修梵行,十住以智为体,慧为用,则无明烦恼除,清凉如月。众生本具如来法身智慧,只因障生智隔,不能了自心性本具,成就慧身智慧不由他悟,唯在方便善巧治伏其心,即得梵行清净。
十住品,十说十住语义,即一发心住、二治地住、三修行住、四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七不退住、八童真住、九法王子住、十灌顶住。如此说来绍隆佛种,荷担如来家业,岂非小事,不到法王子住不名佛子。若欲成佛,必达十智处灌顶位,如王太子即将成王。
梵行品中正念天子问法慧菩萨,云何而得梵行清净?答曰:应观察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十法,于其中知身等十法则是有作有为之法,不名梵行,梵行者于身等十法无所取、舍、能、所等执著,心境双泯不寄,堪称梵行清净。
发心功德品。修十住法所谓功德无量无边,功齐果海,如《文殊五字真言》中说的:“发心证果的无别。”
明法品,精进慧菩萨问法慧菩萨,云何于佛法中修行清净,不舍波罗密门。菩萨应该广泛行一切白净善法,精进不放逸,续佛慧命,为令众生完成佛道,第三会竟。
4、四会夜摩天宫
第四会如来放两足趺光,功德林菩萨为会主,入菩萨善思惟三昧,说十行法门共四品三卷,四品是:开夜摩天品十九、夜摩偈赞品二十、十行品二十一、十无尽藏品二十二。分、周同上。
夜摩偈赞品中觉林菩萨,承佛神力,遍观十方,而说颂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皆不离众生心,染净诸法未曾离心,心便成了万物之主。菩萨行十种行应观法界性,唯是一心作。何为十行?即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违逆行、四无屈绕行、五无痴扰行、六善现行、七无著行、八难得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是为十行。这里虽说十行,但实则不止,时常应以十贯穿无尽圆满,才能展示华严十十无尽。菩萨行无量法门时,他们的精神难能可贵,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菩萨了诸法性,唯从自心,非从外求,亦非外界所与。
无尽藏品,菩萨心境,行为无量无边,犹如虚空无形无相,随圆成圆,随方现方,虚空本无相叛乱可言,同样,菩萨心行象虚空一样,随众生的需求而应化各类,亦无应化可得。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安徽高考排名177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61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732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湖北高考排名227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671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1022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418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539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高考排名217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645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佳木斯职业学院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80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
佛教典籍大方广佛华严经简介
坛经思想简析
坛经·行由品的三个偈语
佛语经典句子语录
坛经中慧能“不识文字”的修辞意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有感800字
大方广佛华严经修慈分略注
坛经的明心见性
坛经的自由观与戒律观之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