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简案

阿林老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简案

  《小石潭记》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心情。以下是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简案,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部分:学在课前(引导)

  一、读准下列字词

  为坻chí 为屿yǔ 披拂fú 幽邃suì 篁竹huáng 参差cēncī 为嵁wéikān 悄怆qiǎochuàng

  曰恕己shù 如鸣佩环pèi 水尤清洌liè 日光下彻chè 佁然不动yǐ 俶尔远逝chù

  往来翕忽xī 凄神寒骨qī 隶而从者lì 寂寥无人jìliáo

  二、默写课文

  三、整理课文翻译

  四、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全唐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著名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柳河东集》。本文按浏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

  第二部分:讲在课堂——设计简案(思路)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内容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作为学习的重点。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难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的原则,发扬探究学习的精神,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题。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查找必要的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不待老师讲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的一般特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②学习本文用特写镜头状物绘景的手法。

  ③体会借写景物的幽静,抒发自己凄清忧伤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谪居后,抑郁忧伤的感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嚣闹市中常不免让人觉得烦闷,郊游是我们排遣郁闷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丽的风光,并学习他状物绘景的写作手法。[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谭记》,省称《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遗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母潭、钴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四、解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 水 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到流水声,

  如 鸣 佩 环, 心 乐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响,(我的)心感到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见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为底,

  开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作底,

  近 岸, 卷 石底 以出, 为 坻, 为 屿,

  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

  为嵁, 为岩。 青 树 翠 蔓, 蒙 络 摇 缀,

  有的成为不同形状的岩石。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彼此)覆盖着、缠绕着、摆动着、连结着、

  参差 披拂。

  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 鱼 可 百许头,皆若 空 游 无 所依。 日光 下 澈,

  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向下直射到水底,

  影 布 石上,佁 然 不 动; 俶尔 远 逝, 往来 翕忽。

  鱼的影子映在潭底的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也不动;忽然(鱼)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似 与游者 相乐。

  好象在跟游客一道玩乐。

  潭西南而望, 斗 折 蛇 行, 明灭可见。

  从石潭向西南远望,(溪水)象北斗星似地曲折,象爬行的蛇一样弯曲,有的地段可以看得见,有的地段又看不见。

  其 岸 势犬牙 差互, 不可知其源。

  那小溪两岸的地势象狗牙一样互相交错,弄不清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 潭上,四面 竹 树 环合, 寂寥 无人, 凄神 寒 骨,

  坐在潭边上,四下里翠竹绿树团团围绕,静悄悄的没有其他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

  悄怆幽邃。以 其 境 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 而去。

  寂静 极了。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不能久留,于是记下它的景色就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 者,崔氏二小生:

  同去浏览的有:吴武陵,龚古,我弟弟宗玄。(还有)跟着(我们)一起去的,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曰恕己, 曰奉壹。

  (一个)叫恕己,(另一个)叫奉壹。

  1、补充注释

  乐:本课“心乐之”中,“乐”为形容词意动用法,“乐之”即“以之为乐”,指对此感受到快乐;“似与游者相乐”中,“乐”指逗乐,取乐。

  伐竹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取:取得,引申为开辟。

  伐竹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尤:尤其,特别。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岸势:溪岸的地势。

  四面竹环合。环合:围绕。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寂寥,(心里)空虚,(环境)寂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居:停留。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隶:附属。这里有跟随的意思。

  2、分析“以”“为”在本文中的几种不同用法?

  (1) 全石以为底(介词,这里作“用”讲)

  (2) 卷石底以出(承接连词,相当于“而”,可不译)

  (3)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示原因)

  (1)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2)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作“成为”讲)

  3、参考译文:

  从小丘西行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流水声,好像人身上戴的玉环相撞发出的声音,心怀喜悦之情。砍伐竹取道而前,面见有一个小潭,水特别的清澈。潭底是一整块巨石,靠近岸边,石底部分露出水面,成为坻、屿、堪、岩等各种形状。碧绿的树木,苍翠的蔓藤,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潭中的鱼大约一百多条,都像是无所依傍地在空中游玩。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布在石头上,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与游玩者同乐。

  向潭的西南方向望去,只见泉水犹如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爬行,或隐或现。潭岸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知其源头何在。

  坐在潭上,四面竹子树木环绕,寂寥无人,让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由于此境过于凄清,不能久留,于是就聊记上述情况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