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评课稿三篇

黄飞老师

荷塘月色评课稿3篇

荷塘月色评课稿1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新教材把这篇文章从高一调整到高三,其意图在于让学生感悟意境之美。张老师立足于编者的意图,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这是非常大胆的尝试,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也是值得肯定的。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评课前我参考了徐老师制订的量表并进行了小幅修订,在听课中,我对这一观察点又调整了具体的评课指标,分别是:课前学生对应掌握的知识重难点有无具体认识;课上学生理解知识的主动性、有效性,课上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途径和具体表现(答题统计),课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观察。下面我就从我的这些观察角度对张老师的这堂课进行评价:

  一、 课前观察

  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但似乎并未形诸文字,从学生的课本上看,很多学生充其量不过是标注了段落序号,对于预习的问题未形成文字答案。对于高中紧凑的教学节奏而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此外,在课前老师用MTV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果能在同时展示思考问题或教学目标的话,个人觉得媒体运用的效果会更好。

  此外,对于本堂课的知识点落实,个人还是有疑问的:对于高三的学生学习本文的意义何在?仅仅是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吗?能不能让课文讲授更实在一些呢?

  二、 课堂观察

  对于经典美文的讲授,个人认为理想的状态是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对于张老师的这堂课,个人以为艺术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

  首先,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言,本堂课的大部分时间学生都能做到认真倾听,听课精神不集中(具体表现为不能紧跟老师要求做出反应)的学生绝大部分时间不超过三人次,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而言,我认为这一数据是不错的。问题比较大的是教师在播放录音时,大多数学生都在紧盯画面,而非关注文本。我认为这是老师运用媒体过度反而造成学生关注目标出现偏差。(授课伊始,老师出示两幅荷花图片,问学生那幅画面更符合本文意境,学生回答第二幅更具朦胧美,其实对本文的意境美的理解就出现偏差)

  其次,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总计18分钟。从数据上看,学生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的时间接近1:1,是比较理想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群体学习体验中生生互动时间较少(仅有讨论景是如何体现情的一问且时间不足3分钟),并且整堂课缺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时间。

  再次,从学生答题情况统计来看,本堂课学生回答问题人次为11人,回答问题人数为9人,朗诵为2人,板书为1人。其中一位男生朗诵1次,板书1次,回答问题3次。显然,本堂课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形式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学生的参与率还是比较低的。此外,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人次为5人次,回答问题一般人次为4人次,回答问题错误人次为2人次。仅从数据上看,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情况较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回答问题优秀主要集中在对景物描写的理解上,而错误和一般的人次主要集中在对情的把握上,从这个角度而言,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似乎并未得到有效突破。个人建议还是先景后情比较符合学生认知。

  三、 课后观察

  课后抽查学生课本4人,基本无记录。回答问题正确率约50%。从抽样数据看,学生并未真正走进朱自清苦心营造的美丽世界。

  同为高中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良多。工作室的活动让我感受到诗意语文的魅力,体会到专业发展的甘甜。

荷塘月色评课稿2

  走进经典,走进名家诗文,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历来是每位师者的困惑。教要到什么高度,学要到怎样层次,确实难把握。朱自清的这篇《荷塘月色》是高中教材内的经典美文。张老师教学时立足文本,细嚼慢咽,字斟句酌,有条不紊,把课堂重点放在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学会用诗意的心情去面对现实生活,教学的切入点独具匠心,教学环节层层推进,使我受益匪浅。

  本次工作室评课活动,我分配的观察点是“教学时间分配”,这次我是第一次从“教学时间分配”这一指标进行分析,因为带着任务观课,我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做了详细的记录。下面就来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时间在教学环节方面的分配

  张老师在导入新课时花了2分,在检查预习环节用了10分钟,在新授内容方面运用了26分钟,在小结延伸方面花了3分钟时间,拖了一分钟。从课堂环节的设置上看,张老师的教学时间分配是合理的。张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是以思考问题的'形式,应该说提出的三个问题是紧扣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的。

  二、教学时间在师生活动上的分配

  在本课教学中,张老师在师生互动方面用去19分钟,在学生自主活动方面花去17分钟,教师讲授用去5分钟。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言,本堂课学生的个体学习体验(阅读思考)时间为9分钟,群体学习体验(发言讨论)时间为9分钟。这一时间的分配基本上是比较合理的,但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探讨。学生的合作学习有一次,3分钟左右。而观察学生的讨论,很多学生其实没有真正地交流,也没有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补充和互动。对于朱自清心情变化让学生用曲线图画出来,花的时间长了点,整整花了5分钟,学生对作者心理状态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到位。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张老师的这堂课给我启示很多,让我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境界。

荷塘月色评课稿3

  讲完课后,两个校领导,和几个组内老师参与了评课,自从我来到这个学校很庆幸能够赶上这个年级班子。尤其我们语文组,是一个充溢着正气而且很务实的的一个集体。每次评课,大家都能够“献言进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切都为了上一堂更好的课,让每个人都有进步。这次当然也如此。

  由教务处副主任徐老师主持,首先是我们的组长陈老师发言,陈老师面部肌肉缺少变化,他的笑是很难看到的,有时也笑,但你只能从他张开的嘴和大张的拍打在一起的双手看出他是在笑,你要想在他的脸上看出个蛛丝马迹是很难的。但陈老师却是我很佩服的老师之一,他做人很正直,他的特色是用着一个很老了的手机,由于听筒坏了,跟别人打电话,就像放扬声器似的,我们都能听到,我们办公室一个老师开玩笑的说:“陈老师正直的很那,就没有怕人听的话”,做事也很公正,很得人心。一手漂亮的字更让我羡慕不已。陈老师首先对这堂课的优点给予了肯定,然后提出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指出张老师一个字的发音不准“似的”的“似”应该读“shì”翘舌音。再者指出剩下的10分钟时间没有充分利用,课后第一个选择题比较难,第二题赏析朱自清的《绿》节选却是做而未解,留下了个小尾巴。然后是席老师,作为张老师的师傅第二个发言,毕竟是自己徒弟,也许是为了避嫌,所以说的很少,只是整体评价了一下。

  然后我认为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目标明确,整节课都围绕一个目标,整节课都围绕一个中心,语文课,该散的时候散,该读的时候读,重在赏析。但有时候也要上的专,上的实,让学生有实际的收获,本节课就是属于后者,让学生知道如何写景状物。

  接着吴老师,一个小家碧玉,带着点南方女子的灵秀气的女老师,记得她刚来的时候,我们班一个学生偷偷的问我:“老师,你旁边坐那个女老师有对象吗?”我说:“人家孩子都能跑了。”别看人长得秀气,但是家里大小事都是自己一力操持,做饭更是拿手。讲课上也独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她就提出可以将练习题改为“月色下的张北或者月色下的私立一中”让学生依据所学,当堂练笔,效果会更好。

  然后是杜主任,教务处主任,也是教语文的,也是我师父。原来是我们级部主任,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一个一起来的女同事,有一天神秘兮兮的对我说:“你知道吗,咱们级部主任是全校最帅的主任。”这就是我的第一印象,见面之后果然不一般,一米七八的个子,长的方方正正,后来才发现,别看长的比较粗犷,内心却很细腻,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工作上都喜欢钻研,每次的语文教研活动,就是我学习的时间,作为徒弟受益匪浅。据说我们学校的小班化教学,就是他建议的。但也有不足,由于做事力求尽善尽美,开起会来旁征博引,说个没完,往往会占用大家已经很少的宝贵的自由时间,有些人都怕他开会,哈哈,不过我不怕,就像我不怕监考一样。

  这次他最后发言,梳理了讲课思路,综合了几个老师的意见,也让我豁然开朗,由于我负责制作学案,张老师这节课是提前讲的,其他老师还没开课,所以我有修改了学案,以备大家做好教学工作。

  主持评课的教育处副主任徐老师,教俄语的,刚刚被学校聘来,很厉害的一个中年女子,不算太了解,就不多说了。

  也许在人们看来这是一次很平常的听评课,但我认为很有意义,既有利于上课老师的成长,也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很庆幸自己在这样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中。