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志:___________________
(4)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3.请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思考,简要回答:
(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2.D
3.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4.(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的作者是 ,东晋时人。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延至其家 (2)处处志之
3.作者在第①段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从全文来看,这段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作者在文中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的理想能从哪些具体的描写中体现出来?
5.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是什么样的人生理想?
1.陶渊明
2.(1(邀请 (2)做标记
3.美丽的景物引起渔人的好奇,从而引出桃花源,并为描写桃花源的美景作铺垫。
4.通过第②段的对桃花源美好景色的描绘和第③段的对桃花源淳朴民风的描写表现出来。
5.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的理想境界。
读文答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停数日,辞去②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他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答案示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与外人断绝了来往。
2.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个理想的社会,它“理想”在哪里?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描写表现出来的?
答:①景色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②生活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③人情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文末为什么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了?假设太守找到了桃花源,它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答:这表明桃花源也真也幻,在现在中是不存在的。这样会使桃花源的社会也变得一样黑暗,桃源人将过上困苦生活。“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选自《虞初新志》)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加线词语。(3分)
(1) 左臂挂念珠倚之( )
(2)诎( )右臂支船
(3) 佛印绝类( )弥勒
(4) 阡陌交通(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6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小题3:写出两个出自[乙]文的成语。(2分)
小题4:[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描绘这样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代词,左膝上(2)通“屈”,弯曲(3)像(4)交错相通(5)整齐的样子(6)全、都 (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1)他们的两膝互相靠近,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边的衣褶里。
(2)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3)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
(意思符合即给分)
小题3: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 黄发垂髫 阡陌交通 。(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分)
小题4: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意思对即可,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诎”是通假字,“类”是重点实词。“交通”是古今异义词,“俨然”要注意把“然”的意思解释出来,“悉”的意思是固定的,即都、全。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1)句中的关键词有“比”“黄发垂髫”“豁然开朗”等,“比”是靠近的意思,“黄发垂髫”是借代的修辞,指老人和小孩。“豁然开朗”是古今异义词,指一下子变得开阔明亮了。注意这些易错词语,再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在文章中找,很容易就可看到“豁然开朗、怡然自乐、鸡犬相闻、黄发垂髫、阡陌交通”几个明显的成语。对于似是而非的四字短语则尽量不写。
小题4:试题分析:文章中对于世外桃源的描写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出了与世外截然不
同的景象,因此实则借此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满与对如世外桃源这样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第11~14题。(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义犬(蒲松龄)
周村有贾某,贸易(1)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豢养舟上。舟人固积寇也,窥客装丰,荡舟入莽(2),操刀欲杀。贾哀赐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鸣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远,浅搁乃止。
犬泅出,至有人处,狺狺哀鸣。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3)焉。
抵关三四日,估楫如林,而盗船不见。
适有同乡贾(4)将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鸣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5)。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见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6),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曩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1)贸易:做生意。(2)莽:芦苇丛。(3)悼:难过。(4)贾(gǔ):商人。(5)趁之:追它。(6)易:换。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屋舍俨然: (2)悉如外人:
(3)或以为异,从之而往: (4)适有同乡贾将携俱归: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划两处)(2分)
见 堤 上 有 屠 人 缚 犬 倍 价 赎 之 豢 养 舟 上。
13、甲文中通过_______________及和平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而乙文则通过犬勇救被扔入江中的主人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表达了犬的义举。(2分)
14、乙文中,作者发表议论的是哪一句?从该句中,我们可获得怎样的启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4分)(1)俨然:整齐的样子(2)悉:全、都(3)或:有的人(4)适:适逢,恰巧遇到
11、(1)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2分)(2)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才发现被狗咬住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2分)
12、见堤上有屠人缚犬 / 倍价赎之 / 豢养舟上。(2分)
13、优美的自然环境 跟踪追击辨识贼寇 (2分)
14、(1)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启迪:人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意对即可)(3分)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 )
(2)欣然规往( )
2.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悉如外人 悉以咨之
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
D.设酒杀鸡作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__________→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__________。
5.“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交错相通(2)计划
2.B
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或: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4.进入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
5.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或: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只要答出要点“对和平的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即可)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作者是____(朝代)的文学家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划线的词:(5分)
①咸: ②邑人: ③绝境:
④无论: ⑤不足:
小题3:翻译划线的句子:(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小题4: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5: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6:桃花源人为什么“见渔人,乃大惊”? (2分)参考答案:
小题1:东晋 陶渊明
小题1:①都 ②乡邻 ③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④不要说(或更不必说) ⑤不值得
小题1: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
小题1: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1: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小题1: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小题1:试题分析:陶渊明也可写成陶潜。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尤其是名家名篇,一定要知道三点,即出处,作者、生活朝代。
小题1:试题分析: “绝境” “无论”“不足”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解释时要注意。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具”“叹惋”等。“具”在此句中是“详细”的意思,“叹惋”则是两个词组成的,应译为“感叹惋惜”。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原文中有相关语句,即“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回答时,可以用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点评: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时,要能抓住并利用原文语句做答。
小题1:试题分析:从上文中的“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个句子可以推知,桃源外的世界依然是纷争不断,人们过着鸡犬不宁的生活。所以桃源的人们害怕世人知道此处后,都会纷纷来这里。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也就和世外一个样子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
小题1:试题分析:“乃大惊”表明桃源中的人很久没有见到陌生人了。
点评:理解文章要透过句子看其根本,即有些句子我们要深入地想一想,这个句子有没有深层的含义,它告诉了我们什么,它和上句有没有联系,有什么样的联系等。这样,多思多想,对于文章的理解就会逐渐深入,我们的置疑的能力也会提高,提出的问题也会越来越有水平。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诣太守说如此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寻病终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 人 各 复 延 至 其 家。
4.下列对选文内容与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写法与郭沫若的《天上街市》的写法一样,以美好的想象反衬现实的黑暗。
B.桃源人“不复出焉”是因为与世隔绝时间太长,他们适应不了外面人的生活习惯。
C.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寻找桃源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表明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是不存在的。
D.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后人据此概括出一个成语“无人问津”。
5.从《桃花源记》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你认为作者的理想境界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是不是完全实现了?请列举现实生活一个例子阐述个人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同“邀”,邀请 ②详细 ③到 ④随即,不久
2.⑴桃源人带领妻子儿女以及相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⑵就顺着以前的路,处处都做了记号。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4.B
5.示例一: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中环境优美,而我们今天的社会,大量良田被占用,环境污染严重。我们村附近建立一个药厂,村子里的沟凼全部变成了臭水沟。
示例二:没有完全实现。《桃花源记》中人们相处和谐。而今天,虽然人们物质生活富足了,但人际关系紧张,人人自危。前不久报上还刊登了一个消息,一个司机扶起马路上倒下的老人,结果被说成这个司机撞到老人,被索赔。(答案合理即可)
(一)(16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本文选自课文《 》 ,作者 ,又名,字元亮, (朝代)著名诗人。(2分)
小题2:、下列划线词古今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B.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单指男方的配偶
C.无论魏晋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的连词
D.来此绝境古义:极其优美的环境今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小题3:、从下面两句中任选一句翻译。(2分)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选( ),译文:
小题4:、请写出两个源自《桃花源记》的成语。(2分)
和
小题5:、下列各句中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陶渊明《桃花源诗》)”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2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B.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C.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小题6:、桃花源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的?为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2分)
小题7:、《桃花源记》叙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这个故事为什么具有长久的魅力?
请谈谈你的看法 (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小题2:D
小题3:(1)(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补充必要的成分,得1分;“要”译为“邀请”,得1分。) (2)渔人为(他们)一一具体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情,(他们听罢)都感叹惊讶。(“具言”译为“具体地说出”、“叹惋”译为“感叹惊讶”,各得1分,意近即可。)两题都选者,改第一题。除标准外(1)只出现半句,如“设酒杀鸡作食”被译为“去吃饭”,须扣1分。(2)“具”译为“详细、详尽”亦算对。“惋”必须译为“惊讶”,否则扣1分。
小题4: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怡然自乐(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正确写出一个,即得1分。)
小题5:C
小题6:秦时;躲避秦时战乱
小题7:因为它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境界,环境优美,人们各得其所,自得其乐,彼此关心、爱护……这符合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审美追求,令人向往。(言之有理即可。) 表明桃花源是理想的生活境界,得1分(突出“理想”即可);表明“桃花源”是人们千百年来的追求,得1分(突出“追求”即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4分)
①渔人甚异之( ) ②欲穷其林( )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后遂无问津者( )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小题3】选出划线词词义不相的一项( )(2分)A.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佛印绝类弥勒B.乃:乃大惊乃不知有汉C.复:复前行不复出焉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神情与苏黄不属
【小题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3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根据以上选文,请写出两个出自本文的成语(2分)
答案
【小题1】(1)以为奇异,(2)穷尽(3)值得(4)渡口
【小题2】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
【小题3】A
【小题4】①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②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③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小题5】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1)“异”为“形容词的异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异”。(2)“穷”的古义为“穷尽”,今义为“贫穷”。(3)“足”的古义为“值得”,今义为“名词,脚”。(4)“津”古义为“渡口”,今义为“唾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既是已经的意思,便是于是的意思,扶是顺着的意思,志是做标志的意思”,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渔人”,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保持完整性、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语句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3】试题分析:A、隔绝 极 。B、竟然 竟然。C、又、再 又、再。D、类 类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小题4】试题分析:联系当时东晋的社会情况,渔人对桃花村民说的内容应该是:(1)社会动乱,(2)老百姓民不聊生,(3)苛捐杂税繁多,(4)徭役繁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渔人对桃花村民所说的'内容,联系桃花村民来到桃花源的原因以及当时东晋的社会背景来分析他说的内容。
【小题5】试题分析:“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概括出成语“豁然开朗”;“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概括出成语“怡然自乐”;“后遂无问津者”概括出成语“无人问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的成语的能力。
点评:概括文章中出现的成语,主要是平时对成语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的内容来概括文中的成语。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1:节选语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划线字的含义。(3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3分)
A.该段写了渔人与桃花源人的交往,表现了桃花源古朴淳厚的民风。
B.该段通过村人的自诉,说明了桃源人的来历及其与世隔绝的原因。
C.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王朝的更迭引发的战乱。
D.村人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不知世道变化,故不值得外人知道他们。
参考答案:
小题1:桃花源记 陶渊明
小题2:其余的人又各自把他请到自己的家里。(复、延、其)
小题3:D
小题1:试题分析:根据语段的内容可知是《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节选,这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篇,其作者、作者的生活朝代一般是不会不知道的,但要注意把字写对。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延”等。“延”是古今异义词,应译为“邀请”。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3:试题分析:“村人觉得自己孤陋寡闻,不知世道变化,故不值得外人知道他们”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渔人把桃源外的情况“一一为具言所闻”之后,桃源人知道了外界的人们仍旧过着动乱不安的生活,所以不想让世人知道桃源这个地方,怕打破桃源的宁静,打破他们这里的安宁的生活。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欲穷其林 穷________________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云________________
(3)诣太守,说如此 诣________________
(4)阡陌交通 交通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 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3.翻译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的交谈都说了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要求回答问题。
(1)文中有两处语句暗示了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不存在的理想社会,请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的环境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穷尽,走完;(2)说;(3)到,拜见;(4)交错相通
2.D
3.问(村中人)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中人)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4.①桃花源中的人问渔人从哪里来?
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来到此地的原因。
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
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外传桃花源的事情。
5.(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不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B.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C.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讲信修睦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是故谋闭而不兴水波不兴
C.天下为公不必为己
D.莲,花之君子者也能以径寸之木!
【小题3】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B.“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
C.《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D.“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小题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2分)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分)
【小题5】[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B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小题4】(1)对于财货,人们的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小题5】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
(4)便扶向路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源中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田间小路(2)整齐的样子(3)妻子和儿女(4)从前的、旧的
2.(1)(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村人为桃源外的社会战乱频繁,动荡不安而叹惋,为世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而叹惋。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汇编六篇
桃花源记作文通用十五篇)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七篇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汇编六篇
桃花源记作文通用十五篇)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七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十五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十五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集合8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通用十五篇)
桃花源记获奖说课稿范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五篇)
桃花源记续写作文(通用17篇)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范文集合七篇
桃花源记改写作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