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上那顿包子散文

张东东老师

集市上那顿包子散文

  早上赶着上班,耽误了饭食,在妻子的提议下吃了顿包子,权且早饭了。可能是吃得草率,始终没感觉出什么滋味来,倒是勾起了那远远的、淡淡的记忆来……

  儿时,阴历每逢“五、十”这样的日子,是我最兴奋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总会有机会能缠着爷爷带着自己逛一逛集市的场面。集市的场面自然是久居穷乡僻壤的农村孩子的最奢侈的情景,但是对我来说更大的诱惑力是集市上的包子。包子,和现在比较起来,并不值钱,但算起消费水平来,在当时也是相当高的奢侈品。爷爷的儿子有七个,自然孙子也多,却偏偏疼爱我,于是,我就有了吃那顿集市上的包子的机会。

  那时,条件极其得差,我这样的年龄也只能是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水平擦了边,只是感觉那时的生活水平确实苦了很多的孩子,当然更不能提我们的父辈了,毕竟我们还有父辈们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的精心呵护。即使那时家里破天荒地包一次包子,其滋味虽仅仅一次,却让人不再恭维其滋味了。一是,面皮的做法,棒子面居多,丁点的白面和在其中,为的是面皮有点粘性,真要是出锅后,开始还好吃,后来就硬硬的,无从下咽;二是,其馅的做法更是简单得可怜,几点白菜叶子加上点零星的肥肉沫子,至于油星更是少之又少,甚至没有。据后来听说,这也算是在当时条件好的,不过也是一年没几次。现在讲来,在那时也算是豪门盛宴了。

  我小时候经历的是生产队供给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既经历了人民公社大锅饭的捉襟见肘,又尝到了初步自给自足的幸福感,于是就有点条件去享受集市上那顿让你一生难忘的包子。那时消费水平极低,爷爷赶集带的钱很少,几张皱巴巴毛票,还要担负着一家十几口的饭菜任务,实在拗不过我的执着,也只好带上我。一路没有什么交通工具,更甭说汽车了,只好一路走去。顶多感觉要买的东西多了,推上一辆独轮车,当然这时我最高兴,因为这样可以坐车了,只是苦了爷爷,又要推我,又要推货物。

  现在也偶尔会赶集,也只是匆匆去,匆匆回,不会在这上面浪费过多的时间,因为现在各种食物的销售网络随手可得。那时不行,只有一个集市,再加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集市也不算很大。作为农民,不是家里有一些特殊的事务的话,一般是不赶集的,一个是钱少得可怜,再一个原因日常需要的蔬菜都在院落、地头种了许多。

  每次和爷爷去赶集,我也是乖巧得很,不会缠着爷爷要这要那,倒不是看到爷爷手中攥的钱少,生怕他烦了,以后不再带我了,也许这我就是为了一口好吃的比他的其他的孙子高明的地方,再说十几里的一路上全凭双脚丈量,烦闷得很,多了一个做伴的,也会添几分轻松。

  进了集市,我也不乱跑,就直奔集市的另一头,因为那儿有炸油条的、卖包子的,我偏爱的是包子。爷爷也不管我,他知道我不乱跑,赶完集、办完事务,一准会在那儿找到我。不是爷爷放心,只是那时民风淳朴,满街跑的是孩子,自在得很,不用怕哪个坏人把你偷了,再说那个时代每家的孩子多,自家的都养活不过来,谁还自寻烦恼偷别人家的孩子。再说了,那时的孩子野惯了,精明得都能和猴子相媲美,不往家里骗别人就算阿弥陀佛了。不像现在的孩子,即使年龄老大了,出门父母也跟得紧紧的',生怕丢了。那时像我这样五、六岁的孩子,就是丢了,十几里路也会一溜小跑轻松回家。

  没到跟前,远远地,鼻孔里就充满了肉馅那浓郁的香气,口水就会肆无忌惮充满整个口腔。整个上午,我所做的工作,就是一丝不苟蹲在包子铺旁边看蒸包子老两口忙碌的身影,闻着笼屉那裹不住肉香。有时耍点机灵,装点勤快,帮老两口抱柴火,烧锅,忙前忙后,干点这些,忙点那些,总而言之,尽量展现自己的功劳,哄得老两口高兴了,有时会破天荒地送上一个包子解解馋。那包子个大、皮薄、馅多,再加上葱花的香气,一咬,油就会顺着两个嘴角流出,不过没等他流到下巴上,手指就会很快把它抿到嘴里,舔在舌尖,那香气溢满全身,足以让你终生难忘!

  爷爷赶完集,来找我回家,看见我嘴馋的样子,会给我花一毛钱买上两个,自然他自己不舍得吃,当然我也不会独吞,总是哄着爷爷吃上一两口。就是有时爷爷钱紧张了,不买,我也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撒泼、打滚、讨要,只是不时地回头,留下那恋恋不舍的眼神。如果,碰上那老两口使劲地夸奖我懂事、勤快,爷爷一听夸奖自己的宝贝孙子,满脸自豪,一高兴就会再买上两个,那我就大饱口福了。吃完包子,还不忘把那沾满油星的十指和嘴角舔干净,一点也不夸张,比洗得还要干净,刷白!

  年代久远了,随着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各种山珍海味和大油大肉充斥着肚胃,倒是喜欢起一些清淡的东西,有点返朴归真的感觉。可是一想起那个大、皮薄、馅多,再加上葱花的香气的儿时的集市上那顿包子,感情依旧是那么强烈,依旧是那么久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