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元日诗的意思

张东东老师

王安石元日诗的意思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下面为大家分享王安石元日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元日,即旧历正月初一。元是始的意思,正月初一是一元之始,所以称为“元日”。这是一首咏节序的诗。

  这首诗从除旧布新、追求进取立义。但诗而上全用元日物色:爆竹、屠苏、新桃、旧符等等。“爆竹”句说,通宵达旦的爆竹,迎来了元日第一个早晨。“春风”句说,祛寒除病的屠苏酒,不用温烫,春气已经把凉冷逼走了,现在人们只须尽情欢饮。“千门”句和“总把”句说,待到彤彤的朝日照进千家万户的时候,每家的门户上都插上了新桃符,换掉了旧桃符(“新桃”、“旧符”即新桃符、旧桃符,互文省字结构)。这些话,说来全不费力,似乎一点也不经意,但这里也还是有经营的匠心的。须知前三句淡淡的话头,都是铺设,都是给第四句做准备的。第四句的“总把”,这两个上声字,要读得重而沉实。诗意全在这一句。虽然句子字面上用了元日的物色人事——插新桃符,换旧桃符,但其含义是很深刻的。“新桃”意味着新的面貌,新的精神,新的设计,新的生活。在除旧布新的新的一年的开头,人们就应该下决心争取进取——这就是“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的深刻涵义。“总把”句好像是个忠心的教喻或劝导,唤醒人们可能松弛或者沉睡了的意识——去追求新生、追求进取。

  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还表现了他这个曾经是宰执人物的宽宏博大胸怀。他在宋神宗熙宁二年至九年(1000-1076),除有不到一年的时间退居金陵而外,担任着宰相之职。这首《元日》诗,是否作于这个期间,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这是他后期的诗作无疑。这时候,他政治上成熟,人情练达,有“千门万户”的思想感情是不奇怪的。“千门万户瞳瞳日”,他要把幸福和温暖送进千门万户中去,而不是一身之安、一家之乐,这胸襟多么宏大!

  王安石晚年,喜作小诗,淡雅精绝,人称“王荆公体”。比他稍晚的黄庭坚最赞赏王安石的这些小诗,并说:“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每讽咏之,便觉沆瀣生牙颊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宋诗钞》的编者、清代的吴之振说:“安石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晚年始悟深婉不迫之趣……安石遗情世外,其悲壮即寓闲澹之中。”惟其所向,不为含蓄,深婉不迫,闲澹有旨,这就是王安石五、七言绝句的'特点,亦是此首《元日》诗的艺术特点。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延伸阅读:王安石轶事

  1、寻求生花笔

  江西抚州的王安石少有大志,负籍远游,曾挑着书箱行李,从家乡临川,来到宜黄鹿岗芗林书院求学。在名师杜子野先生指导下,他勤奋苦读,每至深夜。

  一日,王安石翻阅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得知李白梦见自己所用的笔头上长了一朵美丽的花,因此,才思横溢,后来名闻天下。于是他拿着书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人世间难道真会有生花笔吗?”

  杜子野正色道:“当然有啊!事实上有的笔头会长花,有的笔头不会长,只是我们的肉眼难以分辨罢了。”

  王安石见杜子野先生如此认真,便道:“那么先生能给我一支生花笔吗?”

  于是,杜子野拿来一大捆毛笔,对王安石说:“这里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其中有一枝是生花笔,究竟是哪一枝,连我也辨不清楚,还是你自己寻找吧。”

  王安石躬身俯首道:“学生眼浅,请先生指教。”

  杜子野摸着胡须,沉思片刻,严肃地说:“你只有用每枝笔去写文章,写秃一支再换一支,如此一直写下去,定能从中寻得生花笔。除此,没有别的办法了。”

  从此,王安石按照杜子野先生的教导,每日苦读诗书,勤练文章,足足写秃了五百枝毛笔。可是这些笔写出来的文章仍然一般,也就是说还没有从中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于是又去问杜子野先生:

  “先生,我怎么还没有找到那枝生花的笔呢?”

  杜子野没有说什么,饱蘸墨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又过了好久,王安石把先生送给他的九百九十八枝毛笔都写秃了,仅剩一枝。一天深夜,他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枝毛笔写了一篇《策论》,突然,他觉得文思潮涌,行笔如云,一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得直跳了起来,大声喊:“找到了,我找到了生花笔了!”

  从此,王安石用这枝“生花笔”学习写字,接着乡试、会试连连及第。以后又用这枝笔写了许多改革时弊、安邦治国的好文章,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智胜厨师

  王安石小时候,住在临川城内的盐埠岭,离他家不远的街口有一家面馆。王安石每天上学都要从这家面馆门前经过,并经常在这里吃早点,久而久之,和面馆的老板伙计都相识了。

  有一天,王安石又到这家面馆吃面。进门后,拣了个座位坐下,老板、伙计有心考考他,故意不给他端面。王安石等了好久,看见后进门的人都吃上了面,便问跑堂的伙计:“师傅,我的面做好了么?”伙计答道:“就来。”不大一会儿,只见跑堂的伙计手中拿着一双筷子交给王安石道:“伢仔,你的那碗面做好了,大师傅说要自己去端。”王安石也不计效,径直来到厨房,只见灶墩上放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肉丝面,滚烫的面汤快要溢流碗外,大师傅笑眯眯地对王安石说:“伢仔,这碗面是我特意为你做的,味道格外好,肉也特别多,你能把它端到堂前去,不泼了一滴汤,算你白吃,不要钱。”王安石问:“此话当真?”大师傅说:“偌大的一个面馆,还出不起一碗面么?”好一个王安石,主意还真不少,只见他用筷子轻轻地往碗里一伸,把面条挑了起来,碗内自然只剩一半碗汤了。就这样,王安石左手端起汤碗,右手拿着筷子挑起面,顺顺当当地把一碗满满的热面条端到店堂前,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面馆里的人都翘起大拇指称赞道:王安石真神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