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留下泛黄的记忆散文

秦风学老师

幸福留下泛黄的记忆散文

  落雪的午后,正是品茶读书的时节,落雪的午后,也是我沉浸在听琴赏乐的情愫里。

  这天午后,应老同事之邀,前往“八大碗”酒店参加聚会。在这里我见到了分别整整四十年,如今已经鹤发童颜的几位老同事。久别重逢,握手言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落坐后谈论话题,无非是最近工资涨多少,孙子(女)多大,晚年过的是否幸福……

  虽然,看起来这些话题有些俗气,但我感到很实在也很接地气。期间,大家忆起八十年代末在修配厂工作的片断。往事追忆,历历在目。

  还记得那个穿喇叭裤、的确良衬衫的年代。当时有一首歌曲“幸福不是毛毛雨”而风糜一时,在泛黄的记忆中至今不曾忘记。

  可是四十年过去了,幸福究境是什么?是未见世面时一日三餐,还是见过世面后的那一份精彩和无奈?

  坐在我身旁的刘丹大姐说,四十年前,人们高唱“幸福在哪里?”而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爱唱的却只是“我要买房、买车、买地皮……”的嘶喊,似乎对幸福的选择在人们的价值观完全转变的今天,已成为一个很不屑的选择。

  依我看,幸福的人,心里也许有难言的苦;时常微笑的人,心里也有无声的泪;炫耀生活的人,可能远没表面那么风光。一个人的幸福,只有自己懂得生活的快乐。所以,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纠结于别人的评说,照自己舒服的感觉生活。幸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过的幸福,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里!

  修配厂的“画家”李竽德接着说,在座的诸位一定看过《相約星期二》这本书,书中的老教授莫里在体验绝症所带来的死亡时,所感悟到的那样“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的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的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这是我们的文化和教育灌输的结果。”

  现在,我虽然退休又离异,孤独地生活。但我将晚年夕阳寄托在笔墨书画之中,由此而感到乐趣,偶尔与孙子到公园玩玩,我也知足。我认为这就是幸福啊!“画家”李竽德说完,赢得在座一阵阵掌声。这是对“画家”观点的认同,也是对他晚年充实生活的肯定。

  推杯换盏之后,交谈的`情绪再一次被激情点燃。修配厂的才女谷守锦说,当人们把幸福观建立在厚重的物质基础之上后,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也因种种欲望扭曲成越来越多的想入非非,幸福因此而变成了海市蜃楼的幻觉。的确,我们每个人需要的都是一日三餐,而我们大多数人想到时候确实是满汉全席。我们每个人需要的都只是能够挡风遮雨的温暖小屋,而我们大多数人想要的确是装修豪华的花园洋房。因为我们太容易忘记“知足者常乐”这个老掉牙的道理,而终日深陷不知足的痛苦煎熬之中,让潜意识里的贪婪本性一点一点吞没了自己原本平和的心,让“人为财死”的悲剧每天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始终沉默不语的郭玉兰是修配厂的老团支书,她接过话荐说,其实,幸福就像一碗清水,只有在品尝它,而不是用它来一解心头之渴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甜。或许,有钱真的能让鬼推磨,但鬼推了磨,就能让原本不满足的我们满足,不快乐的我们快乐,不幸福的我们幸福吗?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这相似之处,当然不是数钞票时把手指数烂,它只是当我们需要温情时不至于用钱去换。好,好,说的太好了!又一杯满满的酒干了。

  这时,李贵臣站起来,吟诗一首。忧愁似飞雪/入酒既消融/故人依似好/一笑杯自空。是啊,这相似之处,当然也不是在无止境的追求中焦躁不安,它只是在这个追求过程中尽情享受的那一份酸甜苦辣。相似之处,当然更不是,我拿今天赌明天的任性,它只是在我们离别人世时的无怨无悔。

  这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老同事的见面会,这是花甲年纪的人心灵碰撞交集。大家在彼此的交谈中灵魂得到启迪、得到升华、得到了净化。走出酒店,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今夜灯如画,星落雨,美好的星辰依然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