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教学案例

张东东老师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被化成了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惨,爱恨交织。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学习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启发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不同方面的有关资料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运用板书辅助,排列句序等策略,领会课文概括又分类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圆明园昔日辉煌的自豪感,为深刻体会圆明园被毁的痛惜、痛恨奠定情感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难点: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景观,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三、教学准备:

  1.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思考课后题,搜集并阅读、整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资料。

  2.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文字、图片、影像资料,适时补充,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四、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平时上网吗?上网可以干什么?(搜集资料,是上网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一、资料辅助,明晰题意,铺垫情感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请浏览老师搜集到的资料,能不能抓住关键信息来告诉大家“圆明园”三个字的含义?

  出示资料:圆明园,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建造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雍正皇帝有个解释,说“圆明”二字的'含义是:“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说,“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醒随机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1、你看,一个地名的来历,帮助我们快速记住了这个地方。

  2.揭题。这个象征圆满无缺、明光普照的皇家园林却在150年前的10月被毁灭了,化为了一片废墟,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段落重组,理清结构,锁定内容

  1.请放声地自由读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并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到了“毁灭”?

  (交流后PPT出示)

  2.出示第二、三、四自然段,想想这些段落写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自由说,说得大体完整后点评并点拨:

  一是分段概括为地理位置、布局、建筑宏伟、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是用课文中的过渡句概括为“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三是概括为一个标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3.质疑: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中间三段话却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你或许心里有疑问吧?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哪一个自然段写得最具体?我们走进去园中去看看。

  三、反复比照,归纳写法,激发情感

  (一)研读第三段,体会课文概括又分类描写的魅力

  1.读通段落,分句检测。

  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有好些地名和四字词语,咱们争取自己读正确,把这一段读通顺。读完后划一划,园中写到了什么景观?

  指名四生分句朗读,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四生都读完后,请生正音,随机强化读音。

  2.研读概括方法

  老师上网查了资料,圆明园中的景观多达1000多处,老师也翻阅了关于圆明园的书,这本厚厚的书中介绍到的景观也不过100处。而第三自然段只用了174个字就包括了全部景观。你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 PPT出示圆明园的辉煌)。

  3.圆明园中的景观带给你什么感觉?

  (把圆明园梦幻般的美读出来好吗?)

  4. 好我们有感情的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

  5.所以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板书)

  6.女生齐读第四自然段,谁来读第一句?它是一个什么句?(生答:过渡句)过渡句的作用是什么?承上启下。谁来读第二句?所以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板书)

  7.此时,当你了解了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可以自由发言,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爱)

  8.教师点拨:课文的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以前的辉煌景观。

  (1)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为什么用较大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互相交流)

  (2)通过交流,体会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9.指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英法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

  (引导学生抓住“闯进、凡是、统统、实在、任意”等词语来理解)出示PPT

  10.烧掉一幅历史名画只用几秒钟,烧掉一个建筑,比如“平湖秋月”只需几分钟。大伙连烧三天会烧掉什么?

  11.至此,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现在都没有了。

  12.圆明园,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为一片灰烬。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奇耻大辱,是英法列强侵略中国、践踏人类文明的铁的罪证。

  13.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带着无比痛恨之情来读。板书:恨

  14.齐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出示PPT

  (理解不可估量)

  五、板书:

  21、圆明园的毁灭

  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写作时,首尾呼应,题目是“毁灭”,但主要写它的辉煌,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在教学课文前,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等相关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力求突出以下“三情”:

  (一)、惋惜之情。

  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中国人民为之惋惜。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它的毁灭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世界人民也应感到惋惜。

  (二)、赞叹之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举世闻名”让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圆明园建筑宏伟壮观,充满诗情画意,“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圆明园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两处“最”,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三)、仇恨之情

  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这样一座当对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蹋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但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感觉《圆明园的毁灭》再现的毕竟是历史,与学生生活的年代实在太远了,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这么一座历经几代皇帝辛辛苦苦设计、建立起来的美丽皇家园林就这样在三天的时间里,在英法联军的手里化为灰烬,这是多么令人感到惋惜和可恨,这是我们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个耻辱,为了使学生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思维,我特意播放了《圆明园》的纪录片,映入学生眼帘的是圆明园的设计、建造、毁灭这一完整的历程,呕尽几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园林就这样化为灰烬已清晰地记入学生的脑海里,顿时引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激起了他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之情、告诫他们不要像统治者们的昏庸无能、激起他们发愤图强、热爱科学技术、振兴中华民族的雄伟决心。学生们纷纷在课上谈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是那么热烈、那么深刻、那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