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释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一、明宗旨
将释此经,先简单谈谈此经的宗旨大义。此经既名为“般若经”,当然是说明般若教义的。般若的教义是什么?就是诸法实相。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也就是世间、人生的真理实相。怎样才能体证这种真理实相?此经文简,只提原理,未广宣说。今依大经、广论略加说明。佛教认为,世间、人生无不是因缘和合而有。这因缘和合的道理就是缘起法则。换句话说,即一切事物无不由各种因素条件结合而有。因为形成每一事物的条件不同,就表现为各种性质不同的事物;各种因素或条件变化了,所形成的事物也就随之变化。所以,离开因素条件,就没有自生的孤立的永恒不变的事物的实体,事物没有这种独存不变的实体,就叫作“性空”。《摩诃般若·道树品》说:“诸法因缘和合生,法中无自性,若无自性,是名无法。”《常啼品》说:“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中观论》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即是此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道理。由此可见,佛教说空,是根据事物缘起法则说明的,不是抹煞缘起事物的现实存在,而是说缘起的事物没有实在的体性名为空,并以此“空性”为诸法实相。怎样才能证悟这种真理实相呢?那就要有照见诸法性空的空慧。有了这种空慧,就可以通达证得诸法实相。证得诸法实相,便可了脱生死得大自在。诸佛菩萨是过来人,是得大解脱者;我们若能深心信解,依教修行,将来也同样能够了脱众苦,得大解脱。所以此经是以说明万有人生的真相,成就甚深无漏观照般若为宗旨的。
二、解经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是古印度梵语,译成汉文叫“慧”,也称“智慧”。这种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辩聪,而是指能见诸法空相的清净智慧,具有特定的意义。为了表示与一般聪明智慧不同,翻译家大多保存梵音。历来讲三种般若:一、实相般若,实相是万有人生的真如实相,是空慧般若所缘的境,观照的对象,所以名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是般若智慧的本身,因为能观察观照客观事物的真实体性,所以名为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就是说明前两种般若的语言文字,即指佛说的般若经卷。这三种般若的关系,由学习文字般若,启发众生的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亲证实相般若。也可以说:由理解实相般若而发生观照般若,由观照般若为教化众生演说文字般若。这三种般若,相互关联,缺一不可。般若的特点主要在能亲证诸法空性,即《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和“诸法空相”。有了这种般若才能彻见法性、断除烦恼、证大菩提。这是菩萨趣向佛果的无漏智慧。
“波罗蜜多”译为“到彼岸”,也简翻为“度”。什么是彼岸?就是常乐涅槃。大意是说:三界众生都在六道轮回里受无穷无尽的痛苦,此名生死苦海;要背离这种苦海就必需有般若智慧作指导,修行六度万行,才能达到佛地常乐涅槃,名为彼岸。“涅槃”译为“寂灭”、“解脱”,以出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彼岸,叫“波罗蜜多”。此语又译为“度”,其意思是一样的,犹如渡水,乘般若船,过生死海,到涅槃岸,故称为“度”。
“经”之一字训法训常,诸佛的言教,前贤后圣莫之能改,故称为常;是佛弟子修行办道的轨范,故名为法。又“经”是路径的意思,是修行成道者必由之径,所以叫经。为什么叫“心经”?此经虽短,所谈的内容却是诸部般若的“中心”思想,是大“般若经”的“心要”,是故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释经文
今释此经,就文总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略说般若,第二广解般若。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两句经文就是略说般若。
“观自在菩萨”是一位大菩萨的名字,就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观音菩萨”或称“观世音菩萨”。梵语“菩提萨埵”,简去“提”、“埵”二字,称为“菩萨”。意思是觉悟的人,有大道心的人。菩萨有很多,例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观世音菩萨悲心最大,寻声救苦,普度一切众生,是一位有名的大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是修行,作事和静坐思维都可说是修行。“深般若”是对浅而言,凡夫无明障覆,慧力微薄;声闻只证人空,不悟法空;初发心下位菩萨观力薄弱,都是浅小智慧,不能叫“深般若”,只有地上高位菩萨,久远以来常值诸佛,多劫修行,亲证我法二空,才能称为“深般若”。怎样修行呢?就是照见到“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五类事物。简单地说:“色”包括一切认识的对象;受、想、行、识是精神的、是心法。“蕴”是积聚的意思,这五类法聚集在一起而形成有情(主要指人类)世间,所以叫作“五蕴”。修习般若就是依据经教用思维观察的慧力(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切实体会或亲证万事万物的自性本空。若能“照见五蕴皆空”,就能不被诸多烦恼所缠扰,不为一切事物所累赘,从而达到度脱一切痛苦厄难的境界,所以叫“度一切苦厄”。“苦厄”指生死烦恼。
释迦世尊在灵山会上说法,当时有位大弟子名叫舍利子,向观自在菩萨请问般若法门。这两句经文就是观音菩萨以亲身的悟境回答舍利子的问话。又有一种解释,所谓“观自在菩萨”,不是专指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固然能自在无碍地“照见五蕴皆空”;一切高位菩萨的功德智慧都无限量,观空、照有都是自在无碍的,都可以称为“观自在菩萨”。这些大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都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限定专指哪一位菩萨。
以下是广解般若,分为四段:第一约遣执修因门说明般若,第二从“以无所得故”下,就修成证果门以说般若,第三“故知般若”下赞叹般若殊胜功用,第四“故说般若”下以总持门密说般若。第一先约遣执修因门以明般若,又有二义:一明所观的诸法是空,二明能观的智解亦空。先就所执诸法明空。法门无量,今且就五门破众生的执着。五门是:一、五蕴,二、十二处,三、十八界,四、十二因缘,五、四谛。这五门皆破人法实有,说明人法皆空。今先就五蕴门明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佛的一位大弟子,智慧第一。为了说明般若的道理,观自在菩萨告诉他说:人们所见的有形的“色”与无所有的“空”,没有什么不同;无所有的“空”与有形的色,也没有什么不同。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空是不二的。经文的大意是这样,但不容易理解。色空不二,或者说空有不二的道理,是根据缘起性空的教义说明的。前面说过事物是由众缘生起的,所以没有自己独立实在的体性;没有独立实在的体性,就叫空;虽然自性是空,又不妨碍缘起的有。因此说:事物由缘生起,所以自性是空;因自性是空,才能由缘生起;缘起和性空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空和有是统一的,是无碍的,是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举一所房子为例,房屋是缘起的,所以房屋是没有实体的。房屋是由砖、瓦、木、石、人工等众缘(条件)和合而成的,离开这些条件就没有房屋的实体。这些条件形成房屋时,砖还是砖,瓦还是瓦,无论哪一种条件的本身都不就是房屋。所谓的房屋是假借这些条件而有的形相,这叫“依他起”的假有相,而没有房屋自己固有独立的实体。所以,虽说有房屋,但又无房屋的实体。没有实体,所说的房屋只能是假名,是空。这样,虽说是缘起有而体性是空,所以说“色即是空”;虽说体性是空,而众缘和合的房屋历然在目,不否定这种现实,所以说“空即是色”。五蕴中的色法既是如此,其余受、想、行、识四蕴也是这样。例如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蕴都可这样说,所以经文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能这样观察悟入就叫“照见五蕴皆空”,就叫“般若波罗蜜多”。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观自在菩萨又对舍利子说:这五蕴皆空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乃至不增不减的。这里要解释一下,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缘起的,同时又是迁流不息的,时刻都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只有事物本有的空性——“空相”才是永恒不变的。这里的“空相”可引伸为“真空实相”,说明“空”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相。有时也叫作“真如”、“法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实相般若。不生不灭等六不都是说明这种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种空理不像世间事物那样有始生终灭,故说不生不灭;不可被染污或涤净,故说不垢不净;谁也无法增加或减少它的份量,故说不增不减。释迦牟尼也只是觉悟发现这种真理,而不是创造这种真理。《摩诃般若·净佛国品》说:“有佛无佛,是诸法法相常住。”意思是说,有佛出世或无佛出世,诸法实相之理,都是永远如此、永恒存在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是总结五蕴皆空。就五蕴明空,原有三意:一是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即“色不异空”等;二指出五蕴皆空的“空相”,即“是诸法空相”等;今是第三总结五蕴皆空,顺势类推以下诸法皆空。五蕴既皆空无实体,十二处、十八界等也是这样。经文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是说在照见空性中不见五蕴等法差别假立之相,而不是否定缘起假名的五蕴之法。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前面说五蕴空,这是顺势类推十二处也空。这里眼、耳、鼻、舌、身、意,是众生的内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外界的外六尘,合起来名为十二处。此十二处一一皆能为自识生长之所,故称为“处”,如说眼处、耳处,乃至法尘处。句初贯一“无”字,表明十二处都是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是类推十八界空。十八界是六根、六尘和六识。详列应是无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这是六根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这是六尘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这是六识界。经文只用九个字概括,举第一眼界和最后的意识界,这是翻译上的简略善巧。界有多义,见《大毗婆沙论》卷七一至七三,此处可不释,以免挂一漏万。
以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通常称为三科。概括了世间诸法,但总不出色、心两种,因为开合不同,故成蕴、处、界三科。五蕴是合色为一,开心为四——受、想、行、识;十二处合心为一个半,即意处及法处一分,开色为十个半,即前五根和前五尘及法处一半;十八界是色心俱开。这三科法门之所以开合不同,是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故说教不同。佛为迷心重者故说五蕴;为迷色重者说十二处;为迷色心俱重者说十八界。虽有三科,初学的人,随其根性修悟一种,其余皆通。今以般若真慧观察,此三科法皆无自性。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类推十二因缘空。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又叫十二有支。有顺逆二门,顺观叫流转门,逆观名还灭门。现在先解释流转门。流转门说明众生轮回生死的情况。十二有支: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人,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这十二支轮转不休,无始无终,是一切众生涉历二界、轮回六道的原因。“无明”是没有智慧之明,是一种颠倒心;由此痴暗颠倒心产生的行为叫“行”,“行”是造作义,即造作善恶业因;造业就要受报,受报就有投胎的染污业识,名为“识”;入胎初期,胎儿尚未成形,叫作“名色”;胎儿逐渐长成,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名为“六入”;十月期满,出生世间,与外界接触,名为“触”;渐长成童,领略周围环境,名为“受”;长大成人于所受境有所爱着,名为“爱”;爱莫能舍,设法谋取,名为“取”;取时不择手段,又造新业,名为“有”;既有了业,还得随业受生,名为“生”;既生之后,终归老死,是为“老死”。“老死”之前,又造新业,死后还要受生。如是生了死,死了生,生死轮转永无尽期。这叫十二因缘生死流转门。此十二支皆是前者为因,为后者作缘,如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等,也就是“无明”给“行”作条件,“识”给“名色”作条件,乃至“生”给“老死”作条件,所以又叫十二缘起。此十二有支包含三世因果:“无明”、“行”二支是前世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今世所受的果报;“爱”、“取”、“有”三支是今生所造的因;“生”、“老死”二支是来世的果。轮回三世的因果规律由此说明。
再说十二有支的还灭门。根据佛教教义,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是无明烦恼,所以要修学般若,以断除烦恼和无明。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如是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这就是修戒定慧、灭贪瞋痴、证还灭门的基本教义。今以般若观照一切皆空,空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即是十二因缘流转、还灭二门皆空。
无苦、集、灭、道。
类推四谛空。苦、集、灭、道名为四谛。谛是真实的意思,共有四种故名四谛。“苦”即指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此苦不虚故名苦谛;“集”是苦因,积集善恶业,此集真实能感苦乐果,故名集谛。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是灭除世间业因苦果所得到的寂静安乐,是修行人希求的目的,即超世的解脱,此是真实故称灭谛。“道”谓方法、道路,即八正道、三解脱门等,以修此道为因,能得解脱灭果,称为道谛。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总四谛为世出世间两重因果,与十二因缘一样,都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初学佛者要首先学此,但不要执着成病。今以大乘正观观察,此四谛法也空无自性。故言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上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皆空,是所观的境空,今此一句明能观的智解亦空。所观的法空,能观的智空,内外能所皆空,此空亦空,最后归无所得,故云“无智亦无得”。这种无漏实智虽见诸法而不被诸法现象迷惑,能透过事物的假相而照见法性本空,这不仅能“度一切苦厄”,更积极的意义是能成就三乘圣果,得到超世(出世)的解脱,这就是般若的功用。
以上第一段遣执修因门已完,下面约修成证果门说般若。又分为二:先说菩萨证涅槃,次明诸佛成菩提。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此明菩萨因依般若证得涅槃。“以无所得故”一句是承上起下,说明菩萨因修习无所得般若而得到“心无挂碍”。怎样依般若就能得到“心无挂碍”呢?以修无所得空观故,外不为诸相所碍,内不因有心存念,离念无住,能所双忘,物不能累,故能“心无挂碍”。又心无挂碍是自在解脱的意思,若能照见万法皆空,不为事物所累,就是自在解脱。若能得到自在解脱,自然也就没有三界生死的恐怖,故言“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恒常处在般若正智之中,自然就没有不正确的观念,故言“远离颠倒梦想”。一切生死业障烦恼无明断尽无遗,就是“究竟涅槃”。“涅槃”翻为“圆寂”,德无不圆,惑无不尽,故名“圆寂”。又名“无为”、“解脱”、“寂灭”等。这是佛乘涅槃,是圆满自在解脱的境界,具有常、乐、我、净四德,不同于声闻偏空滞寂的涅槃。这是佛教徒追求的最终目的。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次明诸佛依般若成菩提。三世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大乘佛教说:过去有佛出世,将来有佛出世,现在十方世界都有佛出世教化众生。三世诸佛所以得成佛道,皆因学修般若而得。《华严经》说:“法王唯一法,一切无畏人,一道出生死。”这一道在《华严经》叫“法界”,《法华经》叫“一乘”,《般若经》叫“法性”或叫“般若”。《智度论》云:“般若是一法,佛说种种名,随诸众生力,为之立异字。”一切诸佛菩萨无不依般若教法成就无上菩提。《金刚般若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所以般若称为佛母。阿耨多罗是梵语,汉文译作“无上”,三藐三菩提翻为“正等正觉”。简而言之,就是无上觉(佛)道,亦名一切智智或一切种智。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广解般若四段,以上两段已完,此是第三赞扬般若殊胜功用。经中用四种咒赞叹般若。“咒”原名“曼怛罗”,后译为“真言”,久持能灭罪生善,有不可思议功能,今用此比拟般若。般若能灭四魔,故名“是大神咒”;能除三障,故名“是大明咒”;能显发至理,故名“是无上咒”;佛为众圣中尊,名为无等,而般若能生诸佛,为诸佛母,故般若是“无等等咒”。这四句咒前二破恶,后二句生善。这是般若的殊胜大用,总摄一切功德。“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二句,是说明称赞般若的原因。意思是说,般若能消灭一切烦恼业报无明诸障,能成就菩提涅槃两种极果,真实不虚,希有难得,所以被称赞为“是大神咒、是大明咒”等。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是第四段重结前经,密说般若。以密咒的形式说般若,即是总持般若。咒是佛菩萨的真言密语,不是世间常词,故一向不翻,至心诵持,便能灭罪生福。今此般若心咒,为诸佛母,诵持即蒙十方诸佛护念,灭障生慧,增长善根,速成正觉。不必求其理解。
*作者所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系唐玄奘译本。此经在玄奘前后还有多种译本:1.姚秦鸠摩罗什译,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明咒经》;2.唐义净译,名《佛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3.唐摩竭陀国三藏法月译,题《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唐罽宾三藏般若共利言译,5.唐智慧轮译,6.唐吐番国师法成译,7.唐梵对字译本,经题均与玄奘译本同;8.宋施护译,题《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此外,久已失传的唐不空三藏和契丹慈贤所译《梵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二种,近年也在房山石经中发现。现存汉文同本异译的《心经》(包括用汉字翻音的三种梵本)共有十一种之多。
内蒙古高考排名117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湘南学院在陕西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保定学院和滁州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西高考排名1345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14239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3363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宏涛法师)
心经是如何指导我们破除我执的(清宏法师)
慧广法师:谈谈般若心经修法
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宏涛法师)
心经是如何指导我们破除我执的(清宏法师)
醉翁亭记主旨句
醉翁亭记读后感(四篇)
醉翁亭记教案范文集合十篇
桂林旅游学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河南高考排名2954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210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西高考排名7837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佳木斯职业学院要多少分黑龙江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河北高考排名1314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高考排名12588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410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的软件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在黑龙江高考招生计划人数专业代码(2024参考)
安徽高考排名1137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7385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广西培贤国际职业学院要多少分贵州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福建高考排名399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考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要多少分内蒙古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广西高考排名1897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广东高考排名1607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5146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1921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醉翁亭记导游词怎么写-导游词范文
醉翁亭记的意思是什么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汇编十篇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赏析(六篇)
慧广法师:谈谈般若心经修法
心经与玄奘法师的传奇因缘
席慕容贝壳教学反思
般若波罗密心经释解
心经暨廻遮仪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心经的修持之善巧方便立正见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读心经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