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虚实转换的艺术美学

马振华老师

王维山水诗虚实转换的艺术美学

  导语:虚与实作为一对时空观念和审美范畴,在中国的各门类艺术中都有所表现。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取景、布局、造型等方面有独特的造诣,其中,虚实转换艺术手法的表现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由于这种虚实转换艺术手法的运用,使王维山水田园诗艺术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审美高地。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短短三百年中,名家辈出,高手如林。各种艺术流派异彩纷呈、相映生辉,汇成了一支规模宏大的创作队伍。王维是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以他和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是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王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篇,在艺术手法的表现方面运用了多种独特技巧,达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他的诗,既有精细的刻画,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情味;既包涵哲理,又避免了枯燥无味的表述,而且风格多变,极富于艺术创造性。他的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王维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往往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蕴涵着许多审美理念。虚实转换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王维在山水田园诗中把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王维能够在诗歌领域中运用虚实转换艺术手法,为美学领域开辟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虚实转换艺术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清笪重光在《画筌》中谈到画面形象虚实关系时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②这是对中国画空间处理的方法和表现形式的阐述。这种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被运用到诗歌艺术创作之中,也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在王维的诗歌创作中,虚实相生的转换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物我为一、融情于景

  这种方法就是从情景契合的角度,通过对特殊时空感觉的形象描写与表现,借景抒情,物我为一,寄托创作主体的心理感受。王维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经常运用这种手法。如《鸟鸣涧》中写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中描写了山中月夜的景色,从实景的角度看,他只是描写了春山静谧的环境,而实际上,我们从亭亭桂树、徐徐落花、月惊山鸟、空谷回音等等景致中,可以看出诗人所要表现的真实情感:在宁静清幽的山林中,诗人的精神是十分活跃的,他在喧闹的尘世之外为自己找到了心灵的乐土。

  再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描绘的是自己在茂密竹林的'弹琴实景,全诗既无生动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但诗人利用平淡无奇的实景,意在表现闲适、高雅的意趣,显示了自己对喧嚣纷争的现实世界毫无兴趣的情绪。诗人通过虚与实的转换,把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还有,如《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从表面上看,这一诗句只是诗人对自己游踪的记录,而实际上,它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如果一个人能真正超然物外,那在他欣赏景物时,就自然会得到意外的收获。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也无穷。此二句有化机之妙。”(《诗境浅说》)③这是很有见地的。

  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作者描绘了辋川二十景,即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宫槐陌、临湖亭、南�、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竹里馆、辛夷坞、漆园、椒园等。从表面上看,这些实景都是作者随意捕捉的辋川园林别墅的景象,而实际上,这些实景都是作者理想情趣的寄托。从这些物我两忘的境界中,透露出诗人闲适的情趣与高尚的情操。在简疏的景物描写中,表现了诗人对与世隔绝的怅惘,同时也蕴涵了对心中理想的追求。由于虚与实转换艺术的运用,这些诗句都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遐思。

  (二)“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

  因为王维精通书法、画意、乐理,所以他在山水诗的创作中,特别善于在取景、布局与造型上下功夫。在表现手法上,他常常运用动静对比、虚实互幻、情景相生的技巧,使得有限的实景向无限的空间延伸扩展;他还常常把客观景物纳入多维的审美空间加以描摹,并配以光线的渲染、色彩的映衬、音响的烘托,形成了独特的“象外之象”与“景外之景”,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例如,《终南山》一诗就很有代表性: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此诗从终南山太乙峰落笔,总览全山,俯瞰千里之远,继而由远及近,由山外进入山中,不久又从山阴到山阳,最后是由山水到樵夫,极尽变化之能事,貌实而虚,形显而幻。诗人通过漫漫云海、蒙蒙青雾,渲染了终南山的幽深莫测;再通过遥望千岩万壑的形态变幻,突出了终南山的广阔。这种扑朔迷离、虚无缥缈的境界,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再如《汉江临泛》: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浪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在这首诗中,诗人在远望和遥想的结合中,把三湘九派连成一气;他还把所见江山的空间跨度扩展至无限,由实景化入虚景;再以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极写水势的浩渺涌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多么空阔幽渺的天地苍山。这种表现空阔幽渺的艺术方法,确实令人耳目一新,使人们领略到奇妙的时空景象。

  还有《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旷的山中看不见一个人影,却有人说话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反照的阳光,穿过林枝,斜照在青苔之上。一虚一实、一真一幻,使得此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这种虚实转换艺术手法的运用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随处可见: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

  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北�》)

  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送方尊师归嵩山》)

  这些诗最突出的魅力即在于它的亦真亦幻的艺术奇趣,神行无迹,恍惚有象,诗人营造的朦胧玄妙的幻觉效果,正是运用虚实转换手法而产生的。

  二、王维山水诗虚实转换艺术的审美情趣

  (一)表现了诗歌艺术的含蓄美

  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诗忌直说,凝练含蓄是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王维深知语言的表达功能和不足之处,他不但力求以言传情,而且善于因难见巧,把“言不尽意”这一语言的表达缺憾,化为“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的抒情技巧,这种技巧就是通常所说的含蓄。诗的含蓄美,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一种“不言之美”。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给人以涵咏想象的余地。

  如王维创作的《山居秋暝》,是他五言律诗的代表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诗中,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他的喜乐和憎恶,但通过诗人描绘的这一幅清幽明净的自然图画,我们可以感到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之乐、山水之美的由衷喜爱。再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氵爰 。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以“柴门”为立足点,游目驰骋,广摄四旁,剪辑了寒山、秋水、落日、暮蝉、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再剪接入诗人与裴迪两个隐士活动的特写镜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墨色清淡、悠远静谧的辋川秋日黄昏图。但诗人真正所要表现的则是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再如《竹里馆》、《鹿柴》的返影入林,悬月幽篁,其斑斓陆离的形相象征着人生美丽自在;《栾家濑》、《辛夷坞》绿波自溅,白鹭自飞,辛夷纷纷扬扬,我们读者从诗人平凡事物的描写中可以发现美,它们带给人的是迎春而发的生机和展望;《白石滩》通过少女的洗衣浣纱,表现了自然、纯真的美;《山中送别》又使人体会到了诗人的寂寞神态和怅惘心情,表现了对友人的真实情感。

  这些虚实转换艺术手法的运用,深刻地显示了王维山水田园诗含蓄美的艺术风格,也正因为如此,使王维的诗更值得让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

  (二)传达了诗画相融的艺术神韵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④王维是唐代南宗山水画的开山祖,他工人物、山水,笔意清润。他的《辋川图》、《骊山图》等曾被奉为“神品”(《玉堂词话》)。因此,王维在创作山水田园诗中,特别善于把绘画艺术中的虚实转换艺术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在王维创作的山水诗中,他常常以素淡朦胧作为画面的底色,把自然纯朴的景物加以组合描摹,向我们展示一幅幅清幽淡雅的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他对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的描摹,只突出景物的某一实景,而把更多丰富的景物用虚化的方法处理,突出了诗画相融的艺术神韵。如《新晴野望》中有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这首诗写的不是江南,但很接近江南的景象:新雨之后,极目四野,千重绿色,层次鲜明。田间,湛青碧绿;远处水光如银;再远处,山色青葱;更远处,重重苍碧。整个大自然似乎无一不是明净而澄彻的,充分传达了诗画相融的艺术神韵。

  (三)演绎了禅趣与诗趣结合的艺术魅力

  王维几乎所有的山水田园诗都看得出其“取境”的精心考究和不同凡响,其每一具体的形象,几乎都是有生活原型的艺术幻象,达到有限中呈现无限的极致――这就是虚实转换艺术。王维之所以能娴熟地运用这种虚实转换艺术,是因为他深受庄学禅理的浸渍,是庄、禅的唯心功夫成全了他的山水诗。清人王士祯说:“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观王、裴《辋川集》及祖咏‘终南残雪诗’,虽钝根初机,亦能顿悟……予每叹绝,以为天然不可凑泊。”⑤今人刘大杰先生进一步认为,王维的作品是“画笔禅理与诗情三者的组合”(《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而朱光潜先生则说得更明白:“陶潜以后,中国诗人受佛教影响最深而成就最大的要数谢灵运、王维和苏轼三人。他们的诗专说佛理的极少,但处处都流露一种禅趣。”⑥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能巧妙地运用虚实转换艺术,打破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绝对时空,消解了我物之界限而交融了天人,进入当下诗意的生存之中。他所有的田园山水诗几乎都是他对某一特定自然景物的审美体验的记录,王维接受到山水外物给予他的人生真谛的暗示,其人生态度经历了禅悟之后而变成了“自然景色”,完成了参透本体的感性超越,生成物我两忘、物我冥一的感性显现。因此,王维的虚实转换艺术,演绎了禅趣与诗趣结合的神奇魅力。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其浑融完整的诗歌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神韵,再通过景物光与色的变化、声与形的转换,达到了虚实互换的艺术效果,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诗歌艺术的无穷魅力。他通过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使艺术表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王维山水诗的价值,不仅在于为我国的文学宝库提供了璀璨无比的瑰宝,而且还在于它们对于美学的贡献。王维在诗中表现的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使他的山水田园诗进入了一个别人无法企及的审美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