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 俨然 衣着 阡陌 鬓 要 邑 诣 骥 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桃花源记》是万古一梦,属于每个人的美丽之梦。它借助一个充满神秘离奇的故事,传递着人们对幸福自由美满生活的追求。短短尺幅之内,作者用饱蘸着绚丽憧憬的妙笔,极富诱惑力地描绘出桃花源的绮丽风光之美,恬静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可以说,每一处都洋溢着理想化的意境,每一处都吸引着读者渴求美的目光。只有引导学生去发现平淡表述背后的强烈情感,挖掘每一处所展现的理想追求,才能真正走入桃花源,感悟桃花源。
本文是初中最后一篇文言文,有了三年的学习,学生在翻译上应该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诸如翻译的策略、翻译的角度等。再加上本文以故事叙述为主,难理解的词句不多,所以在翻译理解上,可以多放手给学生,以此来检验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但本文蕴含的中华文化深厚,它是千百年来无数人美好生活的心灵之 源,学习它,不能仅仅停在表面去分析作者的追求和惆怅,而要让学生的心灵之美做一次深呼吸。走入桃花源,学生要爱上本文,更爱上这个永远不会褪色的梦想。
课前预习
1、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特别要关注他生活的时代和他的隐士风格。
2、 复习他的《饮酒》。
教学目标
1、检验并提高学生独自翻译能力,掌握诸如“妻子”一类的重要文言词。
2、在品读中,能够体会出桃花源的美,加深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追求。
评价设计
1、学生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方法独自翻译文章,并及时积累重要词语。
2、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能够通过想象的方法展现桃花源的美,并结合课前查阅资料,进一步理解文本主旨。
3、学生能够联系现实,个性化地谈谈自己对这个“梦”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万古一梦桃花源
用中国人远古之梦导入。《礼记》中关于“大同世界”的论述,孟子所畅想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关系,逐渐引出“世外桃源”。
(让本文站立在中国历史文化的背景中走入课堂,让学生在追梦的神圣氛围中走入文本)
二、翻译--走近桃花源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小组分任务,串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抓住“一位渔人,一次偶遇,一个地方,一段传奇”来理解。
(一是检查学生在没有翻译情况下,能不能借助读就感受到基本脉络。二是为下面的翻译做好铺垫。)
4、教师读“开首至欲穷其林”,学生不看注释口头翻译,并交流难懂的地方。
在这个过程里,要引导学生考虑“翻译方法--留,调,删,换等,翻译角度--直译和意译”
5、学生独自翻译全文。首先,不看注释,不交流。然后查阅注释,检验翻译准确度。接着小组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难点。
6、班内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一些重要词:古今意不同的字。
7、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一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评议。
(第二步,要以学生自己翻译为主,甚至可以加大难度,比如不看注释先猜译,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语感)
三、品读--走进桃花源
1、听老师读本文,同学思考: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你对桃花源的印象,你会怎样表达?
2、学生自由发言。可以引导出“神奇”“美丽”“幸福”等词。老师提议:桃花源真美!
3、小组合作交流:从文章哪里你读出了桃花源的美?
要求:交流后组内分任务,一人读原文,一人说美的原因。
4:班内展示交流。
教师引导抓两个点:一是不同的美--景色的美,前者是神奇的美,后者为富饶的美;生活的美,有精神的愉悦,也有物资的富裕;人性的美,有热情好客的真,也有宽以待人的善。
二是激发想象--“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中的每一处是如何的美?可以想象一副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每一个人是如何的乐?可以想象一种境。让学生进行口头描绘。
(此处是理解文本的关键之处,不能仅仅从文字表层点几处美,而要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层,理解人性美,生活美,还要借助想象,把更丰富的景象幻化为最幸福最优美的感觉。观察学生,如果他们脸上没有愉悦,目光里没有羡慕,那么就可以说,这个环节是失败的。)
4、提问:陶渊明为什么描绘出这样美丽的地方?他那个时候真的有这样一个桃花源吗?
小组结合课前查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可以从《天上的街市》来做辅助点拨,从而更准确地的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
5、带一份情感再读课文。
发现桃花源:惊奇--初入桃花源:惊叹--做客桃花源:赞赏--离开桃花源:担忧--难寻桃花源:惆怅
(理解了课文,再融入自己的情感,老师要做这样的朗读指导:读出味道。)
四、感悟--神往桃花源
1、今天很多地方牵强附会称作桃花源,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向往的梦就在这里,也是美的享受。倘若今年五一假期,你到了桃花源,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2、你尝试做个比较:今天的生活状况和桃花源相比,哪个更让你喜欢?
(两个问题,课堂上只需要用一个则可,根据前面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学生理解深刻了,用第一个问题。学生理解还需要加深,用第二个问题。)
五、作业
1、积累重要词,背诵课文。
2、给“桃花源之行”拟出一段解说词。
教法建议
1.理解课文内容,对于古文内容的理解,最好的、切实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读、读熟,达到背诵的效果,就能理解其内容。具体说,理解课文内容,可分为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通过多次诵读熟悉故事;第二步,抓住文章线索,理清结构,记住文章中所有重要语句,想像故事的发展过程;第三步,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如:渔人“忽逢桃花林”,是有意还是无意?渔人何以敢入洞?村人听渔人“具言所闻”后,为什么“皆叹惋”?既然渔人出来时“处处志之”。为何后又找不到?等等,通过探究,加深理解;第四步,联系作者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社会理想的实质,是如何在文中体现出来的,并认识作者的理想的意义和局限性。
2.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十分准确精练,用词精析。不少句子简洁而又内容丰富,要仔细体会其中蕴含的内容。如山里人问渔人从何而来,诗人没有重复渔人进桃花源的经过,只用“具答之”,就概括了渔人的全部答话。像这样的例子不少。要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细细体会用词的精到。如写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后,仅用“乃大惊”三字,就写出了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又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类似的例子也有不少,当通过品读,细细咀嚼、揣摩。
3.掌握重要的实词和省略句式,对于实词和句式的掌握,重要途径仍然是阅读,在诵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又诵读。这样,要不了几个反复,就能把握。另外,也可以进行分类归纳整理,进行专项练习,如分古今词义变化、多义词等类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阡陌鬓邑诣骥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1)通假字:具、要;
(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
(3)一词多义:舍、寻;
(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
(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2.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教学方法——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
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创造性的复述,有两个不同的层次:一是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用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根据课文的内容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使得故事更加丰腴——用这种复述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能课文的理解程度,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这两种复述方法也可以结合起来。
课文的结构层次
作者写桃源境界并不是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而是幽深奥秘,迂回曲折。开始写有一条很长很长的溪流,不知有多少里程;沿溪的两岸有一大片桃林,不知有多宽多长;在林尽水绝之处,有一座大山,挡住去路,人世间好像到了尽头。再仔细一看,山有一小口,钻入洞内,刚刚能通过一人,走数十步,忽然开朗起来。作者所写的溪流、桃林、芳草、落花、高山、洞口,是一个无人区,十分洁净、清新、美好,它隔断了现实社会喧嚣污秽的生活,为桃源的隐蔽幽深作了过渡性的描写;同时,为读者进入桃源境内造成心理上的准备,不致使人感到突兀。在进入桃源后,作者的描写也极有层次:先写田园风光,辽阔的土地,整齐的房屋.纵横的田间小道,美好的池塘,垂阴的桑竹;然后再写桃源人民的服饰、劳动、情操、意趣。从远到近,从田园风光到社会人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同时。作者以曲折的手法写出渔人的行进过程,一会儿水路,坐船逆水;一会儿山路,钻洞爬山。当乘船沿溪走得忘了远近时,作者用“忽逢桃花林”一转,就把读者带到一个美丽静谧的桃花仙境;再当渔人钻进漆黑狭窄的洞内,感到绝望疑惧时,作者以“豁然开朗”的神来之笔,又把你带到一个开阔、恬静、优美的田园乐土,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这种跌宕起伏的笔触,使读者的感情不由自主地随之骤变:当你进入桃花林时,它使你“喜”;当你走到水穷路绝的隘口时,它使你“疑”;当你钻入桃源见到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时,它使你“惊”;当你再想去寻访这个境界时,它使你“迷”。这一喜、一疑、一惊、一迷的种种复杂情感变化,正是作品所产生的征服人们心灵的艺术力量。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课文内容概述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忽逢桃花林”,为之一喜(一折)。接着写桃林美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又设下悬念:走完桃林了吗?桃林前面是什么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又为之生疑(二折)。接着写渔人舍船而入的探险行动。“初极狭,才通人”,又设下悬念:里边有什么,能走得通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为之一惊(三折)。接着写美好的世外桃源,介绍了桃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渔人辞去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下悬念:渔人出去后对外人说了吗?“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又为之遗憾(四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又设下悬念:找到了吗?“不复得路”,又为之迷惑不解(五折)。全文不过三百来字,却写出这样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语言够精练的了。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陶渊明(约365~427年),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曾任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朝政的黑暗现实,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情景。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这篇文章写于421年,即南朝刘裕弑君纂位第二年。陶渊明对刘裕政权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文言知识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桃花源记》教案。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安排: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屋舍俨然(yn)阡陌交通(qinm)
黄发垂髫(tio)便要还家(yo)
刘子骥(j)诣太守(y)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正课
(一)导语:
同学们,阳光明媚、山花烂漫的春天即将过去,我们又将迎来骄阳似火的夏季,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案》。谁还记得我们那次春游的情景?大自然中的景色美不胜收。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桃花!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
你能不能说一说你的感受?
好!下面我们来欣赏两幅桃花开放的美景吧!(打出桃花图片)
(打出伊拉克战争图片)
同学们,看了这一幅图片,你又想到了什么?
这幅图片提醒我们,现代世界里仍然存在着残酷的战争,很多人因此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困苦之中。
(打出东晋末期图片)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教学目的]:
1、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
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
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
教授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㈠导入(5分钟)
⑴ 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
⑵ 提问。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
⑶ 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35秒)
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10分钟)
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
⑵ 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教授和翻译(20分钟)
⑴ 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注意朗诵者的断句要领。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缘:沿着。之: 的)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甚:很; 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尽:到头)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省略句。舍:舍弃 )
初极狭,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省略句。才:仅仅)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复:继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然:…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俨(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属: 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阡陌:田间的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其:这,那。悉: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垂髫(tiáo))
读音: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字词翻译:
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
复:继续
欲:想要
尽:到头
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 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垂髫(tiáo):指儿童。髫,古代小孩的垂发。(指代)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一词多义:
2、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㈣提问(10分钟)
⑴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复述第一段的内容。(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⑸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提问。(可选,时间空余时用)
[板书]:
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陌
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古今异义:
鲜美:鲜艳美丽。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词类活用:
才通人 通:使动用法 使人通过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动词 走完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对。。。感到奇怪
复前行 前:名词—状语 向前
渔人行踪: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
2、抄写5遍:豁(huò)然开朗 俨(yǎn)然 垂髫(tiáo) 阡(qiān)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怡然自乐
3、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下一课时检查)
4、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教学后记]:
文言文的教授本来就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因为其中的知识点是考试所必须要求掌握的,因此占用了解释作品内涵的时间,从而避免不了乏味。用音乐来导入文言是我所能想到的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式了。其实音乐和文学本来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能诠释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又不尽相同。
对于首次正式地接触文言大家,教师应该占有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认识作者。为其以后的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为课文的理解打下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深层次上的含义。
为什么要放入一个朗诵FLASH,是因为想给学生提供一个课文阅读的范例,对于首次接触的文言来说,学生往往不是认不全生词就是胡乱断句,结果往往读得不流利而丧失了作品的感觉。用朗诵来呈现课文,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将学生的情绪带入课文,告诉学生课文所内涵的基调。
初二的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散文,一般来说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是一无所知的。因此教师就应该以讲授为主,并且尽可能地要讲得细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要做好归纳整理的工作,将文言的知识分块,集结。要求并且强制学生记忆,不断地要求他们反复回忆,做好听写之类的检查工作。另外要求他们背诵,默写。
一、 教材分析
(一)课文所处的地位及联系
语文出版社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教材七年级、八年级(上)对浅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编写。通过三册的学习,学生对文言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有必要让学生更深入地去学习、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样式。文言散文在整个中学教育阶段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级(下)第七单元开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记”篇幅相对前三册出现的文章来得长。而《桃花源记》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它是我国千古散文中的奇葩,传诵千古而不衰。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课进行时代的处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散文的兴趣。
本单元在文体上属于“记”一类的文字,四篇都被选入《古文观止》作为传诵千古的美文,学习、背诵这样的文章对培养、提高学生的文言语感很有帮助。教学中应该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在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能力来学习这几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这是第一课时。
(三)教学目的
1、掌握“交通、问讯、绝境、间隔、无论、妻子”等词的古今异义,掌握“志、寻”等字的一词多义,及省略句的运用。
2、初步了解“记”的一般特点。
3、疏通文章
4、流利运用普通话朗读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部分虚词
2、顺畅朗读并熟读成诵
3、领会本文按渔人所经历的顺序记叙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且详略得当的写法。
二、 教学方法
1、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以存疑——质疑 ——解疑的模式解决字面上的翻译。
2、运用归纳教学法学习实词、虚词,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同类知识点。
3、边读边译,反复朗读增强语感。
设计意图:
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规律并形成习惯。
三、 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养成查阅资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现的字词的含义,并能翻译全文。
2、为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读。
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准备课文录音带、录音机,并准备好《天仙配》音乐磁带,小黑板。
(二)设置情景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音乐《天仙配》------(曲终)你从歌曲中听见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归结)歌曲描绘的是一副环境优美、夫妻怡然自乐、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美景。这种美景过去有吗?现在有吗?将来有吗?(学生作出回答后)不会,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比喻?——“世外桃源”。是的,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现在我们一起跟陶先生走进世外桃源吧。
设计意图:
以音乐渲染情境,美好的音乐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审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预习检查
1、全班齐读课文。
2、教师出示卡片指名解释字词。
3、让学生说说对“记”的理解。
4、指名概述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朗读一是为了检查学生预习时关于字音的掌握情况;二是引导学生初步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地熟悉课文。卡片解词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程度,符合初二学生应侧重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原则。概述内容符合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四)阅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及朗读节奏,进一步感知全文。
设计意图:
录音示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爱莲说》及《饮酒》两篇诗文回顾作者,并让学生借助资料进一步介绍作者。之后,教师强调与本文创作有关的内容:陶渊明生活在东晋的分裂崩亡时期和晋末的换代之际,社会矛盾尖锐,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他对东晋的黑暗现实不满而归隐,而对这些惨痛的现实,越来越坚决地否定自己所处的社会,不断构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图景。《桃花源记》就是他亲笔绘出的理想社会图景。
设计意图:
让学生简介作者是为了让学生养成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习惯并形成能力。教师的进一步补充强调则是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础。
3、解疑、扫除文字障碍
请同学把预习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词句指出来,同学间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决的疑问由老师解答明确。
设计意图:
符合课标的阅读要求——对课文的内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个别字、词、句排除疑难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并反复朗读。方法:同桌一人读原文一人口译,逐句疏通文章。对于串译有不妥之处,师生共同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对于初二学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诗词并能尝试着现代汉语把文意表达出来,已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节奏反复朗读并能熟读成诵是初中生阅读浅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读课文没,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见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作者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
(五)课堂作业(出示小黑板)
1、给划线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俨然 间( )隔
2、解释词义:寻向所志 ( ) 寻病终 ( )
3、理解古今异义词: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鲜美
4、补充省略的成分:( )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做食。
设计意图:
能正确区别多音字,多义词并初步树立古今汉语存在差别的意识,掌握文言句式,通过练习一来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六)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通过我们的合作学习,我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学到了不少文言实词、虚词。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随着古人去寻幽访古,感受祖国文化的美丽和伟大。
(七)布置作业
1、 翻译全文
2、 思考课后练习二
3、 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
翻译既巩固了课文知识,又培养了书面表达能力。背诵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的。思考题则是为下一课作准备。
课后说明:板书是随着课堂进行和学生需要而逐步书写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没有死的教法。具体课堂操作要随机应变,其结果不是这一篇说课稿所能预料的。
敬请各位老师赐教!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 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
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全对的一项是()
A便得一山(得到)既出,得其船(找到)
B.便舍船(舍弃、放弃)屋舍严然(房屋)
C.缘溪行(行船)复行数十步(步行)
D.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二)选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渔人甚异之B.有良田美地桑竹之属
C.具答之D.闻之,欣然规往
(三)下列各旬的加点字,不能用“都”解释的是()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问所从来,具答之
D.此人—一为具言所闻,首叹惋
(四)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二课时
一、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第一课时
一、导人课文,简介作者。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 当你心烦意乱时。当你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象一些开心的东西,你会去幻想着一切都变得美好顺利欢畅的一刹,你会去遐想成功带来的无尽的欢畅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简介作者(略)。
二、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后,对提出的疑惑的字词注音、释义。
2.教师落实重要的字词注音、释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通假字、词性活用字
3.指导学生理解文中所出现的古今异义的词语。如:交通、妻子、无论、如此、俨然、鲜美。这部分可结合教学设计(一)的内容。
三、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要求:①声音洪亮。读准字音。
②把握节奏。读出停顿之处。
③带有感情。读出韵律。
四、思考讨论,要求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2.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
3.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通过讨论这几个问题,搞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无论魏晋。
(3).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五、根据以上问题,理清课文结构。课文从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
第二部分(第2、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的见闻。
第三部分(第4、5段):写渔人离开、再寻桃花源的经过。
六、完成下列练习。
1. 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俨然( ) 阡陌( ) 垂髫( )
谐太守( ) 邑人( ) 刘子骥(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斜字词的含义。
①芳草鲜美:②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③阡陌交通:④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⑤谐太守,说如此:
3.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从树上落下的花瓣繁多鲜艳。 ( )
②闲适愉快,自得乐趣。 ( )
③比喻无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 )
4.口头翻译下列句子。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③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第1段。
八、推荐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
一、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自认为文中写得好的语句。说明:让学生自己来谈感受,教师可稍作点拨。
例:1. 第1段描写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些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花草的色泽、质地、形态,不仅花多、花美,而且奇特无比,突出了桃花林的神奇之处;用四字句的形式,读起来铿锵和谐,节奏整齐,朗朗上口。
2. 第2段写桃花源居住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勾勒出怎样的田园生活画面?平旷指土地广阔平坦;俨然即整齐有序;良田美池桑竹三词并列,描写出田地的肥沃,池塘环绕以及树木成阴的佳景;相闻则以动写静,既说明牲畜兴旺,又让人感受乡村的宁谧,这些生动的用词勾画和展现出了桃源人安居乐业、闲适祥和的生活图画。
3.此人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一词表现了桃源人怎样的心态?叹惋是感叹惋情之意,词语用得十分精当、传神,桃源人对世事变迁、人间沧桑的慨叹和外面百姓生活的苦难的同情,跃然纸上,可见可感。说明:可让学生具体设想模仿桃源人叹惋时各种不同的语言、神情、动作。
二、领会课文在情节处理上的特点。思考讨论:课文描写的情节,处处体现出一个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说明: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发言。教师在总结时,可作如下启发。
①.景奇。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等。
②.人奇,如:悉如外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
③.踪奇.后人再去寻找桃源,都一无所获,不见踪影。这些奇异之处.使课文情节曲致跌宕,悬念环生,充满了神秘感,更增强了人们对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
三、讨论分析: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源人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说明:应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内容加以比较说明。
例: ①桃花源有着良田美池桑竹的秀美环境,而外界却是战乱频频,烽火连三月。
②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人们居住安定舒适,而外界百姓却是颠沛流离.背井离乡,国破家亡,一片焦土瓦砾。
③桃花源鸡犬相闻,人们往来种作,怡然自乐,处处是人丁兴旺、详和愉乐的氛围,而外界百姓却饱受战火磨难,过日如年,终日生活在痛苦之中。总之,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由、家家丰衣足食这样一个安宁美好的理想社会,表达出身处黑暗、动乱社会之中的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向往,寄托了作者渴求自由美满生活的强烈愿望。 自然,它是一个虚构的境地。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五、读说训练。
1.教师出示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内容(略)。
2.学生朗读该诗。
3.分析该诗与课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提示:①内容相同,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神秘。
②所写的重点不同。
③表现手法不同。
六、推荐作业:完成课后练习三、五题。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聪明饭读后感(精选11篇)
天鹅历险记读后感三篇
班主任师德师风演讲稿-师德演讲稿
小学春季开学典礼教师代表演说稿-教师演讲稿
桃花源记的续写作文
桃花源记作文,桃花源记续写作文
桃花源记读后感集锦十五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桃花源记说课稿800字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集锦十五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精选十五篇)
关于桃花源记教案汇编六篇
桃花源记作文通用十五篇)
桃花源记课文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
桃花源记教案汇总七篇
桃花源记阅读答案(通用十五篇)
桃花源记阅读练习及答案十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