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教学实录2篇
师:初一下学期,我们曾学过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一首诗《饮酒》,我们一起读一遍。(投影显示《饮酒》诗。学生齐读)同学们读得很整齐,声音宏亮。谁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生1:表达了陶渊明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生2: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安宁生活的向往。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的这种志趣,在他的许多诗作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在《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中,陶渊明更是具体地勾画出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桃花源、走近陶渊明。
请同学们推荐两位同学,一位帮老师把课题、作者写在黑板上。(学生推荐,一位学生上台板书)再推荐一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其他同学看着大屏幕,听他读得怎么样。(学生推荐,一位学生配乐读书。投影显示课文及图片)
师:这位同学已经写好了课题、作者,字写得很漂亮、很工整,谢谢你。读书的同学果然不负众望,课文读得很流畅,声音也很清脆。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
生3:有一个字他读错了。“此中人语云”的“语(yù)”读成“语(yǔ)”了。
师:你听得很仔细。
生4:“夹岸数百步”的“夹(jiá)”,他读成“夹(jiā)了”。
师:到底应该怎么读?(学生争论)查一。
生4:是我读错了,应读成jiā。
师:这个字也是多音字,“夹袄”的“夹”就应读作“jiá”。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言文,同学们一定会遇到不懂的词语,有哪些办法来解决?
生5:可以看课文的注释。
生6:可以、词典。
生7:可以查资料、问老师。
师:也可以问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嘛!在座的同学岂止三位。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的,待会儿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学生轻声读书,圈点勾画,查阅资料)
还有弄不明白的词语吗?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8:“缘溪行”的“缘”是什么意思?
师:你打算问谁?
生8:问赵强。
赵强:好像是……“顺着”、“沿着”吧?
师:你也拿不准?
赵强:就是“沿着”的意思。
师:很好。
生9:“见渔人,乃大惊”的“乃”是什么意思?我想问谭璐。
谭璐:“乃”就是“竟然”。
生10:“处处志之”的“志”,我只想问老师。(众笑)
师:“志”就是“作标记”。还有问题吗?(环顾教室,没有学生举手)
看来词语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那如果给你一个句子,你能用现代汉语说出意思吗?
生(众):能。
师:请看屏幕。(投影显示五个句子)老师找了自认为最难的几个句子,看同学们能不能说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试试?可以抢答。
(学生争着举手,回答基本正确)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句子都译得很正确,文言文容易学吗?
生(众):容易。
师:请同学们齐声把课文读一遍。(学生齐读课文)
师:大家读得不错,但是有的同学有几个字没读准。例如文中的“为”字,意思不同,读音也不一样。文中“为”字在“武陵人捕鱼为业”中读“wéi”,在其余各句中都读wèi,要注意纠正。
同学们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不美呀?
生(众):美!
师:你们想不想到桃花源去?
生(众):想。
师:那好。现在呀,这间教室就是桃花源,你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各位观众,欢迎收看《时空连线》节目(投影显示“时空连线”)——
各位观众,我刚刚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现在,请听我对村民的现场采访。(转向一学生)请问,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村民”1:嗯……有几十年了。(众笑)
“主持人”: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村民”1:我们这里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真是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众鼓掌)
“主持人”:真是令人陶醉。能为我引见引见你们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吗?
“村民”1:那该是郑杰了。
“主持人”:请问您老高寿?
“村民”2:我今年一百零八岁了!(众笑)不过我耳不聋眼不花……(众笑,鼓掌)
“主持人”:看来桃花源还是长寿之乡。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村民”2:我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逃到了这么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时间长了,我们就不再出去了。
“主持人”: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
“村民”2:我知道,现在是东晋。
“主持人”:您怎么会知道?
“村民”2:前几天来了个渔夫,他把外面的事一五一十地都说了。(众鼓掌)
“主持人”:您老的记忆力真好,祝您健康长寿。
哟,那位大姐正在烧饭。您真勤劳,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村民”3:我们这儿的人都很勤劳……很朴实,还有,我们……我们都很……很好客。
“主持人”:这我知道,前几天来的那个渔夫几乎把全村都吃遍了。
“村民”3:你要是饿了,也可以到处吃。(众笑,鼓掌)
“主持人”:谢谢。请问你们村中最不爱说话的人是谁?
“村民”3:那应该是……姚琪吧。
“主持人”:(找到姚琪)请问,您愿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
“村民”4:愿意。
“主持人”:很爽快嘛!请问,这么多年你出去过吗?
“村民”4:没有。
“主持人”:你想不想出去?
“村民”4:想,很想。(众笑)
“主持人”:为什么想出去?
“村民”4:因为……因为这儿太闷了,我想到外面去看看。
“主持人”:你一定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村民”4:是的,外面肯定挺好。
“主持人”:我看你的邻居急着想说话,(转向另一“村民”)你想说什么?
“村民”5:外面去不得,因为现在桃花源外兵连祸接,非常危险。
“主持人”:你怎么知道的?
“村民”5:看注释嘛。另外 ,我从历史书中知道东晋时期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主持人”:我看你不太像桃花源的村民,倒像我们21世纪的中学生。(众笑,鼓掌)
“村民”5:(不好意思地)我听那个打鱼的人说的。(众笑,鼓掌)
“主持人”:(转向“村民”4)你看能不能出去?
“村民”4:我不出去了。(众笑)
“主持人”:其实你挺善于表达,以后可要多说话。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村民”6:我们桃花源风景优美。
“村民”7:我们桃花源民风淳朴。
“村民”8:我们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
“村民”9:我们桃花源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主持人”:要不是公务在身,我真想在这里多待几天。好,感谢大家参与我们的节目,桃花源的村民们,再见!(众鼓掌)
师:刚才,我们收看了《时空连线》节目。通过所见、所闻,我们知道桃花源实在是令人陶醉。它美在风景秀丽,美在民风淳朴,美在生活幸福,美在平等自由。不过,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东晋时期,这么美的地方真的存在吗?(学生意见不一,议论纷纷)
师:这样吧,我们来个探究考证。(投影显示“探究考证”)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探究”、“考证”是什么意思。(学生查词典,举手回答)
师: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
生11:可以查资料。
生12:可以实地考察。
生13:可以拜访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向他们请教。
师:同学们真有办法。现在,就请大家用在这节课上能用的方法,分组考证问题,得出结论。
(生分组探讨,师巡视。然后生汇报考证的结论)
生14:我认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课文的阅读提示中说“陶渊明虚构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外桃源”,可见桃花源是不存在的。
生15:我也认为桃花源不存在,历史上东晋时代战乱不断,根本不可能存在这么自由、美好的地方。
生16:我认为可能存在。即使现在,还有人迹罕至的地方,何况一千多年前呢?
生17:人迹罕至的地方可能有,但那里一定闭塞,如果有人生活,也一定野蛮、落后,不可能像陶渊明写得这么美好。
生18:我认为有可能存在。桃花源中的人生活并不是很时髦很前卫(众笑),只是民风淳朴、没有压迫;再说,“太元”的年号、刘子骥等都是历史上存在的。
生19:我认为不存在。桃花源只是陶渊明幻想的“乌托邦”,他之所以写真实的年号、真实的人,只是为了增加真实感。(众鼓掌)
师:他提到了“乌托邦”这个词,我解释一下。1516年,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岛上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跟桃花源差不多。你的知识真丰富!(众笑)
生20: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出矛盾的或者说是令人不解的地方。文中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的人几百年与世隔绝,服装怎么可能和外面的人一样呢?陶渊明是个大文学家,怎么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众笑,鼓掌)
师:他读书真是仔细,有主见!
生21:桃花源几百年不与外界交往,村中的人通婚的一定很多,长此以往,近亲结婚,按照遗传学的规律,村中的人岂不是自然消亡了吗?所以我认为桃花源不存在。(大家还在争执不下)
师:你们班最有权威的同学是谁?(学生一致推荐班长)说说你的见解。
生22:恐怕很难下结论吧!我想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如果让我发表个人的意见,我认为桃花源不存在,它只是寄托了陶渊明的理想,也反衬了现实的黑暗。(众鼓掌)
师:说得真好,不负众望!大家如果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是,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主席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
生:陶渊明。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隐士,他拒绝与世俗权贵合作,那他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师:那么桃花源里的生活究竟具有什么样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游客痴迷地探寻,请大家齐诵课文,让我们一起发现和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生背诵,师板书《桃花源记》
师:大家都很认真,背诵的也比较有感情,那请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据。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与外界隔绝的闭塞的地方,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另外,渔人出来之前,桃源人还叮嘱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师:是啊,他们从秦到东晋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愿与外界沟通,你看书很仔细。
生:我认为桃花源是个美好快乐安宁的地方。
师:喔,你一下说出了这么多。请分别说一说理由。
生:因为这里的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树竹子,环境优美,这里的房屋整齐,没有出现倒塌,说明不是破败景象,而是安宁的。快乐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还有壮年人在田地里劳动,也是快乐的。
师:你说得很有条有理。
生:我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也看出社会的安定。
师:请说说你怎么想的。
生:小路交错相通,说明他们安心到田间劳动,有鸡叫有狗叫,说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详。
师:你说得对。连家禽都能舒展地鸣叫,唱着最动听的歌,这个社会一定是安定的。
师:再请同学们推测一下,这里的壮年人从事什么劳动?
生:种田。
生:养鱼,因为有池塘。
生:种桑树,养蚕。
生:织布。
生:做衣服。
生:酿酒。
师:看来这里的行业很多的,百姓能安居乐业,确实是个好社会。
生:我认为桃花源里的人都非常热情好客。
师:哦,你有了新的发现,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生:渔人来到后,他们立刻请他回家,并且还用酒饭招待他,后面还有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都很热情。
师:对,一个陌生人的到来,他们都这样倾其所有,拿出最高质量的盛宴款待他,何况是他们自己人呢?这里的人多么真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友好融洽!
生:我认为这里还是个富裕的地方。
师:你怎么看出的富裕呢?
生:因为他们有酒有肉,客人来了设酒杀鸡作食,开宴会。
师:精细的地方被你发现了!大家再推测一下,他们有了收入是否缴税?
生:不缴。
师:你是如何知道呢?
生:因为当时他们出来的时候率妻子邑人来的,都是一家人,谁跟谁啊,没必要缴。
师:(微笑)也就是说,这里没有人从他们的收成里克扣。
生齐:对,没人剥削他们。
师:你们从历史课上学的“剥削”这个词吧。其实啊与《桃花源记》一并流传的还有《桃花源诗》,在这方面诗要写得更清楚些。(出示字幕:“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请学生齐读)桃花源里没有税收,没有剥削,也没有官府的压迫,这个社会是和谐自由的。
师: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生:社会的安定,没有战争。
生:要有美好的环境。
生:人与人关系融洽和睦,人人能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生: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和谐。
师:陶渊明的思想很有生命力呀,我们现代人都可以和他交流呢。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关系和谐,这里和平安宁,人情淳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陶渊明梦想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在课文中能找到证据。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42篇)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读后感十五篇)
桃花源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桃花源记读后感(通用42篇)
语文八年级下学期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读后感十五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和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214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9181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24496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桃花源记初二语文说课稿
续写桃花源记作文700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
新桃花源记作文2篇
读桃花源记有感(通用40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合集10篇)
桃花源记教案十篇
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出自桃花源记的成语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范文(精选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