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的心性与佛性略探
学法者接着要将佛性种子不断灌溉,使之成熟(成就种智),须修「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此二三昧与「般若三昧」都可归入无念一个法门,实践时是定慧并修。
一、前言
现存的《六祖坛经》有多种版本,以敦煌本为最古,今以此本所提及的「佛性」作考察的主要范围,并以曹溪本作为补充说明之用。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提到「佛性」一词的有下列四段:
(1)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2)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
(3)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4)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
至于「心性」一词,敦煌本未用这一术语,曹溪本《六祖坛经》则出现一次: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将此句与上列(4)「佛性外行恭敬」,可以看出有相同的意涵,今一并处理。佛性是佛教心性论的核心所在,以下探讨时,引用南北传佛法共许的《阿含经》作依据,来厘清心性的意义,并用以解说《坛经》中所提到的「佛性」。
二、佛性的世俗面:心的认知功能
首先要掌握佛教心性论的「主角」就是众生之心。众生心的性质,是有认知的功能(有别于无情之物),并依缘而伴有不同的心所(如,贪爱、无明)。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下,生起了六识,有认知色、声、香、味、触、法的功能,这就是心的基本性质,能够明白地认知对象,不同于没有生命之物质,经典上将心的这种基本性质称之为「光明」、「光净」,在《长阿含经》中,释尊说:
识无形、无量、自有光。(T1, p102c)
南传《增支部》中,释尊又说:
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却为客随烦恼所杂染,而无闻之异生,不能如实解,故我言无闻之异生不修心。诸比丘!心者,是极光净者,能从客随烦恼得解脱,而有闻之圣弟子能如实解,故我言有闻之圣弟子修心。(《汉译南传》19,p12)
此处指出,无始以来众生之心具有光净的认知性质,同时有无明存在而生起客随烦恼,如果不去听闻正法来修心,就会由于杂染而轮回下去;如果去听闻正法来修心,就可灭除无明,解脱了客随烦恼而不再轮回下去。
若将「众生心的认知功能」称作佛性,那么就会得到「众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结论。所以敦煌本《六祖坛经》中说:
(1)惠能答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2)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
此处所提的獦獠与和尚、愚人和智人所共通的「佛性」,就是众生心都具有的认知功能,这一觉知的功能人人皆具,与个人的出身背景无关,所以说「佛性即无南北」、「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差别」。在这观点下的「佛性」,就是众生的心、意、识,具有觉知的功能,是会依缘而改变的,是属于世俗谛。无始以来,众生之心一直有「心所」伴随着,心所也是会依缘而改变的。依据阿含的根本教导,释尊说:
愚痴无闻凡夫,宁于四大色身系我、我所,不可于识系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少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不停,种种转变,异生异灭。譬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种种变易,异生异灭。(T2, p82a)
所以,探讨佛教的心性时,不可将这颗剎那生灭的心、意、识,执为「常、我、我所」。以上指出,一方面要掌握心性论的「主角」是众生之心,这一主角具有认知的功能;一方面要知道这「主角」是剎那生灭的。由于心、意、识的剎那生灭,所以,心是可以依缘而变化的,是可以从凡夫之心修成圣者之心;在整个变化过程中,先前之心与后来之心虽有关联,但不是完全相同,至少一个是凡夫之心,一个是圣者之心,由于依缘变化而提升,所以说「迷即为愚,悟即成智」。以上将佛性建立在心的世俗认知功能,可以说是以「性觉」为重。但若将「性觉」强调过了头,将此觉知之心说成在凡夫阶段就具足种种功德,常恒不变,并认为修行只是反本归原,如此把佛性视为真常之心,那就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符缘起的法则了。
三、佛性的胜义面:心的无我
佛教部派对心性本净或不净有不同的看法,《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中说:
有执心性本净,如分别论者。彼说心本性清净,客尘烦恼所染故,相不清净。…彼说染污、不染污心其体无异。谓若相应烦恼未断,名染污心,若时相应烦恼已断,名不染心。如铜器等未除垢时,名有垢器等;若除垢已,名无垢器等。(T27,p140b)
今先掌握「光净」的意义,依据上文所述的观点,第一个合理的看法是将「光净」理解为心的认知功能,这是世俗谛的性质,如此,心上有无明烦恼时,称为染污心,就像有垢的铜器;心上去除无明,呈现出明时,称为不染心,就像去垢后呈现光泽的铜器。可看出「无明」与「明」这二心所,是处于「前客」与「后客」的地位,而心王这一主人,前后是剎那变化的,不可执为是一,就像去垢前后的「铜器」其实是无常而非完全相同的。至于如何去「垢」?则有待外缘的促成,去除「无明」也是如此。从凡夫之心修成圣者之心的整个变化过程中,先前之心是光净而杂染的,后来之心是光净而解脱的。先前带染的之心与后来离染之心,其认知功能一直是光净的,所以分别论者主张「心性本净」。
第二个合理的看法是将「光净」理解为心的无我性、空性,这是胜义谛的性质,如此,自性空的心上有无明时,称为染污心;自性空的心上灭除无明而生明时,称为不染心。从缘起无我的立场来看,所有众生之心都是自性空而无我的,若将「众生心的空性」称作佛性,那么就会得到「众生都有佛性」的必然结论,这是依胜义谛来看。此处将佛性建立在心的胜义空性,也可以说是以「性寂」为重。但若将「性寂」强调过了头,忽视心的世俗认知功能的提升,那就落入「有理无事」,尚未掌握整体的中道。
回到敦煌本《六祖坛经》的句子:
(3)惠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此处第(3)段提出「佛性常清净」,什么是「清净」?依据前面心性论的分析,第一个合理的看法是将「清净」理解为心的认知功能,这是世俗谛的性质。第二个合理的看法是将「清净」理解为心的无我性、空性,这是胜义谛的性质,表示心的「无我性」是永远不变而一直保持清净的,因而「何处有尘埃?」
如果由实践面来看,「清净」意谓着惠能自己的修行,一方面已将心的世俗认知功能达到内心光明而稳定,遇到顺境、逆境,烦恼的尘埃并不呈现,所以说「何处有尘埃?」一方面能够时时看到身心是自性空而无我,是毫无一物可得,所以曹溪本《六祖坛经》的句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小结:佛教心性论的「主角」是无常而无我的心。众生之心,是剎那生灭的,是有为法,是依于缘起而存在的,有其功能、性质,这是世俗的一面;众生之心是缘起而无我的,心的「无我、空、非我、非我所」是胜义的一面。由于众生之心是缘起而有,不是完全没有,所以不落入「断边」;由于众生之心是无我、空、非我、非我所,没有从自方独立常存的「我」,所以不落入「常边」;如是脱离断、常两边,而处在中道,这才是佛法的正见。佛教的心性论,是立足于胜义和世俗二谛,也是立足于中道,这是佛法不共之处。总之,完整的佛教心性论是同时掌握了心的胜义谛和心的世俗谛,也就是讲求理事圆融──心的胜义自性空是理,心的世俗认知功能是事,二者并行而不冲突。
四、佛性的常与无常
上述的心性论,以二谛来脱离断、常两边,彰显中道,惠能很擅长于此方法,曹溪本《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有二次提到「佛性」的常与无常,第一次惠能对印宗法师说:
法师讲《涅槃经》,经明见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涅槃经》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此处指出佛性非常、非无常,不同于善根。善人、恶人皆有佛性的世俗认知功能,此能力是无常而可以由凡至圣一路提升;佛性的胜义空性则是常,分别脱离常与无常二边,所以称之为「不二」。
第二次惠能大师与志彻法师更深入的讨论如下:
师曰:无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恶诸法分别心也。
曰:和尚所说大违经文。
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曰:经说佛性是常,和尚却言无常。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无常,和尚却言是常。此即相违,令学人转加疑惑。
师曰:《涅槃经》吾昔听尼无尽藏读诵一遍,便为讲说。无一字一义不合经文,乃至为汝,终无二说。曰:学人识量浅昧,愿和尚委曲开示。
师曰:汝知否?1a佛性若常,1b更说什么善恶诸法乃至穷劫无有一人发菩提心者。1c故吾说〔佛性〕无常,1d正是佛说真常之道也。
2a又一切诸法〔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若无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2b而真常性有不遍之处。2c故吾说〔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常者,2d正是佛说真无常义。
此处指出,当人们只看到心性胜义的常面时,惠能便指出心性世俗的无常面:
1a人们只看到佛性的胜义面是常;
1b还要看到佛性的世俗面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是无常。
1c所以惠能指出了佛性的世俗无常面;
1d如此彰显出佛陀所说的佛性胜义面的常。
当人们只看到心性世俗的无常面时,惠能便指出心性胜义的常面:
2a人们只看到佛性的世俗面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之自性是无常;
2b还要看到佛性的胜义面是遍一切处的真常性(自性空)。
2c所以惠能指出善恶诸法乃至菩提心的胜义面是常;
2d如此彰显出佛陀所说的佛性世俗面的无常。
一旦同时掌握了世俗与胜义二面,便脱离断、常两边,呈现中道,此即不二之法。惠能以这种方式来掌握中道,更可以由入灭前的付嘱看出,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惠能说:
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外境无情对有五: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语言法相有十二对:有为无为、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大与少少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自性起用对有十九对:邪与正对,痴与惠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崄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慈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有情无情对,此是十九对也。…暗不自暗,以明故暗;暗不自暗,以明变暗,以暗现明,来去相因。
此处以「相对」的方式来阐述佛法,例如,色与空(采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注意此中色是无常,空是常)、实与虚、常与无常等,同样在曹溪本《六祖坛经》中,惠能说: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
可知上述「佛性」的`常与无常便是采用「常与无常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来去相因,成中道义」。惠能以这种方式来阐述佛法,其目的显然在于破除边见以掌握中道。他对「佛性」的阐述便是如此,以胜义面的「常」与世俗面的「无常」,二者相因,生中道义。由此也可以明显看出惠能的「佛性论」显然不是「真常唯心」的观点。也可看出「性寂论者」重视心的「自性空」,是以「理」为重;「性觉论者」重视自性空的「心」,是以「事」为重;双方分别强调胜义空性与世俗觉知的一面,唯有掌握两面才是中道。
五、如何开显佛性
佛性的世俗认知功能,譬如种子,要经灌溉使之成熟,曹溪本《六祖坛经》中,惠能说:
A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
B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C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
D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此处惠能指出开显佛性的次第,分成四阶段,分别解说如下:
A依善知识指导
善知识的指导,犹如时雨,普润大地,因此学法者必须先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惠能说:
何名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直示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为化道,令得见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性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
此处惠能指出,一方面要亲近大善知识,由大善知识指引道路,一方面要靠自己亲自去实践,生起一切善法而得解脱,要想解脱就要先找到修行的起点─佛性。
B内观自性
学法者接着要把注意力回到自身,往内观察自性,看清自己的佛性,就是修行的起点,譬如种子,好好灌溉就会得果,而今从佛性这一种子下手就对了,所以说「自心是佛,更莫狐疑。」至于所有的仪式、仪轨都是方便法门,目的在于引导到学法者往内观察自心,以1四弘大愿、2忏悔、3无相三归依戒为例,敦煌本中,惠能说:
1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见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萨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行誓愿力。…
2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
3善知识!惠能劝善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
凡夫不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即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性不归,无所依处。
此处惠能指出,学法者要时时将注意力回到自身,内观自性,将自己心中的邪见、烦恼、愚痴、迷妄从自性去除,使自性不染着。
C无念为宗
学法者接着要将佛性种子不断灌溉,使之成熟(成就种智),须修「一相三昧」、「一行三昧」,此二三昧与「般若三昧」都可归入无念一个法门,实践时是定慧并修,敦煌本《六祖坛经》中,惠能说:
1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2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惠为本。第一勿迷,言惠定别。定惠体一不二,即定是惠体,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时定在惠,即定之时惠在定。善知识!此义即是定惠等。
3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4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5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不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别处受生,学道者用心!莫不识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即缘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教门,立无念为宗。〔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离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自性起念,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以上所引据的五段开示,是整个「无念法门」的宗旨所在。惠能指出,学法者要日常生活中定慧并修:开放六根,使根、尘接触而内心不生起染着、尘劳,但是不是封闭外境、百物不思。般若三昧是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一行三昧是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一相三昧是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可以看出这三种三昧,实不超出「无念法门」──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所以惠能说「无念为宗」。学法者能够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如此训练,便能破除我执,无有傲慢,所以本文开始所引敦煌本中,惠能说:
(4)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德,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德。
D得果
学法者将自己的佛性(种子),配合大善知识的指引(时雨),不断修行(灌溉滋润),最后必然得果(成就种智),所以惠能说:「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
以上整个心性成熟和解脱的过程,可用炼金师的陶炼金矿作譬喻(T2, p341b):先将金矿依次淘去刚石坚块、粗砾、尘垢细沙、金色相似之垢,得到硬的纯金后,再将尚未屈伸随意的纯金继续陶炼,使之轻软、发出光泽,最后陶炼到轻、软、发光并能随意屈伸,并制成所要的成品。所要注意的是:整个缘起过程中的金,是剎那生灭而无常的,不要生起「是常、是一」的错觉。同理,不断净化的这颗心是缘起而无常、无我的,不可执为「是常、是一、是我」。如此才是合乎缘起法则的心性净化过程。
六、结语
依据缘起的观点,众生在生命长流中,处在开放的系统和动态的过程,个体生命与其外界的互动下,涉及先天、后天的影响,本文指出第一种合理的佛性说是将「众生心的认知功能」称作佛性,此属世俗谛;第二种合理的佛性说是将「众生心的空性」称作佛性,此属胜义谛。这二种都不与佛法的缘起观起冲突。以「众生心的认知功能」和「众生心的空性」来掌握佛性的内涵,并透过缘起法则,在世俗的自力、他力的作用上,最后以「明」灭除「无明」,用以超越有漏的善恶二元的对立,达成净化心灵的究竟标的。这种佛性论,是立足于胜义和世俗二谛:一方面建立在心的世俗认知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心的胜义无我。前者以「性觉」为重,后者以「性寂」为重。依此建立的佛性论,是二谛圆融,符合佛法的缘起观,一方面不落入「真常唯心」的观点,一方面也不共于一般世间的心性论。套用《心经》的句子,可以说惠能的「佛性论」是:「心不异空,空不异心,心即是空,空即是心。」
江苏高考排名1091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440分历史能上什么大学,2024年能上哪些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05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广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西南财经大学在福建高考历年录戎数线(2024届参考)
湖北高考排名17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净慧长老解坛经 运用无相颂破执着
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赏析
佛语经典语录对于爱情
净慧长老解坛经 运用无相颂破执着
大方广佛华严经解题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品赏析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浙江树人学院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青海高考排名290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1979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2983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369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蚌埠医学院和温州医科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安徽高考排名1779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南高考排名161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732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的石油化工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湖北高考排名227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文理学院和浙江工商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671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1022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4182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539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吉林高考排名217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645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佳木斯职业学院和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180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佛语经典语录对于爱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的宗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随笔
坛经偶得
坛经诸版本考释 - 节录
楞严经大致是在说什么?如何修习楞严法门?
坛经心性说对佛教中观思想方法的应用
关于佛语经典语录精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阅读答案
佛语经典语录幽默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