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导学案示例

黄飞老师

琵琶行导学案示例

  诵读、赏析、探讨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感受“声中之情”

  声音描写技巧高超,要求讲完其段落后,学生能及时掌握并背诵。

  主旨方面重点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师:这位诗人是谁?——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习“序”

  1、 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 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四.录音范读 ,整体感知

  思考: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

  第一次 诗人送客闻琴 (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 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

  第三次 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1、 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 特征 情感

  转轴拨弦 和缓低沉 (序曲) 先有情

  低眉信手 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 (过渡) 无限事

  1、如急雨 粗重急骤

  2、如私语 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 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 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 阻塞压抑 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 激越奔涌(高潮)

  7、铁骑突出 高亢雄壮

  8、如裂帛 短促急迫(曲终)、余韵悠悠

  2、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景特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

  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 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 门前冷落

  下嫁贾人 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凄苦)

  辞帝京,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总结主旨

  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

  《琵琶行》导学案13

  课题名称 《琵琶行》 课型 综合解决课

  课程标准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2. 整体感知,并通过诵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变化。

  3. 音乐艺术所表达的人物情感以及人物关系的渐进过程

  学习目标

  1. 通过解析诗歌,理解作者在描写音乐时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包括想象联想、比喻、通感、正侧面描写等等。

  2. 提高诗歌朗诵的技巧,培养朗诵的感情。

  3. 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领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中心句的深刻含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对音乐的描写所运用到的写作技巧。

  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学习过程

  学习内容(任务)及问题 学习活动及行为

  导入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引入新课。

  【模块一】知人论世

  (1)知人: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山水诗,《琵琶行》是一首感伤诗。

  (2)论世:

  写作背景

  (3)文体知识:

  乐府诗

  歌、行、引: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歌,是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长恨歌》;行,是“衍其事而歌之”,乐府和古诗的一种体裁,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长歌行》。吟,古典诗词的一种名称,《秦中吟》。

  【模块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注意重点字词。

  2.请同学听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初步感知诗中的感情。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明确: 凄惨 悲凉 忧伤

  二.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点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 小序已简明清楚地写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诗呢?

  明确:写成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几部分?

  明确:(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模块三】细节探讨

  1.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在这首叙事诗中刻画了哪两个主要人物?两人是通过什么联系起来的?

  明确:一个沦落江边的歌女,一个被贬江州的官吏。

  琵琶声 (遭贬的诗人听到琵琶女的弹奏后,产生了心理共鸣)

  2.这句心理共鸣的句子是?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

  明确: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

  【模块四】合作探究

  1.谁解琵琶声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2、谁解青衫泪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3、谁解风物意

  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小结

  师:补充白居易被贬谪的经历。

  生:诵读诗歌。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重点的文言字词。

  生:小组讨论问题三,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问题三。

  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和评价(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生:小组讨论问题,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和明确。

  生:小组讨论,展讲讨论结果。

  师:评价补充。

  教学反思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26

  课题:琵琶行(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山亭区翼云中学 郭奇

  课前预习:

  朗读该诗,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3·翻译该诗。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度准字音和节奏。

  2·再读课文,掌握词义理解内容。

  3·能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读一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字词,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译一译

  晚间在浔阳江边送别友人,枫叶荻花,在秋风里沙沙抖动。主人下了马,走进友人的船中,拿起酒想喝,却没有音乐助兴。

  闷闷地喝醉了,凄凄惨惨地将要分别,将分别的时候,茫茫的江水里沉浸着明月。

  忽然听见水面上飘来琵琶的声音。主人忘记了回去,客人也不肯起身。

  跟着声音悄悄地询问是什么人在弹琵琶,琵琶声停止了,想说话却迟迟地没有说话。

  移近船只,请那个人相见。添酒、挑灯,又摆上酒宴。

  再三呼唤,她才肯走出船舱,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庞。

  拧转轴子,拨动了两三下丝弦,还没有弹成曲调,已经充满了情感。

  每一弦都在叹息,每一声都在沉思,好象在诉说不得意的身世。

  低着眉随着手继续地弹啊,弹,说尽那无限伤心的事件。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又抹又挑,开头弹的是《霓裳》,后来弹的是《六么》。

  粗弦嘈嘈,好象是急风骤雨,细弦切切,好象是儿女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成一片,大珠小珠,落满了玉盘。

  花底的黄莺间间关关──叫得多么流利,冰下的泉水幽幽咽咽──流得多么艰难!

  流水冻结了,也冻结了琵琶的弦于,弦子冻结了,声音也暂时停止。

  另外流露出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愁恨,这时候没有声音,却比有声音的更激动人心。

  突然爆破一只银瓶,水浆奔进,骤然杀出一队铁骑,刀枪轰鸣。

  曲子弹完了,收回拨子从弦索中间划过,四根弦发出同一个声音,好象撕裂绸帛。

  东边西边的船舫里都静悄悄没人说话,只看见一轮秋月在江心里闪耀银波。

  背一背

  要求优秀学生在10-15分钟背诵全诗。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需要重视朗读,并且让学生先背下来,可以提前预习时就让学生背诵。

  第二课

  相关课程标准: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诵读古代诗歌,阅读前线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学习目标:

  1·品析诗句,赏析作者描摹音乐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价任务:

  1·品读课文,说出喜欢句子的理由。

  2·赏析声音描摹技巧。

  教学过程:

  品一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试作品析

  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寥寥七字就把任务、地点、时间、事件全部概括其中,言简意明。后一句作秋夜送客的环境烘托和渲染,使诗一开头就带着凄冷苍茫的意味。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逼真的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之态,细腻的解释了琵琶女不愿见人而又不得不见的复杂内心活动。这种拘谨腼腆而又稳重的样子,也恰恰是萍水相逢一个女子应有的情态。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句中的“幽”字用的很好,这个忧愁给人以深重隐秘沉重之感,是来源于内心深处的哀愁。而忧愁则是形于色的浅层次的悲伤,不如幽愁来的深重。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则创造出一种音乐停止了,可听众的感情还在延续的情绪体验。

  4·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用寂悄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音乐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伦。

  赏一赏

  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拓一拓

  1·学习环境描写:诗歌往往受不了对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基础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令人顿感秋凉袭身,传达出诗人凄凉哀愁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茫茫江水”,蓉蓉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别愁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情景交融,烘托出音乐的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境界。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感人。

  (本文的环境描写烘托了音乐效果,突出了人物情感,是诗歌的学习重点之)

  2·介绍背景及原文。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琵琶行 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武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红妆泪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学反思:

  诗歌教学应注重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本课循序渐进,先读韵,再成诵品情,后赏析手法和技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二节课容量太大,进行起来时间太紧张。安排三课较为合适。

  《琵琶行》说课稿5

  《琵琶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苏教版第四册的讲读课文。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古典诗歌理解。本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宪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文拟用三课时完成。我说课的内容为第三课时——小结课,前两课时在学生整体感知和局部研读的基础上,本课时对本诗进行综合领悟:包括分析诗歌的结构,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写作特点,并通过比较阅读进行诗歌鉴赏能力的迁移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的感情。

  三、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2、教学难点:

  理解琵琶女和诗人的悲剧造成的原因及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拟采用“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1)通读:要求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感情,初步了解全文。

  (2)精度:重点阅读第二诗段,思考:这一节作者是怎样把无形的琵琶声用文字描绘出来的?琵琶乐曲是怎样变化的?

  (3)解读:通过板书结构分析及学生的讨论分析,掌握本诗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课文。

  教师充满激情的吟颂唐宪宗的诗:“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并简要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重新认识本诗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二)、板书小结课文结构。

  通过学生对前两节课的回顾复习,在整体阅读、局部研读的基础上,分析本诗的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式结构,要求学生顺着本诗“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梳理全文,搞清本诗明暗对照式的类比式结构写法。

  (三)、概括分析写作特点

  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

  (1)结构严谨。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寸虚实相生。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三)、对比阅读,迁移提高。

  让学生阅读白居易的另一首五言古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分小组讨论它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的特点及表现手法。

  (四)、布置作业,拓展训练,综合领悟。

  作业:1、熟读本诗,背诵第二段。

  2、完成思考练习和同步训练。

  3、自读白居易的另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琵琶行》表格式导学案12(人教版必修三)

  成安一中高—年级—学科导学方案

  制定

  审定

  课题

  琵琶行(第一课时)

  月 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过程与方法

  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导 学 过 程

  预习

  (识记)

  1.白居易,中唐著名_______诗人,字______,晚年号________。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________》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______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2.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______。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

  1. 给下列难字注音:

  铮( )铮然贾( )人 悯( )然 转徙( )

  荻( )花 霓( )裳 琴( )瑟( )琵( )琶( )

  钿()头 呕()哑()嘲()哳()

  2.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

  感斯人言 ( )凡六百一十六言( )

  东船西舫悄无言( )自言本是京城女( )

  转徙于江湖间 ( )转轴拨弦三两声( )

  却坐促弦弦转急( ) 因为长句 ( )

  初为霓裳后六幺( ) 为君翻作《琵琶行》( )

  商人重利轻别离()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

  3.翻译下面的句子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转徙于江湖间

  c.使快弹数曲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思考探究

  【合作探究】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2.小序有什么作用?

  3.读诗,找出诗歌中和序呼应的地方。

  4.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节诗的内容。

  训练

  (一)课内检测

  1.下列词语中粗体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 )

  A.湓浦口(pén) 憔悴(jiāo) 六玄(yāo)

  B.铮铮然(zhēng) 贾人(jiǎ) 荻花(dí)

  C.虾蟆陵(há) 嘈杂(cáo) 钿头(diàn)

  D.江浸月(jīn) 呕哑(yā) 嘲哳(zhā)

  2.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篦 连篇累牍 杜鹃啼血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3.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离去回来

  D.弦弦掩抑声声思掩抑:低沉抑郁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D.凄凄不似向前声

  小结

  成安一中高—年级—学科导学方案

  制定

  何红燕

  审定

  课题

  琵琶行(第二课时)

  月 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掌握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

  背诵第一、二节;理解分析诗中描写音乐的诗句的特色

  导 学 过 程

  预习

  (识记)

  【知识导学】

  《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___”作侧面描写。

  【基础演练】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老屋确实有些味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新的小区要开发了,不得不推倒啊!

  B.刚退居二线的老王抱怨说:“你看我才退了下来几天,就‘门前冷落鞍马稀’了,真是人走茶凉啊!”

  C.昔日同学三年,今天终得一聚,“相逢何必曾相识”,我提议,干杯!

  D.轮到中国选手申雪、赵洪博出场了,大家都屏住呼吸,场内一片寂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2. 对《琵琶行》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嘈嘈”形容琵琶声的粗重,“切切”形容琵琶声的轻细。

  B.“间关”形容鸟声婉转,这里指音乐的流畅悦耳。

  C.“别有幽愁暗恨生”,是说音乐勾起听众内心深处的愁思和怨恨。

  D.“银瓶乍破”“刀枪鸣”形容音乐的激越雄壮,惊心动魄。

  3.对下面的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张本。

  D.第五、六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的悲惨心情。

  思考探究

  有感情地诵读第二段,回答下边的问题,品味诗中的意境。

  1.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这有什么作用?

  2.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直接表现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思考探究

  3.说说琵琶女所演奏的乐曲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并指出乐曲高潮之所在。

  4..第二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5.朗读、背诵诗的第一、二节,体会诗人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训练

  (一) 课内检测

  1.诗句默写填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_____________,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添酒回灯重开宴。___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_______________,似诉平生不得志。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________________,小弦切切如私语。___________________,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银瓶乍破水浆迸,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四弦一声如裂帛。 __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二)课外拓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小结

  《琵琶行》教案25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 2、诵读提示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

  京倡 商妇 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京官 谪官 恨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 ,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

  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

  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

  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

  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

  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24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版本: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学科:高中语文

  年级:高一

  册别:必修3

  章节:第二单元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领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三、教学难点:抓住并探讨诗歌主旨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思路:

  以学生诵读为主,在诵读中领悟诗歌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作适当启发和引导。抓住诗歌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五、教学内容:

  1、了解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

  2、诵读诗歌,听名家朗读,在听读中感受诗情。

  3、把握诗歌写作思路,整体感知其主要内容。

  4、学习并探究诗歌中用比喻表现音乐的写法。

  5、抓住诗歌的主旨句,深入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6、课外拓展练习,通过对比阅读训练,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六、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七、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尽可能地提高课堂效率。

  八、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播放《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著名的《琵琶行》就是由此而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三)背景介绍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十年遭受权贵打击而被贬江州司马次年的作品。诗人因这次政治迫害而愤懑、感伤,在荒僻的江州,无处发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心中。一个萧瑟的秋夜,当诗人送客浔阳江头,偶逢琵琶女,从她苦难的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的坎坷失意,顿时难以抑制天涯沦落的痛苦心情,悲怆之意油然而生,他饱蘸满腹辛酸泪,尽情倾诉悲愤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四)、学习小序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小序交待了六要素,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本诗的写作动机,并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五)、朗读诗歌,名家朗读

  湓(pén)浦口悯(mǐn)然 贾(gǔ)人 荻(dí)花

  迁谪(zhé) 恬(tián)然 瑟(sè)瑟 霓(ní)裳(cháng)

  舫(fǎng) 虾蟆(há má) 呕哑(ōu yā) 钿(diàn)头

  银篦(bì) 红绡(x iāo)浔(xún)阳 嘲哳(zhāo zhā)

  阑(lán)干

  (六)、整体感知

  根据诗歌内容,结合多媒体投影中的五幅插图,给诗歌每段分别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上聆听琵琶曲

  3、歌女倾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伤迁谪

  5、重闻琵琶青衫湿

  (七)、思想内容

  1、学生重读诗歌,体会思想感情。

  2、找出诗歌的主旨句进行赏析。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和琵琶女虽然经历、地位不同,但

  都有着共同的不幸遭遇和艰难处境,生活都同样地飘零、凄凉、失意。诗人把对琵琶女的深挚同情、对自己被贬的满腔幽怨以及对冷酷现实的强烈不满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正因为这两句诗揭示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起广泛的同情。

  (八)、音乐描写

  1、找出诗歌中的音乐描写进行赏析。(具体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诗句

  音乐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

  粗重深沉

  小弦切切如私语

  柔美细腻

  大珠小珠落玉盘

  圆润清脆

  间关莺语花底滑

  婉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抑郁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响亮

  铁骑突出刀枪鸣

  雄壮气势

  简评:主要艺术特色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2、探究下列诗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简评:以上诗句采用侧面烘托手法,从侧面突出琵琶乐曲感人的艺术魅力。

  3、感受下列诗句。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简评:诗人带着情感去感受音乐,描摹音乐,犹如画龙点睛。

  (九)、课外拓展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探究题:两诗在音乐描写上有何异同?

  (十)、板书设计(已经包含在教学步骤中)

  九、教学设计理念:

  按照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的主动性,从而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

  十、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教学面向全班同学。

  (王勤 江西省高安市石脑中学 33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