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莉落老师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阅读训练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_______

  (2)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_______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 。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 。

  阅读训练二:

  9 .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 . 皆在衽席之下       虽席地不容闲也

  B .而莫得其涯        学海无涯苦作舟

  C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 .而不知其所穷       穷山之高而上

  10 .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 .文段的 “ 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 ” 三组画面,生动、准确的描绘出西山的 “ 怪异 ” 之景。

  B .文段中的 “ 过、缘、斫、焚 ” 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 .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 “ 从对面着笔 ” 的描写手法(即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 .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11 .翻译下列文句。

  ①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中有一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 表现出西山超凡脱俗的神韵 , 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三: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坐法华西亭 因使唐雎使于秦

  B.若垤若穴 若为佣耕,何富贵邪?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D.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下列加线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皆在衽席之下 虽席地不容闲也

  B.而莫得其涯 学海无涯苦作舟

  C.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而不知其所穷 穷山之高而上

  3、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 皆指目陈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 而不知其所穷

  C.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D.其高下之势 安陵君其许寡人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中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

  B.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5、对下列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西山,始指异之:看到了西山,才指点着认为它奇异。

  B、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而不知它的.边际;巍峨无边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这以后才知道我以前并未真正地游览过。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云,萦回壕绕,山里山外,水天一色,向四周一望,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6、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隐含了作者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气节。

  C.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句中的“游于是乎始”可以看出,该文不仅是柳宗元《永州八记》这组游记之开宗明义之作,而且它贯领全组文章,使其构成一个首尾呼应,脉络一贯的整体。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段文字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的心境。

  7、文中有一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西山超凡脱俗的神韵,这一句话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不能增、减、错字。)

  答:

  (1)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池一样低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2)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

  8、既把艰难的登山历程表现得鲜明而充满动感,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在一种难以言传的渴望中逐渐亢奋起来的情绪的句子是

  9、“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里的“醉”与以往的“醉”是否一样,为什么?文中用“入”而不用“落”,妙处何在?

  答

  10、本文写西山宴游之乐,是为了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1.本文写景,抓住了西山“ “的特点,写情,寄情于景,文中的“ ”

  一句突出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

  12、翻译句子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参考答案一:

  1.(1)感到惊奇(2)从前

  2.是:这 例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参考答案三:

  1、《始得西山宴游记》”永州八记”2、A

  3、①幽深的溪泉,奇异的石头,无论多远都能到达(再远都到了)。

  ②到了就分开野草坐下,将壶中的酒喝完,喝醉了。

  4、为下文写西山的独特出众作铺垫

  5、能写出哲理(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求学之路,永无止境,永不知足””对事物的认识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等)才停止得2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得1分。

  1、C 2、A 3、D 4、B 5B 6B

  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8、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9、这里的“醉”指的是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而前者的醉指的是借酒浇愁排遣胸中的郁闷。用“入”字显得悄无声息,更能见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忘了周围的一切

  10、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11、“怪特”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2、我的心似凝结,忘掉了一切思虑;我的身体也像消散在空气中一样,已经与这天地万物融合在一起。这时我才领悟到自己从前还没有过真正的游览赏景的体验,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开始的。

  萦绕着青山,缭绕着白云。向远处伸展着,跟蔚蓝的天空融为一体。

  于是让我的仆人将我渡过湘江,顺着染溪望前走,一路上烧毁茅草,砍伐杂木杂木,一直向山的最高峰爬去,穷尽山的最高位置才停止。

  夜幕从远处飘浮至身边,直到天已黑了,还是不愿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