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札记

张东东老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堂教学札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词人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一、本节课的设计理念:

  教学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

  1、通过学习上阙,引导学生自学下阙。通过上阕的学习学习学到了学习诗词的方法:知音—明意—悟情,小组合作自学下阙。

  2、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3、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学习的时空。

  二、成功之处: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音乐与课件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知音正音,导入新课,创设诗意课堂。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从作者导入本词,通过介绍辛弃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的豪放词风,引出本词。

  第二个环节:初读诗文,感知诗意。

  在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首先教师范读。借机强调了生字字音,“转”、“见”,然后让学生自己读读诗,然后指明读。当我发现该同学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我引导同学们读诗要有节奏,尤其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三个环节:品读诗文,体会情感。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预设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如在本课中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赏析

  辛弃疾曾两次罢官,隐居在上饶(今属江西省)的带湖,前后将近二十年。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就是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他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这些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很动人的。从一方面看,词人正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声音又全都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反映出来的,他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反过来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