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王明刚老师

关于《钱塘湖春行》的教学反思

  引导语: “诗不好教。”这是许多老师曾有的教学困惑。《钱塘湖春行》作者为唐代诗人白居易,上完这节课,老师们有哪些地方值得反思呢?

  篇一:

  反思刚过去的这堂课,心中遗憾多多,要是重上这堂课,我将从以下几点着手改进设计:

  一、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教师要做到真正从内心的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

  二、注重国学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迁移,不囿于文本,给予学生一种大国学理念。

  三、开课给学生以更多的图片、视频、古诗文资料等生活素材,构建其对西湖最直观的印象。

  四、开放更多的体现在学生在基本问题掌握的基础上对更多新问题的提出。

  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聆听欣赏,也不再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他们学会了在创造和主动获取中享受着学习的快乐,他们正一步步在自主开放的空间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也将在不停耕耘中忍受那份蜕变的阵痛,感受学生自主学习带来成功的喜悦。

  篇二:

  这节课我试图走出诗歌教学的困惑,一改过去诗歌教学中,教师讲解字句的理解,学生阅读背诵的.死板教学模式。大胆把阅读、欣赏、领悟、感受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教师只略作点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后发现,由于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诗歌,背诵起来也很顺利,默写时甚至很少写错别字,而学生笔下的春天也是生机勃勃,诗意盎然。

  反思课堂教学的设计,我觉得就是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的对话,构建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课堂,搭建起互动的桥梁,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能想能说,会想会说。

  篇三:

  我在处理本课教材中,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标中提倡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关系。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老师与文本,老师与学生这样互动的局面,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文体地位,教师不要将自己的见解或教参的解读强加到学生身上,而让学生在阅读中有自己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

  在这堂课中,我只有设计两三个大的问题,当问题的设计是贴近学生的,让他们每个人有话可说,注重题目的开放性,答案的多元化,还提倡学生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这堂课中,我提倡的是返朴归真的阅读文本,从头至尾我没有将个人的阅读体验强加到教学中,生怕这些会左右了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于是才有了想象思维的存在。

  这正是课标中所提倡的阅读是一个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而没有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解读,真正体现了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养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到实施到结束,有着全新理念的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了引导,而学生真正体现了其主人的身份。

  篇四:

  反思这堂课,有两点明显的不足:

  1.人文性体现得不足。整堂课教师都很注重语言的学习,但人文性也多是体现在文本之外的教师言语、行动和表情中,文本内的作者情感挖掘得不多,导致文本语言的学习缺少文本情感的关怀。

  2.自主性体现得不够。小组讨论前,由于教师没能放手让每一位学生充分独立的思考,导致小组活动中少争辩,少合作,结果小组的发言便成了小组代表“个人”即能力较强的学生的发言。这是变相的“一言堂”!这是变相的“灌输”!只是先前是由教师一言灌输的,而现在,则是由少数几个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言灌输。

  这便是我这次教学中的最大败笔,也是我这次教学后的最大收获!

  篇五:

  第一次听聋哑学校的老师上课,感觉有点新奇,就像大多数人无法想像,弱智学校的老师怎样上课一样。普通与特殊,有跨度就有区别,但语文教学有其共性的地方,主题依旧是在语言文字教学上下功夫,要把握好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只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已。

  古诗词教学对于特殊孩子来说,是个难点,最近我也在尝试运用古诗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的确,有些难度。八年级聋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好,感悟能力也很强.但由于聋哑缺陷,感悟古诗的音韵美,感受诗的意蕴,有一定的难度。听完这一节课,我也有些自己看法,总结一下,以供自已日后教学参考。

  1、关于老师的基本素质。市特校的李老师是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态自然亲切,她温柔细腻的语言,能平稳孩子的情绪。当课件呈现西湖美景,加以她优雅的手语动作,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如诗画中的舞蹈,引生入美境。

  李老师的语言特别精练。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语言简练,却恰如其分,是对老师的基本要求,由于我教学生得重复多次,所以变得日渐有些罗嗦,语言上也没注意修炼。

  2、教学设计结构严密,理解古诗的过程环环相扣,由“线—面—点”即从读句,理解句,到整体感知,再到精彩字词,多角度的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从读句、读诗、读字中去体会西湖的春景,也感悟到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3、能把握住古诗的要点,运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便于聋生形象感知。一句诗,就是一个唯美的画面,音画是最直观形象的,课件教学很适合特殊的课堂,也对老师的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善于启发学生想像,让学生把感悟到的内心体验,用手语表达出来。从中我能感受到她把新课标的理念内化到教学之中.课堂上能以启发教学为主,同时给学生独立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小组学,小组合作交流,从课堂来看,这一点聋生能做到,弱智儿童比较难,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不能因为他残疾、弱智,就觉得他什么都不会。

  特别是,后面的评课老师说到,没有注重质疑能力的培养,多是老师给出点线索,让他们顺藤摸瓜,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找找这瓜在哪?说得很到位,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最高境界了,让学生独立思考,弱智教育的老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特别是高年段的教学。

  5、创新点,让聋生表演古诗。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让所有的老师耳目一新,孩子们独具特新的表演,让听课的老师感到惊讶,他们只借用了老师准备的头饰,把“新燕啄新泥”、“骑马游西湖”、“早莺争暖树”……每一个场景,用肢体语言表达得那么真切与朴实,对古诗的理解那么到位,这也许是老师自己都感到意外的。

  当然,弱智学生不会表演,这一环节提示了我,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去帮助学生理解。或者多收集别人表演的情境剧,让他们学习、观摩,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