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散文:卖粮

秦风学老师

心情散文:卖粮

  寒假回乡下老家探亲,看见家家户户粮食满仓,乡亲们个个满面红光笑逐颜开甚是欣慰。这几年每次回来都会感受到家乡的变化。这不,不久前家乡新修了水泥路,重砌了边沟、围墙,还安上了路灯。又有几家盖了新房。就连我这土生土长的人,都辨不清东西南北了。

  来到二弟家,正赶上二弟家卖粮。一辆大挂车停靠在路旁,院子里一群人正在脱粒机前忙活着,脱出的玉米粒通过卷扬机直接喷到了挂车上。

  见到我们,二弟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跑过来说:“来时也不打个招呼,要知道你们来,今天就不打粮了。”我说:“你打你的粮,都是自家人,有啥说的。”

  我把车停靠在了路旁不碍事的地方,进屋换了一套衣服,也加入了打粮行列。

  二弟家四口人,有10亩地。因为小舅子全家在外地打工又承包了小舅子家20亩地,加起来30亩地。一共卖了5万5千斤粮,每斤1元1角钱,一共卖了6万多元钱。弟弟、弟媳乐得合不拢嘴。二弟家还有一把蚕场,今年净收入3万元,再加上平时打零工以及副业收入,日子过得很充实。前年还新翻修了房子,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

  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30多年前卖粮时的情景像放电影似的浮现在眼前。

  那是1983年,我还在读高中,生产队刚刚解体,我们家分到10亩地,由于那时玉米品种单一,又不讲究科学种田,亩产量低,我们家打了6千斤粮。第一次见到家里有这么多粮食,父亲高兴得不得了,玉米多没地方放,父亲就请人打了玉米楼子。平时,父亲没事就叼着烟袋在玉米楼前转悠,望着玉米楼子笑。因为生产队时我们村还吃返销粮呢,是包产到户使农民看到了希望啊!

  一进腊月,粮站就开始收粮了。我们家留够人、畜吃的,还能卖4千斤粮。那时,已经有了手摇式玉米脱粒机,我们就用它白天晚上脱粒,脱完粒还要放到火炕上烙,再重新装袋,这样足足忙了五六天才完工。

  粮站离我们家有15里山路,途中还要过一道又长又陡的山岭。刚落过雪,路很滑。为了有个照应,我们6户人家决定一起去 。听人说卖粮的人多,要排很长的队伍,为了第二天早点把粮卖了,我们决定头一天晚上10点出发,天亮前早点赶到排个好号。那时,每家都有牛车,我家又和亲属借了一辆牛车,这样套两辆车运粮。

  天很黑,我们都拿了手电筒照亮,10点车准时出发了,一路上还算顺利,可到了上岭时,麻烦来了。先是老刘家的牛车在前面误住了,牛掉过头往回跑翻进沟里了,我们几个人只好过去帮忙,把粮抬出来,重新装车,又从老黄家车上借来一头犍牛,连推再拉总算把车送上了山岭。接着老张家的牛车又误住了,辕牛趴在地上怎么打就是不起来,我们只好把辕牛卸了,重新套车又拉又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车送上了岭。就这样我们一个车一个车地送,等把8辆牛车全送上岭,一看时间已经在岭上折腾2个半小时了。

  下岭还算顺利,我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离粮站三里地时,车停住了。原来前面已经排满了卖粮车,我们还是晚了。一看表,已经是第二天凌晨两点了。我们只好从车上取下稻草,把牛喂上,几个人凑在一起闲聊起来。

  天出奇地冷,脚冻得猫咬一样疼,我们只好不住地跺脚,不知是谁从野地里弄来了一点干柴,生着了火。于是大家便围在火堆旁取暖。

  一直到中午12点,我们的车才捱到粮站门口。

  验质员是个年轻人,他来到我家牛车前,用探子在麻袋上扎来扎去,取走了样品,我的心揪在了一起,生怕检验不合格。不一会验质员出来了,三等粮。我说:“我家的粮那么好怎就卖三等呢?”,验质员说:“你家粮霉粒多水分大,又不够饱满,三等已经不错了。如果不想卖,拉回去算了。”

  我还想跟他理论,父亲一把拉住我说:“算了,三等就三等吧,谁叫咱没有门呢。”

  最后,我家的粮每斤一毛五分钱,总算卖了。一共卖了615元钱。要知道,那时已经是不小的数字呢。

  我家虽然没有卖上等,总归是卖了。可一起来的刘家遇上了麻烦,粮食验了个等外,也就是不合格,粮站拒收。刘家好说歹说人家就是不要,弄的'刘家人不知所措。找人说也不行,买烟往人家兜里塞也不行。刘家人不死心,只好把车赶到一旁,无奈地说:“今天只好这样了,你们走吧,我家明天再碰碰运气吧。”

  这时已经是下午2点了,我们又冷又饿,到旁边的饭店要了一个炖菜,要几个包子,会喝酒的又各自喝了一杯酒。吃过饭就往回赶路了。

  最近几年来,三农政策的落实,让农民切切实实得到了实惠,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卖粮难,种粮难的日子早已成为了历史。我相信,*新农村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