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详解汇总

马振华老师

  三字经详解 篇1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读书首先要读《孝经》,这是按照“首孝悌,次见闻”的教学顺序下来的。《孝经》是儒门十三部经典里面的第一部,共有十八章。古人求学,一定是先读《孝经》,后读四书。《孝经》是曾子问孝,孔子回答,曾子退而与弟子们研究讨论,再由弟子们整理而成的。《汉书?艺文志》上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

  《孝经》十八章,只讲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孝。全书将社会上各阶层人士,从国家元首到平民百姓,分为五大类,就各类人的本位,提出实施孝亲的方法和原则,所以是自古以来学者要读的第一书。

  行孝要根据每个人的所处的位置,在何本位,实行何种孝道,所以有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子之孝、庶人之孝,不是死板板的。孔子回答弟子们关于孝道的问题,一个学生一种答案,都不一样。难道孝道没有统一标准吗?不是,这只是孔子的教育方法,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答复。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脸色不好看。虽然对父母的吩咐,你照做了,但吊个脸子,父母看了会伤心难过,这就没有做到孝。

  曾子问孝,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初也”。我们这个肉身是向天地父母借来用的,借了这个肉身的假,来修自己的真。寿命终了的时候要归还父母的,借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妥善保管,否则就不好还了。

  孝不是一成不变的愚孝、傻孝,糊涂父母要子女也干糊涂事,能听从吗?绝对不行。那如何处理这种尴尬的处境呢?这就要好好读孔子讲的《孝经》。十八章书只讲了一个孝字,可谓是深入浅出,条缕详明。读书一定要活读,不能死读,读死了,孔子的话就变成僵化的教条了。

  如何才是行正孝而不是愚孝,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既要读《孝经》也要配合自己的智慧,才不至学呆。如《孟子》一书里面有“父攘羊子告”的事例。有一位为人父者,偷了邻居家的羊,攘不是主动去偷,而是将跑到自己家里的别人家的羊扣下,其子就告发此事。儿子做的对不对呢?单从法制角度看,应该说没错。但是此举合法不合理,父亲偷羊,儿子事先有否劝谏?既偷之后,有否劝父亲把羊还回去?有否劝父亲主动去自首?如果这些都没有做,就告发父亲,此举就不合情理,根本没有孝道可言。

  因此,先把《孝经》的道理融会贯通了,再读四书,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四书的内容能熟练掌握了,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习,探求其中的道理。六经占了中国历史上的六个第一: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经》也叫《尚书》,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

  《易经》中国第一部经典,后世的诸子百家、一切学问都根源于此;

  《周礼》是中国第一部组织管理与典章制度专著;

  《礼记》是中国第一部文化资料汇编;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

  后世将《周礼》除去,称“五经”。五经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古时代文化思想的中心。《论语》中将其定义为“皆雅言也”,能使人思想纯正、言辞高雅。五经各有其名:《诗经》叫葩经、《书经》叫壁经、《易经》叫羲经、《礼记》叫戴经、《春秋》叫麟经。《礼记》中有一篇《经解》,对五经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经解》篇中说:

  “温柔敦厚,诗教也。”诗教不是让人去当诗人,十个诗人九个半有神经病。诗的教育,包括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文化内涵,能使人温柔敦厚,内心升华。

  “疏通知远,书教也。”《书经》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资料,读史的目的是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过去而知道未来。人读了历史,要能够通达透彻地了解世故人情,要能够疏通知远。

  “广博易良,乐教也。”乐是艺术门类的总称,包括了音乐、美术、文艺、运动等等。“易良”是由坏变好,变得平易而善良。

  “洁静精微,易教也。”洁静是哲学的、宗教的圣洁,精微是科学的、逻辑的严密。《易经》的思想既是科学的哲学,也是哲学的科学,融合了哲学、科学、宗教三种精神。

  “恭俭庄敬,礼教也。”礼是文化思想的总称,礼教是对人格的修养,人品的薰陶。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属辞”是研究历史资料,“比事”是类比今人今事。历史可提供我们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其他人生方面的经验。中国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对于为人处世,处处都有借鉴的经验。

  把五经读死了的书呆子,就会适得其反,五经就变成毒药了。

  “《诗》之失,愚”。总是无病呻吟,咬文咂字,“关门闭户掩柴扉”,此类文人就愚蠢之极,笨蛋一个。

  “《书》之失,诬”。读历史要注意,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的,如明史是清朝人编的,清廷出资官修明史,你能完全相信吗?除了历史上的人名、地名、时间是真的,恐怕靠不住。中国的现代史更是不可信,中学的历史课本就年年改,日本人也学了这一手,也修改教科书。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说,“书之失,诬”,你被骗了。

  “《乐》之失,奢”。艺术文化太发达,社会风气就会变得太奢靡,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是在文化艺术鼎盛时期衰亡的。清朝中期以后,八旗兵因安乐太过,军事能力颓废退化。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时,视察浙江清兵大营,杭州绿营兵吹奏箫管细乐迎驾。乾隆大怒,说“你们是军人,整天地吹箫弄乐,还能骑马打仗吗?”于是下令,军中只准用征鼓号角,其余笙管细乐一律禁止。

  “《易》之失,贼”。一个人学了《易经》,动不动就掐指一算,会变得贼头鬼脑的。况且“察见渊鱼者不祥”,历史上未卜先知的人没有几个又好下场的。

  “《礼》之失,烦”。礼固然重要,但过分讲礼数,搞得繁文冗节就烦死人。前清的旗人见面问礼,从老太爷、大少奶奶,一直问到你们家里那只黄雀,烦透了。

  “《春秋》之失,乱”。懂了历史的春秋大义当然好,但有时候读历史会出问题。古代帝王读历史,学阴谋诡计的占多数,真正以史为鉴,检查自己的少之又少。这些人不读历史还坏的有限,史书读多了,反而祸国殃民。

  三字经详解 篇2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即了皇帝位,就是历史上的汉高祖(西汉纪年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时算起)。刘邦建都洛阳,后来迁至长安,从那时候开始的二百一十年,汉朝的都城一直在长安。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称为“西汉”,也叫“前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刘邦即位不久,在一次庆功会上对大臣们说:“我之所以能够得天下,全在用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运送军粮,我比不上萧何;统领百万大军,冲锋陷阵,我赶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当代的豪杰,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故此萧何、张良、韩信被称为“汉初三杰”。

  刘邦在位仅六、七年的时间就死了,太子刘盈即位,史称汉惠帝。刘邦的皇后吕雉将戚夫人残害成“人彘”,又毒死赵王如意,使刘盈身心受到极大的刺激,勉强在位七年就死了,年仅20岁。其后吕雉专权八年,大量起用吕姓娘家人,欲将汉朝变成吕姓的天下。

  汉业初建的二十年时间里,除了王室内部的争斗以外,在经济建设、社会文教等方面,并没有什么建树,总算不打仗了,百姓可以喘口气了。真正奠定汉朝400年基业的,要从刘邦的小儿子汉文帝刘恒开始。

  吕雉死后,吕氏集团覆灭,刘恒继位。他是历史上公认的宽厚、仁慈、节俭的好皇帝,与其子汉景帝刘启一起,被推崇为“文景之治”的仁政榜样。

  汉文帝刘恒所以能够宽厚、仁慈、节俭,得力于母亲薄后的教育。薄氏是南方吴国人,是个知书明理的贤妻良母,平生最喜欢读《老子》。她居然能够躲过吕后的迫害,可见她的“黄老之学”功夫不一般。汉文帝一生都受母亲影响,治国之道也力守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刘邦手提三尺剑,马上取天下,刘恒以道德文治守天下,才有200多年的西汉王朝。文景之治,使全国修养生息、恢复国力、发展经济,而真正复兴传统文化的则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受公孙弘、董仲舒的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汉元帝时代则完全确定走儒家学术思想为主的路线,才形成汉儒以注疏、训诂、考据的“汉学”。但是“独尊儒术”看似推崇,实则葬送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使儒家学术走上了近亲繁殖的退化之路,为西汉王朝的衰亡种了恶因。

  由汉高祖刘邦算起,至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为前十帝。传到第十一代汉孝平帝,孝平帝继位时只有九岁,被外戚王莽一杯鸩酒毒死了。王莽篡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王朝至此而亡。

  读汉朝的历史,很觉奇怪。汉朝有十个皇帝继位的时候年龄都很小,最小的一岁,最大的十七岁。熟悉《三国》的人都知道,汉献帝刘协就是八岁即位。皇帝年龄太小,没有办法理政,只能靠别人辅政,外人信不过,只有叫太后协助理政。太后久居深宫,对社会上的事情一窍不通,只能找自己的娘家人来帮忙,造成外戚专权。时间久了,外戚羽翼丰满,自己也想篡位当皇帝,天下就又要乱了。

  小皇帝慢慢长大了,对此现状当然不满,又要把太后这一系的外戚推翻,恢复自己的皇权。但是小皇帝既无兵权,又无经验,怎么办呢?只能利用身边的宦官,所以又有宦官当政。看看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不是外戚篡位就是宦官专权,没完没了。

  汉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八个兄弟,除了一个早死的,其余七个都被封为侯,王莽就是王太后的侄子。王家子弟多数骄奢傲纵,王莽却没有那种习气,他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王莽做了大司马以后,很注意招揽人才,不少读书人都慕名来投。

  到孝平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九岁,国家大事都由大司马王莽作主。吹捧王莽的人都说王莽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请太皇太后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于是威望就更高了。别人越是吹捧王莽,汉平帝越觉得他可怕、可恨,因为王莽不准平帝的母亲留在身边,还把他舅舅家的人杀光了,所以汉平帝常在背地里怨恨王莽。

  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祝寿,王莽亲自献上一杯毒酒,汉平帝没有怀疑,接过来就喝了。第二天,宫里传出话来,说汉平帝得了重病,没有几天就死了。汉平帝死的时候才十四岁,当然没有儿子。于是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孩子为太子,叫做孺子婴,王莽自称“假皇帝”(代理的意思)。有人劝王莽干脆继位做真皇帝,王莽也觉得假的不如真的,于是向太皇太后去讨皇帝的传国玉玺。王政君这才大吃一惊,不肯交出玉玺又被逼无奈,就气愤地把玉玺扔在地上,摔掉了一个角。王莽心疼的不得了,赶快叫人用黄金镶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镶玉”玺。

  公元8年,王莽正式继皇帝位,改国号为新,都城仍在长安。从汉高祖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统治了210年,到这时候结束了。

  三字经详解 篇3

  “扬名声,显父母”,是孔子在《孝经》中的话。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杨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行孝道有始、有终,孝之始我们已经讲了很多;孝之终的儒家的观点,就是“扬名声,显父母”。儒家思想偏重于入世,但是唐以后的读书人,均以建立世功、光前裕后、封妻荫子为理想目标,都涌向“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士子之路,错解了孔子说的“立身行道”。

  立身就是立命,人非性子化了不能够立命,所以传统教育的第一关就是要帮助学生化性。人的命如车轮,性如车轴,性子不正,命轮一定会跑偏,所以韩愈才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

  性子化了、气质变了,人才肯吃苦、才肯吃亏,然后才能够行道。行道就是按照《三字经》中讲的“五伦十义”的道理,学做人。“十义”是人的十根命柱,也是十条做人之道,真正做到了,行圆满了,命就立起来了,“立身行道”才算做到了。

  禀性化掉了,人“性本恶”的动物属性的根才能彻底根除掉,这个业根一断,就可以上拔祖先,所谓是“一人得道,九祖升天”,祖宗八代都跟着沾光,这才是真正的“孝之终也”。

  “裕于后”是向下,为子孙后代积累福德,就是《千字文》中讲的“川流不息,渊澄取映”。自己这一辈人,要在祖先建立的德业之上立身行道,让自己的德行象奔腾不息的江河水一般,一代代地川流下去。前人植下的道德之树,会成为佑蔽后人的福荫,能做到“光于前,裕于后”,人的一生才没有虚度。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

  常人留给子孙的,都是物质财富,满箱的金银财宝,我传给子孙的只有这一部《三字经》。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其中的道理却非常人所能理解,更是难以做到。

  汉朝的著名学者疏广,字仲翁,是西汉兰陵人,对《春秋》有独到的研究。汉宣帝征他为博士,授以太子太傅的官职,他的侄子疏受也被聘为太子少傅。二人都是辅导太子的老师,地位相当高。五年后的一天,疏广对疏受说:“我们的官做得够大了,名声也不小,再不急流勇退,就该树大招风了”。于是二人就向汉宣帝奏请告老还乡。宣帝与太子厚赠给他们一笔钱财,让二人荣归故里。疏广回乡后,将这些钱财都分送给了亲朋故友。有人劝他给子孙留一些,他摇摇头说:“我的子孙如果有才德,钱财只能损伤他们的志气;如果愚昧昏庸,钱财只会掩盖他们的过失”。人们都很佩服他的远见卓识。

  人的福德属于心性,是可以遗传的;物质属性的钱财是不能遗传的,故有“富不过三代”的古训。我们反复强调“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关系关,留财给子孙的人,心里面先就存了子孙一定不成才的念头,否则你为什么要留财?种了这样的因,将来就要结子孙不成才的果。所以古人才说“积财给子孙是留祸,积德给子孙才是留福。有智慧的.父母都是教导子女“幼儿学,壮而行”,让他们明白做人的道理,长大以后行道做德,立身于社会。有出息的子女,一定可以独立开创一份事业,没出息的子女有了钱反而坐吃山空,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会。等他们老了,钱也用光了,自己又没有本领,你让他们怎么办?古人说:“糊涂的爷娘,败家的儿郎”,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所以遗财给子孙,不如遗德给子孙,祖先把自己的经验、嘉猷、忠告遗留给子孙后代,这些才是千金难买的宝贵财富。所以这里才说“我教子,惟一经”,一部《三字经》就够了。《三字经》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史,用极简单的文字将经史子集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清朝康熙年间的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徐乾学,传给儿子们的则是一楼图书,他说:“吾无美田宅、园池、台榭、金玉玩好之物以传后,所传者惟是尔”。因此将其藏书楼命名为“传是楼”。

  三字经详解 篇4

  公元1279年二月,元朝统一了中国,宋世彻底宣告灭亡。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

  在南北宋时代,中国北方已经先后兴起了辽、金两个王国。辽国是契丹族,金国是女真族,他们并不是入侵中国的外族,而是早已归化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上,仍然是以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为主,佛道两家为辅的华夏文明。

  建立辽国的是耶律阿保金,他在北京(古称东丹)建立了辽国。金族姓完颜,完颜阿骨打在圣京(今沈阳)建立金国。辽国的历史有二百一十年,金国支持了一百一十七年,以后金灭了辽,元又灭了金。到元世祖忽必烈,元兵南侵,先与南宋军队配合,灭了金国。

  公元1271年,忽必烈称帝,改国号叫元,是为元世祖。元世祖借口南宋不执行和约,派元兵进攻襄阳,宋军连战连败。宰相贾似道向元求和,反而促使南宋早亡。襄阳城在被围五年后,终于被元兵攻破,元兵乘胜南下,进逼临安。

  公元1276年三月,元军逼近临安东郊,文天祥主张与元兵决一死战。但南宋王朝已决心投降,宰相陈宜中又趁机逃跑,不得已让文天祥以右丞相的名义与元人谈判。文天祥到元营后,始终不屈服,以后被押解到元大都,囚禁四年后死在那里,留下《正气歌》汗青千古。

  四岁的小皇帝恭帝赵显与皇太后请降,也被虏往元大都。赵显北去,南宋亡国。依稀中与赵匡胤逼迫后周柴氏孤儿寡母退位没有两样。

  后人有诗曰:

  忆昔陈桥兵变时,欺他寡妇与孤儿;

  谁知二百余年后,寡妇孤儿又被欺。

  恭帝的两个哥哥,九岁的赵昰和六岁的赵昺逃到福州。赵昰即位,为端宗,但不久就死于逃难的海船之上。张世杰和陆秀夫等朝臣又拥立卫王赵昺继位,转移到厓山(今广东新会南)继续抗元。

  元军分为四路,围攻宋军水师。潮落的时候,元军从北面冲击:潮涨的时候,元军又顺势从南面进攻。宋军两面受敌,勘勘招架不住。左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对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随即背着赵昺跳海而亡,杨太妃也赴海而死。

  三字经详解 篇5

  中国历史上的女才子很多,最著名的四大才女,就是蔡文姬、谢道韫、卓文君与李清照。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人家是女孩子,都如此聪慧多才,你们这些男子汉,更应该以她们为榜样,时时激励自己,好好努力。

  中国历史上的女才子很多,最著名的四大才女,就是蔡文姬、谢道韫、卓文君与李清照。电视连续剧《凤求凰》,描述的正是汉代才子司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个是被临邛县令奉为上宾的才子,一个是孀居在家的佳人。他们的故事,是从司马相如作客卓家,在卓家大堂上弹唱那首著名的《凤求凰》开始的:“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凰,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卓文君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司马相如夤夜私奔。其后的当垆卖酒、白头兴怨、长门灵赋、封禅遗书等事迹更是传为千古佳话。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为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金兵入侵中原,二人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前期多描写悠闲的生活,后期多悲叹自己的身世,情调感伤,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李清照的作品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多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公元718-780年)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新旧《唐书?刘晏传》上载:“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也有记述。刘晏的高祖自彭城(今江苏徐州)迁徙曹州南华,高祖以下,世代为官。曾祖刘郁为弘文馆学土,刘晏的祖父做过县令,他的父亲没有做过官。

  刘晏有兄弟三人,长兄刘星,次兄刘暹为御使大夫。可见,刘晏生长在一个世系的官宦家庭之中,自幼受到良好的培养与教育。

  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十月,唐玄宗赴泰山封禅,祭典结束后,唐玄宗在帐殿接受朝觐。礼官进帐殿上奏:“有一八岁童子刘晏,敬献《东封书》。”玄宗非常喜悦,下诏命见。八岁的刘晏进帐后,毫不胆怯,跪颂自作的《东封书》:“吾皇英主,封祀东岳,告成功于昊天上帝,为万民把福,开元之礼,仁及天下,人情所望,人心所归……”玄宗虽然惊叹八岁童子的文采,但又不相信是真的,于是命宰相张说鉴别真伪。

  张说是当时的文坛领袖,于是以围棋为题,对赋围棋的方圆动静。张说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刘晏回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玄宗甚为高兴,当即下旨授八岁的刘晏为秘书省正字郎,工作是校对藏书校勘正误,抄写典籍。这在当时也是一大轰动奇闻,刘晏被称之为“神童”。从此,刘晏走上仕途,最后成为自桑弘羊之后,唐代著名的理财家、经济改革谋略家。

  “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的财政状况濒于崩溃,刘晏通过调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治理财政,统筹兼顾,有效地充实了国家财政收入。例如,粮运是唐代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是转运速度迟缓,二是运杂费用太高,三是损失浪费惊人。刘晏接管后,采取了几项重大的改进措施,使从扬州运粮至长安的时间由9个月缩短到40天,损耗率由20%降低到零,“人以为神”,唐肃宗赞他为“当朝的萧何”。

  刘晏晚年,因受人陷害,被唐德宗赐死,终年六十三岁。刘晏为唐王朝理财二十四年,掌管财物亿万,但被抄家时的全部财产只有“杂书两车,米麦数斛”,连陷害他的人也不得不叹服刘晏的清正廉洁。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唐玄宗曾两次召见刘晏。一次问刘晏道:“卿为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玄宗自然懂得,其时朝中的朋党之争正闹的不可开交,大臣之间结成朋党,三个一群、五个一伙,互相攻击。刘晏正是借此机会向玄宗进谏,可见他年级虽小,人却非常有智慧。

  刘晏年龄虽然只有八岁(历史的记载是八岁,不是七岁)就已经走上了仕途。你们这些年幼的后学之人,只要勤勉奋进,也同样能够达到这样的成就。

  孟子说过:“舜,人也;我,亦人也”。尧、舜、禹、汤等古之圣贤,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与他们相比我们缺少的只是圣贤之志而已。所以不甘于堕落的有为者,一定要立志,要夺古人的志向。果真如此,学舜当然就是舜的再生,学孔子就是孔老夫子在世,哪里有不成功的道理?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人天的根本得到了,功名富贵等世间的小果,是不谋而自来的。这个小大轻重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明白,千万不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