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秦风学老师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引导语:陶渊明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自然、清新,富有韵味,历来被人赞颂。下文就是有关他的诗歌艺术成就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了解学习。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篇1

  陶渊明诗歌,从内容到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是独树一帜的。其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园境界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园地。他因此有“田园诗人”之称,是田园诗的开派者。陶渊明不像一般隐士那样遁入山林,与鸟兽为伍,而是“结庐在人境”,选择了田园。他是“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梁启超《陶渊明》),是一位“半农半读”(朱光潜《陶渊明》)的劳动者。在陶渊明笔下,田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灵性。他在这里种豆、锄草、灌园、获稻、摘蔬、饮酒、出游、交友、读书、弹琴、赋诗,感到乐在其中。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飞鸟、游鱼、狗吠、鸡鸣、南窗、荆扇、东篱、南山、平畴、远村、墟烟,又让他悠然自得。耕田与为官、田园与官场形成对立,在这对立中,陶渊明寻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标,也寻到了抒写人生的载体,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些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的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当然,这境界的得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结晶。梁启超说:“‘辛苦无此比,常有好容颜’这两句话,可算得他老先生自画‘行乐图’……他的快乐不是从安逸得来,完全从勤劳得来。”又说:“渊明是'农村美'的化身,所以他写农村生活,真是入妙。”(《陶渊明》)陶渊明之后,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就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更多了。

  (二)、形成了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基本风格。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同时,又与诗人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诗人自称:“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五柳先生传》)“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饮酒》序)这是他创作的态度与目的。写诗既然是为了“自娱”而非娱人,就会写自己喜爱的生活内容,就用不着雕饰,所以陶渊明写诗与其做人一样“忘怀得失”。宋人严羽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沧浪诗话》)“质而自然”,就是平淡自然。梁启超也说陶渊明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陶渊明》)。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春秋多佳日”,“采菊东篱下”,“草屋 八 九间”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内容和明白如话的“田家语”(钟嵘《诗品》),自然天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从美学角度看,平淡自然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明人许学夷讲自己学陶的体会时说:“靖节诗甚不易学,不失之浅易,则伤于过巧。予少时初学靖节,终岁得百余篇,率浅易,无足采录。今间一为之,又不免类白、苏矣。因遂绝笔,不复为也。”(《诗源辨体》)至于陶诗不易学的原因,唐顺之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答茅鹿门知县》)

  (三)、平淡自然中的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诗歌重在写心境,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写田园、写禾木,但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他描写的景物上,做到“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不求形似,更不像谢灵运那样重在客观的描绘,只是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平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中“倾耳无希音,在目皓已洁”二句,从声、色两方面勾勒了雪落无声、满目皓洁的景象,诗人似乎是用心与自然交流。《归园田居》其五中“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六句,写诗人从山涧归来,杀鸡备酒,邀请邻居一起通宵宴饮,很有田家风味。《饮酒》其九中“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二句,写诗人清晨听到有人敲门,因急着开门,把上衣下裳都穿颠倒了,形神毕肖,心情可知。陶渊明是“心处闲逸,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元人陈绎曾《诗谱》)。他以真情真意对待世间一切。陶渊明对宇宙、历史和人生有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常常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使他的诗拥有了理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同上)这些诗句,意味深长。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元好问也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十三首》)。陶渊明是诗人,也是思想家,又是个很重视涵养的诗人与思想家。他以思想家的头脑思考社会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以“平民诗人”(胡适《白话文学史》)的身份来作诗。

  (四)、平淡自然中的隐曲与豪放

  如果说陶渊明诗歌的平淡自然是从源头缓缓溢出的泉水,又汇成缓缓而进的主流,那么隐曲与豪放则是分支和涡旋。其诗隐曲与豪放的情调,出现在晋宋易代及此之后。《饮酒》、《述酒》、《咏贫士》、《拟古》等诗中的不少篇章,就有隐曲的情调。如《饮酒》其四: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乍一看并不奇奥,鸟、竹、木等意象均为平常之物,以物喻人的意向也很分明,但它的主题曾引发了研究者的多种猜疑。如赵泉山说:“此诗讥切殷景仁、颜延之辈附丽于宋。”(元人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清人温汝能则说:“通首俱是比体,靖节矢志不肯附宋,饮酒托兴,聊借物以自况。至讥切殷、颜辈,似非正旨。”(《陶诗汇评》卷三)同一首诗,人们对它的理解却得出“附丽于宋”与“不肯附宋”相反的结论,其隐曲的情调是显而易见的。《读山海经》、《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等诗,则表现出豪放的情调。如《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这首诗借古喻今,热情地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的英勇事迹,表现了诗人对强暴者的反抗精神和愤恨感情。这种“金刚怒目”式的慷慨激越与“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飘然,形成鲜明对比(见鲁迅《〈题未定〉草(六)》)。朱熹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朱熹肯定了陶诗豪放的一面,又注意到了“豪放得来不觉”。这“不觉”,其实也是“平淡自然”的体现。

  (五)平淡自然中的语言锤炼

  陶渊明诗歌虽然运用的是质朴无华的田家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看似“信手写出”,但这并不表明诗人对语言没有经过锤炼,其实这正是锤炼的结果,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让人不易看出。这也是陶诗“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朱光潜《陶渊明》)的原因之一。如《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平俗,但出语的粗朴反见邻里间情意的真率,也见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自由,如果换上“请”、“邀”等,就逊色了不少。《乞食》“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中的“拙”字,表现了诗人向人乞食时笨嘴拙舌、难以启齿的情景。诗人特别喜欢写松、菊、云、鸟,又都能体现其思想性格。如写鸟,除有《归鸟》诗表现归隐的旨趣外,还有“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这是以鸟喻出仕和济世怀抱的;“望云惭高鸟”(《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是以鸟喻向往自由生活的;“羁鸟恋旧林”(《归园田居》其一)、“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五),这是以鸟寄思归的;“众鸟欣有托”(《读山海经》其一),这是以鸟喻隐居欣慰之情的。鸟的出林、遭际、归林,与诗人出仕、受挫、归隐相比附,鸟的形象成了诗人的艺术化身。不经精心锤炼,如何能将鸟的行止与人的性情描摹得这样充分和贴切?明人王圻《稗史》说:“陶诗淡,不是无绳削,但绳削到自然处,故见其淡之妙,不见其削之迹。”这就是“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宋人惠洪《冷斋夜话》),所以苏轼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与苏辙书》)关于陶诗艺术,朱光潜在吸收前人论点的基础上,评价说:“总合各家的评语来说,陶诗的特点在平、淡、枯、质,又在奇、美、腴、绮。这两对恰恰相反的性质如何能调和在一起呢?把它们调和在一起,正是陶诗的奇迹。”(《陶渊明》)这可视为陶诗艺术特征和成就的的论。

  认识发展:小时候,陶渊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年时期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后他有四次出仕,最后一次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至此,他的认识思想完全转变为安贫乐道,寄意田园,恬静自然。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篇2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文 选 》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 《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五柳先生传》采用正史纪传体的形式,并不注重描述生平事迹而重在表现生活情趣,带有自叙情怀的特点,这种写法是陶渊明首创。文章用极其简洁的笔墨表达了不同流俗的性格,清楚地划出一条与世俗的界限,从而塑造了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也成为寄托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的人物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不乏华彩的段落,其跌宕的节奏,舒畅的声吻,将诗人欣喜若狂的情状呈现在读者面前。欧阳修曾评价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其中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独特之处:在桃花源生活的是一群普通的人,一群躲避战乱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想到的还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不限于个人,而是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能够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生活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一个空想,但能提出这个空想是十分可贵的。

  陶渊明诗歌艺术成就 篇3

  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一)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

  (二)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很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像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苏轼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

  (三)陶渊明的一些诗歌还富有意境。这在他的田园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困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象,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东西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四)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多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园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作,以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著称。在现存的一百二十多首陶诗中,描写农村景色和农居生活的作品,占了很大的分量。而且,由于他亲自参加了劳动,接近了农民,对农村生活体验较深,所以这类作品显得内容真实,感情深厚,形象明朗,表现了朴素的自然美和诗人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最为人们所传诵。“方宅十余亩,草屋 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从彭泽县令解职归田后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是诗人对和平田园的吟咏。在这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村居图中,蕴含着朴素的自然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置身在大自然怀抱里悠然自得的写照,对陶然自乐的隐居生活的歌唱。“菊”是高洁的象征,“采菊”表明诗人品格的高尚;“南山”即“庐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比两句是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主观与客现融为一体。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暗示了作者归依自然、顺应自然的人生理想,使他的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洁悠远的外貌。在这类描写村民生活的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叙述劳动体会和艰苦生活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写出了早出晚归、沾霜带露劳动的辛苦,劳动后的愉快和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人亲切自然地描绘出田园风光,真实地描写了自己的躬耕生活,对劳动的艰辛诗人却表现出平静乐观的心态,躬耕之志始终不渝。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另一大贡献,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平和淡泊的人生境界,自然流露于诗。最能代表作者冲淡之美的诗,是《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使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他诗作的境界韵味,是一种平和淡泊,于世事无所争,无所求,心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为宁静平淡的境界,是一种新的意境美的类型。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万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用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诗人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不过,这是通过诗人思想的三棱镜透视出来的农村生活,是诗人艺术心灵的外化。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还富有意境,所选的景物多具有鲜明的特征,且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了诗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再现农村的田园生活,体现出平淡自然,真实生动,意味深远,情理浑融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