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与超度

秦风学老师

  戚继光诵《金刚经》超度部属

  明朝有一位将军叫戚继光,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的将领,同时也是一个学佛人。他在一生当中,天天固定诵一部《金刚经》,即使行军在外,也要利用时间把《金刚经》诵完,才会去睡觉,可见他对佛法的信仰是很虔诚深切的。有一天他的部下去世了,这个部下托梦给自己的太太,要太太请戚将军诵《金刚经》来超度他,戚将军诵《金刚经》到一半的时候,戚将军的夫人端了一杯人参茶给戚将军喝,想让他解渴、补气。当戚夫人从门外进来的时候,戚将军看到了就用手一挥,心中说:“不用啦”。这部经诵完了,当天晚上,部下的太太又梦到先生来托梦说,还没有完全超度,请戚将军再诵经,因为所得到的只是前半部,后半部已经“不用啦”,所以没有得到。戚将军知道了这件事,才回想起,当初戚夫人端这碗茶来的时候,他挥手婉拒,口虽不言,心说“不用”,结果后半部的功德没有得到。隔天早晨,怕被人干扰,就闭户诵经,当天晚上就梦到那位部下来答谢,说已经得到超拔。可见佛法功德,功不唐捐,而且效果立即。

  巧舌罚哑

  举人王金英说:江宁有位书生,住宿在某官宦人家的废花园里。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有位年青漂亮的女子从窗外往里偷看。书生心想,这个时候出现在窗外的女子,非鬼即狐。但见她容貌美丽,心生爱慕,也就不害怕了,便开门请她进来。那女子虽然忸怩羞涩,依然婉转相就。但始终不发一言。书生向她问话也不回答,只是含笑顾盼,脉脉含情而已。

  这么相处过了一个多月,书生始终不知道她的身世。有一天,书生拉着她再三盘诘,她就拿过笔来写道:“我本是明朝某翰林的侍姬,不幸短命而死。只因生前巧言令色,善于挑拨离间,搬弄是非,搅得一家骨肉反目为仇、情同水火。死后遭阴司谴责,罚我变成哑巴鬼。一直沉沦在鬼趣,到现在已经有二百多年了。你如果真的怜爱我,请为我抄写《金刚经》十部,我便可依仗佛力,超脱苦海。我将生生世世感念您的大恩大德。”书生慨然答应她的要求,并立即抄写。

  十部《金刚经》写圆满的那天夜晚,女鬼又翩翩而来,她恭恭敬敬地向书生拜了又拜,然后取笔写道:“凭借《金刚经》的.法力,我得以忏悔前生之过,现已脱离鬼趣。但因我前生罪孽深重,只能带着宿业去转生,还必须做三世的哑女,才能说话。”写罢,作别而去。

  “鬼把门”

  天津河西区珠江道茶叶城里有个江苏老板,生意颇不顺利,而且经常是客人路过他的店门而不进去,没客人进店,生意自然越发难做。老板觉得奇怪,自己的门脸不比别人的装修逊色,为什么客人就是不进呢?经人指点,老板找到居住在附近的名都新园的女书法家丁燕呢用小楷书法为他抄写了一卷《金刚经》,《经》是用金膏在蓝色的瓷青纸上抄写的,显得金光闪闪。装裱后面向门口,挂在店里。此后店里的生意逐渐的好了起来。

  原来,他的店有“鬼把门”,有人施法让一个“鬼”守在他的店门前,财源、客源都被那个无形中的“鬼”挡了出去,自从挂出《金刚经》后,那个鬼就被吓跑了。

  念佛超度祖先的功德比诵经更殊胜

  《金刚经》的经文中,并没有说到极乐世界,也没有说到阿弥陀佛以及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事情,只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才有谈到,所以,如果以诵经超度祖先往生极乐世界的话,没有比诵《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来得殊胜的。

  但是,所谓“千句经文,不如一句佛号”,诵《阿弥陀经》有功德,可以超度祖先、消除业障、免除灾难,但还不是它最主要的功德。因为经典就像一张地图,也是地图的说明书,我们看了说明书,也查了地图,晓得目标和方法了,就应直接整装上路,往目标前进,而不止停留在诵经。虽然诵经有功德,但是比诵经功德更大的,就是所谓的“藉教观心,依教奉行”。所以《阿弥陀经》告诉我们,只要执持名号,就能够使得我们以及所要超度的对象往生极乐世界,这个也是十方诸佛主动地、欢喜地、异口同声地来向我们保证,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绝无虚假,同时来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祂们对于念佛人都会加以护念。《阿弥陀经》文文句句都是在说念佛能够往生的功德,它虽然没有说超度,但是超度的功能已经涵盖在文句里面了。因为我们看一部经文,不只是看文字的内容,更进一步,要去了解文字背后所涵盖的深广意义,因为佛法如同大海,当深入其间,就知它深邃无比,佛法也是一样,功德不可思议,涵盖的意义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诵经能超度,更进一步,念佛更能超度。经典上说,阳间的人如果虔诚念佛超度祖先,阿弥陀佛就会亲自到那里,光明显示在他面前来接引他。所以,以念佛来超度祖先,是大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效果很殊胜快速的。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相

  佛教中所说的相就是表现于外而能想象于心的各种事物的相状,也就是形象或状态。根据众生的业力不同,所得到的相也不同。相是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它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照见的对象,万物本性虽然是空,但在六识的观照之下就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

  总相与别相

  有些相是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如无常之相、无我之相等,所以称它们为总相。而一切事物又都有其特殊的相,例如地的坚相、火的热相、水的湿相、各种事物的颜色形状的区别等等,这叫做别相。

  同相与异相

  众因缘和合而得到一缘起之法,因缘虽多却互不违背,这叫做同相。例如眼、耳、鼻、舌、身、意合成为人,虽然六识各不相同,但它们却能共同得到一个人。异相与同相对称,指一切诸法互相差异的状态。眼、耳、鼻、舌、身、意共同成为一个人,但它们的性质却互不影响。

  成相与坏相

  由主因缘和合而成一具体事物,就叫做成相;但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等到诸因缘各自散去,事物就不复存在了,就是坏相。

  六相存在于万法之中,一切事物圆融无碍、互涉互入,它揭示了万有一切法之间的矛盾,万物都有对立的一面,同时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这六相于一切事物中同时存在,同时又表现在每一具体事物之中,体现了佛教的一种辩证法。

  在《金刚经》和《坛经》等禅宗经典中,“无相”是一个重要思想,如何破除诸相,是禅宗乃至佛教修行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首先认清万法诸相的本质是十分有必要的。众生执著于各种相,使自己的本性被蒙蔽,形成了种种烦恼,而一旦看清了诸相本空的实质,就可以用金刚般若之智,扫除诸相,直达本心,立地成佛。

  相因人而异。一切外相都是虚假的,既然是虚假的,那么它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同样的事物在众生的眼里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恒河的水,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呢?对于天人来说,它是美丽的琉璃世界;对于人来说,这是水,可以在里面游泳、划船;在鱼的眼里它就是房子,是它们居住的地方;而对于地狱众生来说,则是可怕的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