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有感

莉落老师

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有感

  读张九龄《望月怀远》有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读过这首诗,是否给我们眼前呈现出这么一幅画面:“月亮从海上冉冉升起,渐渐愈加皎洁而圆润。我知道,对如此美丽的景色,远在天涯的亲人正与我在此刻共同欣赏啊!我更知道,虽是彼此天各一方,她一定和我一样,怨恨这长夜遥遥,和我一样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思念苦苦。息了屋里的灯烛,让这可爱的月光洒满各个角落。我披了衣服步出房间,凉爽的露水滋润着我的肌肤,远方的亲人,让我亲手把这轮美丽的皎月赠送给你吧!但愿我回到房间入寝时,也能在甜蜜的睡梦中与亲人相见。”

  这就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给人提供的一幅画面。其中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此诗其景,乃为海上明月,其情,是诗人的相思。这种情景交融,与诗人的“灭烛望月”“披衣出屋”之举,以及由相思演绎出的“赠月”和“梦佳期”的想象与向往,构成了一个静谧幽美又宏阔的相思之境。但相思的对象这里应提及一下,从诗的内容来看,显然是指“情人”。值得玩味的是,这里的“情人”不是指现实社会里的所谓男女之情,而是亲人。所以,在读此诗的时候一定要加以区分,否则,会把整个诗看为是一首爱情诗,与诗人的意愿怕是要背道而驰的。再者,诗人在诗文创作上,极力反对唐初沿袭的六朝綺靡的诗风,被历代誉为“岭南第一人”,从这首诗便可见出语言的朴实练净,并无半点旖旎之气。所以,我以为这并不是一首爱情诗,这不过是一首对亲人或者家人的怀想之诗。这种怀想,寄予的是他深远的人生慨望,甚至可以说,他所发出的声音,也是类似与他境遇相同之人的共同心声。这大概就是这首诗能够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张九龄乃生长于仕宦之家,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考取了进士。翩翩少年,意气风发,裹挟了一股子强烈的忠君爱国的热情,进士及第后,他阔步地迈向了苍茫的宦海。环顾朝野,他亮出人生的第一把剑,就是在左拾遗任上,向唐玄宗李隆基提出要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的风气,在选贤任能上,要不循资历。但复杂龌龊的官场,岂是一纸上书所能扫除干净的。所以,他的`第一把剑,连闪光的机会都没有就被折断了。

  不久,因为与主政者不合,便辞官返乡。即使如此,诗人身上的锐气依然没有脱尽,爱国情怀依旧,在返回家乡广东韶关期间,主持修筑了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保障了南北交通的畅通。这也是他亮出的第二把剑,可谓是剑光闪闪,政绩卓然,得到了朝廷的激赏。但他并没有因此得到提拔,而是到了唐开元六年,在宰相张说的推举下,才回到朝廷,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但这期间,诗人的官场生涯并不顺利,由于受到张说罢相的牵连,又被调往外地任官。直到开元十九年,被唐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和中书侍郎时期,他的才华方在唐玄宗眼里得到了认可和赞赏,被唐玄宗赞为才学超群,风度甚佳。三年后,也就是开元二十一年,运气来了,被提升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丞相,开始主理朝政。诗人便如鹰展翅,大展胸中抱负,进行了一系列的施政改革,农业上引水种稻,军事上反对穷兵黩武,吏治上选贤任能,不拘一格。对百姓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这些对大唐王朝的开元盛世,起到巩固的作用,被后世誉为杰出的宰相。

  诗人宦海沉浮,初衷不改,锐气不减,矢志不渝,应该算是政治上的一位铁腕人物。就是这么一位铁腕人物,居然创作出《海上生明月》这样情感充沛,细腻柔情之作。这叫我们想到许多类似的人物,诸如刘邦、李世民、毛泽东、陈毅、叶剑英等等。这些人,可以于心智角逐时的闲庭信步,卧薪尝胆时的远山凝望,战场厮杀后的短暂栖息之际,情涛汹涌袭来,禁不住吟咏长歌,留给了后人一首首的杰出的诗篇。然而,正是这样的时刻,才益显他们本真的色彩,也是他们身上最具人性的一面。这与他们进行的官场角逐,战场上的横枪跃马更令人称道和喜欢。

  对张九龄来说,他的《海上生明月》一诗,呈现出的便是他宦海角逐之际,疲累休憩之暇,对亲人的真情流露以及与亲人团聚的渴望。也可以见出这位叱咤风云的宰相身上,那种铁骨柔情的性格特征。正是这一点,便衬托出他在指点江山,叱咤宦海之中所闪烁出的一缕人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