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滕王阁序》教学活动化设计

刘莉莉老师

王勃《滕王阁序》教学活动化设计

  【案例的提出】

  指导思想:《滕王阁序》文辞华美,气韵生动,句式整齐,具有骈体文赋的韵律和格调;同时又志趣高远,兼具文人雅士的情趣和抱负,以其“文”“质”相得益彰、珠联璧合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教学本文,应设法引导学生对其中精美的对句、华美的辞采、丰富的典故、作者的襟怀与情志进行揣摩体味,含英咀华。然而文章文辞微约,典故繁多,又使文本的解读障碍重重,导致学生畏难情绪严重。故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扫除阅读理解障碍,创设生动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鉴赏活动。

  设计特点:本设计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养成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本文丰富的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从而将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三纬设计要求。

  【教学目的】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习掌握作家和文体知识

  2.把握文章主旨,体悟作者复杂跌宕的情思。

  3.背诵全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骈文的音韵和句式特点,感受华丽的语言风格,进而自主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内容:

  一、自读明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查阅工具书,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字形要重点标注。

  2、紧密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先独立阅读,后四人一组,协作解决读不懂的语句。(根据骈文铺排渲染的特点,不必字字落实,重在意会,对文中的难理解的词句,老师可以适当地点拨,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中的“雾”“星”名词作状语;“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名词的意动用法 )

  【设计说明】本文词语丰富生疏,典故繁多,学生理解确实有难度。但教材注解十分详细,教师不宜讲读,因此让学生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十分必要。同时,将预习放到课堂上,提供了学生间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方便了教师对预习过程的必要监控与及时指导,增强了预习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本设计通过第一步的筛选、识记,第二步的合作答疑,突出重点,层层落实,既落实了文言文教学目标,又突出了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朗读明音律

  1.听读。(要求听字音、听停顿、听情感)

  2.仿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体会情感)

  3.对句读。同桌分为两组,一读上句,一读下句,读中感悟节奏。

  教师提示:不仅要读出句内的停顿,还要读出各句间的节奏变化。如第二段先以四字句点出秋令时节,之后以舒缓的长句描摹秋景,再以四字短句显抑扬顿挫,登阁则用短促的三字句以显轻快,最后用错落的四六句写极目所见,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4.学生试着总结本文的节奏特点。

  教师点拨小结:形式上《滕王阁序》采用了当时流行的骈体文传统,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对;又加以散文化,音韵和谐而又富于变化。

  【设计说明】本文属于骈体文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自然体会“骈体” “赋”的对仗整齐,也要引导他们体会其“文”的错落变化。

  三、精读明思路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大家速读课文,看文章各段是怎样扣住题目层层展开的?

  明确:

  第一段:扣“洪府”, 写地势雄伟、人才杰出。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写秋景特色、登阁胜景

  第四、五段:扣“饯”,写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设计说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教会学生“解题以明文意”的阅读技巧。

  2、分角色朗读体会。(要求读出情景、读出情感)

  齐读第一段,读出气势,边读边想象滕王阁饯人杰地灵的盛况;女生读第二、三段,声音清丽,体会滕王阁的雕梁画栋、叠金铺翠、山明水秀、霞飘鹜飞的美景;教师范读第四、五段,声音浑厚,表现出失意的悲怆和穷且益坚的追求;第六、七段齐读,体会世存知音的欣慰、临别赋诗的诚挚。

  【设计说明】第二环节的听读、仿读的朗读与第三环节的分角色朗读体会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读。第二环节中全体学生都能在凝神谛听中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并自觉地去模仿体会,但此时学生得到的美感只是朦胧的,心知其美而口不能言;教师适时设置第三环节的精读,借助行文思路恰当地予以点拨,启发学生进行较具体的想像和思考,使学生时时感到自己处在文意境界之中,并陶醉于文本营造的种种境界,及时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品读探主旨:

  “文为心声”。找出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语句,反复诵读,要读中见情,读出文意。

  参考: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包括描写宴会盛况的语句,尤其是直接抒情的语句及典故的用意。

  要读出情感,如:读“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聚,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两句时,要读出不得志之苦和渴望被赏识之情,“难”“悲”“怀”“不见”“何年”需重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要读出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语调要昂扬、高亢。

  【设计说明】通过关键句的朗读,领悟文章的主题在于抒发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怀才不遇之情,忧伤但不消沉。

  五、赏读求鉴赏:

  1、骈体文用于诗词,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富有音乐美。它的基本特点是对仗、藻饰和用典。下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任选其中一点,自由组合成对仗、藻饰、用典三个兴趣小组,深入品读探究。

  2、小组活动:

  搜集整理对仗/藻饰/用典的常识知识,对课文中的典型例句进行赏读,设计适当习题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做好活动记录,准备下节课进行小组汇报展。

  【设计说明】分组探究的设计,顾及了学生在原有基础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注重个性化的阅读,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小组汇报展示;检测、巩固活动成果

  教学内容:

  一、小组展示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其他小组学习、记录。

  二、小组交流。

  各小组之间互相质疑、答疑。

  三、检测巩固

  教师给出检测练习,检验全班对三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对仗检测

  1)教师根据课文情境给出上句,由学生抢答下句。

  滕王阁中,高朋满座,见秋水之浩淼,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答案:都督宴上,盛友如云,望长天之一色,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2)2004年全国高考卷(鲁、晋、豫、冀、皖、赣)(4分)

  第一题 ①扫千年旧习 ②祖国江山好

  第二题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参考答案:①树世纪新风书 ②神州大地新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香

  【设计说明】该设计即巩固拓展了对仗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二)藻饰检测

  1)赏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参考答案: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水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消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现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2)名对补缺:

  相传,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互相题试。苏小妹要哥哥在“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思索后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仍道:“好是好了,但不属上品。”你能试试填出这两个字吗?

  最后苏小妹念出自己的答案:“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不禁托掌称妙。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妙在何处吗?

  参考答案:因为“扶”字和苏轼的“摇”和“舞”比起来使无形的风仿佛有了知觉,使其人格化了,而且与“细”的搭配别出心裁。用“失”比“映”和“隐”好,是因为“失”字表现出了特定情境中(月下)的物(梅花)的特征,具有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设计说明】两题既培养了学生对文字的审美情趣,也训练了学生意境、炼字类型的鉴赏、解题能力。

  (三)用典训练

  1)这篇文章是饯别序,四、五两段大量用典抒发作者的个人心志,如果去掉这两段,结构仍然完整。如果没有这两段,你认为这篇序文还会不会流传千古?

  教师点拨小结:本文打动读者的不光是华丽的形式和辞藻,更美在大量典故表现出来的交织于作者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跌宕的思想感情,同时,它展示出的“居逆境而思有为”的乐观精神征服了一代代读者,激励无数有识之士自我完善、笑对人生。这也启示我们,写文章要文质兼美,要写出情志,写出波澜,尝试运用多种抒情方式。

  2)才华横溢而又恃才傲物的李白被逐出长安时,在与朋友饯别的宴会上作了一首《行路难》,成为流传千古的佳作。大家试试分析,他此时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也和《滕王阁序》一样,由宴乐想到自身的失意,感到前途茫然,再通过联想历史人物的际遇,结尾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振起,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设计说明】通过类比加以印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用典曲折传情的理解,同时丰富学生积累,开阔学生眼界。

  四、布置作业

  1、准备小组课文背诵比赛。

  比赛规则:1)仍按上节课的三个活动小组进行评比;2)每组随机抽出5人代表本组比赛,个人满分为10分(要求能准确、熟练背诵);3)按小组参赛成员平均分给三个小组排名;

  2、写演讲稿:人生难免失意。历史上许多名人都遭逢过失意,你如何评价他们的选择?面对人生的失意,你会如何选择?请以“面对人生的失意”为话题写演讲稿,并在班内张贴(全体参与);自主报名参加下节语文课的演讲比赛。

  3、对“对子”大擂台(本周内结束)

  规则:1)在后黑板的班级论坛上张贴帖子,每人至少出两个上句(可引用可原创),并准备好对跟帖进行评价。2)自由跟帖,被采纳1帖获1分。3)根据跟帖的得分,评选出本次活动的3名“擂台之星”。

  【教学反思】

  《滕王阁序》在第四册课本中位置尴尬。它是第二单元的重头戏,但前面却是整个一单元都要求全文背诵的古文。所以,我一宣布这篇课文也要求全文背诵,全班立即哀叹声一片:“不会吧,又要背!”“太长啦!”“太难了,看不下去!”当时我心里就一凉。全班畏难情绪这么严重,必然会有大量的'中下游成绩的学生自主偷懒甚至放弃;如果一味强制背诵,就会有大量同学只应付当时的检查,吃夹生饭。尤其是,像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千古奇文,如果在怨声载道中强摁学生去分析、背诵,也实实在在是浪费资源。于是,我就把设计重点放在了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面。修改了数不清多少次,才终于有了以上设计。从上课试用的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目的。

  “读”是语文学习的本质手段,所以,第一课时我将“读”作为学生经验获得的基本途径,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自己体会文本的形式、语言特点,自己试着走进文本的灵魂,触摸作者的情感,教师绝不说教。这个环节由于只设置了读的任务,没有其他繁琐的任务压力,学生们读的很投入。尤其是到了后半部分的品读体会环节,学生们开始逐渐读“进去”了,有的不自觉的摇头晃脑,有的边读边比划,读到动情处,或苍凉悲怆,或激越高亢,很是动人。

  经过逐层深入地品读之后,转入理解把握文体环节。骈体文的文体知识在学生手头的各种学习资料上都能找到,我决定“能不讲的不讲”,不越俎代庖,而是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专题,通过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由于是自主选择、“自给自足”,学生们兴趣高涨,本来枯燥的常识也不觉得枯燥了。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进行课文探究赏读,自主设计巩固练习,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在积极主动地自学,效果自然比由教师干巴巴的讲解、检查好得多。小组展示活动迎合了学生的“炫耀” 、“攀比”心理,给足了学生成就感。最后教师给出必要的针对性题目,检测巩固,夯实了知识能力目标。

  课后安排背诵比赛、演讲比赛、对“对子”比赛,引进了竞争机制,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背诵比赛按小组进行,同时还强化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不给本组拖后腿,每个同学都背得热火朝天,尤其是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不惜占用休息时间结伴儿互相检查督促,很好地落实了背诵目标;演讲话题引导学生由关注文本进而关注人生,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高尚的人生观;对“对子”比赛既巩固了本课对仗知识,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还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对我国传统的对联文化的浓厚兴趣。

  通过这次案例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一节课有没有“效”,能不能“活”起来,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设计。教师只要敢于相信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思考、探究,就会发掘出学生惊人的学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