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秋雨的作品论至散文如何写

张东东老师

从余秋雨的作品论至散文如何写

  之所以这几天在博客里为中国学生鸣哀不平,完全是被几个草根名博的好友给鼓动起来的,当真遇人不淑,哎哎!但饶是如此,那些话确实是涂鸦的真实感受,一早便想“酒放豪肠,酿成十分的恶毒”,挖苦咱们的烂污应试教育制度一番。

  倒是因为前日拙作里随笔触到了余秋雨,所以便有某正在求学的好友来纸条,问我为何对余秋雨的玩意儿如此贬低,并且恳请本人对如何进行散文写作谈谈自己的看法。本来今天要续写儒学感悟,不过盛情难却,只好谨闻命矣!当然各花入各眼,我并无统一大众思想的能力和权限,只不过是提供一种最基本的思路,以作他人,主要是初尝文学写作的学生们的参考之用。其实涂鸦算得上网络“糖尿病”读者中的一员,每每见到一些用五彩缤纷的文字堆砌起来的文章,止不住就血糖升高。或许这就是我浪费大把的才气文思,不一门心思写正经文章,却竟甘心堕落,常常在纸张媒体和网络上,专与言情文章作对的原因。同样我估计到死也不会明白,余秋雨为何会在中国文坛浪得虚名,几成文学最高意识形态的化身,被千万文学爱好者奉若神明?先不论此人甚至比一个初学古文的学生都不如,竟连“致仕”、“熏风”等简单的古词的解释都搞不明白,而此等文章专靠煽情做作,只会浓墨重彩式的浮华文字的堆砌,却毫无最起码的思维见识和文学修养可言的人,是何以混入文坛第一线,至今居高临下,一览众山之小,能轻易冒充文化大师的?众所周知,当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度堪称现代文学的`“散文圣经”。不过虽然其中的少数文章,涂鸦在求学时期,陆续在<<收获>>杂志上看过一点,只是结集成册,当我捧起这本天书之后,几乎一度无法终卷。

  在一片花团锦簇,艳丽无比的笼罩下,最后还是念着毛主席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十二字真言,才硬是勉强释卷。尽管余秋雨的散文在当时,无论选材还是行文的方式,确实给人以出奇制胜,与众不同的感觉。但其人在叙述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里,观点老套,毫无新意,思想内涵极度贫乏。抒情部分的文字,几乎成了滥洒狗血!尤其在<<道士塔>>和<<风雨天一阁>>两篇文章中,此人将感情表现至空前绝后的廉价,端得成了其行文的独特风格。或许只有我们的余大学问家才有本事将中华文化的生死存亡,全系在了一个藏书楼上,将中华民族的责任重担,想当然地推脱在一个老道士身上。而到其后的那本<<行者无疆>>,那种无病呻吟的表达被其发挥至了极至,令人看完可以三天米水不进。可惜古人虽然教导我们“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只是直到如今,似乎还是很少有余粉丝能看出这再浅显不过的事实。导致我先前的批余之文不过“夜静冰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罢了。当然余秋雨的成功虽同文化发展走向畸形有关,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被那种美轮美奂下透出空灵的表面文字风魔得情难自已,从而把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乃是情有可原的事情。只是在一片虚幻之后,我们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即文字只不过是内心思想和感情的载体,只是一篇散文的配角,即使文字的本身再美,但缺乏一种内在的张力,无法自然有效地将思想和感情全面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被文字喧宾夺主后的各类散文,意义究竟何在?而即使这样的常识,让那些沉浸在搬弄新华字典的网友迅速改弦易辙,走上写作的正道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其实包括写手的许多散文作者的生活积淀其实非常之深,阅历也十分的广阔,所以在进行散文写作时,所选的题材往往可以比较广泛。只是以写作技巧而言,很多人根本连入门功夫都没学会。而为了掩饰这样的短陋,这些人往往不是动辄把文章搞得天花乱坠,落英缤纷,便是在散文的抒情部分,使用大量的笔墨,去描写自己的感想和心情,试图用虚伪做作的煽情方式来刺激读者的感情线,达到所谓让自己的文章去打动人心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