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 三生石

孙小飞老师

  三生石--余光中

  当渡船解缆

  当渡船解缆

  风笛催客

  只等你前来相送

  在茫茫的渡头

  看我渐渐地离岸

  水阔,天长

  对我挥手

  我会在对岸

  苦苦守候

  接你的下一班船

  在荒芜的渡口

  看你渐渐地靠岸

  水尽,天回

  对你招手

  就像仲夏的夜里

  就像仲夏的夜里

  并排在枕上,语音转低

  唤你不应,已经睡着

  我也困了,一个翻身

  便跟入了梦境

  而留在梦外的这世界

  分分,秒秒

  答答,滴滴

  都交给床头的小闹钟

  一生也好比一夜

  并排在枕上,语音转低

  唤我不应,已经睡着

  你也困了,一个翻身

  便跟入了梦境

  而留在梦外的这世界

  春分,夏至

  谷雨,清明

  都交给坟头的大闹钟

  找到那棵树

  苏家的子瞻和子由,你说

  来世仍然想结成兄弟

  让我们来世仍旧做夫妻

  那是有一天凌晨你醒来

  惺忪之际喃喃的痴语

  说你在昨晚恍惚的`梦里

  和我同靠在一棵树下

  前后的事,一翻身都忘了

  只记得树荫密的好深

  而我对你说过一句话

  “我回等你,”在树荫下

  树影在窗,鸟声未起

  半昧不明的曙色里,我说

  或许那就是我们的前世了

  一过奈何桥就已忘记

  至于细节,早就该依稀

  此刻的我们,或许正是

  那时痴妄相许的来生

  你叹了一口气说

  要找到那棵树就好了

  或许当时

  遗落了什么在树根

  红烛

  三十五年前有一对红烛

  曾经照耀年轻的洞房

  ——且用这么古典的名字

  追念厦门街那间斗室

  迄今仍然并排地烧着

  照着我们的来路,去路

  烛啊愈烧愈短

  夜啊愈熬愈长

  最后的一阵黑风吹过

  哪一根会先熄呢,曳着白烟?

  剩下另一根流着热泪

  独自去抵抗四周的夜寒

  最好是一口气同时吹熄

  让两股轻烟绸缪成一股

  同时化入夜色的空无

  那自然是求之不得,我说

  但谁啊又能够随心支配无端的风势该如何吹?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男,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就读于金陵大学外 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 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已出版诗文及译著共40余种。 2012年4月,84岁的余光中受聘为北京大学“驻校诗人”。2015年7月,获得第13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 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在台湾早期的诗 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 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 ,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 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 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