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优秀教案

刘莉莉老师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一教时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找出中心句。

  2、明白首尾两段之间关系,细读课文第一段。

  3、学习字词,重点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

  引导学生列举浙江名人,引出鲁迅,出示鲁迅画像,向画像敬礼,揭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投影出示):

  (1)周晔回忆了关于伯父鲁迅的哪几件事?

  (2)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用划出中心句。

  2、讨论反馈:

  (1)周晔回忆了五件事:

  a、追悼鲁迅

  b、谈论《水浒传》

  c、谈碰壁

  d、救护车夫

  e、关心女佣

  随机解释追悼以及《水浒传》

  (2)鲁迅是位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人。中心句(投影出示):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3、细读第一段:

  (1)导入:

  这一句话(中心句)与第一段中哪句话有联系?指名读第一段。

  (2)第一段与之关联的句子(投影出示):那时侯,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

  (3)这两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谁能根据句子的意思,用上关联词,说一句话?进行不同因果句式的语言训练。

  (4)句中爱戴是什么意思?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呢?(参加追悼会的人多、情真、挽联多、花圈多)

  随机解释挽联,读鲁迅像上挽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5)伯父深受许多人的爱戴,我为什么有点惊异了呢?(我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没想到伯父是个不寻常的.人。)

  (6)伯父之所以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他,再次强化首尾联系。

  (7)用低沉的语调读第一段。

  (四)字词点拨:

  1、读一读,辨一辨,再组词。

  掉()言()用()许()

  悼()唁()佣()浒()

  2、点拨张冠李戴及囫囵吞枣的词义。

  (1)找到成语在课文中的位置,并读读含有该成语的句子。

  (2)囫囵吞枣原指吃枣子不嚼,整个儿吞入肚中,课文中指什么?找出表明我看书囫囵吞枣的句子,读一读。

  (3)张冠李戴原指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课文指什么?哪里看出我看书张冠李戴?

  (4)这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根据文中的意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句话。

  (五)学生作业:

  1、《课堂作业本》第1题抄写。

  设计思路:

  一、整体入手:

  文章是个系统,阅读教学教师应有一个整体观念,整体感知,局部体会,再回到整体感悟上。这样学生所学不是一些零碎的东西,而是对课文完整的认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脉络清晰,叙事清楚,中心显豁,因此我选择了整体感知内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提纲挈领,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二、以点带面:

  阅读教学,切忌逐词逐句地分析讲解。在课文第一段教学中,突出一句话,抓住一个词,围绕这句话,这个词,分析课文,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加深理解,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训练已成共识,如何加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觉得:1、训练点要准,要考虑到教材实际,更要考虑到学生实际,难易宜适度。张冠李戴、囫囵吞枣二词在课文中都有上下语境可作理解参考,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弄清两者关系,并据此说因果句,训练点选择较为适当。2、训练应扎实,不应架空。这两词的教学立足于课文,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注重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应有机,也应注意一种情境的营造。浙江名人辈出,让学生列举一下家乡的乡贤,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之情,从而也较自然地入题。黑白剪纸鲁迅像以及一副挽联,增添一种肃穆之气,又通过敬礼形式强化德育氛围,为下面新授定下基调。朗读时,哀乐低回,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