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重点:
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
教学难点:
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
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
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乐
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
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
3、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
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没有很高的兴致很难做到!
③见石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倘若没有好心情,石头自然形成的丰富而奇特的形状,青树翠蔓遮掩、缠绕、摇摆的动作,不可能被细腻地表现出来。细腻描摹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愉快心情的写真!
④赏游鱼——“空游”表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实质上也写出了作者此时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鱼不论是“怡然不动”,还是“俶尔远逝”,都是作者静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现。
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处与之异曲同工的描写:小约翰被父亲关在门外的楼梯上,莱茵河在屋下奔流,水声激发了他的想象。闭上眼的孩子,脑子里产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随即响起了急促的奔腾的水声,水声又变成乐器的弹奏声,想象的升华使他的心灵充满了自由欢乐之感,他感到无穷的幸福。
此时的柳宗元,凝视着潭中或静或动的鱼群,内心何尝不是也有一首轻快、曼妙的乐曲在演奏呢!先缓后急,先静后动,曲尽变化。鱼儿的“往来翕忽”,简直就是劲爆、动感的乐曲,将他观赏的快感与沉醉,给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来了!
4、以读传情:同座合作,从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读给对方听,想象自己就是立于潭边的柳宗元,正激动地向朋友介绍当时的所见所感。
5、画龙点睛:把喜悦的心情寄托在悦耳的水声中,伐竹取道的行动中,潭中石头的丰富形状中,青树翠蔓多姿多彩的动作中,这种写法就叫“寓情于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忧
1、探究阅读:但是作者欢快的心情持续不久,便忧从中来了,这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寂寥无人——明明有5个人随行,却说无人;刚才还是热闹的景,现在却变得“寂寥”,寂静、寥落,这种景物的变异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个被忧伤浸泡的人,无论身处多么喧闹的环境,都会郁郁寡欢。把咖啡厅的热闹,街道上的繁华,当作忧伤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凄神寒骨、其境过清——作者说他感到骨头寒冷、环境凄清,实际上都是冷落、凄凉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说因为“凄神”,所以“寒骨”;因为“凄神”,所以“其境过清”。
2、深化体验:同学们抠住关键词,运用比照、追问等方法,十分精准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忧伤之情。这种景随情变的情感体验,大家能再举一些亲身经历的例子来说明吗?
3、入情朗读: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忧伤、凄凉!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调:是乐,还是忧
1、升格、启悟:从作者的心情切换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基调到底是乐,还是忧?
2、探究、交流
①忧伤之情的深重,忧伤难缠,短暂的快乐无法冲散它;
②快乐成了作者忧伤的背景,或者说反衬了作者的忧伤之深、之重。
③如果说“发现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气氛——记录同游”是本文的明线,那么“忧去——忧来”则构成了本文的暗线,也成了文章的情脉、文脉,而忧伤或者说文章的“悄怆”是统摄全篇的一个“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样看待这种“忧伤”?脆弱、悲壮、矫情,还是其他?
4、体验互享
①这种忧伤之情可以理解。
唐顺宗永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他本人被杀,而和他一起奋斗的朋友则纷纷被贬到边远之地,比如刘禹锡被贬到连州,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一片忠心,却遭遇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天灾人祸接二连三地降临,怎能不令人忧从中来呢?
②这种忧伤之情令人尊敬。
没有人淡如菊——既然人与人的沟通如此困难,何不一心一意地与山水交朋友呢?没有愤激出世——既然国家不爱我了,我凭什么对她一往情深?没有四大皆空——什么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全部见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对这个无心的世界;更没有世故圆滑——既然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迎合这个污浊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顿和舒适呢?
柳宗元选择的是在痛苦中备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个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还是仁者,这种痛苦将是双倍的。柳宗元恰恰是这样一位刚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这种忧伤之情令人深思。
这种忧伤的情绪看似柳宗元个人的心情写照,何尝不是那个腐朽年代渴望奉献平身所学,却空老终身的仁者、智者们的共同宿命呢?正因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欢乐、忧伤,还有最后看似脆弱的逃离,都一样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巩固体验: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
五、领略文本的审美特征:精微、酣畅、独特
1、顺势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游记,一段并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却成就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声,这里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么?
2、个性探究
①审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审美精微有点超乎寻常。“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一个文学家却像数学家一样敏感于数字,这种精细如丝的观察与体验习惯,如果没有出于对“处女景观”的新奇和喜爱,断然不可能如此细腻。
与之相类的还有对石潭中群鱼数量的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们不难复现作家当时的神态:眉头舒展,目光柔顺,像个孩子似的用手认真清数着潭中的游鱼。因为鱼儿太调皮,穿梭来,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数,几次三番,几次三番,终究败下阵来,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来条吧”匆匆结束清点。貌似冰冷、生硬的数字,实际上道尽了一个男人无限的细心与热心,以及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的智慧与能力。
这和司空图追慕的“离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还有近代诗家们所津津乐道的“婴儿眼光”、“黎明感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瘫痪的现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强多少倍!
②审美酣畅性。尽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触动心灵的景物,柳宗元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泼墨挥毫。比如对潭中石块的描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用“坻”、“屿”、“嵁”、“岩”状潭边石头弯曲所成的不同形状,看似写实,实际上将自己的惊喜之情也和盘托出了!不笼统地说“为坻、屿、嵁、岩”,而说“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不避重复地一一盘点,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陆”,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急于要和读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烂漫之表现。
对潭中游鱼的描写,还有对潭周气氛的描写,莫不如是。
③审美独特性。《小石潭记》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独特性,莫过于柳宗元对自我情感的艺术表达上。本文简直可以说是以“忧”字统领全文,“忧去——忧来”既是文章的形式结构,也是全文的情感脉络。解忧而来,怀忧而去,但是作者对“忧”的源头,比如自己忠而见谤,被贬谪蛮荒;昔日的战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亲受连累,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应年富力强,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所,却遭遇火灾,家无余储……这些物质性的内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词,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环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弥满着忧伤的气息,这种克制力已经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克制,却使忧郁的情绪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头里去了,也给读者留下回味的广阔空间!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小石潭“无边光景一时新”,似乎只因它无言、宽容,善于倾听,更不会像某些居庙堂者那样诽谤自己是“怪民”,可谁又能说,它美丽而无人识,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这种“不见用”的命运,不是此时沉沦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读。齐读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体验作者的忧伤。
六、课堂小结
事实上,撇开这些文学创作的智慧,我们更愿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怜的情感,还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宁静,而不乏生机的山水清音对作者伤痕累累心灵的柔情抚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险精神有了,青树翠蔓的诗意有了,空游无依的禅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这些丰富的营养都无法驱散作者剪不断,理还乱的忧伤,似乎是不可救药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里行间分明还渗透着一种克制,一种坚守,还有用苦难默默滋养的希望。
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无肉的山水游记,能引发人们如许的联想和思索,更是伟大,这或许是它感动千年的缘故吧!
七、拓展练习
1、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吴均《与朱元思书》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异同。
2、关于审美的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请从课外读物中,各找一例写下来,下节语文课交流
八、板书设计
小石潭记
柳宗元
去闻水声——如鸣佩环
辟小道——伐竹取道审美精微性
乐见石潭——为…为…为…为;蒙络摇缀
赏游鱼——空游、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忧审美酣畅性
(剪不断,理还乱)
审美独特性
来(悄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其境过清
一、教学目标。
(一)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
(二)学习抓住特征,鲜明生动地写景状物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几篇现代的游记,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的游记《小石潭记》(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跟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一篇寓言,大家还记得篇名吗?相信他笔下的那只外强中干、虚张声势的驴的形象大家还是记忆犹新的。那么,今天在他的笔下,“小石潭”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是否能勾起同学们前往一游的雅兴呢?
(二)自主学习。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不超过四人),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巡视,主动参与。自读任务可用幻灯展示)
1、顺畅地朗读课文(字音准确,停顿恰当)。
2、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三)自读反馈。
1、学生提出自读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合作答疑。
2、指名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判。在点评的基础上,师生齐读课文。
3、口头完成一词多义的练习。(可用幻灯展示)
①以:全石以为底(用)。
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以其境过清(因为)。
②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成为)。
③清: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冷清)。
④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够)。
4、翻译接龙。(学生每人翻译一句,依次下传,要求前后文衔接自然,意思正确,教师适当点拨)
(四)探究深化。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用文中原句回答,师生共同归结出小石潭的特点,教师配以板书)
(1)潭石奇——异石纷呈。
①“全石以为底”,写出了小石潭最独特之处——石底。
②“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写出了小石潭的石底,翻卷出水面时,呈现出的种种形态。
(2)潭水奇——声悦水澈。
①“如鸣佩环”,写水声奇美,突出了水声的悦耳动听。
②“水尤清冽”、“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写水质奇清。前句正面描写水之清,后句侧面烘托水之清。正是因为潭水的清,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才会给人以“皆若空游”的感觉,阳光才有可能直射水底,人才能够对水中鱼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一目了然。也正是因为水清得似乎在人与鱼之间没有了阻隔,才会产生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感受。所以说第2段名为写潭中游鱼,实为突出潭水清得出奇。
(3)潭源奇——曲折、多姿、神秘。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写源流奇,奇在曲折有致。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写源流的岸势奇,奇在峭拔多姿。
③“不可知其源”,写源头奇,奇在神秘莫测,扑朔迷离。
(4)潭境奇——清幽凄凉。
①“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写石潭周围环境之奇,奇在异常清幽。
②“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写石潭氛围之奇,奇在凄凉冷落。
2、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可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个性化的、合理的回答要予以肯定)
参考点拨: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的抒发。
(五)诵读玩赏。
1、体味柳宗元写作本文时的心境,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参考提示:作者既有发现小石潭美景的欣喜,又有对自身境遇的感伤)
2、让学生圈点出自己欣赏的优美语句,说出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以让学生从修辞、表达、写法等方面入手,说出一点即可,不必求全,要尊重学生个体的体验)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三。
2、背诵课文,试用行楷默写课文。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内容浅显,其中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色,这作为学习的重点。课文语言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对初中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作为学习难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合作学习的原则,发扬探究学习的精神,用集体智慧来攻克难题。课前学生通过自学,查找必要的工具书,自己动手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争取不待老师讲就能粗知文章大意。并结合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①了解作家、作品及游记的一般特点,识记常见的文言词语。
②学习本文用特写镜头状物绘景的手法。
③体会借写景物的幽静,抒发自己凄清忧伤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①抓住景物特点,用特写镜头写景状物的方法
②感受作者谪居后,抑郁忧伤的感情。
教学难点:
①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式教学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曾有诗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见,景与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生活在喧嚣闹市中常不免让人觉得烦闷,郊游是我们排遣郁闷的最佳方式。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随着唐代伟大的文学家柳宗元一起去游小石潭,感受小石潭奇丽的风光,并学习他状物绘景的写作手法。[板书课题]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原名《至小丘小石谭记》,省称《小石谭记》。作者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唐朝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唐永贞元年(805年)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他认为官吏是人民的仆役,并非人民是官吏的仆役
三、背景
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宦官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遗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永州八记》的八处名胜是:西山、钴母潭、钴母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这八篇游记各自成篇,但前后连贯,构成一个整体,展现出永州美丽的山光水色。
四、解题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地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五、阅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六、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 闻 水 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 听到流水声,
如 鸣 佩 环, 心 乐之。 伐 竹
好象(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响,(我的)心感到很高兴。砍掉一些竹子,
取 道, 下见 小 潭, 水 尤 清冽。 全石以为底,
开出小路(向前走),看到下面有个小水潭,潭水特别清澈。(潭)以整块石头作底,
近 岸, 卷 石底 以出, 为 坻, 为 屿,
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有的成为水中高地,有的成为小岛,
为嵁, 为岩。 青 树 翠 蔓, 蒙 络 摇 缀,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考纲范围内21篇课内文言文中重点篇目之一。我结合农村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近几年来中考试题特点,针对课文内容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与合作。
2、讲解与练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
2、提高学生鉴赏古文语言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闻、可、居、许文言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写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复习并背诵原文。
2、尽可能地找出:闻、可、居、许出现的句子,并解释。
3、结合笔记理解课文内容。
(反思:“课前预习”可独立设置,而不应该作为“教学过程”的一项内容。)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开始我们转入复习课内文言文。现在,老师问你们:“根据上学期的几次模拟考,你认为课内文言文应该围绕那几个方面来复习?。
1、课文默写(直接默写/理解性默写)。
2、翻译(注意词类的活用)。
3、文言字词(一词多义)。
4、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
课堂目标:
1、背诵原文,能按要求默写句子。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一词多义)。
3、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能运用到作文中去。
(展示课堂目标,师生共同明确教学任务,好!)
三:讲解新课。
1、课文默写。(以小测的形式检查学生的情况)
①、青树翠蔓, , 。(蒙络摇缀,参(cēn)差(cī)披拂)
②、从正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水尤清洌)从侧面描写水清澈的句子是: , 。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③、描写小石潭周围坏境的句子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
④、文中描写游鱼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
(从操作上看,并不是“课文默写”,而是“课文重要语句默写”。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1)
2、积累文言字词。(:闻、可、居、许)
闻:
①、闻水声/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遥闻深巷中犬吠/鸡犬相闻 听到(听见)。
②、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
③、燕、赵、韩、魏闻之/余闻之也久 听说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声
⑤、不求闻达于诸侯 闻名
可: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估计数目
②、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不可久居 可以(能够)
居:
①、不可久居 停留
②、居五日 过了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④、面山而居/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居住
许: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表示数目不确定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以身相许 答应
③、杂然相许 赞同
练一练:
①、指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可久居/面山而居 B、不可久居/潭中鱼可百许头
C、杂然相许/以身相许 D、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
②、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闻水声/鸡犬相闻 B、乃记之而去/去国怀乡
C、伐竹取道/十年春,齐师伐我 D、参差披拂/参差不齐
点评:采用课文内外众多的例句,综合复习和巩固目标词语的意义。
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2
3、分析课文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运用。
思考问题:第二段中描写了小石潭的水的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突出这个特点的?(问题引入)
①、皆若空游无所依。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通过描写鱼、日光、鱼的影子,从侧面烘托小石潭水的清澈的特点)
归纳:
①、侧面描写: 作者通过对周围人、事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②、侧面描写的作用:以此(周围人、事物或环境)显(突出/烘托)彼(描写的对象)。
(答题格式:通过描写┅┅,从侧面烘托┅┅的┅┅)
类似于这种写法的课内文言文还有:
《口技》:①、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道具的简单。)②、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宾客的表情和动作。)
(通过描写道具的简单和宾客的表情和动作,从侧面烘托了口技人技艺的高超的特点)
《与朱元思书》: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描写游鱼、细石,从侧面烘托水的清澈的特点)
《孙权劝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写鲁肃的惊叹,从侧面表现吕蒙因学而才略有惊人长进)
小结:“花红虽好,需得绿叶陪衬”。这句话生动地诠释了好的侧面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侧面描写不仅丰富了描写的手段,还有效地补充了正面描写的不足,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如果,同学们能在作文中较好地运用,一定能为你的作文增色不少,加分不少。
如:(美文欣赏)(拓展学习)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这天晚上的她真是惊人的美。……当她出现的时候,一个个脑袋此起彼伏,连舞台上的演员也对着她望,她低低一露面就使观众这样骚动。 (《茶花女》)
(重视知识的联系,运用许多事例加深对“侧面描写的作用”和答题准确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四、作业:
1、整理一词多义的笔记。
2、任选一题,写一段话。
练习1: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一个同学拿到翁中录取通知书后的心理活动的话。
练习2: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一段一个同学模拟考考砸了的心理活动的话。(运用课外作业,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讲的内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认真整理笔记并熟记,把自己认为不太明白的知识点好好复习,及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理解文中的忧与乐是本文的学习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1、《小石潭记》作者(),字()()河东人,著名文学家,
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文章《》
2、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1)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全石底以出,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二)、导入
新课,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是因为变法失败而被贬到永州的,他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今天通过我们学习的《小石潭记》便可知道。
(三)1分钟、明确学习目标:幻灯显示,内容见前面。
(四)精讲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各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中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明确:观鱼时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折射出作者欣赏美景之初的愉快的感情。而观鱼后坐潭上,感到凄神寒骨,悄怆是作者悲凉凄苦的反映。
(2)课文的按游览的顺序来写,试说说本文的思路。
明确: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
潭中气氛
(3)本文最突出的特色,是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细致地加以描画。请你说说本文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明确:如第一段,整段文字全都是围绕着石的特点来写潭的。先用水声、水色从侧面烘托:水声清脆;水色清洌,正由于它是个石潭。接着从正面落墨,写出石潭中石头的种种形状和姿态。又如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是分别从游鱼,阳光、影子等各个角度去点染的。整段文字没有一个水字,但没有一处不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写的是鱼,见的是水。先写鱼的空游两字,突出了水之清,清到了透明的程度。
(五)课堂小结: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的气氛,抒发了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强化训练:观察你所熟悉的景物,写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感受。
(七)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810题选做,15题必做。
四、板书设计:
发现小石潭
小石潭记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潭中气氛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目标与要求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了解一些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用法。
3.理解作者借游记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与导设计
①学法指导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多,但其中不少字和词不大好认,也不大好懂,因此,先要过文字关,理解各个字同、各个句子了含义,做到能够通泽全文。然后把重点放在对作者的抑郁忧伤之情的理解上,思考一下,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忧伤之情,在文中哪些语句中得到体现。同时,还要学习本文的写法,本文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这种特写镜头与总写景相结合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教材分析
《小石潭记》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江山多娇。入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壮丽山河的,让学生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小石潭记》是一篇文言文,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被贬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对于景物的描写以及抒情方式的表达有一定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所以教学时侧重于对文言词汇、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的讲解,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词汇阅读浅显的文言文。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合作、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文中常用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贬之后寄情于山水的那种凄凉、忧伤的情感。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保定学院和滁州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345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石潭记教案锦集五篇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范文锦集8篇
小石潭记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小石潭记教案锦集五篇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范文锦集8篇
小石潭记教案范文汇总五篇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关于小石潭记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9篇
小石潭记阅读附答案十五篇)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八篇
小石潭记教案合集10篇
小石潭记教案汇总九篇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模板七篇
精选小石潭记教案三篇
小石潭记读后感范文(通用十六篇))
小石潭记教案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