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作者的情感世界

马振华老师

《再别康桥》中作者的情感世界

  《再别康桥》中作者的情感世界是怎样的呢?大家清楚吗?

  《再别康桥》成为很多文学爱好者争相诵读的诗歌典范,人们都在努力探索其诗歌美好的意境和所表达作者的情感世界,而不是教科书式去单纯的规定理解《再别康桥》的主题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徐志摩本人的情感世界复杂和多变。任何文学作品的阅读都是经过“作者――作品――读者”这样的过程,要想更好把握住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主题,首先要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了解作者的生活年代、生活环境、家庭身世、人生经历以及创作时背景等,正是因为如此,不同时代就出现不同主题情感和派别的诗人代表,像边塞诗人王昌龄、南唐后主李煜、身缝乱世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等,《再别康桥》同样是徐志摩本人情感的再现,但本诗究竟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教科书中明确了这首诗是作者离开康桥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幻灭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无限哀痛,是典型的离别诗,这种离愁别绪是沉痛的。但整首诗七节二十八句,没有一句是悲哀的、沉痛的词语,处处是优美的诗句和美丽的意象。

  事实上,“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即使是阅读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不同读者往往因为各自的知识、阅历、审美品位、欣赏角度等多方面的差异而持不同的观点,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这些结论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以作品为根本出发点,并能从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不是凭空想象,主观臆断。那么,《再别康桥》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一、热爱自然和生活美好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作者再次到英国访问,旧地重游,见景生情,将自己的生活体验化作缕缕情思,融汇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所描写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所以作者对自然热爱,有着美好的憧憬,希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别康桥》中,可以看出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 诗歌重点写的“境”,则是康桥的康河。他敏锐的抓住“金柳”、“青荇”、“波光”、“清泉”、“彩虹”、“星辉”的具体形象,由近及远、由上而下地勾勒出康河的美丽景观。诗人短暂的沉浸在改变他人生理想的美好景色中,气氛、感情、景象三者融为一体,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虽有别愁,但更多的是爱,这在他的的一篇散文《吸烟与文化之辩》中就能得到印证,他说过:“我眼是康桥叫我睁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振动的。”

  二、不无爱情世界的影子

  在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中,“柳”即使“留”,多数离别诗都把其作为意象,抒发不忍离别之感,作为中国诗人,作者在又一次来到康桥时也使用“柳”作为意象,表达对康河的依恋。但此时,作者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受梁启超和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确立他的理想主义人生,并大胆追求婚姻恋爱自由。徐志摩一生追求“爱、美、自由”,当他遇到代表这三点的女性林徽因时,浪漫的他与林徽因进入了第一段自由恋爱,结束了他与“乡下土包子”张幼仪的婚姻。后又与朋友王赓的妻子陆小曼结识, 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恋爱之中。又一次来到康桥,旧地重游,睹物思人之情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想到代表“爱、美、自由”化身的林徽因,想到在北京冥思苦想的交际名花陆小曼,又或想到离异的张幼仪,此时的心情可能既有缠绵又有遗憾,所以在这首《再别康桥》诗歌中也会表现出这些复杂的情感,在作者心中,“河畔的金柳”这美好景象,就是作者追去自由婚姻美好伴侣的代表,就是最美“新娘”,“作别西天云彩”既象征不忍离去这美丽的康河,也想到恋爱的分手和离别,这夹杂着留恋母校和爱情失意的多重情感,当时作者此时的复杂心境吧!

  三、“梦”破灭的沉痛和彷徨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徐志摩的理想是随着现实不断发生着变化,他在北洋大学攻读法科,上大学的两年里,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间,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又燃起他对文学的兴趣。徐志摩亲身感受了军阀混战的场景,目睹屠杀无辜的惨象,受“五四”思潮的影响,他赴英国剑桥学习,寻求改变现实中国的药方,实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他说:“屠杀的事实不仅是在我住的城里发现,我有时觉得是我自己的灵府里的一个惨象,杀死的不仅是青年的生命, 我自己的'思想也仿拂遭着了致命的打击,这扰攮日子,说实话,我实在难过。”可想而知作者当时的心态。

  《再别康桥》是作者游康桥之后三个多月才写成,一定经过了作者的深思熟虑,而不只是当时心态的简单复述,甚至他的人生态度也包容在内。诗的开头“轻轻的”乃作者事后作冷静思考后的心态:轻松、洒脱、满足,对前途充满希望。“金柳”、“波光”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和美好的过去的化身,作者陷入甜蜜的回忆中,直至陶醉、忘情,但这毕竟不是童话,“寻梦?”道出了他的思考,若是真的简单的寻梦,他真的愿意放飞思绪,或者撑一支长篙,深入康河中纵情畅游,放声高歌。但他毕竟还得回到现实,现实不是童话,不是梦,梦醒后,还是让这一片美好的景色保持原貌吧,别让自己的肆意妄为破坏她的美好、她的宁静。“悄悄”、“沉默”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也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宁谧心境。至此,热情推向极致之后反而转为平静。不管怎样,终究要离开,那么,怎样离开?就象来时,“悄悄地来”,但带着憧憬、向往,“悄悄地走”,遗憾中带着希望。回到现实世界,希望会有么,理想会实现么?

  总之,本诗中作者的情感世界复杂而又多变,“梦境”中的美好向往,现实中的苦痛和挣扎,理想主义的狂热和虚无,这应该是作者此时真实心态的流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