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桥闸散文

孙小飞老师

丁桥闸散文

  明朝崇祯年间,五沟营寨北门外住着丁崔、丁王二兄弟,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就繁衍成了丁崔村和丁王村。小洪河水绕五沟营寨南、东、北三面寨墙外,从北寨门的北面又分叉蜿蜒向东流入安徽境去。

  话说这年深秋的一天,小洪河水落石出。平常人们靠摆渡过河,水位一浅,人们就直接涉水过河。这天傍晚时分,五沟营寨内的宦官小姐柴巧儿外出省亲也要路过渡口。柴巧儿生性乖巧、为人贤惠,当时,因为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尽管柴巧儿在此已等一个时刻了,但一直未能有人帮柴巧儿一把,大家闺秀的柴巧儿岂能光脚下水?左右为难之际,丁王村的丁当从老王坡拾柴归来,他看看四周没人,就上前简单攀谈了两句。丁当知道柴巧儿的心思后,顺手把两捆柴草往河水中间一放,就央求柴巧儿赶紧过河。柴巧儿顺势踏上柴草,身轻如燕“噌噌”两下就飞过了小河,然后回过头来向丁当莞尔一笑:“后会有期”就走远了。

  老王坡和丁王村都在小洪河的右岸,原本丁当可以顺着河沿直接回家,就是担着柴草到寨里换钱也可以直接赤脚涉水过河,可为了帮助柴巧儿回家,丁当的两捆柴草都已浸透了河水。经过一番折腾后,丁当把一部分干柴重新打捆,然后把浸透河水的柴草置于河滩上,等第二天晒干后再侍弄回家。

  丁当担着一半的柴草往家走去。路上,他暗暗地许下心愿:“哪天有钱了,一定要在这儿建一座桥不可!”

  第二天,丁当来到渡口。他走进一看,不禁傻眼了:“昨天的柴草咋晒干了?”正说着,柴草的下面蠕动出一条青蛇,丁当用手中的镰刀一砍,青蛇不见了,镰刀下面是一串串的铜钱。丁当把铜钱用上衣包好送回了家。两天后,丁当发现铜钱越用越多,突然,丁当又想起了前天傍晚回家路上的许愿。不久,一座横跨南北的小桥就卧在了五沟营寨北门外的洪河水面上。

  桥建好后,丁当多次来到桥头想再见柴巧儿一面,可始终未能如愿。一年后,丁当来到五沟营寨内柴氏家里想探个究竟,管家告诉丁当:“柴巧早随父亲回山西省洪桐县大槐树村去了。”丁当回家后,思念柴巧儿之情竟慢慢成了自己的一块心病。每天早饭后,丁当就来到洪河桥边等柴巧儿的出现,这一等竟等到了现在。如今,在桥的'北头还长着一颗大柳树,乡亲们称之为“思念树”。村民们传言:这棵老柳树,树干是丁当、枝条是柴巧儿,他俩每年都在这儿为村民们过桥时的安全守护着哩。

  1951年3月,时任国家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部长亲临丁桥闸视察,1951年5月,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治好”的号召,五沟营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的指示,重新把洪河桥修缮一番,并定名为“丁巧儿桥”,为方便好记,人们简称为“丁桥”。同时,在桥的旁边修建一座滞洪闸,用于平时的防洪、蓄水、分洪、泄洪,大家命名为“丁桥闸”。2007年7月,在抗击百年不遇的洪水中,丁桥闸为老王坡滞留了大量的洪水,完成了为淮河下游分洪、泄洪的任务,老王坡滞洪区为淮河下游人民的抗洪救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